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風採丨潘建偉:從香鸞山腳走向科學之巔 讓中國量子研究領跑世界

2020-11-22 東陽新聞網

  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

潘建偉在奧地利科學院領獎

  這已不是潘建偉院士團隊今年以來首次獲獎。就在今年2月14日,該團隊成員印娟教授代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赴美國華盛頓,領取美國科學促進會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是克利夫蘭獎設立96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

  1996年,時年26歲的潘建偉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留學,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著名學者塞林格教授。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塞林格教授時,被問及夢想是什麼,潘建偉回答說:「在中國建一個像您的實驗室這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正是對這個夢想的不懈追逐,讓潘建偉和他的團隊成為世界量子通信領域的領跑者。

  三鄉大地奠定堅實根基

  1970年,潘建偉出生於東陽市馬宅鎮雅坑村,這裡悠悠雅溪流經香鸞山腳,青峰列峙如筆架。在雅坑他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讀完了小學和初中。小時候的潘建偉常常和夥伴們上山採蘭花,下水抓魚摸螺螄。雖然愛玩,但在東陽崇文重教的鄉俗民風潛移默化下,潘建偉對學習的興趣始終濃厚。在老師的眼裡,他屬於那種「既頑皮學習成績又好的學生」。

  1984年,潘建偉考入東陽中學。高考時,他放棄了浙江大學的保送機會,並以高分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

  談及選擇物理專業的原因,除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校長嚴濟慈的鼓勵,還有潘建偉對這個學科的「喜愛」。潘建偉坦言自己的記憶力並不好,經常被家裡人抱怨記不清家附近那條路的名字,學生時代學英語、學拼音對他而言更都是折磨人的事情。唯獨在物理面前,潘建偉感到如魚得水。

  「在我們身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他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他在我們面前是一個永恆的謎。對於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並不像通向宗教天堂那樣舒坦和誘人,但是他已經證明是可以信賴的,我從來沒有因為選擇了這條道路而後悔過。」這是《愛因斯坦文集》中的一段話。

早期潘建偉和科大實驗室同事

  剛進入中科大的潘建偉就被這本書吸引住了,他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讀愛因斯坦自序時的感受,那是一種天籟之音。潘建偉在家鄉山上凝視天穹時那些隱隱約約的冥想,愛因斯坦清清楚楚地說了出來。

  在大學裡,潘建偉的牛頓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等學科都學得不錯,但是大三的量子力學把他搞糊塗了。傳統的牛頓力學類似決定論,原則上一切東西可以計算出來,比如一旦確定了初始條件,就可以預知物體的位置、月亮的軌跡等。但量子力學的很多觀念和經典物理學完全不一樣,它既有確定性和必然性,又有不確定性以及或然性。量子力學的奇怪之處在於,微觀世界裡一個微小粒子,在特定條件下能同時既在桌子上又在地板上,既在北京又在上海,就像孫悟空會分身術一樣,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疊加」。當把量子疊加擴展到兩個粒子時,就會出現「量子糾纏」現象,處於糾纏態的粒子即使相隔很遠,當對其中一個進行測量改變其狀態時,另一個狀態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改變。

  量子世界的「神奇」特性,深深地吸引了潘建偉,他集中研究和總結了量子世界的各種佯謬,寫進了本科畢業論文。同時,隨著研究的深入,潘建偉發現,量子力學中的各種奇妙的現象,需要更尖端的實驗技術才能得以驗證。但在當時的國內,這方面的水平還比較落後。本沒有出國打算的潘建偉,決定出國繼續深造。他選擇的是量子力學的誕生地之一奧地利,進入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著名學者塞林格教授。

  身在海外 心繫祖國

  到奧地利不久,潘建偉就在實驗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通過特定操作,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把一個粒子的狀態傳遞到另外一個粒子上,而不用傳遞這個粒子本身。在實驗室的組會上潘建偉做了報告。但是他講完之後沒有一個人提問,後來他才知道,他的想法在1993年就有外國科學家提出來了,叫作「量子隱形傳態」。那個時候,中國的相關文獻缺乏,很多信息和國外脫節,導致許多學術上的前沿研究並不能及時知道。

  不過,潘建偉的報告讓他的導師塞林格非常高興。他告訴潘建偉,實驗室正準備做光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項目,潘建偉當即決定加入實驗項目。彼時,在中國,一個科研項目的經費常常只有五萬、十萬元人民幣,而這個項目卻是一百多萬歐元級別。

  1997年,項目團隊成功把一個粒子的狀態從一個地方傳到另外一個地方。還是博士研究生的潘建偉以第二作者身份發表了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的論文,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

  從那一年開始,潘建偉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到中國科大講學,通過各種渠道和國內的前輩們一起為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議,並帶動一批研究人員進入這一領域,希望祖國能很快跟上這個新興科技領域的發展步伐。

潘建偉訪問清華大學

  2001年,潘建偉回到中國科大,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等主管部門的經費支持下,開始籌建實驗室,組建研究團隊。歸國之初,面對幼小的女兒提出「為什麼要回國?」的問題時,潘建偉堅定地說:「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

  潘建偉的愛國思想和實際行動,深深地影響著團隊的每一個人。在建立實驗室後,潘建偉陸續將一批有潛力的學生送到國外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深造,讓他們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國際學術前沿開闊眼界、鍛鍊成長。陳宇翱到德國慕尼黑研究超冷原子調控技術,陸朝陽到英國劍橋研究量子點光源技術,張強到美國斯坦福學習單光子探測技術……祖國像個強磁場,這些被送出去的年輕學子們,如今陸續像候鳥一樣學成歸來。2017年5月3日,中國科大主導研製的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上海誕生,比首臺電子管及電晶體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100倍,創造世界紀錄,陸朝陽正是這一成果的「重要功臣」。

  2004年,潘建偉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並稱讚他們「完成了一次壯舉」。該成果同時入選歐洲英國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選出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這是中國科學家的「第一次」。

  「很自豪!這表明國內研究組在光量子信息糾纏方面的工作已經成功躍居國際領先水平。」潘建偉說。

  2003年,潘建偉提出衛星量子通信這一在國際上沒有先例的設想。中科院力排眾議,支持潘建偉團隊先期開展地面驗證試驗。經過數年的努力,當各項關鍵技術的積累已比較充分時,中科院迅速決策,於2011年在國際上率先啟動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為了推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研製,中科院統籌協調了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院內相關優勢研究力量,與中國科大一起協同攻關,為此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率先成功實施奠定了基礎。

  從「追隨」到「領跑」 

  築夢量子科技高地

  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隨後,「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三大科學目標,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躋身國際領先地位。

  2017年5月3日,潘建偉團隊宣布,在國際領先的多光子糾纏操縱技術的基礎上,利用高品質量子點單光子源,構建了世界首臺針對特定問題的計算能力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京滬幹線」正在為探索量子通信幹線業務運營模式進行技術驗證,已在金融、電力等領域初步開展了應用示範並為量子通信的標準制定積累了寶貴經驗。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中科院與奧地利科學院進行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視頻通話,由於使用了量子保密通信技術,這一視頻通話是不可能被竊聽的。

  今年,潘建偉團隊又有三項成果取得世界性突破。1月18日,潘建偉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表明在超低溫下觀察到的原子-分子Feshbach共振以極高的解析度探測三體勢能面有助於提高對超冷碰撞的理解;5月2日,潘建偉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論文,使用超導量子比特作為具有高保真操作和斷層掃描讀數的人工原子,在12比特的超導處理器上研究了一個和兩個強相關微波光子的連續時間量子行走。該研究製備出12個超導比特的量子多體糾纏態,刷新世界紀錄;9月19日,潘建偉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量子場事件形式的量子光學實驗測試,該研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當初只想建一個實驗室的潘建偉,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驚豔了世界。英國著名科學新聞雜誌《新科學家》以封面標題的形式這樣評價潘建偉團隊:「中國科大——因而也是整個中國——已經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而《自然》雜誌則評價道:「國際同行們正在努力追趕中國,中國現在顯然是衛星量子通信的世界領導者。」

  對於家鄉,潘建偉深懷感恩和眷戀。2017年的首屆世界東陽人發展大會上,潘建偉作了題為《科技引領進步 新量子革命》的精彩演講。近些年家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潘建偉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表示,如果條件許可,他非常樂意為家鄉人民做點事。

  人物檔案

  潘建偉,1970年生,東陽市馬宅鎮雅坑村人。1987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1999年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2017年12月,入選《自然》2017十大科學人物、獲稱「量子之父」。

相關焦點

  • 沉寂千年,中國誓回發明創新之巔? 中國「量子之父」入選《自然...
    面聆過潘院士學術風採的東姐,也與有榮焉——潘院士不僅是中國科研創新突破的傑出代表,還是我大長三角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他是浙江東陽人;在合肥上大學、當教授,還是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其量子科技研究的基地中,相當一部分則在上海浦東新區。
  • 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
    中國實驗回答愛因斯坦之惑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6月16日,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 潘建偉:量子世界的領跑者
    該成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被歐洲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為世界物理學年度重大進展,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還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之一,而作為論文的第二作者潘建偉,這一年剛剛27歲。把別人的看家本領學到手2001年,潘建偉回到中國科大工作。當時無論是研究水平還是人才儲備方面,國內的基礎都很薄弱。
  • 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研究量子20餘年沒搞清楚,出國一定回國
    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通信技術的運用範圍越來越廣闊,我國也開始發展這種領先的前沿科技,說到這方面,你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  他不僅促進了中國量子技術核心優勢的發展,更是國際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的一位大能者。
  • 「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原標題:「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 量子技術突破天空限制中科院供圖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在中國建一個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   1987年,考入中國科大的潘建偉,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就為其中蘊含的種種神秘而著迷。本科畢業後,潘建偉繼續在校攻讀理論物理碩士,方向是量子基本理論。隨著研究的深入,潘建偉認識到,量子理論中的各種懸疑需要尖端實驗技術才能驗證,於是碩士畢業後他選擇了去代表世界研究水平的國外高校留學。  1996年,潘建偉來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第一次見面,導師塞林格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我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的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
  • 中國量子衛星重大突破:這一次,中國站在世界最前沿
    6月16日,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在媒體的閃光燈下宣布:中國率先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打破了此前國際上保持多年的「百公裡級」紀錄,回答了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
  • 答卷2020|潘建偉:身家超27億的中國「量子之父」
    「九章」成為世界級重大科研成果,也讓被媒體譽為中國「量子之父」的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成為「頂流明星」。200秒與6億年由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 前瞻丨頂尖學者雲集,潘建偉主持:這場論壇帶你入門量子世界
    前瞻丨頂尖學者雲集,潘建偉主持:這場論壇帶你入門量子世界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20-10-27 16:58 來源
  • 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研究量子20餘年沒搞清楚,出國肯定回國
    潘建偉從小便是「神童」。17歲的時候,潘建偉放棄了被直接保送到浙江大學的機會而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學系求學。這與他從小喜歡科學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在大學裡,他與量子研究有了不解之謎。1996年,求學若渴的潘建偉留學海外,拜入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教授門下,前往攻讀博士。大學期間,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剛剛中國實現 「量子霸權」!東方「量子雙雄」驚豔世界!
    而實現量子霸權的團隊領頭人,正是中國的量子之父潘建偉、和他被稱為「量子鬼才」的學生陸朝陽!他不假思索:「我想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量子通信走向應用的大門,被他們推開了!陸朝陽16歲那年,聽了一場潘建偉的報告,頓時被神秘詭譎的量子世界所吸引,他決定以此作為發展方向。沒想到的是,這個決定讓未來的中國量子領域,又多了一個屬於「陸朝陽」的傳說!
  • 鄉賢風採丨陸朝陽:量子世界的耕耘者
    但如果我們用一個量子來代替這個保齡球,就會發現這個量子就像是會分身一樣,同時經過兩條狹縫,然後它又像水波紋一樣,在最中間形成一個幹涉條紋,這個量子保齡球的行為有點像孫悟空的分身術。這就是量子世界和我們日常所見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別——量子可以允許幾種狀態同時存在。如果我們有兩個量子的話,那麼另外一種非常奇妙的現象就出現了,這叫量子糾纏。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 量子領域再
    11月19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來好消息,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科學家團隊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
  •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開發了一種專用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迎來4歲生日。在距離地球500公裡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
  •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0-11-24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推薦閱讀:合肥科學島小太陽再出好消息 中國造ITER首個部件研製成功8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彭承志等組成的科學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 知道量子是什麼 比知道潘建偉是誰更重要
    政協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拍了張他和同界別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的合影發到朋友圈。「結果,我圈子裡好多人問,潘建偉是誰呀!」  12日,科協界別的小組討論中,樊邦奎分享了這麼一個小故事。他感慨頗多——大眾關注身體素質和文藝素質,卻不怎麼關心科學素質。
  • 中國量子科學夢之隊,全是世界頂級科學家,撐起量子領域一片天
    10月6日,中國科技大學80後教授陸朝陽憑藉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獲得了2021年度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以此為契機,解開了我國量子科學的「夢之隊」的秘密!
  • 科技報國築夢未來——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下)
    但一談及量子科技,他的腳步就會不自覺地慢下來,眼裡充滿了激情。 「讓中國的量子科學『領跑』世界。 」這是潘建偉院士的科技報國夢。  赤子情懷:在中國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如果說當年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證明,中國人在國外可以做很好的『科學』,那麼我們現在證明了,中國人在國內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 」潘建偉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