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量子通信概念炒得過熱,不是科學的態度

2020-12-05 澎湃新聞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離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已有月餘。理論意義上不懼怕任何監聽的量子通信,在刷屏同時,是否真正能做到絕對安全、是不是被歐美科研拋棄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資本市場的熱捧,更是讓不少量子概念「一擁而上」。

從對撞機建否的觀點碰撞,到對量子通信的質疑,科學歡迎爭鳴、卻也分真假。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潘建偉院士在上海參加「對話張江」活動時,對量子通信的一些問題作了解讀。

關於安全:抗幹擾能力如何?是否夠穩定?

量子衛星上天后,網絡上有文章質疑表示,這是不是歐美不玩的領域?如果是歐美都做不好的,我們能做好嗎?針對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競爭格局,潘建偉表示,中國正在領跑,歐美也在加緊布局。

例如近期,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發布題為《發展量子信息科學:國家的挑戰與機遇》的報告。今年5月,歐盟委員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歐洲量子會議上宣布,計劃啟動10億歐元量子技術旗艦計劃。

「過去我們的科研跟跑的年數太久了,很多人甚至認為好的東西都得跟在歐美後面才合理,這種感受很不好。這就是我們取名『墨子號』的原因。」潘建偉說,墨子最早用實驗證明光沿著直線傳播,提出粒子概念和牛頓慣性定律的雛形,因此被稱為「科聖」。「我們想用名字提醒大家,中國人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從前有、現在有,將來會有更多。」

對於量子通信的安全性,網絡上有質疑聲音認為,如果說當一段密碼信息被竊聽,就會改變量子的狀態而暴露竊聽行為,這一段密碼會被廢棄;那麼,如果這種竊聽行為一直存在,密碼一直廢棄,是不是意味著密鑰永遠無法傳輸,絕對安全其實犧牲了傳輸的穩定性?

面對這一質疑,潘建偉回應表示,上述描述的狀態,是對通信的過程造成幹擾。如果幹擾一直在進行,其他的通信模式同樣無法繼續。無論是量子通信,還是傳統通信,如果想要其無法進行,進行幹擾的成本是一樣的。

「傳統通信的抗幹擾能力並不比量子通信強,只不過平時別人不想幹擾你,恨不得你一直在說,以竊取更多的信息。」潘建偉說,舉例來說,如果有竊聽者控制了整個網絡,無論是經典通信、量子通信,都無法繼續進行。但如果沒有控制整個網絡,量子的測不準等原理,可以讓傳輸做到無條件安全。

事實上,不少人也擔心,現在的量子通信只是密鑰是通過量子加密的,其他信息還是經典通信,能實現絕對安全嗎?

潘建偉表示,已有無數實驗證明了量子糾纏態的原理。兩顆處於糾纏態的粒子,如果對其中一個進行測量,實驗數據中100KM外的另一個粒子也會發生相應塌縮。「或許我們現在還不明白為什麼會產生塌縮,但這並不妨礙以此為基礎進行有用的嘗試。」

量子加密傳輸就是嘗試之一。潘建偉介紹,平時的電話、郵件等溝通,經典通信已經能做到很好,只需要將密碼通過量子加密完成,解決安全問題即可,無需將多種大容量的信息都進行量子傳輸。

在812所進行磁測試的量子衛星(2014年12月2日攝)。

關於未來:「墨子號」衛星是一錘子買賣嗎?

對於量子衛星的未來規劃,潘建偉希望,五年內衛星全天時「通信」,儘快形成「星群」完成廣域傳輸。

原定於7月就擇機發射的「墨子號」最終選擇了8月中旬正式升空,推遲了近1個月的原因一直被猜測。潘建偉介紹,發射前忽然發現雷射器能量快速下降,如果盲目發射,「墨子號」就可能成為一個「瞎子」,無法完成高空到地面的光束對準。「不過發射月餘至今,墨子號所有在軌測試都是很良好的,我們對於完成後續實驗很有信心。」

看似2011年立項、2016年發射的量子衛星只走過了五年時光,事實上來自多領域的技術團隊為其儲備了20年的時間,用上了看家本領。潘建偉認為,這並非一家、一人的成果。

例如,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光電所提供的光學跟秒技術;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為衛星解決穩定性問題等。潘建偉介紹,自己的技術團隊主要負責的是從光束釋放的萬萬億光子中,過濾掉太陽光,找出一個個光子並加載信息,「就要比大海撈針還要精確」。

但是,未來想要實現廣域的量子通信,一顆衛星還遠遠不夠。「墨子號」如同一個探路者,承擔著探索和研究等多重任務。「譬如說,一顆衛星從軌道上每天經過上海大概只有一軌,也就只有幾百秒,每秒鐘可以送1萬個密鑰,幾百秒可以送幾百萬密鑰的信息。而有這麼多用戶,還遠遠不夠。」潘建偉說。

潘建偉表示,希望能再通過五年時間,有至少兩顆衛星都可以在白天做實驗,解決衛星與衛星之間通訊全天時的問題。再通過十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星群」,與地面的臺站結合,逐步構建起天地一體的量子通信廣域傳輸網絡。

關於產業化:受資本市場追捧好不好?

對於量子衛星的產業化,潘建偉表示,要穩步推進,不能讓一些李鬼把概念亂用。

「墨子號」升空後,量子通信成為科學界絕對的「網紅」,也成為資本市場追捧的方向。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資本市場的量子概念股就不下十家。在電商平臺上搜索,還有不少「量子弱磁場檢測儀」等產品,甚至還滋生出「量子醫學」的概念。

「量子通信的概念炒得過熱,我有些擔心,這並不是科學的態度」。潘建偉說,一方面民眾對科學概念的崇尚產生出崇拜感,而另一方面科普宣傳做得還不夠,不少商家就用「概念」包裝,欺騙民眾。

潘建偉舉例說,前一陣子還有親戚說,掛了一個量子掛墜在胸前,它每天能輻射出一些東西,可以防癌;前陣子還有人說用「量子波」打到油桃上面,這個油桃長出來就會對身體特別好。「聯想到當年有人炒作所謂的『納米水』,讓人哭笑不得。」

專家指出,量子技術的前景應用非常好,但真正應用到百姓生活起碼還要10到15年。由於成本高等因素,目前量子通信的用戶主要還是政府、軍方、金融機構、大型企業等。潘建偉表示,如果光纖鋪到千家萬戶且都改造了設備,在手機上增加量子傳輸密鑰的晶片,15年後進入千家萬戶也並非不可能。

「李鬼亂搞可能把量子的概念亂用了。好多公司傍上概念,也是為了在資本市場套取好處。」潘建偉說,廣大投資者在投資量子概念股、使用量子產品也要搞清楚,究竟是不是「真量子」。如果自己無法判斷,歡迎來請教相關科學家。

(原標題:《對話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量子通信三大焦點話題怎麼看》)

相關焦點

  • 量子衛星成科學界「網紅」 有商家亂用量子概念騙人!
    理論意義上不懼怕任何監聽的量子通信,在刷屏同時,是否真正能做到絕對安全、是不是被歐美科研拋棄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資本市場的熱捧,更是讓不少量子概念「一擁而上」。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拼版照片)。
  • 「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與高校學子互動
    原標題:重大科技事件(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第三期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   11月13日,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科米直播主辦,北京交通大學、國科創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三期「重大科技事件(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在北京交通大學科學會堂舉行。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新量子革命」為主題的本期講座,主講嘉賓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盧徵天。
  • 量子通信歐美不玩?潘建偉:沒那麼回事
    新華社上海電(記者周琳)離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已有月餘。理論意義上不懼怕任何監聽的量子通信,在刷屏同時,是否真正能做到絕對安全、是不是被歐美科研拋棄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資本市場的熱捧,更是讓不少量子概念「一擁而上」。
  • 量子水、量子襪、量子眼鏡……貼「量子」標籤的商品真那麼神奇?
    郭光燦院士給出了說法:「判斷一個商品是不是量子的,就是要看它有沒有用到量子的相干性、疊加性,如果沒有用上,它就不是量子。」   專家指出,量子技術暫時還沒有與日用品扯上關係,目前所謂「量子+生活」的產品,幾乎都是騙人的東西。
  •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原標題:「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摘要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8月10日,隨著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
  • 暗物質「治脫髮」、量子掛墜「防癌」?這些「偽科技」你也信?!
    原標題: 用暗物質洗髮水就能洗出一頭「濃密」秀髮,穿上石墨烯內衣內褲就能「修復鬆弛」,坐在納米按摩椅上「想瘦哪裡瘦哪裡」,如果還不夠,那就走進量子返老還青艙,即能「永葆青春」……為你打造以上「高科技」生活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些想像力「豐富」的商家。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原來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與地面進行試驗的畫面。 微博說明為「 現任中科院量子信息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的網友@九維空間Sturman 解釋說,照片中的兩束光是信標光,對準衛星的地面兩個望遠鏡做高速跟瞄用的,不是用來做量子通信實驗的光(通信用單光子人們的肉眼也看不到)。綠色532納米從星到地,紅色810納米從地到天。
  • 阿里公開量子通信技術 量子通信上市公司概念龍頭一覽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6月26日訊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阿里技術下午茶」活動上,阿里集團首席通信科學家謝崇進博士介紹了阿里NASA計劃-量子通信技術的發展規劃。
  • 量子衛星為通信保密保駕護航
    它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 量子科學家施堯耘加盟阿里,出任阿里雲量子技術首席科學家
    量子技術領域重量級人物施堯耘已經確認加入阿里巴巴,擔任阿里雲量子技術首席科學家。施堯耘教授在阿里巴巴的主要工作和角色是組建並負責阿里雲量子計算實驗室。施教授說,阿里雲不僅強力支撐量子,也是未來量子應用的輸出渠道。阿里做量子計算的源動力就是要做好雲計算。
  • 「量子商品」市場調查:所謂量子水、量子藥都是假的
    原標題:「量子商品」市場調查:所謂量子水、量子藥都是假的  「功能強大」的量子水、量子襪、量子眼鏡,「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儀器,「一本萬利」的量子投資機會……近年來,隨著我國的量子通信科學衛星上天、「京滬幹線」落地,越來越多貼著「量子」標籤的商品、商機不斷湧現,讓不少消費者解囊,即便價格不菲
  • 衛星被劫也不會洩密 這項量子通信研究為什麼重要?
    該論文展示了:沒有用地面中繼器情況下,藉助「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相隔 1120 公裡的兩個地面站之間,成功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此外,論文結果還顯示,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通過物理原理依然能實現安全量子通信。「墨子號」是中國乃至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 2011 年正式立項,於 2016 年 8 月由長徵二號丁火箭發射升空,其目的是實現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要理解上面論文成果,得先了解一些量子通信的技術背景。
  • 「腦洞」有多大,「概念」就有多新——「最偽科技」蹭概念營銷榜單
    如果還不夠,那就走進量子返老還青艙吧,你能「永葆青春」。  然而,為你打造如此「高科技」生活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些想像力超級「豐富」的商家。他們給產品貼上「高科技」「新科技」的標籤,吹噓神奇的效果忽悠消費者,藉此高價出售。記者調查後,為你揭曉一份「最偽科技」蹭概念營銷榜單。
  • 中國量子衛星對地通信試驗照片公布:發射綠光
    今天下午,微博認證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的網友@曹俊IHEP 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興隆站進行的通信試驗,紅光為地面發射,綠光為墨子號發射。  很科幻、很高大上有木有!  原來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與地面進行試驗的畫面。
  • 量子通信衛星概念市場預期高 機構力薦6隻龍頭股
    據有關媒體報導,我國首顆「量子實驗通信衛星」有望於7月擇機發射,若成功發射,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量子通信概念股市場預期高,根據多家券商機構的力薦,不排除下文6隻龍頭股下半年將受益。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實驗衛星之一,主要科學目標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在此基礎上實驗廣域量子密鑰網絡,以期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它將在太空中分發糾纏光子,實驗量子隱形傳態,並檢驗空間尺度的量子力學完備性。
  • 「量子」還是騙子?——「量子商品」市場調查
    ——「量子商品」市場調查  新華社記者周琳、徐海濤  「功能強大」的量子水、量子襪、量子眼鏡,「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儀器,「一本萬利」的量子投資機會……近年來,隨著我國的量子通信科學衛星上天、「京滬幹線」落地,越來越多貼著「量子」標籤的商品、商機不斷湧現,讓不少消費者解囊,即便價格不菲。  這些「量子商品」真的像宣稱的那樣「神奇」嗎?
  • 「量子商品」市場調查:「量子」還是騙子?
    □新華社記者周琳 徐海濤「功能強大」的量子水、量子襪、量子眼鏡,「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儀器,「一本萬利」的量子投資機會……近年來,隨著我國的量子通信科學衛星上天、「京滬幹線」落地,越來越多貼著「量子」標籤的商品、商機不斷湧現,讓不少消費者解囊,即便價格不菲。這些「量子商品」真的像宣稱的那樣「神奇」嗎?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基於量子糾纏,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適合遠距離即時通信的安全量子通信網絡。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光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光子的狀態,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這一特性可以用來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直接產生密鑰。利用衛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自由空間信道在遙遠兩地直接分發糾纏,為現有技術條件下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 量子養生衣、防引力波輻射服……你被偽科技產品忽悠過嗎?
    同時希望科學家們能積極地參與科普,掌握話語權。」  李大光還特別強調,提升科學素養,不能完全依賴科普工作。「對於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現階段能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學校教育。遺憾的是,不少人的學習動力往往是應付考試,而不是個人科學素養的提升,也不注重科學精神和思維的培養。」  專家也表示,相關市場監管部門也要與時俱進,加強與科技專家的溝通,及時依法嚴肅查處這些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