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狄拉克點

2021-01-20 鴻之微科技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 Geim 和 Novoselov 第一次從石墨中分離出了石墨烯。這種單原子層厚度的碳薄片具有許多奇異的性質,因此引發了廣泛的研究熱潮。其中之一便是其能帶具有相對論性的狄拉克 (Dirac) 費米子。類似的,二維材料中的矽烯、鍺烯、黑磷結構的第五族元素單質中也都發現存在 Dirac 型的線性色散關係。 然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考慮自旋軌道耦合 (SOC) 的情況下,這些二維材料的 Dirac 點都會打開一定的能隙  (gap)。因此,在嚴格意義上這些材料實際上都是絕緣態,這些二維的 Dirac 點都被 SOC 所破壞了。那麼自然就會有一個問題:在二維體系,是否存在自旋軌道耦合打不開的 Dirac 點呢?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介一個近期的工作。其重要性是首次在真實材料中找到了自旋軌道耦合打不開的 Dirac 點。

首先我們知道能譜中的簡併度和體系的對稱性息息相關。比如不考慮自旋軌道耦合作用的話,石墨烯中的 Dirac 點是由晶格對稱性保護的(比如 inversion 或 sublattice symmetry)。而自旋軌道耦合的引入改變了對稱操作的表示,可以允許能隙的產生。2015年, Young 和 Kane 提出非簡單對稱操作  (nonsymmorphic symmetry)  的存在可以保護二維體系中的Dirac點不被自旋軌道耦合破壞 [PRL 115, 126803 (2015)]。非簡單對稱操作有兩種,一種是螺旋軸,另一種是滑移面。某些螺旋軸或者滑移面,配合別的對稱性(如時間和空間反演)可以使得二維體系一定存在自旋軌道耦合下穩定的 Dirac 點。如果這個 Dirac 點恰好落在費米面上, 那麼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想的自旋軌道耦合狄拉克點。

Young 和 Kane 的工作指出了這種二維自旋軌道耦合 Dirac 點(2D Spin-orbit Dirac point) 存在的必要條件。但是要找到一個真實的材料體系實現這種 Dirac point 卻是很困難的。原因在於:1)大多數已有的具有非簡單空間群的二維材料都是絕緣體,使得能帶中的 Spin-orbit Dirac point 距離費米能很遠 ( > 0.5 eV)。2)如果想通過元素替換把費米能調到 Dirac 點的位置,材料又往往結構上不穩定。因此,找到具有 2D Spin-orbit Dirac point 的二維材料直到近期都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在最近的這個工作中,北京理工大學姚裕貴老師研究組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楊聲遠老師研究組合作發現:在單層的 HfGeTe 族材料中具有理想的 2D Spin-orbit Diracpoint。這是首次在真實材料中找到了自旋軌道耦合打不開的 Dirac點。這種材料是穩定的,並且已有實驗報導很薄的 HfGeTe 族材料可以從體材料中用膠帶撕出來。

這個材料體系具有時間反演和空間反演,特別的,還具有滑移面。進一步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確定在費米面附近存在自旋軌道耦合點,如下圖 (b) 中紅色箭頭所示:

圖 (a)、(b) 分別為單層 HfGeTe 不加 SOC 和 SOC 的能帶圖。圖 (c) 是布裡淵區,圖 (d) 是 Dirac 點附近的色散關係。

Dirac 點存在於體系的時間反演不動點 X 和 Y 處, 且由滑移面 Mz 來保護。同時,體系具有四度旋轉軸,因此 X 點的 valley 等價於 Y 點 valley。我們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應變來調節不同 valley 處的性質,當然前提是施加的各種類型的應變都不破壞滑移面 Mz 這個操作。比如,對於單軸應變,通過破壞四度旋轉軸,X 點和 Y 點處變成不同的 valley,通過應變的大小可以調節 valley 的極化;對於雙軸應變,我們可以通過應變大小來調節 valley 點的能量和色散等等。應力應變曲線也給出了體系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質,具有很大的彈性應變區。如下圖所示:

圖 (a)、(b)、(c)、(d) 分別為單層 HfGeTe 在沒有應變、雙軸應變、單軸應變和剪切應變條件下的加 SOC 的能帶圖。圖 (e) 是應力應變曲線。

最後,作者們還發現單層的 HfGeTe 不僅具有 robust 的 2D spin-orbit Dirac 點,體系同時還是一種 2D Z2 拓撲金屬。2D  Z2 拓撲金屬的概念是在2014年的一個工作中首次提出 [New J. Phys. 16, 123015 (2014)],指的是一個二維體系雖然沒有全局的 gap,但是處處都有一個 local gap。這樣的話 local gap下面的價帶的拓撲數是良好定義的。如果這個 Z2 拓撲數是非平庸的,那麼就被稱作是一個 2D Z2 拓撲金屬態。和 Z2 拓撲絕緣體一樣,Z2 拓撲金屬也具有一對時間反演聯繫的拓撲邊緣態。在這個工作中,作者們通過宇稱的計算得到其 Z2 拓撲數為1,並且計算了其邊緣態的色散關係以及畫出了邊緣態在實空間的分布。這也是第一次發現一個 2D Z2 拓撲金屬態的真實體系。 

圖 (a) 是時間反演不動點的宇稱本徵值的計算結果。(b)、(c) 分別是表面態的色散關係和實空間的電荷分布圖。


文獻說明

1 文獻信息:Two-dimensional spin-orbit Dirac point in monolayer HfGeTe ( Phys. Rev. Materials 1, 054003 (2017) DOI: 10.1103/PhysRevMaterials.1.054003 )

2 文章作者:管閃,劉影,餘智明,王珊珊,姚裕貴,楊聲遠。



ID:hzwtech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產品  |  培訓  |  文獻  |  交流 


相關焦點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中國率先實現超冷原子二維人工自旋軌道耦合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小組和北京大學劉雄軍研究小組11日在北京宣布,雙方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在實驗中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相關論文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  自旋軌道耦合是量子物理學中基本的物理效應。
  • 自旋軌道耦合的起源
    自旋軌道耦合在凝聚態物理中幾乎無處不在,原子的精細結構、晶體的SOC能帶分裂等都可以直接觀測的到,很多新的物理現象都與它密不可分
  • 中科院半導體所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旋軌道耦合效應是自旋電晶體、自旋軌道量子比特、自旋軌道扭矩、手性磁子學、冷原子系統、狄拉克材料、馬約納費米子、拓撲絕緣體、自旋霍爾效應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等凝聚態熱門研究領域中的核心物理。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導致能帶自旋劈裂,主要分為體反演不對稱性引起的Dresselhaus效應和結構反演不對稱性引起的Rashba效應兩類。
  • 自旋軌道轉矩
    自旋軌道轉矩(Spin-Orbit Torque,SOT)指基於自旋軌道耦合(Spin-Orbit Coupling,SOC),利用電荷流誘導的自旋流來產生自旋轉移力矩,進而達到調控磁性存儲單元的目的(圖2(a))。
  • 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十一)-自旋軌道耦合
    ,稱為自旋-軌道作用(英語:Spin–orbit interaction,或spin–orbit coupling SOC),電子移動經過原子核的電場時,會產生電磁作用.電子的自旋與這電磁作用的耦合,形成了自旋-軌道作用。
  • 負自旋軌道耦合是什麼鬼?
    編者按:本文介紹自旋軌道耦合(SOC)符號變化引起的拓撲相變:拓撲絕緣體,拓撲半金屬(包括Dirac半金屬和Weyl半金屬)。
  • 進展|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2薄膜中的高自旋霍爾電導
    電流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提供了一種超快、高效的操縱磁矩的方式,是研發下一代自旋邏輯和自旋存儲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
  • 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他們在超冷銣原子形成的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系中,首次在實驗上精確測量了該體系完整的激發譜特性,發現並深入研究了該激發譜中「旋子-聲子」結構的性質。該實驗除進一步揭示了自旋-軌道耦合體系超流性質外,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揭示弱且短程的相互作用體系可以具有旋子形式的激發譜,為今後強關聯體系的量子模擬提供新的途徑。該成果發表於3月13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
    電流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提供了一種超快、高效的操縱磁矩的方式,是研發下一代自旋邏輯和自旋存儲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
  • 完全電子化的二維自旋電晶體:有望取代傳統電子器件
    (圖片來源:格羅寧根大學) 技術石墨烯,碳的二維形式,是一種卓越的自旋輸送機器。(圖片來源:Tatiana Shepeleva/Shutterstock) 然而,為了創造或者操控自旋,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相互作用(自旋軌道耦合)是必需的。這種相互作用在碳中非常微弱,難以在石墨烯中生成和操控自旋流。
  • 合肥研究院等在4d關聯電子體系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軌道耦合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軌道耦合可以使得理論與實驗費米面相符,但是卻被認為是非物理的;中紅外區光電導峰的起源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自旋-軌道耦合或電子間的關聯而對於光電導,只考慮關聯作用就可以得到中紅外區域的峰,說明自旋-軌道耦合不是其起源。但是自旋-軌道耦合增加了它的強度。
  • 進展|新型二維原子晶體VSe2的製備及其準二維量子相干輸運
    具有本徵磁性的二維晶體材料及其磁性是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應用的重要研究方向,在下一代低功耗的信息處理與存儲及自旋器件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理論計算及實驗表明,單層二硒化釩(VSe2)具有本徵鐵磁性,居裡溫度高於室溫。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何俊峰研究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對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展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使用高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首次在電子摻雜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Sr2IrO>4)中發現電子-玻色子耦合的直接實驗證據。
  • 美找到自旋軌道強相互作用的新材料
    該研究由阿爾貢APS國家實驗室、肯塔基大學、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以及北伊利諾州立大學聯合開展,在APS的X射線科學分部用4-ID-D光束,對一種名為三氧化鋇銥的多晶體進行了X射線吸收和磁環雙色探測,在銥的5d層價態分析了電子自旋、軌道角動量和自旋軌道耦合。
  • 軌道電子學向前一步:自旋與軌道態的捆綁被打破
    現代材料中電子一般具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如果改變電子的自旋態,其軌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最近,一個國際團隊在量子材料釹鍶錳氧(NSMO)實現了自旋與軌道態的「獨立」變化。這項成果或將對新一代邏輯和存儲設備的研發開闢新道路。
  • vasp入門到精通[29]自旋軌道耦合SOC
    這一節講一下計算自旋軌道耦合的方法工具/原料vasp方法/步驟比一個6個原子的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體系因為其天然的單原子層厚度、優異的電學性能、易於集成等優點,成為柔性電子學、量子電子學的重點研究對象。然而自石墨烯被發現之後的十幾年裡,科學家們經過大量的實驗嘗試,發現石墨烯中能帶結構、界面缺陷雜質等因素對量子點器件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直到目前為止,二維材料中的量子點還無法實現有效的電學調控。
  • 物理所等證實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鈣鈦礦銥氧化物體系中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物理實驗室EX6組研究員程金光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指導研究生崔琦、蔡雲麒和焦媛媛等,利用高壓高溫合成了一系列Sn摻雜的SrIrO3鈣鈦礦,通過與美國和日本多個實驗和理論課題組合作,並利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變溫中子粉末衍射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證實在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