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螺旋:準晶結構中的非線性自旋-軌道角動量耦合

2021-01-19 一邊學術一邊藝術

電磁波可攜帶角動量,包含自旋角動量(spin angularmomentum, SAM)和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其中,SAM主要通過圓極化波進行傳播,左旋/右旋極化波描述了光子的自旋狀態且每個光子分別承載了+/- ℏ 的SAM,其中ℏ為約化普朗克常量。而OAM則描述了電磁波波前以及光子的渦旋狀態,每一個光子包含lℏ的OAM,其中l為方位角模式因子,可為任意常數。不僅基頻電磁波,高次諧波也可攜帶角動量進行傳播,且角動量的轉換滿足守恆律。近期安徽大學黃志祥教授課題組與浙江大學沙威研究員課題組合作,使用時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求解麥克斯韋-流體動力學耦合方程,分析了自旋和軌道角動量在準晶體中的轉換和傳播。其中準晶結構是一種介於周期結構和無序結構之間的一種新穎結構,其具有自相似性、長程有序性、高維旋轉對稱性,且遵循特定的生成法則但又不具備平移對稱性。它在光子晶體微腔、彎曲波導、光譜儀、光電子器件等光學領域中展現出重要的應用價值。本文詳細的研究了一種向日葵型(「斐波那契」螺旋或黃金螺旋)準晶結構,該結構具有如下獨特的性質:具有高維度的旋轉對稱性、各向同性的帶隙、其在倒易空間為一個連續的圓對稱環。仿真結果表明:通過該結構可以同時在基波和二次諧波中實現角動量的高維度轉換。該研究成果以「Linear and nonlinear spin-orbital coupling in golden-anglespiral quasicrystals」為題發表在《Optics Express》期刊上。


1.  麥克斯韋與流體動力學方程耦合模型


其中,e和m為電荷量和電子質量。J是極化電流,v是電子速度,n是電子密度, γ是散射率。v·▽v是對流加速項, ▽p/n為量子壓力項,其中流體方程式(1)和(2)中的v·▽vv×B項為非線性項,表徵材料的非線性特性,▽p/n則主要表徵材料的非局域特性。式(2)為電流連續性方程,保證了材料內部的電荷守恆。上述流體方程、電流連續性方程與麥克斯韋方程一起可自洽的模擬光學材料的非線性和非局域特性。

 

2.  向日葵型準晶模型

 



圖1 非線性向日葵螺旋陣列示意圖。


  眾所周知,向日葵(太陽花)的花蕊圖案是「斐波那契」螺旋的其中一種形式,可以通過特定的生成法則來確定其分布規律,該法則由Vogel首次提出,極坐標系中向日葵花蕊的生成法則可以表示為:

其中,r和θ表示在極坐標下向日葵頭中的花或種子的空間位置,r為距離圓心的半徑,θ為發散角,n是整數(即n = 0, 1, 2, …)並且代表向日葵頭中的種子的總數量,φ稱為黃金角或斐波那契角,它給出了螺旋陣列中粒子相鄰位置矢量r(n) 和 r(n + 1)之間的恆定孔徑的大小。對於向日葵型螺旋,黃金角的取值設置為:φ=360/α/α ≈ 137.508˚,其中α≈1.618是黃金分割比,k代表的是伸縮因子。向日葵頭螺旋最顯著的特徵是圖案可以分解成兩組圓弧或弧列線,一組順時針旋轉,另一組逆時針旋轉。值得注意的是,兩組旋轉的弧線數始終保持為斐波那契序列中兩個連續的值,如圖1所示,向日葵圖案中沿順時針方向的弧線數為:p = 13(紅色),沿逆時針方向的弧線數為:q = 21(藍色)。黃金角φ可利用黃金分割比α的有理近似和弧線數量的比率(p/q)並通過公式360/(1+ p/q)/α 近似求得。因此,向日葵頭中種子的排列也稱為黃金角螺旋陣列或「斐波那契」螺旋陣列。此外,由於斐波那契角φ是無理數,因此向日葵頭螺旋結構既不是傳統的旋轉結構也不是平移對稱結構。有趣的是,向日葵螺旋具有獨特的高維度旋轉對稱特性,而連續的斐波那契數(N = 0,1,1,2,3,5,8,13,21 ......)則被編碼在獨特的螺旋模型之中。因此,通過向日葵螺旋圖案來實現高維度的角動量轉換是可行的。


 

圖2  (a)向日葵螺旋陣列;(b)向日葵螺旋陣列的離散傅立葉變換。


  為了更好理解等離子體向日葵圖案的衍射特性,探索該結構在倒易空間矢量或傅立葉空間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傅立葉空間的信息可通過離散傅立葉變換(DFT)獲得。圖2為由1000個顆粒組成的向日葵型圖案的(a)時域空間和(b)傅立葉空間示意圖。因為Vogel螺旋結構不具有傳統的旋轉對稱性,確定性的向日葵陣列的空間傅立葉光譜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布拉格峰,而是具有高度的各向同性漫射特徵和近似的連續圓對稱特性。


3.  角動量守恆定律

  假設攜帶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的入射場,照射N重旋轉對稱的納米結構。為了說明在線性和非線性相互作用過程中,角動量從入射場轉移到散射場的規律,普適的角動量守恆定律由下式給出:

其中,jsca表示散射場中角動量的總數,s是諧波的階數(線性過程為s = 1,二次諧波為s = 2,三次諧波為s = 3等),l代表入射場的軌道動量數(l = 0,±1,±2,±3等),σ是入射場的自旋角動量數(左旋圓極化的σ = 1,右旋圓極化的σ = -1)。q是任意的整數(q = 0,±1,±2,±3等),N是N重旋轉對稱納米結構的準角動量數。

  

  為了驗證角動量守恆定律,使用多極展開法分析了單個納米柱的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下散射場的總角動量。首先,使用右旋圓偏振入射光束(l = 0和σ= -1)照射半徑r = 143 nm且高度h = 50 nm的金納圓柱(N→∞, q=0),該納米柱的諧振波長為780 nm。為了研究電多極子和磁多極子在散射場總角動量中的相對貢獻,將金納米圓柱散射場的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的角動量分解為不同的通道。圖3展示了電多極子和磁多極子對散射場總角動量的相對貢獻。根據公式(6),基頻下散射場(s = 1)的總光學角動量的量子數為jsca= 1×(-1 + 0)= -1(見圖3(a)-(b))。而二次諧波散射場(s = 2)的總光學角動量的量子數為jsca = 2×(- 1 + 0)= -2(見圖3(c)-(d))。上述根據普適角動量守恆定律預測的結果與圖3所示的散射場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下的總角動量的多極分解結果完全吻合。此外,為了進一步理解和驗證其物理機制,圖4(a)-(d)表示電多極和磁多極共振模式L,其中 L ≥ | jsca |。對於線性過程,其諧振模式為電偶極子(如圖4(b)所示),磁偶極子和四極子(如圖4(a)所示)。對於二次諧波產生過程,其諧振模式為電四極子(如圖4(d)所示),磁四極子和磁八極子(如圖4(c)所示)。

 

圖3 金納米柱在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下散射場的角動量分布,入射波為右旋圓極化波。(a)基頻、磁多極子(b)基頻、電多極子(c)二次諧波、磁多極子(d)二次諧波、電多極子。

 

圖4 金納米柱在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下電多極和磁多極共振模式分布,入射波為右旋圓極化波。(a)基頻、磁多極(b)基頻、電多極(c)二次諧波、磁多極(d)二次諧波、電多極。

 

4.  角動量的高維度轉換

  圖1描繪了具有高維度旋轉對稱性的向日葵型等離激元準晶體結構,其由若干金屬納米柱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而成。由於計算效率的限制,向日葵型金屬準晶體由100個相同的納米柱組成。入射波設置為右旋圓極化波(l = 0和σ= -1),根據普適角動量守恆定律可預測出「斐波那契」螺旋陣列總光學角動量的量子數。首先,對於基頻散射場(s = 1),可預測量子數為jsca = 0,1,1,2,3,5,8,13 + 1×(-1 + 0)= -1,0,1,2,4,7,12和jsca = -1,-1,-2,-3,-5,-8,-13 + 1×(-1 +0)= -2,-3,-4,-6,-9,-14。對於二次諧波頻率下的散射場(s = 2),可預測量子數為jsca = 0,1,1,2,3,5,8,13,21 + 2×(-1 + 0)= -2 ,-1,0,1,3,6,11,19和jsca = -1,-1,-2,-3,-5,-8,-13,-21 + 2×(-1 + 0) = -3,-4,-5,-7,-10,-15,-23。圖5表示的是在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下向日葵型準晶體散射場中電多級子和磁多極子對總角動量的相對貢獻。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結構的旋轉對稱性影響了光學角動量在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從入射場到散射場的轉換。令人驚奇的是,具有高維度旋轉對稱性的向日葵螺旋陣列將斐波那契序列編碼到其結構之中,產生了獨特的光學共振,並且可以觀察到角動量從入射場到散射場的高維度轉移現象。上述計算結果與普適角動量守恆定律的預測結果完全一致。圖6給出了納米柱和向日葵型準周期晶體電場強度在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下的場值分布圖。

圖5 向日葵結構在基頻和二次諧波頻率下散射場的角動量分布,入射波為右旋圓極化波。(a)基頻、磁多極子(b)基頻、電多極子(c)二次諧波、磁多極子(d)二次諧波、電多極子。


圖6  納米柱和向日葵型準周期晶體電場分布圖。(a)和(b)為基頻下的場值分布;(c)和(d)為二次諧波頻率下的場值分布。

 

【1】    Ming Fang, Zhixiang Huang, Wei E.I.Sha, Xiaoyan Y. Z. Xiong, and Xianliang Wu, 「Full Hydrodynamic Model ofNonlinear Electromagnetic Response in Metallic Metamaterials,」 Progress In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vol. 157, pp. 63-78, Oct. 2016.

【2】  Kaikun Niu, Xingang Ren, Ming Fang,Zhixiang Huang, Hao Ren, Xianliang Wu, and Wei E.I. Sha, 「Linear andNonlinear Spin-Orbital Coupling in Golden-Angle Spiral Quasicrystals,」OSA, Optics Express, vol. 38, no. 1, pp. , Dec. 2019. 

https://doi.org/10.1364/OE.373957  (點擊下面的 閱讀原文 可下載)


該報告是安徽大學博士(目前在KAUST做博士後)牛凱坤撰寫。任何相關討論,可聯繫牛凱坤(kkniuahu@gmail.com)、黃志祥教授(zxhuang@ahu.edu.cn),和我(weisha@zju.edu.cn)。


原創聲明:這是原創的學術分享,禁止任何形式的修改、纂改,和不註明出處的轉載。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助轉發朋友圈。


———————————————

關注我的公眾平臺,請掃描下面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微觀粒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是描述粒子複雜動力學行為中最基本的兩個物理量,這兩個角動量之間的耦合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以分為自旋-軌道轉換和軌道-自旋轉換。
  • 負自旋軌道耦合是什麼鬼?
    編者按:本文介紹自旋軌道耦合(SOC)符號變化引起的拓撲相變:拓撲絕緣體,拓撲半金屬(包括Dirac半金屬和Weyl半金屬)。
  • 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十一)-自旋軌道耦合
    (八)-缺陷態能帶結構深入分析能帶結構(九)-3D能帶圖繪製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十)-雜化泛函能帶VASPKIT 1.2 支持全晶系K-Path自動生成        在量子力學裡,一個粒子因為自旋與軌道運動而產生的作用,稱為自旋-軌道作用(英語:Spin–orbit interaction
  •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自由空間光束除具有自旋角動量(SAM)之外,還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OAM),對應於一個渦旋光束在傳播方向的螺旋相位。眾所周知,每個光子自旋角動量為 ±,而渦旋光束的相位變化為exp (ilφ),使偈每個光子攜帶值為l的軌道角動量,其中l為拓撲數(可以為正或負整數),φ 為方位角相位。過去二十年多年來,光學渦旋光束已經被應用在了許多領域,如光學操縱微粒子、超解析度聚焦、光通信、量子信息處理、幾何拓撲光子學等。
  • 新型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狄拉克點
    類似的,二維材料中的矽烯、鍺烯、黑磷結構的第五族元素單質中也都發現存在 Dirac 型的線性色散關係。 然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考慮自旋軌道耦合 (SOC) 的情況下,這些二維材料的 Dirac 點都會打開一定的能隙  (gap)。因此,在嚴格意義上這些材料實際上都是絕緣態,這些二維的 Dirac 點都被 SOC 所破壞了。
  • 自旋軌道耦合的起源
    自旋軌道耦合在凝聚態物理中幾乎無處不在,原子的精細結構、晶體的SOC能帶分裂等都可以直接觀測的到,很多新的物理現象都與它密不可分
  • VASP計算非線性磁矩和磁各向異性能(自旋軌道耦合)小結
    MAGMOM= 注意:①對於非線性磁矩計算,要在x, y 和 z方向分別加上磁矩,如MAGMOM = 1 0 0  0 1 0   ! 磁各向異性能(自旋軌道耦合)計算:注意:LSORBIT=.TRUE. 會自動打開LNONCOLLINEAR= .TRUE.選項,且自旋軌道計算只適用於PAW贗勢,不適於超軟贗勢。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就意味著能量對磁矩的方向存在依賴,即存在磁各向異性能(MAE),所以要定義初始磁矩的方向。
  • 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他們在超冷銣原子形成的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系中,首次在實驗上精確測量了該體系完整的激發譜特性,發現並深入研究了該激發譜中「旋子-聲子」結構的性質。該實驗除進一步揭示了自旋-軌道耦合體系超流性質外,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揭示弱且短程的相互作用體系可以具有旋子形式的激發譜,為今後強關聯體系的量子模擬提供新的途徑。該成果發表於3月13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自旋軌道轉矩
    自旋軌道轉矩(Spin-Orbit Torque,SOT)指基於自旋軌道耦合(Spin-Orbit Coupling,SOC),利用電荷流誘導的自旋流來產生自旋轉移力矩,進而達到調控磁性存儲單元的目的(圖2(a))。
  • 中科院半導體所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61888102)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駱軍委研究組與科羅拉多大學Alex Zunger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劉奇航教授、深圳大學張秀文教授合作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我國首次實現光學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操控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光學與光學工程系光纖與雷射技術許立新課題組,首次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基於色散管理的新型渦旋光纖,該渦旋光纖可操控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基於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技術的高維光通信技術可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攜帶量,提高光通信網絡的信道容量,是未來光通信系統發展的重要趨勢。高維復用光通信系統中,由於涉及多種模式的時分、波分及模分復用,光纖中的非線性效應難以對其實現有效操控,制約了高維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基於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控制一直是高維光通信中懸而未決的問題。
  • 美找到自旋軌道強相互作用的新材料
    該研究由阿爾貢APS國家實驗室、肯塔基大學、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以及北伊利諾州立大學聯合開展,在APS的X射線科學分部用4-ID-D光束,對一種名為三氧化鋇銥的多晶體進行了X射線吸收和磁環雙色探測,在銥的5d層價態分析了電子自旋、軌道角動量和自旋軌道耦合。
  • 合肥研究院等在4d關聯電子體系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他們採用精確的局域密度近似+動力學平均場方法(LDA+DMFT) 確認了該體系中自旋-軌道耦合的庫侖增強效應,闡明了中紅外區光電導峰的起源然而,由於實驗現象的複雜性和理論計算技術的限制,人們對這類體系中一些非常基本的物理機制還不清楚,特別是自旋-軌道耦合與電子間的庫侖相互作用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方面。
  • 雷射能驅動鐵磁體自旋?角動量又如何流動?
    從根本上說,磁化與材料中電子的角動量有關。由Max Born非線性光學和短脈衝光譜學研究所(MBI)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已經能夠非常詳細地跟蹤鐵磁體鐵釓合金在超快光退磁過程中的角動量流動,以便了解基本過程及其速度限制,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當鐵磁性物體的磁化強度發生變化時,它就開始旋轉——這種磁化強度和角動量之間的聯繫在1915年愛因斯坦和德哈斯的實驗中就觀察到了。
  • 科學網—最亮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問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近日,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中國率先實現超冷原子二維人工自旋軌道耦合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小組和北京大學劉雄軍研究小組11日在北京宣布,雙方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在實驗中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相關論文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  自旋軌道耦合是量子物理學中基本的物理效應。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他們在超冷銣原子形成的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系中,首次在實驗上精確測量了該體系完整的激發譜特性,發現並深入研究了該激發譜中「旋子-聲子」結構的性質。該實驗除進一步揭示了自旋-軌道耦合體系超流性質外,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揭示弱且短程的相互作用體系可以具有旋子形式的激發譜,為今後強關聯體系的量子模擬提供新的途徑。
  • 物理所等證實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鈣鈦礦銥氧化物體系中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物理實驗室EX6組研究員程金光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指導研究生崔琦、蔡雲麒和焦媛媛等,利用高壓高溫合成了一系列Sn摻雜的SrIrO3鈣鈦礦,通過與美國和日本多個實驗和理論課題組合作,並利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變溫中子粉末衍射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證實在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