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分之一秒!超快自旋電子學,誘人的前景!

2020-12-03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學類

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電子技術通過微處理器技術的不斷改進而不斷進步。然而,由於物理定律的限制,這一改進過程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停滯不前。其中一些瓶頸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例如處理器的時鐘速度在過去20年裡沒有超過幾吉赫茲,或幾次每秒的運算,這是由於矽的電阻造成的限制,這導致全球日益迫切地尋找半導體電子產品的更優替代品。自旋電子學是最主要的候選者之一,它基於通過電子自旋攜帶信息的思想。利用自旋電流傳遞信息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前景,因為它比普通電流的能量消耗要低,但是還有許多實際困難需要克服。

博科園-科學科普: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自旋注入問題,即將自旋電流從一種材料轉移到另一種材料(例如,從磁性金屬轉移到半導體),這往往會打亂自旋,破壞它們所攜帶的信息。目前來自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局(a *STAR)以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一組科學家在自旋電子學速度和效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已經證明,一種超短的自旋電流脈衝,持續時間不到1皮秒(萬億分之一秒),可以從金屬中以驚人的效率注入到半導體中,打破之前自旋注入記錄10000多次。

自旋注入實驗的圖解,圖片:J. C. W. Song and Y. D. Chong這些發現在最近發表在主要科學期刊《自然物理》和《先進材料》上。在這些實驗中,將雷射脈衝照射在磁性金屬鈷上產生超短的自旋電流脈衝。這就產生了一群具有自旋極化的激發態電子,這意味著自旋大部分指向相同的方向,自旋攜帶的電子向外運動,擴散到其他鄰近的材料中。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該研究小組成員馬可巴蒂亞託(Marco Battiato)表示:我們希望證明,這些超短的自旋電流脈衝可以用於高效的自旋注入,自旋電流脈衝的向外擴散發生在幾百飛秒以上(一飛秒是千分之一皮秒)。這比傳統的電子設備快1000倍,這使得它對未來的高速自旋電子設備非常有用。

四個團隊成員的照片,從左到右:賈斯汀·c·宋教授,l·程教授,埃爾伯特·奇亞教授,還有馬可·巴提託教授。圖片:Mohamed Fadly自旋擴散的極速雖然令人興奮,但也使利用當今電子技術進行實驗研究這一現象變得困難。在南大負責該項目的實驗部分的副教授Elbert Chia說:我們必須設計出一種謹慎的策略來測量流入器件半導體部分的自旋電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使用了一種含有重元素的半導體,它能將自旋電流轉換成超短波電流。然後整個樣本變成一個電磁天線,以太赫茲頻率(介於微波和紅外光之間)發射輻射。可以測量輻射,然後反向計算出原始的自旋電流通過仔細選擇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材料,研究小組能夠得出結論,向半導體中注入了自旋極化電流。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自旋電流的強度竟然比之前的記錄大一萬倍以上。

四個團隊成員的照片,由左至右:Marco Battiato教授、Justin c.w. Song教授、L. Cheng博士和Elbert Chia教授。圖片:Mohamed Fadly在真實的設備中,不需要如此強的自旋電流,因此人們可以避開相當弱的激勵,在後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已經能夠確定自旋電流形成和衰減的時間。理論物理學家和國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員(NRFF),南洋大學助理教授Justin Song說: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所有這些都是用一個簡單的金屬-半導體界面來演示,沒有其他自旋電子學實驗中看到的複雜和昂貴的結構工程,樣品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楊賢秀副教授課題組製作。南洋大學助理教授Battiato說:這些結果代表了基於自旋電流超擴散的超快自旋電子學發展的一個基本步驟,在未來該團隊設想這種高效的自旋注入過程將成為高速自旋電子計算機背後的關鍵技術之一。

參考期刊文獻: Nature Physics》,《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38/s41567-018-0406-3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新技術打破磁存儲器速度紀錄 比最先進自旋電子設備快近...
    一皮秒即一萬億分之一秒。「這將允許本地晶片上的數據在斷電時被保留,而且它將使信息被訪問比從遠程磁碟驅動器拉進來要快得多。」自旋電子學領域正在探索磁器件與電子集成的潛力。在自旋電子學領域中,微型磁器件由傳統電子電路控制,全部在同一晶片上。最先進的自旋電子學是用所謂的自旋軌道轉矩裝置(spin-orbit torque device)來完成的。在這種裝置中,一小塊磁膜(磁位)被沉積在金屬線的頂部。
  • 自旋電子學
    巨磁阻效應(GMR)的發現及應用讓電子工程師們認識了自旋,使他們恍然大悟:原來自旋是如此的有用啊!事實上,儘管電子學的發展和應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電路和電子器件中所利用和研究的基本上只是電流,也就是電荷的流動,與自旋完全無關。幾十年來,電子學固然功勞巨大,但人類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手機的體積小了還想再小,計算速度快了還要更快。
  • 在125萬億分之一秒內,科學家拍攝到:旋轉的羰基硫化物分子
    科學家已經使用精確調諧雷射脈衝來拍攝分子的超快旋轉,由此產生的「分子電影」追蹤了一圈半的羰基硫化物(OCS)(一種由一個氧、一個碳和一個硫原子組成的杆狀分子)在125萬億分之一秒內以高空間解析度發生的運動。
  • 測量到有史以來最短時間,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
    1仄秒有多小,相信大家對此是沒有認識的,因為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也就是小數點後面跟著20個零和1個一。如果存在以仄秒為單位生存的微生物,那麼一秒對它們來說就相當於我們的3億億年,這比宇宙大爆炸的年齡還要長。
  • 新進展打開超快雷射泵浦誘導瞬態研究窗口
    得益於超快雷射技術的發展,利用雷射泵浦可以在飛秒尺度上誘導出豐富的量子行為,比如在超快光電導率測量中發現了接近室溫的非常規超導的特徵跡象等。這種由雷射泵浦誘導的非平衡態通常只能維持十億分之一秒。能在這樣超短時間內對材料性質進行測量表徵的技術手段非常有限。發展更加豐富的,直接的超快測量技術是這一方向的重要課題。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但是,可以使用自旋操作的設備的設計極具挑戰性,需要在異乎尋常的狀態下使用新的材料,有些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理解並且還沒有進行過實驗觀察。
  • 自旋電子學的青山
    眾所周知,Peter Grünberg與法國巴黎南大學的Albert Fert各自以在1988年前後發現磁性多層膜中的巨磁電阻GMR效應而著稱,是現代自旋電子學的奠基人。嚴謹地說,Grünberg那時取得的成果可能與量子材料並無密切關聯,但自旋電子學的概念卻是引導量子材料發展的旗幟之一,包括隧穿磁電阻、龐磁電阻、及至當前的拓撲量子材料,發展這些材料的一個核心目標即為自旋電子學應用。從這一意義上,Grünberg教授可以算是量子材料發展的開拓者之一。
  • 無自旋間隙半導體評論:下一代低能耗,高效率自旋電子學的候選人
    臥龍崗大學的一個團隊發表了對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的廣泛綜述。 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是一類新型的零間隙材料,具有完全自旋的極化電子和空穴。 該研究加強了對材料的搜索,這些材料將允許使用超快速,超低能量的「自旋電子」電子產品,而不會浪費任何導電能量。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自20 世紀60 年代起,以電晶體與集成電路為核心的微電子學誕生並迅速發展,它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微電子學主要利用電子電荷作為能量和信息傳輸的媒介,它只利用了電子電荷的傳輸。但隨著1988 年巨磁電阻效應在Fe—Cr 多層結構中被發現,人們意識到電子不僅是電荷的載體, 而且還是自旋的載體。
  • 打破摩爾定律物理極限,石墨烯自旋電子學引領次世代電子組件發展
    對於石墨烯和相關二維(2D)材料中電子自旋傳輸(Electronic Spin Transport)的最新理論、實驗進展與研究現象,已經成為當前最引人入勝的熱門研發領域。自旋電子學是納米級電子學與磁學的結合,可以使電子以突破摩爾定律(Moore’s law)物理極限的速度發展。所謂摩爾定律是指,計算機處理性能約每兩年倍增,同時價格減半。
  • 只存在萬億分之一秒,自由基對細胞和DNA的破壞,為什麼卻這大?
    自由基是具有未配對電子的原子或分子,可以對身體造成嚴重破壞,自由基就像被拋棄的情人,四處遊蕩去尋找另一個電子,最後留下了破碎的細胞、蛋白質和DNA。羥基自由基是化學上最具攻擊性的自由基,其存留時間僅為萬億分之一秒。當細胞中最豐富的分子水受到輻射,使其失去一個電子時,它們就形成了。在之前的研究中,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琳達·楊領導的研究團隊觀察到了這些自由基的超快誕生。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Fe/Cr]N和[Co/Cu]N等人工反鐵磁體中巨磁阻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 效應的發現,促成了自旋電子學的誕生,同時也正是因為其在商業磁存儲等領域的成功應用,使得當今雲存檔和雲計算等新興產業成為可能。
  • ...刊登量子中心韓偉研究員特邀綜述文章:石墨烯中的自旋電子學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韓偉研究員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Roland Kawakami教授,德國Regensburg大學Martin Gmitra博士和Jaroslav Fabian 教授合作在《自然·納米技術》上撰寫特邀綜述文章《石墨烯中的自旋電子學
  • 都有為院士:自旋電子學器件是具戰略性新興產業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在河南科技大學作了一場題為《自旋電子學及其器件產業化》的學術報告。他從自旋電子學的基本概念出發,以獲得諾貝爾獎的巨磁阻效應為例,介紹了自旋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存儲器、傳感器等方面的基本應用,對自旋電子器件的開發現狀進行了總結,對市場前景作了展望,並預言自旋控制及其對應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即將到來。
  • 分子計算:分子自旋電子學的一大步
    自旋電子學與傳統電子學有很大差異。前者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來進行傳感、信息存儲、傳輸和處理。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相比,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設備具有非易失性、超高處理速度、電力消耗較低和集成密度更高等特點。分子自旋電子學作為自旋電子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主動控制單個分子的自旋狀態實現自旋電子設備的微型化。
  • Rev.綜述:自旋電子學材料第一性原理設計
    自旋電子學是下一代信息技術中最具希望的一種,它利用電子的自旋傳輸信息,並且具有很多優點,例如,數據處理速度快、電路集成度高、能耗低。
  • 軌道電子學向前一步:自旋與軌道態的捆綁被打破
    現代材料中電子一般具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如果改變電子的自旋態,其軌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最近,一個國際團隊在量子材料釹鍶錳氧(NSMO)實現了自旋與軌道態的「獨立」變化。這項成果或將對新一代邏輯和存儲設備的研發開闢新道路。
  • 自旋電子學的新突破可能會推動高速數據技術的發展
    自旋電子學 ,英語:Spintronics,是自旋(spin)和電子學(electronics)的一個混成詞,是關於除了基本的電子電荷之外,在固態電子器件中電子內在自旋的及其關聯磁矩的研究的一門新興的學科和技術。
  • 光子對50萬億分之一秒內形成!
    這描述了電子如何有一定的概率通過一個勢壘,而根據經典物理學,這個勢壘通常是不能通過的。在掃描隧穿顯微鏡中,對金屬針尖施加電壓,使電子在很短的距離內隧穿到樣品上。如果一個電子在這個隧穿過程中失去能量,就會產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