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實現軌道角動量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

2020-11-29 電子產品世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軌道角動量(OAM)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OAM單光子、OAM糾纏光子以及OAM與偏振組成的混合糾纏光子的頻率上轉換,證明了在頻率變換過程中單光子的量子相干性和光子對的糾纏特性保持不變。主要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 & Appl. 5, e16019 (2016)]和8月29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17, 103601(2016)]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後周志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296491.htm

  攜帶OAM的光束在精密測量、微小粒子的囚禁與操控以及基礎物理研究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同時基於OAM編碼的光信息處理由於其信道容量大的優點已成為光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基於OAM編碼構建高維量子網絡是目前量子信息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並在近幾年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如史保森小組在國際上首先實現了OAM單光子[Nat. Commun. 4, 2527(2013)]以及OAM糾纏[Phys. Rev. Lett. 114, 050502 (2015)]的量子存儲。在量子通信中,作為信息載體的光子需要在低損耗的通信窗口傳輸,而作為信息存儲和處理單元的物理體系其工作波長一般不在通信窗口,因此需要在兩者之間建立量子接口以滿足量子信息既可被存儲又能長距離傳輸的基本要求,基於非線性過程的光子頻率轉換就是建立量子接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實現該功能的轉換器可稱為量子頻率變換器,其基本要求是除了能夠按照需要變換光子的頻率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能破壞原有量子態的量子關聯與相干特性。儘管人們已經實現了高斯單光子以及糾纏光子的頻率轉換,然而迄今為止能否實現和如何實現OAM光子以及OAM糾纏光子的頻率轉換仍然是一個"open question"。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和博士後周志遠等從2012年就開始了攜帶OAM光束的非線性頻率轉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OL 37,3270 (2012);PRA 85,053815(2012);OE 22, 20298(2014);OE 22, 23673(2014); J. Opt. Soc. Am. B 32, 407 (2015)],並在此基礎上取得重要突破:他們利用周期性非線性晶體作為變頻介質,採用外腔共振技術提高轉換效率,首次成功實現了OAM單光子從紅外到可見波段之間的頻率上轉換,並證明了在頻率轉換過程中光子的非經典關聯和量子相干性保持不變,邁出了基於頻率轉換器實現量子接口的關鍵一步[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5, e16019(2016)]。最近,他們又將這項技術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OAM糾纏光子以及OAM與偏振組成的混合糾纏光子從紅外到可見波段的頻率轉換,並且驗證了光子的糾纏特性在轉換過程中保持不變[Phys. Rev. Lett. 117, 103601(2016)]。這一系列工作對實現在不同波長的OAM量子網絡的對接和量子信息交互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系列工作也開闢了量子光學與非線性光學研究的新篇章,為研究高維OAM量子態的相干波長轉換、極弱光強下複雜空間光場的上轉換探測以及短波長OAM光束的製備具有重要價值。此外,由於紅外圖像信號在遙感、夜視、天文觀測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紅外圖像的高精度探測尤為重要,但常用的紅外探測存在設備精度低、解析度不高、探測效率低且設備昂貴等一系列問題。將圖像信號通過頻率上轉換至可見波段,利用高精度、高靈敏度且價格低廉的可見波段探測設備進行探測是解決以上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史保森小組所取得的系列成果對構建紅外信號上轉換探測器,解決紅外圖像信號、特別是微弱信號的檢測具有重要價值。

  這項工作得到國家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OAM糾纏光子頻率轉換示意圖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量子存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統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 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
  • 【中國科學報】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郭光燦等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納米光子學重點團隊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螺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量子光學、粒子操控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技術突破:非摧毀性測量 但想測量一下光子,再讓遠方複製,實現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由於太小,光子「一觸而潰」,再精細的測量也讓它面目全非。 然而,以往所有的實驗實現都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局限,即只能傳輸單個自由度的量子狀態,而真正的量子物理體系自然地擁有多種自由度的性質,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基本粒子,如單光子,它的性質也包括波長、動量、自旋和軌道角動量等等。 潘建偉對科技日報介紹說:「測量一個自由度,不幹擾其他自由度,很困難。好比測量身高,尺子一拉,體重就受了影響。」
  • 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的糾纏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星報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 圓偏振可見光可改變光子軌道角動量
    可見波長圓偏振光可通過等離子體超穎表面改變光子軌道角動量。
  • 上海交大製備出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新聞—科學網
    12月25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教授團隊製備出世界上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並作為
  • 濟南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
    本報9月15日訊(記者 韓霄鵬)日前,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2018-12-13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語音播報   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
  • 中國學者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中國學者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0-03-20 09:12:39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
  • 「斐波那契」螺旋:準晶結構中的非線性自旋-軌道角動量耦合
    其中,SAM主要通過圓極化波進行傳播,左旋/右旋極化波描述了光子的自旋狀態且每個光子分別承載了+/- ℏ 的SAM,其中ℏ為約化普朗克常量。而OAM則描述了電磁波波前以及光子的渦旋狀態,每一個光子包含lℏ的OAM,其中l為方位角模式因子,可為任意常數。不僅基頻電磁波,高次諧波也可攜帶角動量進行傳播,且角動量的轉換滿足守恆律。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光子角動量編碼技術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光學晶片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對光子角動量的操控。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基於拉曼過程的光子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實現寬帶、高速的信息傳輸和處理是所有通信系統追求的目標,量子通信也不例外,因而寬帶光子糾纏態的存儲自然成為構建高速量子網絡的基礎,也是量子信息技術走向實用化和普及化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之一。此外,一個光子擁有多種自由度,比如偏振、路徑以及軌道角動量等。寬帶多自由度光量子混合糾纏態的存儲也是實現高速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實現量子存儲的方案有很多種。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有望在量子計算等領域大顯身手
    科技日報13日消息,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OAM)波導光子晶片。這是首次在光晶片內製備出可攜帶光子OAM自由度的光波導,並實現光子OAM在波導內高效和高保真地傳輸。
  • 我國首次實現光學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操控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光學與光學工程系光纖與雷射技術許立新課題組,首次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基於色散管理的新型渦旋光纖,該渦旋光纖可操控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該小組與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教授合作進行了相關實驗驗證,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應用物理權威雜誌《應用物理評論》上。基於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技術的高維光通信技術可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攜帶量,提高光通信網絡的信道容量,是未來光通信系統發展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