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

2020-12-03 中國政府網

千餘公裡之外,量子糾纏還在。中國實驗回答愛因斯坦之惑
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

6月16日,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這項成果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研究發布的。同日,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兩個糾纏在一起的量子,相隔多遠都可瞬間互相影響

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

量子是物理世界裡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單位。量子糾纏是量子的兩個奇妙特性之一。「它是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它粒子。兩個糾纏在一起的量子就好比是一對有心電感應的雙胞胎,不管兩人距離多遠,千公裡量級或者更遠,只要當其中一個人的狀態發生變化時,另一個人的狀態也會跟著發生一樣的變化。」潘建偉說,「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量子糾纏所體現的非定域性是量子力學最神奇的現象之一。」

愛因斯坦稱量子糾纏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認為這種效應的產生可能是由某種人們目前可能還暫時無法理解的所謂「隱變量」操縱的。那麼,愛因斯坦到底說得對不對呢?

1964年,物理學家約翰·貝爾提出了一個實驗方案,能夠進行檢驗。「這也就是量子糾纏分發實驗。讓一臺機器把製備好的一對對糾纏粒子(通常為光子)不斷分別向兩個方向發射,然後隨機沿著不同的角度,分別對糾纏光子的偏振方向進行測量。」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兼衛星系統副總師彭承志說,「如果測量結果滿足貝爾不等式的話,說明愛因斯坦是對的;否則,證明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是真實存在的。」

驗證量子糾纏在更遠距離是否存在,要到太空去實驗

在量子糾纏分發實驗中,為了保證測量事件的類空間隔,科學家總是要將兩個探測裝置相隔一定距離放置。他們每做完一輪實驗都會想,如果距離再遠一些,量子糾纏是否仍然存在?

然而,由於量子糾纏非常脆弱,它會隨著光子在光纖內或者在地表大氣中的傳輸距離而衰減。也就是說,如果在地面做這個實驗,傳輸的距離就不可能太長。

「即使採用目前最先進的理想單光子探測器,在1200公裡光纖中進行點對點量子通信,每3萬年也只能傳輸一個比特。就好比一支擁有100萬人的隊伍,到最後可能只剩下幾個人,花了很長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潘建偉說,「這導致了在遠距離上信息傳遞效率很低,所以之前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只停留在百公裡的距離。」

怎樣才能使量子糾纏分發的距離進一步擴展到更遠呢?潘建偉說,目前理論上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利用量子中繼,即分成若干段傳輸來降低每一段的損耗,用「量子接力」的方式解決這一難題。但是,目前這種途徑仍然受到量子存儲壽命和讀出效率等因素的嚴重製約而無法實際應用。

「另一種就是利用衛星平臺。因為在太空中,衛星軌道附近基本上是真空,大部分空氣都貼在地球表面。所以,從太空中向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受到的幹擾會比較小,損耗也小,結合衛星的中轉,有望在全球尺度上實現超遠距離的量子糾纏分發。」潘建偉說,「我們研究團隊決定選擇用這種途徑來擴展量子糾纏分發的距離,並於2003年就提出了利用衛星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的方案。」

衛星過境時,在1200公裡間實現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

此次實驗是如何進行的?

「『墨子號』過境時,同時與青海德令哈站和雲南麗江高美古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衛星系統總指揮王建宇說,衛星上的糾纏源載荷每秒產生800萬個糾纏光子對,建立光鏈路可以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20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該量子糾纏的傳輸衰減僅僅是同樣長度最低損耗地面光纖的一萬億分之一。

潘建偉說:「在關閉局域性漏洞和測量選擇漏洞的條件下,我們獲得的實驗結果以4倍標準偏差違背了貝爾不等式,即在千公裡的空間尺度上實現了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

《科學》雜誌的審稿人稱讚該成果是「兼具潛在實際現實應用和基礎科學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術突破」。

潘建偉表示,運用所發展的量子糾纏分發技術,研究團隊正在開展實驗創建密鑰,以實現天地間的信息傳輸。目前量子通信的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如何在白天有大量光量子的情況下分辨並接收到量子衛星的信號,以實現量子通信。「墨子號」衛星的其他重要科學實驗任務,包括高速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也在緊張順利地進行中,預計今年會有更多科學成果陸續發布。(記者 吳月輝)

相關焦點

  •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量子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和產業升級的關注焦點之一,在未來國家科技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國防和經濟建設等領域,將產生基礎共性乃至顛覆性的重大影響。加快量子信息領域產業布局以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近年來紛紛啟動了國家級量子科技戰略行動計劃,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同時開展頂層規劃及研究應用布局。
  • 「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原標題:「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 量子技術突破天空限制中科院供圖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 從一小塊晶片到墨子號衛星:讓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黨旗在我心中」系列報導④  從一小塊晶片到墨子號衛星:讓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大眾網記者 樊思思 亓翔  周期極化鈮酸鋰波導、上轉換單光子探測器、量子都卜勒雷射雷達……普通人聽到這些名詞,恐怕連念都念不順溜
  • 「墨子號」完成三大實驗任務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8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宣布,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1200公裡的超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成果,1個月前曾登上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的封面。這次,星地間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又同時發表在另一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 中國在高溫超導體領域發力,繼續領跑全球!
    如今科技研究,特別是前沿科學研究,成為各國爭分奪秒研究的重點,只有掌握了最新的科學技術,我們才能領跑世界,如今國際科學前沿熱點中,室溫超導體一直是一個想突破卻一直沒有突破的目標。我國相關的科研工作者,也在抓緊時間,完成這項科研項目。
  • 國盾量子今日登陸科創板!中國量子中心誕生「量子通信第一股」
    7月9日上午,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88027)科創板上市儀式在安徽合肥中科大先研院舉行。經過11年的砥礪奮進,國盾量子正式鳴鑼上市,成為中國量子通信領域首家A股上市企業。而國盾量子所在的合肥高新區,也發展成為國內量子技術產業最為集聚的中國「量子中心」。
  • 中科院:量子信息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領跑世界
    在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中科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中國科學院在第一階段「率先行動」計劃中,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中科院還做了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檢驗研究。另外,我們創造了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超過500公裡的世界紀錄。這個階段我們第一次實現了洲際的量子通訊,通過量子密鑰傳輸,當時院長白春禮和奧地利科學院的院長進行量子密鑰保密的洲際通訊,開了一個視頻會議,第一次通過量子密鑰進行保密的洲際量子通訊。科學院的量子信息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處於國際領跑地位。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
    今天,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量子通信「墨子」領跑2016年8月,中國發射了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鄉賢風採丨潘建偉:從香鸞山腳走向科學之巔 讓中國量子研究領跑世界
    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塞林格教授時,被問及夢想是什麼,潘建偉回答說:「在中國建一個像您的實驗室這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正是對這個夢想的不懈追逐,讓潘建偉和他的團隊成為世界量子通信領域的領跑者。
  • 新「中國名片」:我國量子計算機比美國谷歌快100萬倍!領跑世界
    就拿被比作算力領域「5G」的量子計算來說,已經被諸國視為科技PK的「必爭之地」:歐盟投入11.6億美元實施量子旗艦計劃、印度計劃5年內投資10億美元用於量子計算研究、日本計劃10年內在量子計算領域投資3.6億美元、英國投入2.5億美元在牛津大學等高校建立量子研究中心培養人才…… 那麼一向在全球科技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的中國和美國
  • 我國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研究現在是什麼水平?
    「第一次量子革命」時,因為歷史原因,中國並沒有太多的參與,但現在「第二次量子革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是一個能夠使我們從之前的跟隨者、模仿者變為引領者的機會,希望中國的科學家希望在「第二次量子革命」裡能夠發揮非常好的作用。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推薦閱讀:合肥科學島小太陽再出好消息 中國造ITER首個部件研製成功8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彭承志等組成的科學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 2020年中國量子通信行業存在問題及發展前景分析
    原標題:2020年中國量子通信行業存在問題及發展前景分析   量子保密通信是未來抵禦竊聽和破譯挑戰的持續有效手段,是未來信息安全的基礎和方向之一。
  • 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真是假,到底該相信誰?
    潘建偉是中國量子科技的領軍人物,在量子計算及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量子通信,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的量子通信在全世界處在領跑的位置。也許是跪久了不習慣處在領先位置;也許是人們更樂意相信陰謀論;也許是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幾年前國內刮有一股妖風,說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騙局。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咬定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騙局。你可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量子力學》學習,但這不妨礙你判斷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不是騙局。
  • 潘建偉團隊獲得新突破,我國初步完成構建量子通信網絡
    就在1月7日,中科大正式對外宣布稱,潘建偉教授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又有了新突破,他們目前已成功實現距離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秘鑰分發,這標誌著我們已完成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雛形。
  • 量子通信,毫無疑問中國就是第一
    ,此前,中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北京時間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
  • 中國量子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天地一體4600km通信網絡
    智東西針對這篇論文,對這項研究成果進行較為完整的復盤和梳理。  一、歷時十年技術沉澱,目標要造全球量子通信網  何為量子通信?  它是一種利用量子疊加態和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信方式,主要分為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兩種。
  • 我國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研究經歷了什麼過程?現在是什麼水平?
    陸朝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大家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和大家分享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從跟隨到領跑的過程中發生在我身邊一些的故事。
  • 中國實驗室|王建宇:中國的量子通信研究走在世界前沿
    王建宇8月16日,我國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量子通信是中國處於全球研究第一陣營的項目之一。去年冬天,澎湃新聞記者就有關量子通信的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所以目前我們做的量子通信,就是通過量子的方法產生秘鑰,然後確保通信載體的安全性,今後可以把每一個量子作為信息來調製,這方面的研究也在做。澎湃新聞:量子通信具體怎麼做?
  • 2020年中國量子通信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整體市場規模已突破300億元
    中國量子通信領域成功實現直道超車我國量子通信雖然起步較晩,但是憑藉政策大力支持及大量資金投入,在量子通信領域成功實現了直道超車,在試點應用數量和網絡建設規模方面全球領先,並且多項建設記錄領跑全球。1、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實現直道超車我國量子通信雖然起步較晩,但是憑藉政策大力支持及大量資金投入,在量子通信領域成功實現了直道超車,在試點應用數量和網絡建設規模方面全球領先,並且多項建設記錄領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