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子晶體提高InP基LED出光效率

2021-01-10 電子產品世界

1 引言

  在如今的各行各業,led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無論是顯示、照明,還是通信等領域。但在通常的發光器件中由於內全反射產生的傳輸模而導致出光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來提出了很多改善LED出光效率的方法,如表面粗糙化、諧振腔法等,採用這些方法都觀察到了不同程度的出光效率的提高。

  由於光子晶體中存在類似於半導體中的電子禁帶的光子禁帶,因此有望成為新一代的光半導體,成為人們的研究熱點話題。由於光子晶體中光子禁帶的存在,使得某些特定頻率的光子不能通過,這種特性可以用來實現多種具有優異特性的光電子器件,如光子晶體雷射器、光子晶體大角度彎曲波導等。

  本文主要研究利用光子晶體的帶隙結構提高LED的出光效率。利用時域有限差分法從理論上分析了晶格常數的改變對禁帶位置變化的影響以及相應的對LED出光效率的影響,利用半導體工藝的方法製備出了光子晶體結構,從實驗上驗證了光子晶體提高LED出光效率的效果。

  2 理論分析和實驗製作

  2.1 能帶結構分析

  FDTD方法主要用來計算時域上電磁波在光子晶體內部的傳播和散射,通過分析同一時刻不同位置的電磁場分布情況,以及不同時刻同一位置的電磁場分布情況,實現了分析光子晶體內部電磁場傳播過程的目的。利用FDTD方法不僅能夠分析光子晶體的能帶結構,更可以獲得同一時刻不同位置或者不同時刻同一位置電磁場分布情況。我們利用二維FDTD方法獲得了光子晶體的能帶結構,同時也分析了改變晶格常數時光子晶體能帶位置的變化情況。圖1所示a=600nm,r/a=013時的二維無限大光子晶體TE模的光子晶體能帶結構圖,從圖中可以發現歸一化頻率範圍為0121~0128的光子禁帶,在此頻率範圍內光子態密度為零。計算還發現在TM偏振模式的能帶結構中沒有出現禁帶。

  2.2 光子晶體的微加工

  半導體材料上光子晶體結構的製作有多種方法,但與半導體工藝相兼容的加工工藝在實現光電子集成上具有優勢。由於微加工技術的提高,使得像光子晶體這樣微細結構的器件製作越來越精確。目前有多種加工光子晶體的方法,我們主要採用了利用電子束曝光生成圖形,利用反應離子束刻蝕(RIE)轉移圖形的方法。

  首先嘗試了僅採用PMMA膠做掩模,以直接將圖形由膠轉移到InP材料上的方法製作光子晶體結構。利用EBL定義光子晶體圖形。為了增大刻蝕工藝中掩模版與材料的選擇性,顯影后在高溫環境中烘烤晶片2h以上,以使PMMA掩模更加堅硬。

  利用RIE系統直接刻蝕InP材料。刻蝕中採用CH4+H2+Ar混合氣體,刻蝕完成後的圖形如圖2所示。由圖可見,由於PMMA掩模版的選擇性較差,導致刻蝕之後的圖形已經變形。按照理論設計和EBL定義的圖形是在材料上形成空氣孔的結構,刻蝕後的結果為錐形的材料柱,說明刻蝕過程中的側蝕較為嚴重,使相鄰的孔互相連通,形成了錐形的柱狀結構。即使如此,該工藝下刻蝕得到的圖形的均勻性仍然保持良好,由此也說明了通過優化工藝,提高掩模的選擇性,能夠得到需要的圖形。

  圖3所示為在以上工藝基礎上增加SiO2做掩模,利用半導體微加工工藝製作光子晶體的典型步驟。

  首先採用PECVD技術在材料上澱積SiO2,澱積溫度300℃,薄膜厚度180nm;清洗後利用勻膠機在SiO2上塗覆200nm厚的PMMA膠;然後利用電子束曝光技術在PMMA膠上定義圖形;曝光後,將晶片置入顯影液中顯影10s;取出清洗,然後放入恆溫烤箱中150℃烘烤堅膜30min.利用反應離子刻蝕設備(RIE型號:MPI2500)將圖形由PMMA中轉移入SiO2,刻蝕過程中採用CF4+O2混合氣體,氧氣體積百分比為5%.刻蝕前首先將反應室抽真空,然後充入混合氣體,氣體流量為80sccm,保持氣壓113332Pa,打開射頻電源,射頻功率設置為150W,開始刻蝕過程。刻蝕後未去除PMMA,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觀察到的圖形示於圖4.圖形轉入SiO2層之後,即可利用SiO2層作為新的掩模版刻蝕InP層。

  圖形轉移到SiO2中後,利用RIE系統直接刻蝕InP材料。刻蝕中採用CH4+H2+Ar混合氣體。

  刻蝕完成後的圖形如圖5所示。由圖可見,增加SiO2掩模後,利用RIE刻蝕,在合適的工藝參數下可以製作出良好的光子晶體圖形。

  3 測試與分析

  由於目前實現的光子晶體LED大部分為基於光致發光的結構,測試方法和手段也集中於如何實現LED的雷射泵浦。由於光子晶體LED中的微腔結構面積只有幾十平方微米,甚至幾平方微米,因此如何獲得小的泵浦光斑,並把光斑對準微腔區域而不照射到其他區域(防止非輻射複合產生的熱量引起器件的大幅度升溫而導致器件性能下降),對光路的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實驗中採用的測試系統的基本結構如圖6所示。利用該測試系統完成了光子晶體LED的PL譜測試。

  按照光路的順序,光子晶體有源器件的雷射泵浦和信號檢測系統主要包含如下結構和部件:如圖6所示,從一個雷射器(波長532mm,功率100mW)出射的泵浦光束,被一個介質膜反射鏡反射,進入下一個反射鏡,在該反射鏡,泵浦雷射光束與從可見光源發射而來的可見光一起經過下一個部分反射鏡後被顯微物鏡聚焦到光子晶體試樣的表面,聚焦後的光斑最小可達5μm×5μm左右。光子晶體試樣中被泵浦光激發出來的螢光或者雷射光束被顯微物鏡收集後成為平行光傳輸,經過多個反射鏡後可以被收集進入光譜分析儀進行分析,光譜分析儀產生的信號經過鎖相放大後進入微機進行信號處理,得出器件的發射光譜。為了將泵浦光源的聚焦光斑對準試樣的微腔缺陷區域,採用了增加可見光束對器件進行照明,並利用可見光寬帶反射鏡將被試樣表面反射出的可見光耦合到CCD觀測系統中,從而觀察試樣的表面結構。

  圖7所示分別為固定r/a=013,不同晶格常數a=525,550,600nm時光子晶體結構對LED出光效率的提高結果。圖中的三條曲線分別對應在相同的雷射泵浦測試條件下,泵浦光斑對準完整光子晶體區域和對準未做任何工藝區域(即InP/InGaAsP量子阱外延片)的PL譜。從圖中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相同測試條件下,不同區域的出光功率不同,即出光效率不同。在波長1400~1600nm的範圍內,含有光子晶體區域的出光功率明顯高於未製作光子晶體結構的區域,可見光子晶體結構的引入可以明顯提高發光器件的出光效率。由於光子晶體結構的光子帶隙與光子頻率有關,因此光子晶體結構對器件效率的提高也與器件的發光波長有關,不同波長下的發光效率提高不同。此現象可在圖中發現,出光效率提高最明顯的區域為波長1400~1600nm附近,波長越短,出光效率的提高越明顯。例如在圖7(a)中,當波長位於1600nm附近時,器件的出光效率提高為10%左右,隨著波長的減小,出光效率隨之增大,當波長位於1550nm時出光效率的提高為26%;波長為1450nm時,提高幅度為90%;當波長位於1400nm附近時,出光效率的提高可達60%以上,由此可見出光效率提高的峰值在波長為1450nm附近。根據理論分析,光子晶體結構的引入除了能夠引入光子禁帶,使部分頻率的自發發射光被抑制,提高器件的內部效率外,當器件發光頻率位於光子晶體禁帶之上,即輻射模區域時,由於光子晶體的作用,可使在平板結構的發光器件中屬於傳輸模的部分模式轉化為光子晶體發光器件中的輻射模,從而使更多的光模輻射到空氣中,此即光子晶體提高發光器件出光效率的基本原理。

  圖7(b)所示為晶格常數a=550nm,r/a=013時,光子晶體結構提高發光器件出光效率的情況。與圖7(a)所示的結果類似,光子晶體結構LED的出光效率相對未做該工藝的器件有了明顯提高。當器件的發光波長位於1600nm附近時,出光效率的提高幅度約為33%;當發光波長位於1550nm附近時,出光效率的提高幅度約為38%;當1450nm時則對應約100%的提高幅度;1400nm時為93%.當晶格常數增大到a=600nm時,出光效率提高比率繼續增大,如圖(c)所示。這主要是由於光子晶體結構參數的改變所引起的。根據光子晶體能帶結構的特點,當晶格常數增大時,禁帶位置發生紅移,移向更低的頻率,即長波長方向,則有利於使實驗中設計的In2GaAsP量子阱結構發光器件的發光波長處於能帶中的洩漏模區域,從而使更多的傳輸模轉化為洩漏模,提高出光效率。

  4 結語

  利用EBL在PMMA膠上曝光可以生成良好的光子晶體結構圖形。在不作特殊的固化處理時,若僅採用PMMA膠做掩模,刻蝕中的側蝕嚴重,會破壞圖形的完整性。增加SiO2掩模後,利用RIE刻蝕,在合適的工藝參數下可以製作出良好的光子晶體圖形。光子晶體結構可以明顯提高LED的出光效率,而且出光效率的提高效果與光子晶體的晶格常數有關。一定範圍內,隨著晶格常數的增大,出光效率的提高隨之增大。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光子晶體將必定在高效率LED的製作中有所作為。

相關焦點

  • 教你如何提高LED的發光效率
    ;另外由於半導體的高折射率,光子在界面處很容易發生全反射而返回晶體內部。即使是垂直射到界面的光子,由於高折射率而產生高反射率,有相當部分被返回晶體內部。由於LED材料折射率很高,當晶片發出光在晶體材料與空氣界面時,會發生全反射現象,晶體本身對被折回的光有相當一部分的吸收,於是大大降低了外部出光效率。
  • 雷射全息光刻法製作光子晶體LED
    該發光二極體晶片是利用MOCVD生長而成,有源層是一組InGaN/GaN多量子阱,其發光峰值波長約為400nm。實驗中採用的雙光束全息裝置是由波長325nm的He-Cd雷射器組成的,在晶片上製作出方形排列的圓空氣孔二維光子晶體,刻蝕深度為100nm,未深入到有源層。
  • 藍光LED光子晶體技術原理及製程詳解
    所以也可以說,光子晶體也可以控制光的速度。  就簡單來說,運用光子晶體的目的濃縮成一句話,就是要利用周期構造,以人工的方式來控制這個光學特性。  2、光子晶體與有固態發光元件差異  光子晶體有3 個光學特性,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來加以控制而達到不同的目的。第一個特性是,如果利用光能隙的話,就可以遮蔽光通過。利用這個特性可以把光鎖在一個相當狹小的區域裡面。
  • 光子前沿:納腔光子晶體雷射器
    光子晶體的限光特性可以降低納腔雷射器的閾值,提高信號的調製速率,為開發下一代光互聯和量子計算器件奠定了基礎。目前納腔結構光子晶體的問世,又將光限制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納腔的體積甚至小于波長的立方。    納腔光子晶體雷射器的目標不只是實現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波士頓大學光子學中心的Hatice Altug表示:「光子晶體利用納腔控制自發輻射,大大增加了耦合到雷射模式的能量,從而降低了雷射閾值。因為納腔的尺寸約等于波長的平方,因而可以獲得很高的信號調製速率。」
  • 新方法將鈣鈦礦二極體外量子效率提高兩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楊芳)「利用低溫溶液法,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20.7%,較國際同行提升近一半。」
  • 光子晶體
    人們非常熟悉且每天都離不開的半導體也是晶體。我們熟知的高性能晶片就是大規模、超大規模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半導體能夠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因為半導體這種晶體具有電子的禁帶、導帶。科學家利用電子的能帶結構對電子進行精確的控制。但由於電子是帶電的,相鄰電子之間有相互作用,這給控制電子帶來了困難。
  • 提高LED內量子與電光轉換效率的原理分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939.htmNint=(複合載流子產生的光子數/複合載流子總數)×100%當然,很難去計算複合載流子總數和產生的光子總數。一般是通過測量LED輸出的光功率來評價這一效率,這個效率Nint就稱為內量子效率。
  • 光子晶體光纖的特性及應用發展趨勢
    光子晶體光纖的奇異特性1.超強的抗彎曲特性    光子晶體光纖採用空氣與石英玻璃複合的材料結構,該結構可以大幅度提高纖芯與包層之間較大的折射率反差,這種結構可以很好地將光波電磁場嚴格限制在光纖芯中。圖1是3種典型的不同結構的FTTH用光子晶體光纖。
  • 日科學家成功研製出三維光子晶體 光埋入能力提高4倍
    日本東京大學量子情報研究機構野村政宏(NOMURA,Masahiro)等人,近日開發出高性能的「三維光子晶體」。該晶體預料將會是實現下一代高速計算時的重要組件材料。由於精密設計的形狀,光埋入性能提高為以往的四倍。除了有利於計算機的高速、省電計算處理外,也期望可應用作為防竊聽的「量子密碼」光源。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楊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由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衝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雜誌。
  • 科學新進展——光子晶體
    晶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如食鹽就是氯化鈉晶體,雪花也是晶體,而且具有多種不同的形狀。人們非常熟悉且每天都離不開的半導體也是晶體。我們熟知的高性能晶片就是大規模、超大規模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半導體能夠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因為半導體這種晶體具有電子的禁帶、導帶。科學家利用電子的能帶結構對電子進行精確的控制。但由於電子是帶電的,相鄰電子之間有相互作用,這給控制電子帶來了困難。
  • 利用光子晶體研發「智能皮膚」?科學家受變色龍啟發
    摘要:化學家利用光子晶體研發出一種「智能皮膚」,它能根據熱量和陽光變色,同時保持相對恆定的體積。變色龍可以改變皮膚的顏色,它要麼融入背景中隱藏自己,要麼突出來保衛領地或吸引配偶。變色龍利用皮膚中的光子晶體改變自身顏色。
  • 甲蟲解決困擾科學家的光子晶體謎團
    在為光學計算研究光子晶體時,半導體製造商應該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示。美國猶他大學研究巴西甲蟲的人員稱:這種蟲子奇異的彩虹色表明了其獨特的光子晶格結構——所謂的光子界「冠軍」結構。
  • 通過「光回收利用」技術有望實現超高效率
    (轉換效率)的技術。為確認原理而試製的元件用兩塊光子晶體板夾住鎢絲,將紅外線封閉起來。據開發此次技術的研究人員介紹,理論上可將白熾燈泡的轉換效率提高至約40%。開發該技術的是2006年發布磁共振無線供電技術的MIT教授馬林·索爾賈希克(Marin Soljacic)等人。該技術採用了索爾賈希克一直研究的光子晶體。光子晶體是一種折射率以波長左右的間距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人工材料。特點是可以有選擇地使特定波長的電磁波發生反射或透射。
  • 保偏光子晶體光纖雷射器實驗研究
    光纖雷射器以其結構簡單緊湊、體積小、效率高、工作穩定可靠、散熱性好、易於集成等眾多優點受到普遍關注。折射率引導型光子晶體光纖(photonic crystal fiber,PCF),可通過調整光纖空氣孔徑和空氣孔周期比(d/A),及內外包層中空氣孔的大小和密度,實現大單模模場面積及大內包層數值孔徑設計,同時纖芯的高濃度稀土摻雜為採用較短長度的光纖構建大功率雷射器提供了可能。深圳大學在光子晶體光纖雷射器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
  • FOE|光子晶體與拓撲光子學專刊
    在本期專刊中,香港科技大學的陳子亭教授對光子晶體和拓撲光子學的發展和研究方向作了深入的評述。除此之外本期專刊還包含有三篇研究文章和三篇評論文章。 我們知道,光子帶隙的存在意味著光子晶體可以作為低損耗的分布反饋鏡,因此,它們可以實現光場的限制,並且可以用來實現高精度的諧振腔,以便於觀察量子電子學現象。
  • 研究團隊實現多光子晶片連接,制出光通信引擎實現高速轉換
    近日,由 Matthias Blaicher 和 Muhammed Rodlin Billah 帶領的一隻由德國光子學、量子電子學和微結構技術領域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光子引線鍵合技術,實現了矽光子調製器陣列與雷射器和單模光纖之間的鍵合,製造出光通信引擎。
  • 美科學家利用光子晶體讓光速變慢
    美國的研究人員日前成功地使用兩種新式二維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將光的群速度(group velocity)降低了一百多倍。
  • 光子晶體光纖及其應用
    文章綜述了光子晶體光纖的研究進展,給出其分類,並重點介紹了光子晶體光纖在超短脈衝、光頻測量、光纖通信等科研領域的重要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相對於傳統光纖而言,光子晶體光纖開創了完全不同的光波傳播原理,並且其性能也有很大的不同。它利用光子晶體所具有的光子頻率禁帶特性將特定頻率的光波強烈地束縛在纖芯內進行傳導,光纖彎曲或摺疊狀態對傳輸光波的影響非常小,並且在幾乎所有的傳播波長處都能夠保持單模運轉,且其零色散波長從傳統光纖的紅外波段移到了可見光波段,這對於光纖通信領域而言無疑是一種莫大的福音。
  • 【研究】光子晶體光纖的特性及應用發展趨勢
    常規摻鐿雙包層光纖利用摻雜實現光纖包層與纖芯之間的折射率差,使得維持單模傳輸的纖芯面積難以增加,限制了雙包層摻鐿光纖雷射器性能的進一步提高。雙包層摻鐿光子晶體光纖的誕生,可以解決大有效面積與單模傳輸的矛盾,它可以根據雷射器件的要求,設計製造纖芯摻雜濃度高、模場面積大、內包層數值孔徑大,同時維持纖芯單模傳輸的高要求,大大地提高了該光纖雷射器的散熱性能和耐熱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