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被劫也不會洩密 這項量子通信研究為什麼重要?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這是構建全球化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甚至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

獲得《自然》雜誌審稿人上述讚譽的,是 2020 年 6 月 15 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基於糾纏的 1120 公裡安全量子加密》(Entanglement-based secure quantum cryptography over 1,120 kilometres)。

該論文展示了:沒有用地面中繼器情況下,藉助「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相隔 1120 公裡的兩個地面站之間,成功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此外,論文結果還顯示,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通過物理原理依然能實現安全量子通信。

「墨子號」是中國乃至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 2011 年正式立項,於 2016 年 8 月由長徵二號丁火箭發射升空,其目的是實現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

要理解上面論文成果,得先了解一些量子通信的技術背景。

先要說明的是,「量子」 這一概念,並不特指某一種具體粒子。光子、電子或原子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範疇。

量子通信因其信息保密性,被視為加密傳輸消息的利器。理論上,量子信息傳輸瞬時完成,是不可破解的。

但實現層面上,為了交換加密消息,量子通信需要使用光子分布密鑰(加密和解密密文的「鑰匙」)。這個過程被稱之為「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簡稱 QKD)。

由於隨著傳輸距離變長,光子損耗會迅速增加,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兩個用戶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距離,被限制為大約 100 公裡。

要延長距離並且避免光子損耗,得加入中繼器。但只要涉及中繼節點,就會有被他方控制的風險。

比如,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雖然提供了 2000 公裡的光纖量子網絡,但有 32 個中繼節點,每個節點安全都需要人為保障。

取代地面中繼器的一個方法,是利用量子通信衛星進行量子密鑰分發。

2018 年 1 月,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國和奧地利利用 「墨子號」 ,實現了洲際量子密鑰分發,距離達 7600 公裡。但如果採用這種方法,「墨子號」衛星掌握著用戶分發的全部密鑰,如果衛星被他方控制,就存在信息洩漏的風險。

利用量子的糾纏特性,成為解決這種風險的一副良方。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依存的狀態,即使它們相隔數光年之遠。處於糾纏狀態的粒子,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狀態也會相應確定。

從物理原理上說,由於對量子的測量,發生在地面站用戶端,糾纏源(衛星)不掌握密鑰任何信息,即使衛星被他方劫持了,密鑰也不會洩漏。但在該論文發表前,基於衛星糾纏的分發,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錯誤率高,不足以支持量子密鑰分發。

因此,如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成為量子通信商業化、實用化的關鍵。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量子密鑰分發過去的技術局限:如果沒有地面中繼器,那麼兩個地面站(用戶)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最遠只能到 100 公裡。如果藉助量子通信衛星,會有被劫持風險,因此需要藉助量子的糾纏特性,但糾纏分發的效率又不夠高。

再對比上述論文成果,就能明白其意義: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即使別人劫持了衛星,也沒辦法獲取加密的信息。

那麼該論文研究團隊是如何實現這個突破的呢?

該論文作者之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及其團隊。他同時是 「墨子號」 項目和 「京滬幹線」 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論文其他作者還包括:牛津大學 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

研究團隊進行實驗的兩個站點,分別是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相距 1120 公裡。研究人員在兩個站點處,設立了接受量子信號的望遠鏡。

當「墨子號」衛星經過站臺時,與兩個地面站的望遠鏡就建立光鏈路,以每秒 2 對量子的速度,在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進而產生密鑰。

地面站的望遠鏡經過特殊設計,主光學和後光路都有升級,解決了上文所說的,衛星糾纏分發效率低的問題。據論文實驗結果,單邊望遠鏡有雙倍接收效率提升,雙邊則有四倍提升。

潘建偉擔任主任的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表示,基於該成果發展起來的高效星地鏈路收集技術,可以將量子衛星載荷重量,由現有幾百公斤降低到幾十公斤以下。

同時,能將地面接收系統重量,由現有 10 餘噸降低到 100 公斤左右,實現接收系統小型化、可搬運,為將來衛星量子通信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浙江新聞專訪︱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設計師如是說
    而量子通信利用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利用量子態「被觀測即遭破壞」這一常人難以理解的神奇特性,在基本原理上實現了絕對不可能洩密的奇蹟,讓通信安全難題迎刃而解。可以預見,中國將在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重要領域打造出一張堅不可摧的通信網絡,牢牢掌握信息安全主動權。
  • 神奇的「隔空傳物」來了―― 量子通信實現「裡程碑式」升級
    「隔空傳物」一度是我們幻想中存在的一種完美通信方式,但幾年前的「量子通信」已將它變成現實。之後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可信「中繼節點」,又有效拓展了量子通信的安全距離。  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論文又告訴我們,人類已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的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量子密鑰分發――即量子通信已能實現「安全的千公裡無中繼節點地隔空傳物」。最神奇的是,這種信息傳遞中,即便傳遞信息的衛星遭遇劫持,依然能確保安全通信。
  • 中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近年來,量子通信技術快速發展,但由於光纖存在固有損耗,量子信號又不能像經典通信信號那樣被放大,制約著遠程量子通信的實現。在外太空的自由空間信道,光信號損耗非常小,通過衛星的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
  • 量子糾纏記: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巨大難題
    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作為航天大國,中國幾乎每年都會成功發射幾顆衛星,這次雖然不會再像當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樣,出現舉國歡慶的激動與興奮,但在國際上仍然引起很大轟動。「墨子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墨子號」量子衛星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該實驗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自然》雜誌的評論家稱讚這項工作「展示了開創性實驗的結果」;「這是建立全球量子密鑰分配網絡乃至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這是為QKD建立全球網絡的重要一步,更普遍的是,為量子通信建立量子網際網路);」 「我的確認是,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實驗實現是一個裡程碑(我同意,基於長距離糾纏的QKD協議的實際實現不依賴可信節點是一個裡程碑)。」
  • 中國在量子通信獨佔鰲頭,量子通信到底有多重要呢?
    2016年8月我國成功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這不僅讓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通過量子通信的國家,更是我國走在世界量子通訊最前沿的象徵。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科學有可能成為未來引發第4次工業革命的事物,量子通信就是基於量子科學的一種新技術,下面小編就向大家淺要的介紹一下量子通訊。
  • 大國重器不再隱藏,一旦啟動能切斷敵方衛星,卻對中國量子通信無效
    據了解,這是一款可用於阻止敵方衛星傳輸信息的地面通信幹擾器,目前已經具備了實戰能力,是美國太空部隊武器庫中唯一的進攻系統。也就是說,這款通信幹擾器具備了主動攻擊衛星的能力。 不過,這種衛星進攻模式卻對中國的量子通信無效。
  • 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量子通信利用微觀世界的最小單元,實現了信息永遠不會被破解的奇蹟。 把量子實驗「搬」上太空 問:當大多數人滿足於在實驗臺上研究量子信息時,您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在太空中實現信息的隱形傳送。為什麼一定要把量子實驗「搬」上太空?
  • 這項技術,讓中國在太空量子通信領域明顯領先
    中國的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這要歸功於強大的光子探測器能夠克服背景噪聲。單光子的新興用途之一是將量子信息打包並發送到另一個位置。這項被稱為量子通信的技術利用了物理定律來確保信息不會被任何竊聽者讀取。
  • 量子通信以衛星為媒介進行試驗,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中國的研究團隊開發了新的和改進的量子通信協議。這個新的量子通信方法將用在低軌道衛星上,發送加密的信息到地球上的站點。與其它的通信方法比,這將大大增加兩個通信主體間的通信距離。這種改進的機制將變革我們傳遞敏感數據的方式,在這個網絡安全隱患與日俱增的時代,將更好地保護民眾的信息安全。
  • 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
    中國實驗回答愛因斯坦之惑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6月16日,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 量子通信,又雙叒叕有重要進展啦!
    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以「量子物理保證無線通信安全 」(Securing a Wireless Link with Quantum Physics)為題專門對該工作做了報導。要知道,《物理評論快報》是物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而每期的文章中能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且配以文章進行介紹的,更是極少一部分。為什麼這項工作能受到如此重視呢?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即將發射 量子通信衛星概念股暴漲
    我國首顆,也是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即將在本月中旬擇機發射。該消息曝光後,今日量子通信板塊受到市場熱捧,人氣旺盛,量子通信概念股持續大漲,這應該是今日市場最大的熱點。短線投資者可關注浙江東方、三力士、神州信息。
  • 我國為什麼早已擁有?量子衛星的技術領先世界水平
    此項技術引起猜測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了世界的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但關於量子技術的具體應用,不過實際上這種微觀粒子層面的科學技術,現在已經悄悄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我國的微觀粒子科技目前僅局限於保密通信和領航這兩個領域。
  • 量子通信重要突破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訊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機構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來,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進展積極,科技類主題布局的時間窗口將逐步來臨,堅定看好量子通信的主題性投資機會。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8月10日,隨著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家向建立「無法破解」的全球通信網絡又邁進了關鍵一步,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 我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如此強大,美國為什麼不發射量子衛星?
    簡單說,為什麼我國就不能在某個科技領域領先全球呢?我們也不能一直落後不是嗎?而事實上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在量子密鑰分發技術領域,保護信息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尤其明顯!那麼美國為什麼不發射量子衛星?
  • 量子衛星為通信保密保駕護航
    它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 一顆有故事的衛星:全球首顆量子衛星要上天
    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下半年擇機發射,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實驗體系!作為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第三顆科學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2011年時已正式立項。量子衛星有何神奇之處?為什麼要建設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這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哪些影響?真的不會再有信息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