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2021-01-20 愛光學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研究成果以「Spin-orbit coupling in photonic graphene」為題於5月6日發表在Optica上。

在經典光學中,光的偏振態可能隨光的空間傳播方式而發生改變。如果光波不是平面光,而是具有三維空間結構,例如沿螺旋軌跡傳播,那麼光的偏振態也會隨傳播路徑發生偏轉,可類比於經典粒子在旋轉坐標系中受到科裡奧利力的作用 (圖1)。這種光的偏振態與其運動軌道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光子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要想實現這類偏振旋轉,需要傳播介質在橫截面上具有一定的折射率梯度。在電磁誘導透明(EIT)條件下,這種梯度可以通過調節泵浦光強的空間分布形成。然而,這種緩變折射率形成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非常微弱,發生的偏振旋轉是難以直接測得的。

圖1 (a)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的示意圖。光沿z方向傳播,折射率梯度沿x方向;(b)初始偏振態沿x方向的光在傳播過程中發生偏轉;(c)光束沿x方向偏振的分量,形狀偏離標準高斯型;(d)光束沿y方向偏振的分量在傳播過程中自發產生。

西安交通大學科研團隊利用泵浦光束幹涉的方法,通過熱銣原子介質中的EIT效應構造了可調控的光學石墨烯結構(圖2)。當用探測光激發光學石墨烯的狄拉克錐點時,其贗自旋攜帶的拓撲荷轉化為探測光的軌道角動量,使之變成渦旋光。

科研團隊在2019年對此類渦旋的動力學展開了深入研究,發現旋心的運動軌跡不是利用狄拉克方程做近似計算得到的直線,而是旋轉的擺線,並表現出相互環繞等獨特的運動方式。這種運動可以通過旋心作為「粒子」的量子不確定性進行完美描述[Phys. Rev. Lett. 122, 233905 (2019)]。

圖2 原子介質光學石墨烯實驗裝置圖

最近,科研團隊進一步發現上述拓撲現象可用來「放大」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的作用效果,使得微弱的效應在觀測中得到顯著的體現。

由於EIT效應的偏振依賴性,當探測光與泵浦光垂直時,激發狄拉克錐點就會形成渦旋;當探測光與泵浦光平行時,則幾乎不會形成渦旋。在光子自旋軌道耦合的作用下,與泵浦光垂直的偏振光在傳播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在自身被原子介質吸收的同時,不斷衍生出吸收係數低約20倍的與泵浦光平行的偏振分量。因而當探測光在原子介質中傳播距離一定時,通過改變探測光的偏振態,使其垂直方向的分量不斷減小,就可以觀測到渦旋從光束的中心向邊緣移動並逐漸消失。

團隊在實驗中非常清晰的呈現了這種現象:無論系統中存在一個、兩個相同或相反拓撲荷的渦旋,由激發狄拉克錐產生的那個渦旋總是隨著探測光偏振態的改變而逐漸消失(圖3)。

相關焦點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以分為自旋-軌道轉換和軌道-自旋轉換。光子的自旋-軌道轉換在近十年來得到廣泛的研究,然而它的逆過程——軌道-自旋轉換至今仍未在實驗中得到很好的觀測和調控。
  • 深晚報導|深大一項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近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公布了 "2019 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名單,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 20 項重大光學成果獲此殊榮 ( 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 10 項 ) 。其中,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杜路平、袁小聰教授的研究成果 " 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 " 入選十大基礎研究類成果。據悉,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 - 軌道耦合產生的 " 光學斯格明子 " 結構,為微納尺度的光場調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合肥研究院等在4d關聯電子體系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軌道耦合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採用精確的局域密度近似+動力學平均場方法(LDA+DMFT) 確認了該體系中自旋-軌道耦合的庫侖增強效應,闡明了中紅外區光電導峰的起源然而,由於實驗現象的複雜性和理論計算技術的限制,人們對這類體系中一些非常基本的物理機制還不清楚,特別是自旋-軌道耦合與電子間的庫侖相互作用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方面。
  • 中科院半導體所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61888102)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駱軍委研究組與科羅拉多大學Alex Zunger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劉奇航教授、深圳大學張秀文教授合作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他們在超冷銣原子形成的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系中,首次在實驗上精確測量了該體系完整的激發譜特性,發現並深入研究了該激發譜中「旋子-聲子」結構的性質。該實驗除進一步揭示了自旋-軌道耦合體系超流性質外,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揭示弱且短程的相互作用體系可以具有旋子形式的激發譜,為今後強關聯體系的量子模擬提供新的途徑。該成果發表於3月13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十一)-自旋軌道耦合
    深入分析能帶結構(七)-VASPKIT計算有效質量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八)-缺陷態能帶結構深入分析能帶結構(九)-3D能帶圖繪製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十)-雜化泛函能帶VASPKIT 1.2 支持全晶系K-Path自動生成        在量子力學裡,一個粒子因為自旋與軌道運動而產生的作用
  • 【十大進展】隨機光場中的渦旋產生和相干性退化
    這項研究以光子學系統對凝聚態物理中的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BKT)相變理論進行了量化實驗驗證,印證了非線性光學與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物理等多個學科之間有著某些共同的理論基礎,揭示了隨機光場的相關性與渦旋動力學之間深刻而複雜的聯繫,為進一步探索非平衡態下的相干-渦旋動力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基點。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優秀的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評選委員會由48位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專家組成,綜合考慮候選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從候選成果中初評30項進入終評,並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教授曾長淦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自旋軌道耦合的起源
    自旋軌道耦合在凝聚態物理中幾乎無處不在,原子的精細結構、晶體的SOC能帶分裂等都可以直接觀測的到,很多新的物理現象都與它密不可分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據悉,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優秀的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刊登量子中心韓偉研究員特邀綜述文章:石墨烯中的自旋電子學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韓偉研究員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Roland Kawakami教授,德國Regensburg大學Martin Gmitra博士和Jaroslav Fabian 教授合作在《自然·納米技術》上撰寫特邀綜述文章《石墨烯中的自旋電子學
  • 物理所預言矽烯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姚裕貴研究員以及博士生劉鋮鋮、馮萬祥採用第一性原理,系統地研究了矽烯的晶體結構、穩定性、能帶拓撲和自旋軌道耦合打開的能隙,預言了在矽烯中可以實現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近幾年來,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飛速發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領域。
  • 新型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狄拉克點
    類似的,二維材料中的矽烯、鍺烯、黑磷結構的第五族元素單質中也都發現存在 Dirac 型的線性色散關係。 然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考慮自旋軌道耦合 (SOC) 的情況下,這些二維材料的 Dirac 點都會打開一定的能隙  (gap)。因此,在嚴格意義上這些材料實際上都是絕緣態,這些二維的 Dirac 點都被 SOC 所破壞了。
  • 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自旋軌道耦合是影響常見的半導體材料自旋調控和弛豫的重要物理機理, 因此是半導體自旋電子學器件應用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半導體中自旋軌道耦合引致的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如本徵自旋Hall效應等。這些研究為在半導體中產生自旋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未來的全電操縱的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 自旋軌道轉矩
    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SOT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重金屬中的自旋霍爾效應和SOT、金屬體系中的Edelstein 效應、二維材料體系、拓撲絕緣體中的Edelstein 效應和SOT、反鐵磁體系中的SOT以及SOT的研究展望。
  • 中國科大在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何俊峰研究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對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展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使用高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首次在電子摻雜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Sr2IrO>4)中發現電子-玻色子耦合的直接實驗證據。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 在固體中運動的電子與不同準粒子(聲子、極化子等等)之間的多體耦合作用會導致一系列重要的物理效應。例如,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可以使自旋相反的電子形成庫珀對從而引發超導。另一方面,等離激元是大量電子集體相干振蕩形成的準粒子。近年來等離激元的量子特性陸續被發現,例如,以往的實驗揭示量子糾纏在經歷了從光子到等離激元再到光子的轉化過程後仍然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