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量子通信技術,普通人能接觸到嗎?

2020-12-03 科技喻小川

11月20日消息,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新加坡)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量子通信晶片,尺寸約為3mm,僅為現有裝置的千分之一,但能提供同樣出眾的量子安全技術,可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等緊湊型設備內,提升其通信安全性。

這顆量子通信晶片,是由南洋理工大學劉愛群(音譯)教授領導的團隊最新開發的微型晶片,使用量子通信算法提供增強的安全性——將密碼集成在被傳遞信息中形成安全的量子密鑰,信息收到後,會與密鑰一起銷毀,從而使其成為一種極其安全的通信形式。

那麼小川先給大家來解釋一下量子通信是什麼,避免有人將量子通信誤解為前段時間收智商稅的量子波動速讀。

量子通信技術是啥

量子通信融合了現代物理學和光通信技術研究的成果,由物理學基本原理來保證密鑰分配過程的無條件安全性。

量子密鑰分髮根據所利用量子狀態特性的不同,可以分為基於測量和基於糾纏態兩種。基於糾纏態的量子通信在傳遞信息的時候利用了量子糾纏效應,即兩個經過耦合的微觀粒子,在一個粒子狀態被測量時,同時會得到另一個粒子的狀態。

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並因此成為國際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

從理論上的定義而言,量子通信並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標準。在物理學中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物理極限,通過量子效應就能實現高性能的通信。而在信息學中,量子通信是通過量子力學原理中特有的屬性,來完成相應的信息傳遞工作。

相較於傳統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有一些比較突出的特點,例如安全性比較高,還有就是傳輸的過程中不容易受到阻礙。

當量子態在不被破壞的情況下,在傳輸信息的過程中是不會被竊聽,也不會被複製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來看,它是絕對安全的。而在無障礙的傳輸中,兩個分離的量子,無論分離得有多遠,當一個量子變化的時候,另一個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量子通信發展應用

作為頂尖的通訊技術之一,不論是理論還是應用都意義重大,因此世界上有不少國家致力於量子通信的研發,目前已有美國、歐洲、中國等多個研究小組和機構。

量子通信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直到1997年才由奧地利留學的中國青年學者潘建偉與荷蘭學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完成了首次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

200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的科研團隊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

2005年,美國建成了DARPA量子網絡。其連接節點有3個,分別為美國BBN公司、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目前延伸長度為10公裡。

2014年11月15日,中國研發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裡,刷新世界紀錄。

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全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截至2017年8月,已完成了包括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分發、星地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以及地球的量子隱形傳態等預定的科學目標。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當日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洲際距離且天地鏈路的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全長2000餘公裡,全線路密鑰率大於20千比特/秒可同時供上萬用戶密鑰分發。

2019年5月,德國政府宣布,將資助大型量子通信研究項目,並稱德國及歐洲必須在量子通信這項關鍵技術領域拓展自己的能力,才不至於依賴他人。

現如今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而網絡安全也成了一個關鍵問題,但是量子通信具有這絕對安全性,在國家安全、金融等對信息安全領域有著重大的應用價值和前景,同時量子通信技術也在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量子科學領域其實起步並不算早,但卻發展的很快,伴隨著「墨子號」量子衛星和京滬幹線的建設,我國量子通信技術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還有第一個應用量子通信技術的黨政機關網「濟南黨政機關量子通信專網」,可供百平方公裡的近200個終端進行保密通信,用戶之間的通信實現了每秒產生4000多個密碼。

濟南量子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周飛參與了整個濟南專網的建設,並世界上首次應用於公檢法部門,例如在檢察院系統,對一些貪腐案件調查進行信息溝通時,通過量子通信電話可以保證信息安全性,不存在洩露或竊聽;能夠實務應用的關鍵是室溫下通信波段單光子探測器的研發成功。

最新量子通信晶片

南洋理工大學簡稱南大(NTU),成立於1981年(前身南洋大學成立於1955年),作為新加坡的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學,它在納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領域研究一直享有盛名。

此次由南洋理工大學劉愛群教授領導開發出來的微型晶片尺寸僅約為3mm,相較於現在的量子通信設備,它所需要的空間少了1000倍。

這樣的巨大差異所造成的影響便是能夠讓,量子通信技術部署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之類的緊湊設備之中,同時還為在線交易和電子通信的更好加密方法奠定了基礎。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小川你說了這麼多我也看不懂啊,量子通信這種東西和我們普通老百姓有啥關係嗎?

關於這一點,我國「量子衛星之父」潘建偉已經給出了答案。

根據潘建偉院士的介紹:「中國力爭到2030年左右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信息充分安全的「量子網際網路」。開始可能國防安全用得比較多,如果這個秘鑰好用的話,馬上緊接而來的可能是金融領域,因為他們有一些保密性特別強的數據,需要這個技術。當然再過幾年成本低下來之後,每個老百姓的手機、銀行帳號裡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進行保密。」

他甚至給出了一個量子通信技術普及的時間表:5年左右很多機要部門開始用,10年左右金融業、銀行等大機構開始使用,15年的時間或許走進千家萬戶。屆時,每個人的家裡只要裝上一個量子加密晶片,那麼,銀行轉款、電子帳戶等涉密操作,都不用擔心被盜用或者攻擊。

或許就在即將到來的新十年裡,量子通信技術就會像智慧型手機和電腦一樣,進入到家家戶戶當中。

相關焦點

  • 撥開迷霧,從源頭看懂量子通信
    在量子通信領域,很多概念,都讓普通人看得雲裡霧裡——量子力學離普通人是那麼遙遠,鮮有人會主動去學習這門物理學專業的課程(不自量力=不要自學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又是離普通人那麼近,當今世界一切電子產品都源自於量子力學催生出來的信息技術。所以與其上來就科普量子通信,弄得你一頭霧水。不如先講清楚量子力學的來龍去脈,如果再弄得你一頭霧水,但至少讓你知道是從哪裡來的一頭霧水。量子力學深刻地顛覆了物理學家的世界觀,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將保持10到15年世界領先,到底什麼是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技術就是一個全世界獨我中國一家的科學技術成果。據中國科學報10月12日報導,日前,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範活動現場,「京滬幹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目前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領先國際相關技術水平5年,並將在未來10到15年持續保持領先。
  • 量子通信的問與答(上) 什麼是量子通信
    2、問:本內特和布拉薩德獲得的201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是國際物理界頒給量子信息領域的首個大獎嗎? 3、問: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通信的關係是什麼? 4、問:怎樣理解量子密鑰分發的「無條件安全性」,它怎麼保障信息安全?
  • 從一小塊晶片到墨子號衛星:讓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黨旗在我心中」系列報導④  從一小塊晶片到墨子號衛星:讓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大眾網記者 樊思思 亓翔  周期極化鈮酸鋰波導、上轉換單光子探測器、量子都卜勒雷射雷達……普通人聽到這些名詞,恐怕連念都念不順溜
  • 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突飛猛進!那到底什麼是量子通信?
    近年來,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發展速度早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量子通信產業化如火如荼。這項新技術對於傳統通信方式而言是顛覆性的。但具體顛覆在哪裡,似乎也很難用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作為一個非行業內人士,我其實也只懂得一些最粗淺的皮毛,不過這或許有助於我利用儘可能淺顯易懂的表述以便讓更多人了解量子通信的偉大之處。
  • 「高大上」的量子通信,被質疑是偽科學,是真的嗎?
    但近期有自媒體文章宣稱,「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該文被迅速傳播,同時引發以量子加密技術為手段的通訊安全性的討論熱度升溫,甚至有聲音質疑量子通信是偽科學?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是量子通信?
  • 量子通信有爭議嗎?在科學上,根本沒有爭議
    那些反量子通信的文章,都是網絡文章。一邊是許多Nature、Science的論文以及許多國際大獎,另一邊是一堆網絡文章,哪邊可信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2020年10月7日,美國白宮量子協調辦公室發布了《國家量子信息科學戰略投入的量子前沿報告》(美國白宮發布量子前沿報告,量子工程學科將建立)。
  • 量子十問之五:量子密碼就是量子通信嗎?
    那麼是否有什麼辦法可以確保密鑰分配是安全的?有,這就是「量子密鑰分配」(縮寫為「QKD」)!「量子密鑰分配」應用到量子力學的基本特性(如量子不可克隆性,量子不確定性等)來確保任何企圖竊取傳送中的密鑰都會被合法用戶所發現,這是QKD比傳統密鑰分配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後者原則上難以判斷手頭的密碼本是否已被竊聽者複製過。
  • 量子密碼是量子通信嗎?其實真正的量子通信離實際應用還很遠
    密碼學是內容極其豐富的學科,目前量子信息技術僅僅在「密鑰分配」這個具體分支上可望發揮獨特的作用。保密通信是密碼學的重要內容,其基本原理是,採用密鑰K1 (0,1 的隨機數列)通過加密算法將甲方要發送的信息(明文)變換成密文,在公開信道上發送到合法用戶乙方處,乙方採用密鑰K2從密文中提取所要的明文。
  • 談談量子通信
    今天看到微博熱搜,即「我國成功組建的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衷心為這種科研人員感到驕傲,國家需要這種科研。但感到驕傲的同時,也得看清現實,因為現實並非像他繪製的藍圖那樣。看到這新聞下面的評論,幾乎全是吹捧,說一些「國家真牛,大有前景等等」之類的話,我心想難道量子通信要成為主流呢?真的超級厲害呢?於是百度了下,了解了量子通信相對於傳統通信具有兩大優勢,即絕對安全和絕對高效。瞬時感覺這技術好牛逼,然後我心裡也超激動著了。
  • 量子通信有爭議嗎?在科學上,根本沒有爭議 | 袁嵐峰
    從來沒人在學術期刊上發篇正經文章去推翻量子通信,反而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幾十年來已經拿了很多國際大獎。那些反量子通信的文章,都是網絡文章。一邊是許多Nature、Science的論文以及許多國際大獎,另一邊是一堆網絡文章,哪邊可信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 量子通信技術及發展
    無論加密技術多麼先進,在原理上總存在著漏洞,給破譯者留下一定的操作空間。那麼有沒有一種加密方法能夠實現原理上的無漏洞,使得破譯者無法解密呢?數學家們經過論證,提出只有「一次一密」的方法才能確保無法破譯。然而正所謂知易行難,只有在量子通信技術發展起來以後,「一次一密」的方法才得以實現,量子通信也正是靠「一次一密」的絕技才得到了絕對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量子通信有兩種方案。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到底處於世界什麼水平?
    需要提醒的是,幾乎每次重要的新技術誕生,往往會引發生新的技術革命。典型的比如上世紀五十年代電晶體和半導體等技術觸發了資訊時代的到來。因此,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和傳感技術的發展,或將導致新技術革命。什麼是量子量子是物質和能量最基本的單元。
  • 九州量子趙義博:量子通信不能替代傳統通信,產業化亟需市場化機制
    由於高科技的神秘面紗和資本的狂熱追逐,不少人會提出疑問,量子通信的應用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它究竟能給人們創造什麼價值?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物理專業博士、浙江九州量子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九州量子)副總裁趙義博對科工力量表示,對量子通信理解的爭議的主要起因是名稱有歧義和產業化應用模糊不清。
  • 量子通信,到底是什麼工作原理?
    今天,小棗君要和大家聊的是「量子通信」。最開始計劃寫這個專題的時候,小棗君的內心是很糾結的。鮮棗課堂的目的,就是傳遞「普通人都能聽懂」的知識。每一個知識點專題,小棗君都會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它解釋給大家學習。但是「量子通信」這個專題,解析難度真心有點大。。。
  • 量子通信與傳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隨著量子力學理論相關發明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通信作為人類間交流最重要需求之一自然也離不開量子力學的加持。今天討論的並非產生無線電波的原理,而是在其之上的量子通信應用。什麼是量子通信?那量子通信不是可以打破光速的限制瞬間傳輸,這樣以後在美國進行現場直播的時候我們便能接收到毫無延遲的直播畫面了麼?
  • 量子通信到底能用來幹什麼?
    2020年7月23日,美國政府宣布了建設量子網際網路的藍圖,我對此做了評論。許多人可能還是搞不清,量子通信到底能用來幹什麼呢?最近,我的朋友、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趙勇博士在《中國信息安全》雜誌發了一篇文章《量子通信技術助力「新基建」信息安全》,做了很多介紹。
  • 我國量子通信技術落地指日可待
    同時,衛星對地QKD技術的平均密鑰傳輸速率達47.8kb,比之前的「墨子號」衛星實驗提高40倍以上,其信道損耗量與對地靜止衛星與地面之間的信道損耗相近,這使得通過地靜止衛星構建更多功能和超長量子鏈路成為可能。   基於此,研究人員通過結合光纖和自由空間QKD鏈路,將QKD網絡擴展到2600公裡外的遠程節點,使網絡內的任何用戶都能與其他人進行通信。
  • 量子通信原理解析與實現超遠程量子通信所需要的技術手段及更好……
    大家都知道咱們國家的「量子通信」技術在世界上是名列第一的,但是這其中所用到的原理卻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今天我就與大家一起對此深入淺出的討論一下這裡面的一系列問題。首先就是其原理利用的「量子糾纏」這是什麼?
  • 利用量子糾纏能實現超光速通信嗎?
    (原標題:利用量子糾纏能實現超光速通信嗎?)雖然用一個巨大的雷射陣列將一個質量很小、僅有微型晶片大小的宇宙飛船以20%光速發射到另一個星球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像這樣一個動力不足的小設備如何能跨越巨大的星際空間與地球通信。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設想:或許可以用量子糾纏來通信?這當然值得考慮。讓我們看看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