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電子學向前一步:自旋與軌道態的捆綁被打破

2020-12-03 返樸

現代材料中電子一般具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如果改變電子的自旋態,其軌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最近,一個國際團隊在量子材料釹鍶錳氧(NSMO)實現了自旋與軌道態的「獨立」變化。這項成果或將對新一代邏輯和存儲設備的研發開闢新道路。

撰文 | Glennda Chui

翻譯 | 張和持

在設計電子產品時,科學家們需要想方設法操控電子的三大基本屬性:電荷、自旋態(電子磁矩就是因自旋而產生的),以及核外電子云的形狀,或稱軌道。直到不久前,科學家們都認為,那些現代信息技術所不可或缺的材料中,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也就是說,你無法在保證自旋不變的情況下迅速改變軌道,反之亦然。

但最近由美國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員、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資深科學家Joshua Turner 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雷射脈衝可以顯著地改變某種材料中電子的自旋,而保持軌道不變。SLAC研究助理員,同時也是該項目的主要成員之一的Lingjia Shen稱,這項成果為製造基於「軌道電子學」的下一代邏輯與記憶設備提供了新的途徑。Shen 目前是瑞典隆德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在 SLAC 兼職。

Shen表示,「我們在該系統中觀察到的現象與以往截然相反。這讓我們有更大把握,能分別操控材料的自旋和軌道態,從而可以將軌道的形狀看作變量,如0s,1s軌道,作為計算機的0和1,以此運算或儲存信息。」

模型代表圍繞原子核不同方向的模糊電子云 | 圖片來源:Greg Stewart/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一種有趣而複雜的材料

該團隊研究的是一種基於錳氧化物的量子材料,被稱為NSMO(釹鍶錳氧),它具有極薄的結晶層。這種材料早在30年前便為人所用:通過磁場改變電子的自旋態,以此儲存信息。這種稱為自旋電子學的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諸多設備。

NSMO還有望被用於製造基於斯格明子(skyrmions,一種由自旋電子的磁場產生的微小漩渦,與粒子相似)的新型計算機和儲存設備。日本RIKEN新興物質科學中心主任Yoshinori Tokura稱,這種材料非常複雜。他本人也參與了這項研究。「與我們熟悉的半導體材料不同,NSMO是一種量子材料,它諸多電子的運動可以說是協同的,或者相關聯的,而不是像其他材料一般相互獨立,」他說道,「這就使得控制單一變量的嘗試困難重重。」對於這種材料,一種常規研究方法是將雷射打在它上面,看電子狀態對於能量注入的反應。該研究團隊正是這麼做的,他們在 SLAC 的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所發出的 X 光照射下,觀察了材料產生的反應。

一個熔化,而另一個沒有

他們本以為NSMO在吸收了近紅外脈衝之後,材料中電子自旋與軌道的有序模式會徹底混亂,或者說「熔化」。然而 Turner 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熔化的只有自旋的模式,軌道模式完好如初。自旋與軌道態間的正常耦合徹底斷裂,這意味著相關材料的研究面臨重大挑戰,畢竟此前從未觀測到類似現象。

材料在經過雷射脈衝後,電子自旋發生改變(黑色箭頭),而軌道未發生改變(紅色)| 圖片來源:Greg Stewart/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Tokura 表示:「通常只需要些微的光激發作用便可以摧毀一切。而現在卻能讓軌道態——電子狀態中對於未來設備最重要的一項——毫髮無傷。這對於軌道電子學與相關電子的科學是很好的補充。」

正如自旋電子學中,電子的自旋態被改變;在軌道電子學中,可以改變軌道態來提供一個類似的函數。Shen認為,理論上基於軌道電子學的設備,將比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設備快10,000 倍。他補充說,兩個軌道態之間的轉換可以不用現在所使用的磁場,而是由太赫茲輻射的短脈衝實現,「如果能將兩者結合,那麼這樣的設備在未來的應用中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目前該團隊仍在研究結合兩者的途徑。

來自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先進光源(ALS),瑞士保羅舍勒研究所的瑞士光源(SLS),日本東京大學和筑波大學,以及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都為此次研究做出了貢獻。本研究得到美國能源部(DOE)早期職業計劃項目支持。

參考來源

https://www6.slac.stanford.edu/news/2020-05-15-step-forward-orbitronics-scientists-break-link-between-quantum-materials-spin-and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打破了量子材料的自旋和軌道態之間的聯繫
    在設計電子器件時,科學家們尋找操縱和控制電子的三個基本屬性的方法:電子的電荷;電子的自旋狀態,即產生磁力;以及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形成的模糊雲的形狀,也就是軌道的形狀。直到現在,電子自旋和軌道被認為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石,在一些材料中,電子自旋和軌道被認為是齊頭並進的;你無法在不改變其中一個的情況下迅速改變另外一個。
  • 軌道對稱性、電子自旋與分子手性
    這些版本對前線軌道理論的介紹都放在周環反應一章。而由於用前線軌道理論解釋周環反應中的立體選擇性時,涉及光對分子的激發,書中又都預先介紹了分子的激發態及激發態電子的自旋和多重態特性。它不僅是結構化學的重要內容,也在凝聚態物理學中被用於解釋磁電阻、超導等現象,尤其是巨磁阻效應的發現,自旋電子學應運而生,其在自旋器件及信息存儲上的應用頗受關注。 回到正題。
  • 科學家首次打破了量子材料自旋態和軌道態之間的聯繫
    這就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我們可以分別控制一種物質的自旋和軌道狀態,並利用軌道形狀的變化作為進行計算和將信息存儲在計算機存儲器中所需的0和1。並且該研究結果為基於「軌道電子學」的未來一代邏輯和記憶設備的製造提供了新的途徑。
  • 自旋軌道轉矩
    並且,由於Edelstein 效應根源上來自於界面電子感受到的外電場,所以人們可以通過外加電壓調節「外電場」的大小,進而人為調控Rashba 場的大小,實現調控Rashba 自旋軌道耦合的強度。這種自旋軌道耦合的可調控性,在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同時也為自旋器件的實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負自旋軌道耦合是什麼鬼?
    自旋軌道耦合(SOC)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材料的電子結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性質。那麼什麼是SOC呢?直觀地說,就是電子在繞原子核轉動的時候,站在電子的角度看,它感受到的電場一直在發生變化,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磁場與電子的自旋相互作用,這就是自旋軌道耦合。
  • 自旋軌道耦合的起源
    自旋軌道耦合在凝聚態物理中幾乎無處不在,原子的精細結構、晶體的SOC能帶分裂等都可以直接觀測的到,很多新的物理現象都與它密不可分
  • 中科院半導體所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旋軌道耦合效應是自旋電晶體、自旋軌道量子比特、自旋軌道扭矩、手性磁子學、冷原子系統、狄拉克材料、馬約納費米子、拓撲絕緣體、自旋霍爾效應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等凝聚態熱門研究領域中的核心物理。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導致能帶自旋劈裂,主要分為體反演不對稱性引起的Dresselhaus效應和結構反演不對稱性引起的Rashba效應兩類。
  • 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他們在超冷銣原子形成的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系中,首次在實驗上精確測量了該體系完整的激發譜特性,發現並深入研究了該激發譜中「旋子-聲子」結構的性質。該實驗除進一步揭示了自旋-軌道耦合體系超流性質外,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揭示弱且短程的相互作用體系可以具有旋子形式的激發譜,為今後強關聯體系的量子模擬提供新的途徑。該成果發表於3月13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Photoelectronic mapping of the spin–orbit interaction of intense light fields」為題於近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微觀粒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是描述粒子複雜動力學行為中最基本的兩個物理量,這兩個角動量之間的耦合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
  • 美找到自旋軌道強相互作用的新材料
    該研究由阿爾貢APS國家實驗室、肯塔基大學、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以及北伊利諾州立大學聯合開展,在APS的X射線科學分部用4-ID-D光束,對一種名為三氧化鋇銥的多晶體進行了X射線吸收和磁環雙色探測,在銥的5d層價態分析了電子自旋、軌道角動量和自旋軌道耦合。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VASP態密度與分子軌道
    本期介紹一下VASP軟體中分子軌道相關的知識!VASP可以把波函數分解成中心在各個原子的原子軌道,於是就能得到近似的分子軌道。
  • 新型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狄拉克點
    然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考慮自旋軌道耦合 (SOC) 的情況下,這些二維材料的 Dirac 點都會打開一定的能隙  (gap)。因此,在嚴格意義上這些材料實際上都是絕緣態,這些二維的 Dirac 點都被 SOC 所破壞了。那麼自然就會有一個問題:在二維體系,是否存在自旋軌道耦合打不開的 Dirac 點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推介一個近期的工作。
  • ...刊登量子中心韓偉研究員特邀綜述文章:石墨烯中的自旋電子學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韓偉研究員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Roland Kawakami教授,德國Regensburg大學Martin Gmitra博士和Jaroslav Fabian 教授合作在《自然·納米技術》上撰寫特邀綜述文章《石墨烯中的自旋電子學
  • 無自旋間隙半導體評論:下一代低能耗,高效率自旋電子學的候選人
    具有自旋軌道耦合的拋物線型和Dirac型SGS材料的能帶結構導致量子異常霍爾效應。 臥龍崗大學的一個團隊發表了對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的廣泛綜述。 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是一類新型的零間隙材料,具有完全自旋的極化電子和空穴。 該研究加強了對材料的搜索,這些材料將允許使用超快速,超低能量的「自旋電子」電子產品,而不會浪費任何導電能量。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傳輸
    據科技日報10月19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
    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電子不僅只有所帶的電荷能傳遞信息,其不同的自旋態也攜帶著信息。
  • 中國率先實現超冷原子二維人工自旋軌道耦合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小組和北京大學劉雄軍研究小組11日在北京宣布,雙方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在實驗中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相關論文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  自旋軌道耦合是量子物理學中基本的物理效應。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在這些近層狀堆疊的晶體材料中,過渡金屬元素原子呈三角形和六邊形在平面內交替排列,形成了獨特的拓撲結構,例如具有狄拉克錐的電子能帶結構特徵和強自旋軌道耦合的平帶特徵等。並且,這些材料表現出鐵磁、反鐵磁以及順磁等豐富的磁性基態。因此,它們成為人們廣泛研究的對象。研究這類材料磁性以及拓撲特性的一個有效方案是在原子尺度探究其空間局域激發態,但至今未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