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夠安全嗎?光子對50萬億分之一秒內形成!

2020-12-05 博科園

在未來,量子物理將成為信息技術安全的保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光的單個粒子被用於數據的安全傳輸。來自馬普固態研究所物理學家的發現可能會起到關鍵作用。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一種光源,它能從電子的能量中產生光子對。其中一種光粒子有可能作為脆弱量子信息的載體,另一種則作為信使,提前通知它的孿生兄弟。與量子通信不同,廚師可以查看他需要的所有配料是否都在櫥櫃裡,畢竟,麵粉在你看一眼的時候不會變質。

一位物理學家試圖測試傳輸量子信息的程序是否按計劃工作,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量子物體在被觀察,即被測量時,會改變它們的狀態。在量子通信中,這使得控制光子傳輸的信息變得困難。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每一次與環境的接觸都會破壞光子所傳輸的量子信息,而且,單光粒子的來源往往只產生非常不規則的單個光子。你如何保證光子在沒有測量的情況下就在路上呢?光子對是解,一個光子可以作為它孿生兄弟的信使。

光子對的意外來源

馬克斯普朗克固體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現在發現了這種光子對一個意想不到的來源: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人員通常使用這種顯微鏡來研究導電或半導體材料的表面。顯微鏡是基於量子隧穿效應。這描述了電子如何有一定的概率通過一個勢壘,而根據經典物理學,這個勢壘通常是不能通過的。在掃描隧穿顯微鏡中,對金屬針尖施加電壓,使電子在很短的距離內隧穿到樣品上。如果一個電子在這個隧穿過程中失去能量,就會產生光。正是這種光,物理學家們研究了好幾年,現在帶來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

圖示受控量子信號:當電子(淺藍色)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尖端隧穿到樣品時,光子對(黃色和紅色)的產生頻率比之前假設的要高。這在量子通信中開闢了一種可能性,即在一個光子傳輸信息的同時,驗證另一個光子的傳輸。圖片:Klaus Kuhnke/MPI für Festkrperforschung在隧穿過程中,除了單個的光粒子,光子對也形成了,其速度是理論預測的1萬倍。科學家克里斯多福·利昂解釋說:根據理論,光子對形成的概率非常低,永遠不會看到它,但我們的實驗表明,光子對的產生速度要快得多,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驚喜!物理學家使用兩個探測器測量光子對,使他們能夠測量到達光子之間的時間間隔。首席科學家克勞斯·庫恩克(Klaus Kuhnke)解釋說:當光子對在隧穿結中形成時,不到50萬億分之一秒,目前,還不能確定光子是同時產生的,還是連續快速產生的,因為探測器的解析度還不夠高。

隧道結的應用

這一發現為隧道結在光子學和量子通信領域開闢了新的應用前景,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產生光子對的過程,但大多數過程都使用強雷射。此外,所需的設備非常小,並且該過程在原子尺度上進行。這意味著新的光源也可以用於未來幾代計算機晶片,用光學元件取代電子元件。使用光子的一個優點是,它們保證了快速和無損的數據傳輸。究人員進行的實驗中光子對速度非常快,但是實驗所需的超高真空和極低溫度仍然是一個實際的挑戰。

科學家下一步是找出測量一個光子是否會直接影響另一個光子的狀態。如果是這樣,光粒子就會糾纏。這種糾纏粒子在量子密碼學中至關重要。這些結果也提出了光子對如何形成的基本問題。到目前為止,這一過程幾乎一直被理論背景所忽視。光子對產生的事實表明,一個複雜的過程肯定正在發生。這一過程令人興奮,因為它為光的產生開闢了一個新視角!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參考期刊《Science Advances》DOI: 10.1126/sciadv.aav4986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首次證明:大碰撞不僅形成月球,還給地球帶來了水!

終極版聽聲辨物:科學家稱黑洞成像就像聽一架破鋼琴!

這種黑色的冰,溫度達太陽表面的一半!

相關焦點

  • 萬億分之一秒內就能達到峰值能量,發明新型「孤立子」雷射器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雷射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大量能量,在眼科和心臟手術或精細材料工程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雪梨大學光子學和光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馬提金·德·斯特克教授說:這種雷射器的特性是,當脈衝持續時間減少到萬億分之一秒以下時,能量也可以「瞬間」達到峰值,這使得它成為處理需要短而強大脈衝材料的理想候選者。
  • 在125萬億分之一秒內,科學家拍攝到:旋轉的羰基硫化物分子
    )在125萬億分之一秒內以高空間解析度發生的運動。因此,研究小組採用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使用兩束精確調諧的紅外雷射脈衝,以38萬億分之一秒(皮秒)的間隔使羰基硫化物分子快速一致地旋轉。然後使用另一種波長更長的雷射脈衝,以0.2萬億分之一秒的間隔來確定分子位置。
  • 測量到有史以來最短時間,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
    我們的太陽也有50億年的壽命了,地球上生命也存在了至少35億年。與這些相比,人類百年的壽命可謂是轉瞬即逝。當然,還有比這更短的時間單位。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到的最短時間單位為秒,但是在一些科學實驗中,秒已經不夠精確了,他們測量的是比秒小得多的納秒、皮秒、飛秒等。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量子通信如何做到「絕對安全」?
    ,你猜得出他們是誰嗎?這樣選擇測量方式的好處是,如果選擇「+」來測量偏振態「↗」或「↘」時,會得到50%的機率為「→」,50%的機率為「↑」。同理,如果選擇「×」來測量「→」或「↑」時,會得到50%的機率為「↗」,50%的機率為 「↘」。為了生成一組二進位密鑰,發送者首先隨機生成一組二進位比特,我們稱之為「發送者的密鑰比特」。
  • 新的孤子雷射脈衝可在萬億分之一秒內提供高能量
    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雷射器,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提供高能量,在眼睛和心臟手術或精細材料的工程設計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雪梨大學光子學和光學科學研究所所長Martijn de Sterke教授說。"這種雷射具有這樣的特性,當它的脈衝持續時間減少到不到一萬億分之一秒時,其能量可以超過極限。這使它們成為加工需要短、強脈衝的材料的理想選擇。
  • 量子密碼是量子通信嗎?其實真正的量子通信離實際應用還很遠
    QKD的另一個優點是無需保存「密碼本」,只是在甲乙雙方需要實施保密通信時,實時地進行量子密鑰分配,然後使用這個被確認是安全的密鑰實現「一次一密」的經典保密通信,這樣可避開保存密碼本的安全隱患。按照量子力學的假定,測量必然會干擾量子態,因此這個「冒充」的量子比特與原始的量子比特可能不一樣,這將導致甲乙雙方最終形成的隨機數序列出現誤差,他們經由隨機比對,只要發現誤碼率異常得高,便知有竊聽者存在,這樣的密鑰不安全,棄之不用。只有當他們確認無竊聽者存在,其密鑰才是安全的。接下來便可用此安全密鑰進行「一次一密」的經典保密通信。
  • 量子十問之五:量子密碼就是量子通信嗎?
    QKD的另一個優點是無需保存「密碼本」,只是在甲乙雙方需要實施保密通信時,實時地進行量子密鑰分配,然後使用這個被確認是安全的密鑰實現「一次一密」的經典保密通信,這樣可避開保存密碼本的安全隱患。按照量子力學的假定,測量必然會干擾量子態,因此這個「冒充」的量子比特與原始的量子比特可能不一樣,這將導致甲乙雙方最終形成的隨機數序列出現誤差,他們經由隨機比對,只要發現誤碼率異常得高,便知有竊聽者存在,這樣的密鑰不安全,棄之不用。只有當他們確認無竊聽者存在,其密鑰才是安全的。接下來便可用此安全密鑰進行「一次一密」的經典保密通信。
  • 什麼是量子通信技術,普通人能接觸到嗎?
    11月20日消息,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新加坡)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量子通信晶片,尺寸約為3mm,僅為現有裝置的千分之一,但能提供同樣出眾的量子安全技術,可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等緊湊型設備內,提升其通信安全性。
  • 【科技日報】量子通信:讓信息傳輸無條件安全
    量子密鑰分發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傳輸問題。  這聽上去「玄而又玄」的「黑科技」正影響改變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量子通信裝備,已經為60周年國慶閱兵、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
  • 什麼是量子安全通信原理?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是對通信理論的發展,將基於Shannon(香農)資訊理論的噪聲信道下可靠通信發展為基於Wyner(懷納)搭線信道理論的噪聲和竊聽信道下安全和可靠通信。通過介紹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的原理及特點、基於單光子和糾纏光子對的兩種典型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協議,綜述了近年來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的重要進展,展望了其發展前景。
  • 中國尖端科學再下一城:量子通信有重大突破,量子衛星令美佩服
    因此,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發射就是解決有關量子力學和量子通信的一系列難題。自墨子號衛星投入工作以後,有關學科部門為墨子號衛星規定了三大科學研究目標。量子號衛星的第一個目標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墨子號衛星同河北省的地面量子接收建立起通信聯絡線路。從墨子號軌道到地面1000多公裡的距離進行傳輸,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地面的光纖傳輸效率高出1萬萬億倍。
  • 量子通信歐美不玩?潘建偉:沒那麼回事
    關於安全:抗幹擾能力如何?是否夠穩定?  量子衛星上天后,網絡上有文章質疑,這是不是歐美不玩的領域?  對於量子通信的安全性,網絡上有質疑聲音認為,如果說當一段密碼信息被竊聽,就會改變量子的狀態而暴露竊聽行為,這一段密碼會被廢棄;那麼,如果這種竊聽行為一直存在,密碼一直廢棄,是不是意味著密鑰永遠無法傳輸,絕對安全其實犧牲了傳輸的穩定性?  面對這一質疑,潘建偉回應表示,上述描述的狀態,是對通信的過程造成幹擾。如果幹擾一直在進行,其他的通信模式同樣無法繼續。
  • 新型納米光學開關問世:光子能自由轉向,並在20億分之一秒內在晶片...
    光電子技術是由光子技術和電子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技術,電子處理和光通信的協同作用推動了信息技術數十年的蓬勃發展,並成為信息和通信產業的核心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光電顯示、半導體照明、光存儲、雷射器等多個應用領域。在高性能的光纖系統中,集成光子學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也面臨著一些瓶頸。
  • 量子通信(原理及最新進展)
    信息安全己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議題,其中密碼技術是核必。近代經典密碼技術主要分為私鑰密碼體制(又稱對稱密碼體制)和公鑰密碼體制(又稱非對稱密碼體制)兩種。由於私鑰密碼體制密鑰分發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存在著安全隱患,這使得基於複雜數學問題難以求解來確保信息安全性的公鑰密碼體制獲得了蓬勃發展。
  • 我國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這樣的性質在通信領域有著誘人的應用場景——作為最安全的通信手段,一旦有黑客試圖對粒子進行測量,量子態就會不可避免地改變。儘管量子糾纏理論上不存在距離限制,但在實際技術層面,實現遠距離的傳輸卻面臨眾多挑戰。
  • 請給我一份量子密鑰 @量子通信
    例如,和電磁波有關的光子,就不存在半個光子、三分之一個、0.18個光子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有點暈?別急,我們總結一下:量子一詞來自拉丁語quantum,意為「有多少」。如果光子的偏振方向改變,那麼B的測量準確率肯定受影響:沒有C的情況下,A和B之間採用相同測量基的概率是50%。所以,A和B之間拿出一小部分測量結果出來對比,有50%相同。
  • 新型納米光學開關問世:光子能自由轉向,並在20億分之一秒內在晶片間通行
    光電子技術是由光子技術和電子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技術在高性能的光纖系統中,集成光子學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也面臨著一些瓶頸。例如,遠程通信系統以電子方式處理信號,並將信號轉換為光進行傳輸,光子以光速傳播的性質非常適合通信,但是在信號格式之間進行轉換對於本地傳輸是很麻煩的。另外,由於光子比電子大得多,而且相互作用弱,必須要用高壓進行重定向。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這樣的性質在通信領域有著誘人的應用場景——作為最安全的通信手段,一旦有黑客試圖對粒子進行測量,量子態就會不可避免地改變。儘管量子糾纏理論上不存在距離限制,但在實際技術層面,實現遠距離的傳輸卻面臨眾多挑戰。
  •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量子通信概念炒得過熱,不是科學的態度
    資本市場的熱捧,更是讓不少量子概念「一擁而上」。從對撞機建否的觀點碰撞,到對量子通信的質疑,科學歡迎爭鳴、卻也分真假。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潘建偉院士在上海參加「對話張江」活動時,對量子通信的一些問題作了解讀。關於安全:抗幹擾能力如何?是否夠穩定?
  • 量子通信重大突破,存儲器光波長轉通信波段,經50km光纖僅衰減3%
    近日,我國在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通信網絡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相距50公裡光纖的存儲器間的量子糾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的科學家合作,通過高亮度光與原子糾纏源、低噪高效單光子頻率轉換和遠程單光子精密幹涉等技術,成功地將相距50公裡光纖的兩個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