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將達805市場規模將達805億億
近日來,A股量子通信板塊表現活躍。多家分析機構指出,此輪上行行情與近來政策層面釋放的積極信號有關。
記者注意到,在10月21日舉行的國新辦有關會議上,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也明確表態,在「十四五」期間將加強前瞻部署和大力發展以智能技術和量子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高新技術,打造我國高新技術先發優勢。
上層的高度重視再度將量子信息技術產業推到了輿論關注的聚光燈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量子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和產業升級的關注焦點之一,在未來國家科技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國防和經濟建設等領域,將產生基礎共性乃至顛覆性的重大影響。
加快量子信息領域產業布局
以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近年來紛紛啟動了國家級量子科技戰略行動計劃,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同時開展頂層規劃及研究應用布局。
據悉,歐盟已於2016年推出了為期10年,總投資額超過10億歐元的「量子宣言」旗艦計劃,並在2018年10月啟動首批19個科研類項目;英國也於2015年正式啟了動「國家量子技術計劃」,投資2.7億英鎊建立了量子通信、傳感、成像和計算四大研發中心,開展學術與應用研究。
美國則於2018年12月通過《國家量子行動計劃(NQI)》立法,計劃在未來四年增加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投資12.75億美元,以確保美國在量子技術時代的科技領導力,以及經濟安全、信息安全和國家安全。
而隨著科技強國戰略的提出,中國近年來也非常重視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投入,並加快了在量子信息領域的產業布局。據業內預測,到2023年,我國量子通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05億元。從長期來看,量子通信產業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包括網絡信息安全、量子通信幹線、量子城域網、金融、國防等方面。
商用方面,我國也已形成一批完備的產業鏈企業。太平洋證券研報顯示,量子通信產業鏈主要包含元器件、核心設備、傳輸幹線、系統平臺四個環節。截至目前,A股中量子通信概念股已達35隻,總市值規模達到8736.49億元,其中中國聯通(600050,股吧)和中興通訊(000063,股吧)市值均達千億級別,此外國盾量子、神州信息(000555,股吧)、藍盾股份(300297,股吧)、光迅科技(002281,股吧)、華工科技(000988,股吧)、亨通光電(600487,股吧)、中天科技(600522,股吧)等也在該領域具備了全球競爭力。
「目前來看,美國在量子技術領域綜合實力是最強的,但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可以說已經處於第一梯隊了。」量旋科技總經理、聯合創始人鄒均庭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包括2016年自主研製的全球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通過驗收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項目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今年3月所實現的光纖雙場量子密鑰分發509公裡傳輸新紀錄,都已居於世界一流水平。
競逐量子計算賽道
在量子技術的另一大分支——量子計算領域,鄒均庭則認為,學術研究水平我們雖與發達國家沒有太大差距,但在產業化實力上仍落後於領頭羊美國2~3年的時間。「因為目前我國的整個工業體系的實力,包括工程師培養體系與人才儲備規模,其實都還低於美國。」他表示。
鄒均庭告訴記者,量子計算產業非常依賴整個國家工程化的投入。需要依靠大量人才、時間、資金去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問題,才能提高水平。據記者了解,目前谷歌、微軟、IBM、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頭已進入該領域10多年,在工程水平上積累了大量經驗。
而除了提升工程水準外,如何增加量子比特糾纏數量以提升算力也是目前各國量子計算競爭力拉開差距的重要指標。去年10月,谷歌就表示已基於一個包含54個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開發了量子計算系統,用200秒算完了傳統超級計算機1萬年才能完成的任務,以至在業界被稱為「量子霸權」。而據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透露,目前英特爾也擁有了49個量子比特的處理器原型。
對此,我國知名量子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年初表示,在光量子計算方面,我國已經做到了相當於48個量子比特的結果,今年預計能夠實現50個光子相干操縱,達到谷歌去年的研究結果水平。
不過,宋繼強告訴記者,由於量子計算系統工作有很多嚴苛的條件,如需要低溫、抗幹擾等,因此距離產品大規模應用階段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量子計算機未來更適合在數據中心有獨立的機房管理,作為協處理系統,而不是取代現有CPU、GPU 等應用與手機、筆記本等設備。」宋繼強表示。
同時,鄒均庭也認為,目前全球量子計算產業還遠沒有進入到能夠提供生產力的階段,在其看來,量子計算機想要如目前的消費級產品一樣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保守預計也要10年時間。
正因如此,通過雲服務進行量子處理器的接入和量子計算應用推廣也成為產業界努力的方向之一。除開IBM、微軟等美國巨頭外,我國也同樣在努力實現趕超。2018年,國內阿里與中科大聯合發布量子計算雲平臺並推出量子模擬器「太章」,而華為也在同年發布HiQ量子云平臺,並在2019年推出崑崙量子計算模擬一體原型機。
截至目前,涵蓋物理底層、計算引擎、應用軟體開發到上層應用的量子計算雲服務平臺生態正在加速構建。業內預計,在量子計算機普及前,量子計算雲平臺會率先成為量子計算爭奪戰的主陣地。 據《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