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量子信息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領跑世界

2020-09-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9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六年來科學院充分發揮多學科、建制化的綜合優勢,廣大科技人員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科技產出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產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在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中科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中國科學院在第一階段「率先行動」計劃中,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這是世界上第一次。

中科院還做了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檢驗研究。另外,我們創造了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超過500公裡的世界紀錄。這個階段我們第一次實現了洲際的量子通訊,通過量子密鑰傳輸,當時院長白春禮和奧地利科學院的院長進行量子密鑰保密的洲際通訊,開了一個視頻會議,第一次通過量子密鑰進行保密的洲際量子通訊。科學院的量子信息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處於國際領跑地位。

6顆科學試驗衛星基本形成了空間科學衛星體系

他介紹,在深空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先後發射了6顆科學衛星,「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實驗衛星,成為暗物質探測的全世界第一個。中科院發射了「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衛星,還有「慧眼」硬X射線望遠鏡衛星,發射「碳衛星」監測碳排放,還有中國第一顆探測引力波的「太極一號」衛星。6顆科學試驗衛星基本形成了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體系化的能力,也在國際空間科學領域佔據了有力地位,在國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中科院正在開展載人萬米深潛海事任務

在涉海方面,中國科學院成功研製了「海翼」號、「潛龍」號、「探索」號、「海鬥號」、「海星號」為代表的譜系化的深海無人裝備,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到達馬裡亞納海溝,深潛深度達到了10907米,這是最深的地方。在海底實現了海底自主探測,採樣一體化,這種譜系化的深海裝備引領我國海洋更好地進入萬米時代。「海翼號」滑翔機,在今年新年賀辭當中也專門提到了。現在中科院正在開展載人萬米深潛的海事任務。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如意

編輯:高珊珊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進展如何?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已領跑國際
    與非網 9 月 17 日訊,在日前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作出介紹,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還創造了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超過 500 公裡的世界記錄。據悉,「率先行動」計劃共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從 2014-2020 年底,要基本實現「四個率先」,2020 年—2030 年要全面實現「四個率先」。而今年也是「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收官之年。
  • 濟南發力量子信息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按照原定計劃,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籌)設「一個中心兩個分部兩個基地」,其中一個基地設在濟南,側重對量子信息科學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2018年10月23日,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濟南市提出要建設濟南量子信息科學中心,積極打造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濟南基地的同時,全力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濟南分部。
  • 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
    中國實驗回答愛因斯坦之惑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6月16日,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 量子信息、中國天眼……「率先行動」計劃取得這些重大成果
    白春禮表示,在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中科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在第一階段「率先行動」計劃中,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還做了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檢驗研究。中科院還創造了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超過500公裡的世界記錄。
  • 量子信息、中國天眼……「率先行動」計劃取得這些重大成果
    白春禮表示,在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方面,中科院在國際上達到了並行領跑。在第一階段「率先行動」計劃中,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還做了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檢驗研究。中科院還創造了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超過500公裡的世界記錄。這個階段第一次實現了洲際的量子通訊,通過量子密鑰傳輸。
  • 中國信通院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20年)
    科技部和中科院通過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戰略先導專項等多項科技項目,對量子信息基礎科研應用探索進行支持。發改委牽頭組織實施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等試點項目和網絡建設。工信部組織開展量子保密通信應用與產業研究,支持和引導量子信息技術的標準化研究和產學研協同創新。
  • 開發微電子與光電子集成晶片在高端信息領域應用,中科院半導體研究...
    圖片來源:汾湖發布現場,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與汾湖高新區管委會就項目進行了現場籤約。蘇州微電子與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是由中科院與汾湖高新區合作打造,將基於中科院半導體所在微電子、光電子技術領域的技術沉澱和科研成果,通過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開發微電子與光電子集成晶片在高速通信、傳感、新一代人工智慧等高端信息領域的應用。
  • 鄉賢風採丨潘建偉:從香鸞山腳走向科學之巔 讓中國量子研究領跑世界
    當把量子疊加擴展到兩個粒子時,就會出現「量子糾纏」現象,處於糾纏態的粒子即使相隔很遠,當對其中一個進行測量改變其狀態時,另一個狀態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改變。  量子世界的「神奇」特性,深深地吸引了潘建偉,他集中研究和總結了量子世界的各種佯謬,寫進了本科畢業論文。同時,隨著研究的深入,潘建偉發現,量子力學中的各種奇妙的現象,需要更尖端的實驗技術才能得以驗證。
  • 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智者先行 不可估量—新聞—科學網
    如今,經過多年積累,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摸索出一套規範且高效的協同創新組織架構和運行管理模式,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 目前,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呼之欲出。在這一輪量子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乘著改革的東風,奮勇前進、繼續領跑。
  • 合肥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 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話語...
    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目標是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發展制高點,打造代表國家水平、承載國家使命的創新基礎平臺。  最新成果:在小型化量子通信系統研製方面有新突破  記者從中科大獲悉的最新消息:近日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軍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25 GHz InGaAs/InP單光子探測器單片集成讀出電路,該技術突破可使高速量子通信終端設備中體積佔比最大的探測器模塊尺寸減小一個數量級以上,為未來研製小型化量子通信系統奠定了重要的器件基礎。
  • 昱虹研究院|淺析量子信息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及發展
    近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形成了很強的理論和實驗技術儲備,並相繼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使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的轉變。量子通信技術也從實驗室走向實踐,量子通信技術的行業應用也逐漸多元化、規模化,尤其在金融行業也卓有成效。
  • 中科院院長:按美制裁清單設立科研目標籤軍令狀
    這些新的部署包括:一是超算,我們自己研發出自己的超算系統,已經應用到氣象預報、分子設計、藥物研發、大氣預報等,還可以用到基礎性的研究、宇宙學研究等。二是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中科院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
  • 中科院院長:集中力量攻克光刻機等「卡脖子」技術
    這些新的部署包括:一是超算,我們自己研發出自己的超算系統,已經應用到氣象預報、分子設計、藥物研發、大氣預報等,還可以用到基礎性的研究、宇宙學研究等。二是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中科院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
  • 中科院之聲
    「日前,中國第一次完成了世界上靈長類動物的克隆,中中、華華這兩個小猴子非常可愛。從1996年第一個克隆羊出來後,為什麼那麼長時間都沒有聲音?因為克隆羊和克隆靈長類動物有很大的區別,這個成功標誌著我們國家在這個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表示,中科院上海分院將在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方面深入做國際領先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 中國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協同創新中心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日在京舉行的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獲悉,中國科大聯合國內外多個科教機構,共同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兩個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兩個中心已進入建設運行階段。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三五族半導體三維異質納米線原位構築與紅外探測應用」「基於集成光子器件的量子信息基礎研究」2019中期檢查會召開
    2019年7月2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III-V族半導體三維異質納米線的原位構築與紅外探測應用」、「基於集成光子器件的量子信息基礎研究
  • 量子信息研究專家:抓住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機會
    英語能力的不足一度讓潘建偉很受挫,但懷著探究量子世界的熱情,1996年他克服困難來到量子研究重鎮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   「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導師塞林格初次見面問潘建偉的話。「我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潘建偉說。   20餘年,潘建偉用行動努力實現他的夢想。
  • 我國量子通信基礎研究成果豐碩
    其實不僅僅在試驗和應用層面,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量子通信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並獲得了國際認可。在日前舉辦的「光纖通信50年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壽泰透露,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軍等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同事合作,實驗實現了68Gbps的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和此前的最快速率相比提高了一個數量級。相關論文發表於儀器領域權威期刊《科學儀器評論》。
  • 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量子力學基礎研究
    原標題: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量子力學基礎研究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合作者最近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研究量子力學基礎問題,首次實驗實現了基於機器學習算法的多重非經典關聯的同時分類。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發表了著名的質疑量子力學完備性的文章,後來被稱為EPR佯謬。隨著薛丁格和貝爾等眾多科學家對EPR佯謬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理解愛因斯坦所指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來源於量子世界的非定域關聯,並且它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量子糾纏、量子導引、貝爾非定域性等層次。
  • 量子衛星有多牛?
    因為這不僅標誌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更有媒體預測,伴隨著量子信息技術逐漸走向實用化,其衍生出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是繼微電子信息之後,最有可能引發軍事、經濟、社會領域又一次重大革命的關鍵技術,將催生量子通信的千億市場,引發世界新一輪的通信技術研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