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納米光學開關問世:光子能自由轉向,並在20億分之一秒內在晶片...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光電子技術是由光子技術和電子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技術,電子處理和光通信的協同作用推動了信息技術數十年的蓬勃發展,並成為信息和通信產業的核心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光電顯示、半導體照明、光存儲、雷射器等多個應用領域。

在高性能的光纖系統中,集成光子學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也面臨著一些瓶頸。

例如,遠程通信系統以電子方式處理信號,並將信號轉換為光進行傳輸,光子以光速傳播的性質非常適合通信,但是在信號格式之間進行轉換對於本地傳輸是很麻煩的。另外,由於光子比電子大得多,而且相互作用弱,必須要用高壓進行重定向。所以光學開關體積大,需要很高的功率才能將其融入集成光子學中。

視頻 | 納米級別裡重定向光(來源:YouTube)

最近發表在 Science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新的光學開關的思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研究員 Christian Haffner 領導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混合納米電光開關,僅有 10 平方微米大小,1 伏電壓就可使其運行。它能在集成光電子中實現與 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矽電子相兼容,光能在 20 億分之一秒內在晶片間通行。

研究人員稱,這是目前為止光子能在晶片中移動的最快速度。這為雷射雷達波束控制和可重構光子網絡開闢了道路。

Haffner 指出,一些研究人員此前認為光—電—力學開關不切實際,因為它們「塊頭」大,操作速度慢且電壓要求過高,計算機晶片的組件無法承受,但最新研製出的這款開關解決了上述問題。該設備的緊湊型設計,確保光信號損失僅為 2.5%,而之前的開關為 60%。

該開關是一個小型的多層磁碟,位於兩個光波導的 T 形連接處。該光波導是直角相交的兩個透明的導光二氧化矽條。磁碟上層是一個厚 40 納米的金膜組成的 4 微米的圓盤,在一小塊氧化鋁上,氧化鋁下方是沉積的二氧化矽。這種結構充當與輸入和輸出波導諧振的彎曲波導,它可以在兩者之間傳遞諧振光。

圖 | 磁碟上層是一個厚 40 納米的金膜組成的 4 微米的圓盤,貼在一小塊氧化鋁上,氧化鋁下方是沉積的二氧化矽。這種結構充當與輸入和輸出波導諧振的彎曲波導,它可以在兩者之間傳遞諧振光(來源:YouTube 截圖)

矽波導內的光仍然是光子,但在開關內,光激發金表面電子振蕩,產生了電漿子,電漿子以光波的頻率振動,但比光波長小得多。將光的電漿子部分限制在可變高度的氣隙中,可以產生很強的光電效應,這種效應集中在小體積的開關中,而將其餘的光子限制在一起可以使光損耗最小化。

在不給開關施加電壓的情況下,電漿子波導和二氧化矽波導保持諧振,因此它可以以最小的損耗將光從輸入波導耦合到輸出波導。

向開關施加一個電壓會產生靜電,該電荷會把金膜拉向矽層,從而改變交換機中波導的形狀,使光的相位偏移 180 度。這會在交換機中造成相消幹擾,破壞共振,並使光耦合到側波導中,因此,光會繼續通過輸入波導到達另一個開關。

在很短的距離內應用與 CMOS 電子器件兼容的一伏偏置可以產生非常強的力。這使得開關可以實現更低損耗、更低功耗,打破了傳統電光開關的局限。它可以與 CMOS 直接集成,200 個交換機和電子驅動器可以集成在一個小到一根頭髮橫截面大小的區域。

這種開關每秒可以重定向信號數百萬次,強大的 OEM 交互作用和低損耗可以使非諧振功能單元用於光檢測和測距應用,所以它的第一個應用可能是雷射雷達,尤其是在自動駕駛汽車上,原來笨重的 LIDAR 系統可以被小小的、低功耗的光學雷達所替代。

用光子傳輸數據還意味著計算機不會因為電而發熱,同時還會減少系統能耗,所以另一個潛在應用是集成光子晶片,用來構建用於深度學習的光學神經網絡。另外,它也可能是量子計算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開關可以構成光場可編程門陣列的基本組件,並引發一場技術革命,就像過去幾十年裡由電場可編輯門陣列實現的技術革命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金膜的質量還比較低,開關每秒可以工作幾百萬次,對於大多數交換來說是足夠的。但也會有所局限,開關的機械部分不能達到光發射機中調節光所需的皮秒速度。不過,Haffner 認為,「生產高產量的(交換機)沒有任何問題。」目前該團隊正在試圖進一步縮小矽片與金膜之間的距離,從而進一步減少信號損失。

相關焦點

  • 新型納米光學開關問世:光子能自由轉向,並在20億分之一秒內在晶片間通行
    所以光學開關體積大,需要很高的功率才能將其融入集成光子學中。 視頻 | 納米級別裡重定向光(來源:YouTube) 最近發表在 Science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新的光學開關的思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研究員 Christian Haffner 領導了這項研究。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2018-12-13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不同於光的自旋角動量,OAM擁有無限的拓撲荷和內在正交性,可用於解決通信系統信道容量緊縮的問題。而在量子信息等領域,光子OAM可用於分發高維量子態以及構建高維量子計算機。  但大規模應用OAM需要將其傳輸、產生及操縱一體化,而此前的研究均無法讓OAM存在於晶片內部。
  • 中科院院士龔旗煌最新解讀,一文讀懂光子產業的布局與未來
    之前非常熱的光學全息成像,一次可以進行數百萬比特的讀寫操作,光子能以 「光速」 進行超低能耗運算;第四,極強的並行和互連能力,光子是 「玻色子,不同波長的光可用於多路同時通信」。如果說 20 世紀是電的世紀,那麼,21 世紀是光的世紀。
  • 行業動態 | 光子晶片技術又見新突破
    半導體行業的領先公司,如ibm、英特爾和惠普,目前正在投資數十億美元轉向光子學目前的高性能運算應用之多核心處理器速度
  • 新型納米光子平臺:每秒可操縱偏振光萬億次!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創新近日,美國與義大利的工程師們演示了首個每秒可操縱偏振光一萬億次的納米光子平臺。這項研究的論文於本周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1太赫茲等於 1,000 吉赫茲,大約比商用的光學偏振開關的操作頻率高25倍。」這項研究是萊斯大學、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以及位於熱那亞的義大利技術研究所(IIT)之間展開的一項合作。這項合作始於2017年夏,那時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Andrea Schirato 在萊斯大學物理學家實驗室做訪問學者,與 Peter Nordlander 進行了合作研究。
  • 2nm技術的晶片開始沒落,下一代信息科技基石一定是光子晶片
    該EUV設備通過提升透鏡解析度,將解析度和微影疊對能力提升70%,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提升良品率,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滿足半導體行業對先進納米製程工藝的需求。研究團隊首先在金屬襯底表面沉積一層金屬氧化物層,然後將它與有機材料進行蒸汽反應,最終膨脹成多孔的MOFs材料。新型MOFs材料為納米結構,但堅固穩定,是一種良好的絕緣體,非常適合用作晶片絕緣材料。研究人員表示,該技術可用於開發更小、更強大的晶片,從而為自動駕駛和智能城市等應用提供更節能的解決方案。
  • 關於矽光晶片,英特爾跨出重要一步
    以下是英特爾生產的兩種不同的矽光子光學收發器:第一個是100G PSM4 QSFP,在並行單模光纖上具有2公裡的距離,並且在發射器晶片上具有磷化銦層,該層實現了四個混合雷射器和用於將電信號轉換為光的調製器和光電檢測器以將光轉換為電信號。該設備顯然支持100 Gb /秒的速度。
  • 新型納米光子平臺:每秒可操縱偏振光萬億次
    1太赫茲等於 1,000 吉赫茲,大約比商用的光學偏振開關的操作頻率高25倍。」這項研究是萊斯大學、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以及位於熱那亞的義大利技術研究所(IIT)之間展開的一項合作。下面的示意圖描繪了納米圖案化的等離子體超表面的結構和動作,該超表面在太赫茲頻率調製偏振光。一個超短雷射脈衝(綠色)激發十字形的等離子體結構,它旋轉了比第一個光脈衝之後一皮秒之內到達的第二個光脈衝(白色)的偏振性。
  • 納米雷射器的技術簡介
    其他的半導體材料,例如氮化鎵和磷化銦,能產生更寬波段的雷射,實際上這樣構成的納米雷射器所發出的雷射可覆蓋從紫外線到紅外線整個波段。 納米雷射器的微小尺寸可以使光子被限制在少數幾個狀態上,而低音廊效應則使光子受到約束,直到所產生的光波累積起足夠多的能量後透過此結構。其結果是雷射器達到極高的工作效率,而能量閾則很低。
  • 光子晶片研究進展及展望︱大家
    光子具有光速傳播、抗電磁幹擾、任意疊加等特性,光學計算具有天然的並行計算特性,因而運算速度極快,且十分適合做並行運算。  工業界對光學技術充滿信心,英特爾光子技術實驗室主任馬裡奧•帕尼西亞 (Mario Paniccia) 曾預測說:「光學將能讓計算機晶片設計師克服電子學的根本局限。」
  • 光子晶片技術又見突破
    為此包括IBM、Intel與HP等大廠紛紛在光子(photonics)技術上投資數十億美元,以光子代替電子,意味著處理器核心之間的大量數據幾乎可以實現實時傳輸,讓處理器性能真正隨著核心數目增加而成正比演進。
  • 2020年度中國光學十大新聞出爐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入選
    雖然通往科研的殿堂一波三折,但向著光的步伐一直堅定:有一群深入疫區「為大氣做CT」的光科學家,「九章」問世使我國成功達到「量子優越性」裡程碑,嫦娥奔月挖土離不開光學載荷的支撐……光學領域有許多值得銘記的突破和進展。基於光學新媒體數據評選「中國光學十大新聞」已持續4年,是全體光學人的「年終總結」,也是每年同期盤點活動所關注的焦點。
  • 首枚光子神經形態晶片問世 運算速度快3個數量級
    信息技術 | 首枚光子神經形態晶片問世 運算速度快3個數量級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研團隊日前研製出全球首枚光子神經形態晶片,並證明其能以超快速度計算。  普林斯頓大學亞力山大·泰特團隊的新成果是利用光子解決了神經網絡電路速度受限這一難題。
  • 雪崩時,沒有一個光子是次要的 新型納米材料有望帶來革命性應用
    例如,想像一下,如果能感知化學環境的變化,比如分子級物體的變化或實際存在情況,我們甚至能檢測出冠狀病毒和其他疾病。未參與該研究的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Andries Meijerink和Freddy T. Rabouw在評論文章中提到,「這一發現將引領對能產生光子雪崩的其他納米晶體的研究。這些新型納米粒子的前景是光明的。」
  • 3納米、2納米、1納米晶片該如何造?
    在這些節點上,晶片製造商可能會需要新設備,例如下一代極紫外線(EUV)光刻技術。新的沉積,蝕刻和檢查/計量技術也在研究中。 不用說,這裡的設計和製造成本是天文數字。根據IBS的數據,3nm晶片的設計成本為6.5億美元,而5nm器件的設計成本為4.363億美元,而7nm的設計成本為2.223億美元。
  • 科學網—光學與納米技術的「浪漫聯姻」
    > 利用光的折射,我們佩戴眼鏡來矯正視力,看清物體;使用望遠鏡、顯微鏡來拓寬視野,上觀星空,下察纖毫。 統計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有80%以上通過光學獲得。與此同時,在先進位造技術的推動下,人類能夠控制和利用的物質結構進入到納米尺度,產生了紛繁多樣的納米技術。試想一下,當變幻莫測的光學遇上了「錙銖必較」的納米技術,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群雄逐鹿矽光子晶片市場
    日前,思科宣布,公司將斥資6.6億美元的現金和股權獎勵收購加州半導體公司Luxtera。思科表示,思科表示,Luxtera先進的矽光子晶片技術,能幫助思科滿足商業客戶對快速和高性能網絡服務的需求。時任IBM Research矽光子部門(Silicon Photonics Group)經理Will Green表示,該晶片的4個laser信道──分別以25Gbps的速度在晶片上運作──是以鍺(germanium)光學探測器以及光學解多任務器(demultiplexers),將之融合為單一100Gbps電子信號,在需要時進行處理;該電子信號能以幹涉儀(interferometers)調變四道晶片外的
  • 新光子晶片助力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可採用新型光子技術更快實現
    圖丨可編程納米光子處理器概念圖事實上,很多研究者長期以來都在推廣基於光子的計算機。但Soljai表示,「他們太過於樂觀,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儘管很多基於光子計算機的應用都是不切實際的,但基於光子的神經網絡系統「可能對於某些應用的深度學習算法是可行的」,他說道。Soljai的言論並非毫無道理。
  • 萬億分之一秒內就能達到峰值能量,發明新型「孤立子」雷射器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雷射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大量能量,在眼科和心臟手術或精細材料工程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雪梨大學光子學和光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馬提金·德·斯特克教授說:這種雷射器的特性是,當脈衝持續時間減少到萬億分之一秒以下時,能量也可以「瞬間」達到峰值,這使得它成為處理需要短而強大脈衝材料的理想候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