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風雲之聲」(ID:fyvoice)、環球時報,作者:陳經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要將美國「卡脖子」的設備清單,轉變成科研任務進行布局。該言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表明社會對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高度重視,中科院的上述決心能否成為實際行動也是網友關注的焦點話題。
公眾眼中,中科院是最能代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機構。在代表高水平論文發表情況的「自然指數」國際排名中,中科院連續8年位居全球所有機構第一名。中科院容易給人「發論文多、基礎科研多、工程應用少」的印象。這是個很大的誤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組建了中科院,目的很明確:解決重大國防科研問題。兩彈一星是當時中科院的首要研發任務,不要說發論文,隱姓埋名多年都需要。國防優先,基礎研究的任務沒那麼緊急。
院士體系中,科學院與工程院並稱。但中國科學院是實體機構,有13個分院、114個研究所(京區46個,京外68個),日常科研任務極多;而工程院是榮譽性諮詢性的,不負責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很多工程相關的重大專項研發,是由中科院的研究所完成的。
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國際交流有助於科技進步,中科院的研究人員也跟隨國際潮流發高水平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中科院是世界最大的科研機構,高水平論文數量成為第一是日常科研成果的表現,並非刻意為之。
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的研究單位,共46個
從院所設置來看,中科院設立的研究所領域明確、聚焦重大問題。如近來成為焦點的光刻機,中科院半導體所1981年推出了2.5微米製程的接近式光刻機,上海光機所1985年開發了掃描式投影光刻機,光電所1990年驗收了中國第一臺全自動光刻機。中科院這幾家單位,與電子工業部45所一起,是中國光刻機研發的支柱。2000年以後,國家集中技術力量在上海微電子集成開發商用的先進光刻機。其中多個部件與中科院相關,如關鍵光源就由長春光機所負責,最先進的EUV光源已有進展。
中國科學院在北京以外的研究單位,共68個
美國企圖用先進技術對中國「卡脖子」,中科院為解決相關問題作出關鍵貢獻既責無旁貸,又大有可為。如果對相關領域的技術儲備有所了解,會明白中科院的重要性,光靠公司研發不行。
這不是新鮮事,以前發達國家陣營就有「瓦森納協定」對中國科技禁運。中科院日常的研發規劃中,就有極多跟蹤國際先進水平、打破技術封鎖的任務。常見情形是,中科院取得研發突破,西方技術封鎖就鬆動一些,中國能買到水平相當但更為成熟可靠的商用設備。鬆動的原因也好理解,不給中國本土設備成長機會。
美國對中國發起技術攻擊不一樣的是,在本來非常開放、全球與中國公司在產業鏈上緊密合作的工業體系中,發布實體名單「卡脖子」禁令,硬要將中國公司排除出去「脫鉤」。正如白院長所說,這有助於中科院迅速判斷哪些研發任務更為重要,賦予更高優先級,典型的就是晶片製造。
另一方面,要徹底解決「卡脖子」問題,光有決心和目標是不夠的,研發能不能與產業實際需求接軌,對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僅僅是跟蹤先進、體系內驗收,已不能滿足社會與經濟運行的需求,要有更高的工業應用標準。中科院等機構需要將開發出的設備與工業生產結合,與業界公司深入緊密合作,在實際應用中快速迭代提升性能。
由於中國本土技術體系尚不成熟,特別是對美國IT體系依賴很深,中國的「產學研」合作研發體系歷來就有一些重大缺陷,沒有達到美國水平。本土技術不時處於尷尬的地位,高校科研院所與公司合作研發的機制也沒有理順。院所更看重能驗收時的突破,而工業界注重實用與效率,雙方的研發理念存在較大差異。
未來,中科院能不能在完成「破壁」式研發的同時,與業界公司深入緊密合作將開發出的設備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是解決「卡脖子」問題在實踐中的關鍵所在。中科院匯聚了中國研發力量的精華,應該可以真正解決一些重大關鍵問題,並形成機制創新。要掰開美國卡脖子的手,中科院必須有所作為,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