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構建全球化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甚至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
獲得《自然》雜誌審稿人上述讚譽的,是 2020 年 6 月 15 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基於糾纏的 1120 公裡安全量子加密》(Entanglement-based secure quantum cryptography over 1,120 kilometres)。
該論文展示了:沒有用地面中繼器情況下,藉助「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相隔 1120 公裡的兩個地面站之間,成功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此外,論文結果還顯示,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通過物理原理依然能實現安全量子通信。
「墨子號」是中國乃至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 2011 年正式立項,於 2016 年 8 月由長徵二號丁火箭發射升空,其目的是實現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
要理解上面論文成果,得先了解一些量子通信的技術背景。
先要說明的是,「量子」 這一概念,並不特指某一種具體粒子。光子、電子或原子等微觀粒子都是量子範疇。
量子通信因其信息保密性,被視為加密傳輸消息的利器。理論上,量子信息傳輸瞬時完成,是不可破解的。
但實現層面上,為了交換加密消息,量子通信需要使用光子分布密鑰(加密和解密密文的「鑰匙」)。這個過程被稱之為「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簡稱 QKD)。
由於隨著傳輸距離變長,光子損耗會迅速增加,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兩個用戶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距離,被限制為大約 100 公裡。
要延長距離並且避免光子損耗,得加入中繼器。但只要涉及中繼節點,就會有被他方控制的風險。
比如,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雖然提供了 2000 公裡的光纖量子網絡,但有 32 個中繼節點,每個節點安全都需要人為保障。
取代地面中繼器的一個方法,是利用量子通信衛星進行量子密鑰分發。
2018 年 1 月,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國和奧地利利用 「墨子號」 ,實現了洲際量子密鑰分發,距離達 7600 公裡。但如果採用這種方法,「墨子號」衛星掌握著用戶分發的全部密鑰,如果衛星被他方控制,就存在信息洩漏的風險。
利用量子的糾纏特性,成為解決這種風險的一副良方。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依存的狀態,即使它們相隔數光年之遠。處於糾纏狀態的粒子,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狀態也會相應確定。
從物理原理上說,由於對量子的測量,發生在地面站用戶端,糾纏源(衛星)不掌握密鑰任何信息,即使衛星被他方劫持了,密鑰也不會洩漏。但在該論文發表前,基於衛星糾纏的分發,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錯誤率高,不足以支持量子密鑰分發。
因此,如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成為量子通信商業化、實用化的關鍵。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量子密鑰分發過去的技術局限:如果沒有地面中繼器,那麼兩個地面站(用戶)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最遠只能到 100 公裡。如果藉助量子通信衛星,會有被劫持風險,因此需要藉助量子的糾纏特性,但糾纏分發的效率又不夠高。
再對比上述論文成果,就能明白其意義: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即使別人劫持了衛星,也沒辦法獲取加密的信息。
那麼該論文研究團隊是如何實現這個突破的呢?
該論文作者之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及其團隊。他同時是 「墨子號」 項目和 「京滬幹線」 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論文其他作者還包括:牛津大學 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
研究團隊進行實驗的兩個站點,分別是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相距 1120 公裡。研究人員在兩個站點處,設立了接受量子信號的望遠鏡。
當「墨子號」衛星經過站臺時,與兩個地面站的望遠鏡就建立光鏈路,以每秒 2 對量子的速度,在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進而產生密鑰。
地面站的望遠鏡經過特殊設計,主光學和後光路都有升級,解決了上文所說的,衛星糾纏分發效率低的問題。據論文實驗結果,單邊望遠鏡有雙倍接收效率提升,雙邊則有四倍提升。
潘建偉擔任主任的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表示,基於該成果發展起來的高效星地鏈路收集技術,可以將量子衛星載荷重量,由現有幾百公斤降低到幾十公斤以下。
同時,能將地面接收系統重量,由現有 10 餘噸降低到 100 公斤左右,實現接收系統小型化、可搬運,為將來衛星量子通信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