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旋軌道耦合的拋物線型和Dirac型SGS材料的能帶結構導致量子異常霍爾效應。
臥龍崗大學的一個團隊發表了對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的廣泛綜述。
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是一類新型的零間隙材料,具有完全自旋的極化電子和空穴。
該研究加強了對材料的搜索,這些材料將允許使用超快速,超低能量的「自旋電子」電子產品,而不會浪費任何導電能量。
它們對SGS材料的定義特性是其「帶隙」,即材料的化合價和導帶之間的間隙,它定義了它們的電子特性。
通常,一個自旋通道(即,自旋方向之一,向上或向下)是具有有限帶隙的半導體,而另一個自旋通道具有閉合(零)帶隙。
在無自旋間隙半導體(SGS)中,導帶和價帶邊緣在一個自旋通道中接觸,並且不需要閾值能量就能將電子從佔據(價)態移動到空(導通)態。
這賦予了這些材料獨特的性能:它們的能帶結構對外部影響(例如壓力或磁場)極為敏感。
大多數SGS材料都是具有高居裡溫度的鐵磁材料。
SGS的能帶結構可以有兩種類型的能量-動量色散:狄拉克(線性)色散或拋物線色散。
新的評論調查了Dirac和不同材料系統中的拋物線SGS的三種亞型。
對於狄拉克型SGS,其電子遷移率比經典半導體高2至4個數量級。激發SGS中的電子幾乎不需要能量,並且電荷濃度很容易調節。例如,這可以通過引入新元素(摻雜)或通過施加磁場或電場(門控)來完成。
Dirac型自旋無間隙半導體具有完全自旋極化的Dirac錐,並通過量子異常霍爾效應驅動的無耗散邊緣狀態,為自旋電子學和低能耗電子學提供了一個平臺。
「概述了SGS在下一代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潛在應用,以及低電子器件和高速,低能耗的光電器件。」 UoW超導與電子材料研究所所長,FLEET的主題負責人王小林教授說。
自2008年王小林教授首次提出無自旋間隙半導體(SGS)以來,全球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候選材料的努力尤其集中在Dirac型SGS上。
在過去的十年中,通過密度泛函理論預測了許多Dirac或拋物線型SGS,並且已經在單層和塊狀材料中通過實驗證明了一些拋物線型SGS。
評價
該評論論文「無間隙隙半導體」於2020年6月發表在《小》雜誌上。
作者感謝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通過卓越中心計劃提供的資金支持,並感謝Tania Silver的貢獻。
在固態能帶理論中,自然界中的材料根據其電子能帶結構可分為金屬,絕緣體或半導體。
價帶包含材料的最高能量電子。只是在導電帶的「上方」(即,更有能量),它是空電子狀態的最低帶。
在金屬中,導電電子位於導帶中,因此電子(即電流)可以很容易地在金屬中流動。在絕緣體中,兩個能帶被大間隙隔開,因此電子無法流動。在半導體(例如構成傳統集成電路和電晶體基礎的矽)中,能帶之間的間隔較小,因此,使用較小的閾值能量可以將電子提升到導帶中。實質上,這就是矽電晶體「切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