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自旋間隙半導體評論:下一代低能耗,高效率自旋電子學的候選人

2021-01-09 騰訊網

具有自旋軌道耦合的拋物線型和Dirac型SGS材料的能帶結構導致量子異常霍爾效應。

臥龍崗大學的一個團隊發表了對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的廣泛綜述。

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是一類新型的零間隙材料,具有完全自旋的極化電子和空穴。

該研究加強了對材料的搜索,這些材料將允許使用超快速,超低能量的「自旋電子」電子產品,而不會浪費任何導電能量。

它們對SGS材料的定義特性是其「帶隙」,即材料的化合價和導帶之間的間隙,它定義了它們的電子特性。

通常,一個自旋通道(即,自旋方向之一,向上或向下)是具有有限帶隙的半導體,而另一個自旋通道具有閉合(零)帶隙。

在無自旋間隙半導體(SGS)中,導帶和價帶邊緣在一個自旋通道中接觸,並且不需要閾值能量就能將電子從佔據(價)態移動到空(導通)態。

這賦予了這些材料獨特的性能:它們的能帶結構對外部影響(例如壓力或磁場)極為敏感。

大多數SGS材料都是具有高居裡溫度的鐵磁材料。

SGS的能帶結構可以有兩種類型的能量-動量色散:狄拉克(線性)色散或拋物線色散。

新的評論調查了Dirac和不同材料系統中的拋物線SGS的三種亞型。

對於狄拉克型SGS,其電子遷移率比經典半導體高2至4個數量級。激發SGS中的電子幾乎不需要能量,並且電荷濃度很容易調節。例如,這可以通過引入新元素(摻雜)或通過施加磁場或電場(門控)來完成。

Dirac型自旋無間隙半導體具有完全自旋極化的Dirac錐,並通過量子異常霍爾效應驅動的無耗散邊緣狀態,為自旋電子學和低能耗電子學提供了一個平臺。

「概述了SGS在下一代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潛在應用,以及低電子器件和高速,低能耗的光電器件。」 UoW超導與電子材料研究所所長,FLEET的主題負責人王小林教授說。

自2008年王小林教授首次提出無自旋間隙半導體(SGS)以來,全球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候選材料的努力尤其集中在Dirac型SGS上。

在過去的十年中,通過密度泛函理論預測了許多Dirac或拋物線型SGS,並且已經在單層和塊狀材料中通過實驗證明了一些拋物線型SGS。

評價

該評論論文「無間隙隙半導體」於2020年6月發表在《小》雜誌上。

作者感謝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通過卓越中心計劃提供的資金支持,並感謝Tania Silver的貢獻。

在固態能帶理論中,自然界中的材料根據其電子能帶結構可分為金屬,絕緣體或半導體。

價帶包含材料的最高能量電子。只是在導電帶的「上方」(即,更有能量),它是空電子狀態的最低帶。

在金屬中,導電電子位於導帶中,因此電子(即電流)可以很容易地在金屬中流動。在絕緣體中,兩個能帶被大間隙隔開,因此電子無法流動。在半導體(例如構成傳統集成電路和電晶體基礎的矽)中,能帶之間的間隔較小,因此,使用較小的閾值能量可以將電子提升到導帶中。實質上,這就是矽電晶體「切換」的方式。

相關焦點

  • 半導體自旋電子學熱潮激漲
    打開APP 半導體自旋電子學熱潮激漲 葉子 發表於 2011-12-14 09:40:37     從今年夏天開始,某電子領域的產業界及學術界突然變得忙碌起來。
  • 自旋電子學
    巨磁阻效應(GMR)的發現及應用讓電子工程師們認識了自旋,使他們恍然大悟:原來自旋是如此的有用啊!事實上,儘管電子學的發展和應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電路和電子器件中所利用和研究的基本上只是電流,也就是電荷的流動,與自旋完全無關。幾十年來,電子學固然功勞巨大,但人類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手機的體積小了還想再小,計算速度快了還要更快。
  •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自旋」是電子固有的角動量術語,被簡稱為向上或向下。用電子的上/下狀態代替傳統計算機邏輯中的0和1,可以改變計算機處理信息的方式。建立在自旋電子學基礎上的器件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一系列電子的相關自旋(稱為純自旋電流)來傳輸信息,取代四處移動的電荷包。通過消除電荷的移動,器件本身不僅消耗的電力更少,而且產生的熱量也少,由此解決了耗能和散熱等進一步提高計算機性能的主要障礙。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但是,可以使用自旋操作的設備的設計極具挑戰性,需要在異乎尋常的狀態下使用新的材料,有些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理解並且還沒有進行過實驗觀察。
  • 自旋電子學的青山
    眾所周知,Peter Grünberg與法國巴黎南大學的Albert Fert各自以在1988年前後發現磁性多層膜中的巨磁電阻GMR效應而著稱,是現代自旋電子學的奠基人。嚴謹地說,Grünberg那時取得的成果可能與量子材料並無密切關聯,但自旋電子學的概念卻是引導量子材料發展的旗幟之一,包括隧穿磁電阻、龐磁電阻、及至當前的拓撲量子材料,發展這些材料的一個核心目標即為自旋電子學應用。從這一意義上,Grünberg教授可以算是量子材料發展的開拓者之一。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自20 世紀60 年代起,以電晶體與集成電路為核心的微電子學誕生並迅速發展,它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微電子學主要利用電子電荷作為能量和信息傳輸的媒介,它只利用了電子電荷的傳輸。但隨著1988 年巨磁電阻效應在Fe—Cr 多層結構中被發現,人們意識到電子不僅是電荷的載體, 而且還是自旋的載體。
  • Rev.綜述:自旋電子學材料第一性原理設計
    自旋電子學是下一代信息技術中最具希望的一種,它利用電子的自旋傳輸信息,並且具有很多優點,例如,數據處理速度快、電路集成度高、能耗低。
  • 王建青教授講授納米結構金屬膜中的自旋電子學
    在納米尺度下,電子及其磁自旋的量子特性在控制材料特徵和器件響應方面起主導作用。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一些新的發現為技術革新鋪平了道路,如巨磁阻現象在納米結構的金屬膜中被發現導致了磁數據儲存器的技術革命等。7月22日下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中關村教學園區S201教室,該方面的專家王建青教授作了題為「納米電子線路中加入的隱自由度:自旋電子行為」的報告,這是「李政道講座」系列報告中的第九場報告。
  • 軌道電子學向前一步:自旋與軌道態的捆綁被打破
    現代材料中電子一般具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如果改變電子的自旋態,其軌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最近,一個國際團隊在量子材料釹鍶錳氧(NSMO)實現了自旋與軌道態的「獨立」變化。這項成果或將對新一代邏輯和存儲設備的研發開闢新道路。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分子計算:分子自旋電子學的一大步
    自旋電子學與傳統電子學有很大差異。前者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來進行傳感、信息存儲、傳輸和處理。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相比,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設備具有非易失性、超高處理速度、電力消耗較低和集成密度更高等特點。分子自旋電子學作為自旋電子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主動控制單個分子的自旋狀態實現自旋電子設備的微型化。
  • 科學家將「自旋塞貝克效應」放大千倍
    熱電循環是電子設備循環利用自身產生的部分廢熱,將廢熱轉化成電。根據「塞貝克效應」,當導體被放在一個溫度梯度中時,會產生電壓使熱能轉變為電能。而2008年日本發現了「自旋塞貝克效應」,即在磁性材料中,自旋電子會產生電流使材料接點產生電壓。這以後,許多科學家都在試圖利用自旋電子學來研發讀寫數據的新型電子設備,以便在更少空間、更低能耗的條件下更安全地存儲更多數據。
  • 電子自旋的高效閥
    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物理系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來自比薩的同事合作開發了一種新概念,該概念利用電子自旋來切換電流。除了基礎研究以外,此類自旋閥還是自旋電子學中的關鍵元素,自旋電子學是一種利用自旋而不是電子電荷的電子產品。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通信物理學》上。在某些時候,自旋電子學可能成為流行語,與電子學一樣,成為我們詞彙量的一部分。
  • 超快自旋電子學,誘人的前景!
    例如處理器的時鐘速度在過去20年裡沒有超過幾吉赫茲,或幾次每秒的運算,這是由於矽的電阻造成的限制,這導致全球日益迫切地尋找半導體電子產品的更優替代品。自旋電子學是最主要的候選者之一,它基於通過電子自旋攜帶信息的思想。利用自旋電流傳遞信息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前景,因為它比普通電流的能量消耗要低,但是還有許多實際困難需要克服。
  • 自旋電子學,取得重大突破!
    自旋電子學,取得重大進展!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電子元件,展示了對未來幾代計算邏輯和存儲設備非常重要的功能和能力。與以前嘗試創建具有相同行為的組件相比,電能效率提高了一到兩個數量級。這將在自旋電子學的新興領域得到應用。自旋電子學探索高性能、低功耗的邏輯和內存組件的可能性。
  • 新研究:通過自旋電子隨機存取存儲器深入研究自旋
    東京工業大學(Tokyo Tech)的科學家最近新研發的一種新的材料組合,是基於電子的固有特性自旋的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這項創新可能會勝過當前的存儲設備。他們的突破發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描述了一種利用拓撲材料中與自旋相關的現象的新策略,並且可以促進自旋電子學領域的發展。此外,這項研究為自旋相關現象的潛在機制提供了更多的見解。
  • 量子自旋液體中的非常規自旋輸運現象
    由於自旋的時間變異性,左側邊緣磁脈衝觸發的自旋激發態隨即轉化為馬約拉納費米子運動目前,電子設備性能已接近其理論極限。新興的自旋電子學有望徹底改變電子設備面貌,並成為開發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在自旋電子器件中,電子最重要的特徵是自旋性,這是一種涉及角動量的固有特性,也是固體中產生磁性現象的根本原因。全球物理學家都在努力尋找藉助材料生成、傳輸「自旋包」的實用方法。
  • 使電子自旋方向守恆的方法
    正如真空中運動的一個物體趨於運動一樣,一個自旋電子的軸也趨於保持在固定方向上。這兩種現象都符合從真空均勻性最終推導出的守恆定律。
  • 新材料組合帶來更強大電子「自旋」
    這項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開發拓撲材料中與自旋相關現象的新穎策略,同時可以激勵自旋電子領域的多項發展。 在自旋電子學是一個現代科技行業,其中電子自旋或電子角動量發揮著主要的作用。實際上,在現代電子學中廣泛使用的磁力材料,正是因為集體自旋陣列才具有奇異特性。自旋電子學(Spintronics),也稱磁電子學。
  • 當熱量不再是一個謎,自旋電子學變得更加真實!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學類自旋電子學的發展依賴於能夠控制磁極化電流流動材料我們材料知識中的這一熱缺口剛剛被一個波蘭-德國物理學家團隊填補,他們現在詳細描述了發生在鐵磁金屬和半導體之間的界面上的動態現象。自旋電子學被認為是電子學的繼承者,在自旋電子器件中,電流被自旋電流所代替。砷化鎵/矽化鐵異質結構似乎是這種應用的一種有前途的材料。每四個電子通過這個界面,就有三個電子攜帶磁矩方向的信息。然而到目前為止,對於決定熱流的界面的動態特性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