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長:按美制裁清單設立科研目標籤軍令狀
綜合 鳳凰網 今天
國新辦網站消息,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 圖片來源:國新辦網站
白春禮表示,未來十年中科院會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一些新的部署。這些新的部署包括:
一是超算,我們自己研發出自己的超算系統,已經應用到氣象預報、分子設計、藥物研發、大氣預報等,還可以用到基礎性的研究、宇宙學研究等。
二是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中科院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白春禮說,包括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在內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中科院將集中全院的力量來做。
白春禮在發布會上還指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關鍵的基礎材料、關鍵核心的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的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白春禮介紹,中科院在院層面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加強組織推進和統籌協調,明確任務的組織單位,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攻關當中,籤署軍令狀。
項目部署方面,中科院自己設立了先導專項,分成三類,A類先導專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B類先導專項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類先導專項是跟企業合作,解決卡脖子問題。
2018年啟動了超算系統、網絡安全、潛航器三個C類專項,2019年新啟動了處理器晶片與基礎軟體、電磁測量、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多語音多語種技術一共5個C類專項,和A、B類不一樣,和企業合作,希望專項完成之後能夠替代。
白春禮院長還說了什麼?
9月16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作出具體介紹。據透露,在這一階段,中科院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這在全世界上還是首次。
中科院量子信息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處國際領跑地位
白春禮表示,「率先行動」計劃共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從2014-2020年底,要基本實現「四個率先」,2020年—2030年要全面實現「四個率先」。而今年也是「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收官之年。
六年時間,「率先行動」計劃實施效果如何?白春禮介紹,「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科技產出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產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一是量子信息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處國際領跑地位。中科院率先在國際上實現了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星地密鑰分發,從衛星向地面雙向的量子糾纏分發,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此外,中科院也在這期間創造了光纖量子密鑰分發超過500公裡的世界記錄。這一階段中科院第一次實現了洲際量子通訊,通過量子密鑰進行保密的洲際量子通訊。
中科院物理所還在這期間於固體中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白春禮介紹稱,美國物理學會在2018年出了一個論文集,而該論文集收集的唯一一個來自中國本土的成果,就是中科院發現的外爾費米子。同時,中科院也首次在鐵基超導體當中發現了馬約拉納束縛態。
海鬥一號到達馬裡亞納海溝海底實現自主探測
二是深空深海一些戰略必爭領域搶佔制高點。中科院先後發了6顆科學衛星,比如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實驗衛星,是全世界第一個做暗物質探測的研究機構。同時,中科院還發射了中國第一顆探測引力波的「太極一號」衛星。這6顆科學試驗衛星基本形成了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體系化的能力,也在國際空間科學領域佔據了有力地位。
在航天探測工作中,中科院還全面參與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據白春禮透露,在北鬥三號衛星中,目前在天上有12顆屬科學院完成。而由中科院牽頭負責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中科院已完成數百套有效載荷的研製。
在科學院涉海工作上,現已成功研製了「海翼」號、「潛龍」號、「探索」號、「海鬥號」、「海星號」為代表的譜系化的深海無人裝備,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
「我們的『海鬥一號』到達馬裡亞納海溝,深潛深度達到了10907米,這是最深的地方。」白春禮表示,在海底實現了海底自主探測,採樣一體化,這種譜系化的深海裝備引領我國海洋更好地進入萬米時代。
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六年使社會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4350億
三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白春禮在會上介紹,六年來,在科技創新22項新成果中,其中14項由中科院牽頭完成或作出重要貢獻。白春禮表示,在過去六年,共有7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其中科學院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了三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了一項,佔全國總數的57%。另在自然指數國際排名當中,中國科學院連續8年佔據榜首。
同時,在兩院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白春禮稱,科學院作為第一完成人和完成單位一共有32項,佔了全部的53%。而科學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過去六年使社會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共計24350億元,新增利稅共計2983億元。
除了這些可見的數據,白春禮表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中科院也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支撐。在中科院承擔的一大批大科學裝置建設中,就包括在貴州的中國天眼,500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另在廣東東莞建了中國第一臺散裂中子源,一大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成果。
此外,中科院研發的一批優質高產農作物新品種得到大規模推廣使用。近三年裡,這些新品種累計在全國推廣了3千多萬畝,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本文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