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時,沒有一個光子是次要的 新型納米材料有望帶來革命性應用

2021-01-17 瀟湘晨報

光子雪崩機制連鎖反應過程。圖片來源:波蘭科學院

寂靜的雪山,隨著「咔嚓」一聲輕響,雪層斷裂,「白色妖魔」呼嘯而下,將所到之處掃蕩殆盡。自然界的雪崩危害巨大,能摧毀森林、威脅人類。實際上,雪崩並非雪花專有,光子也能發生「雪崩」,同樣的能量噴湧,帶來的卻是革命性的應用。

近日,研究人員開發出了第一個證明「光子雪崩」的納米材料,有望在傳感、成像和光探測等方面帶來新的應用。相關論文1月14日刊登於《自然》。

「之前沒有人在納米材料中看到過這樣的『雪崩』行為。」該研究負責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副教授James Schuck說,「我們在單納米粒子水平上進行了研究,從而證明雪崩行為可以發生在納米材料中。」

他還提到,這種極致敏感可能會帶來難以置信的變革。例如,想像一下,如果能感知化學環境的變化,比如分子級物體的變化或實際存在情況,我們甚至能檢測出冠狀病毒和其他疾病。

未參與該研究的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Andries Meijerink和Freddy T. Rabouw在評論文章中提到,「這一發現將引領對能產生光子雪崩的其他納米晶體的研究。這些新型納米粒子的前景是光明的。」

看,它們都雪崩

雪崩過程是由一系列小擾動觸發的一連串事件,它可以在除真實積雪崩塌之外的許多現象中被發現,包括香檳泡沫的破裂、核爆炸、雷射、神經元網絡,甚至金融危機。

雪崩是非線性過程的一個極端例子,在這個過程中,輸入的變化會導致輸出信號不成比例的變化,通常是不相稱的放大。但為有效產生非線性光信號,人們通常需要大量的材料,到目前為止光子雪崩也是如此。

在光學器件中,光子雪崩是晶體中單個光子的吸收導致多個光子發射的過程。光子雪崩被用於專門的雷射器中,光子吸收並引發一系列光學事件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高效的雷射發射。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同樣,雪崩的時候,每個光子都是重要的。研究人員發現,僅僅單個光子吸收就會導致大量的光子發射,而且還會產生一個令人驚訝的特性:發射光子的「上轉換」,即每個都比吸收的光子能量更高。

這樣,科學家就可以利用紅外波長產生大量高能量光子,這些光子能在組織內部的特定位置,也就是雪崩納米顆粒所處的位置,更好地誘導所需的化學變化——比如殺死癌細胞。

40多年前,光子雪崩行為就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因為研究人員認識到它的極端非線性可以廣泛影響從高效的上轉換雷射器到光電子、光學傳感器和夜視設備的許多技術。

更小又更大

一直以來,由於鑭(Ln)基材料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使得光子雪崩能夠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存儲光能,因此這一現象幾乎只在Ln基材料中進行了研究。然而,在這種材料中實現光子雪崩非常困難——需要許多Ln離子之間的協同作用,同時還需要調節損失途徑,因此僅限於大塊材料和聚集物,而且通常是在低溫情況下。

「在一些材料中,單個光子的吸收可以觸發連鎖反應,從而產生大量的光。這些光子雪崩的發現為成像和傳感應用開闢了道路。但這種現象以前只能在毫米到釐米尺度的晶體中觀察到。」Meijerink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些限制已經影響了光子雪崩的相關研究和應用,並導致研究人員幾乎只專注於其他具有上轉換機制材料的開發,儘管光子雪崩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這一過程在極端非線性光學行為和效率的結合方面是無與倫比的。

而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已經開發出了第一種能展示光子雪崩的納米材料,納米粒子形式光子雪崩的實現開啟了一系列新的應用,從實時超解析度光學顯微鏡、精確的溫度和環境傳感、紅外光探測,到光學模擬數字轉換和量子傳感。

《中國科學報》從哥倫比亞大學獲悉,Schuck與合作者,包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Bruce Cohen和Emory Chan、波蘭科學院的Artur Bednarkiewicz以及韓國成均館大學的Yung Doug Suh等人,通過實施一些關鍵的納米顆粒設計創新,如選擇Ln元素的含量和種類,成功合成了新型的20納米晶體,並能展示光子雪崩及其極端非線性。

研究小組觀察到這些雪崩納米顆粒的非線性光學響應為入射光強度的26倍,即入射光10%的變化能導致發射光1000%的變化。這種非線性遠遠超過了以前報導的Ln系納米晶體的響應。

突破極限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數字意味著雪崩納米粒子作為傳感器有很大的前景,因為局部環境的一個小變化就可以導致粒子發出100~10000倍的亮度。研究人員還發現,雪崩納米粒子中巨大的非線性響應可以通過簡單的掃描共焦顯微鏡實現深度亞波長光學成像(雪崩納米粒子被用作發光探針或造影劑)。

Schuck告訴記者:「雪崩納米顆粒讓我們大大超越了光學顯微鏡的衍射解析度極限,而且基本上是無償的,因為它們的非線性行為非常明顯。」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Changhwan Lee是Schuck小組的博士研究生,他表示,單個雪崩納米顆粒中的極端非線性能將傳統共焦顯微鏡轉換成最新的超解析度成像系統。

Meijerink 指出,該研究證明這種材料可以用於超解析度成像——納米粒子以大約70納米的解析度成像,遠遠低於成像系統的衍射極限。而且,成像裝置簡單,只需要單一的雷射波長,不到雷射器功率的1/10。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雪崩輻射上升時間較長,使得記錄過程變慢,這意味著該技術尚不適合監測生物系統等動態過程。

Schuck團隊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感知環境變化,如溫度、壓力、溼度的波動,這些目前還無法實現。

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在傳感、成像和光探測方面帶來各種革命性的新應用。它們在未來的光信息處理晶片中也可能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雪崩納米顆粒可以提供類似放大器的響應和電子電路中典型單電晶體的小空間佔用。」Schuck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38/s41586-020-03092-9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新型納米材料有望帶來革命性應用
    自然界的雪崩危害巨大,能摧毀森林、威脅人類。實際上,雪崩並非雪花專有,光子也能發生「雪崩」,同樣的能量噴湧,帶來的卻是革命性的應用。  近日,研究人員開發出了第一個證明「光子雪崩」的納米材料,有望在傳感、成像和光探測等方面帶來新的應用。相關論文1月14日刊登於《自然》。  「之前沒有人在納米材料中看到過這樣的『雪崩』行為。」
  • Nature:首個光子雪崩納米材料,如果我們能夠感知周圍的化學環境
    編輯/文龍哥倫比亞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聲稱,他們研發出了首個能展示「光子雪崩(photon avalanching, PA)」的納米材料。「光子雪崩」是極端非線性光學行為和效率相結合的無與倫比的過程,從實時超解析度光學顯微鏡、精確的環境(溫度)傳感、紅外光檢測到光學的模擬數字轉換以及量子傳感,納米粒子實現光子雪崩這一現象可以開闢一系列廣受歡迎的應用。
  • 光子如雪也能崩塌
    光子如雪也能崩塌雪崩納米材料首現身 有望帶來革命性應用
  • 製造光子晶片,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變化!
    如果計算機使用光子而不是電子來傳輸數據,它們的性能會更好,耗電量也會更少。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矽和鍺發光合金,以獲得光子晶片,這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光子,即構成光的粒子,已基本取代電子在通信網絡中進行數據傳輸。光信號的高帶寬推動了電話系統、電視廣播和網際網路的巨大增長,然而,光子還沒有取代計算機中的電子。
  • 彈道和雪崩成功「邂逅」
    彈道是量子物理的概念,雪崩是半導體物理中的基本現象,兩者貌似無關。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肖沐/施毅課題組與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繆峰課題組合作,讓二者「邂逅」,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了一種新型PN結擊穿機制——彈道雪崩。
  • 納米光子學:破譯光子與物質間「悄悄話」
    納米光子學:破譯光子與物質間「悄悄話」本報記者 劉園園在納米尺度下,光子與物質之間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反應?破譯它們之間的「悄悄話」,會對科技帶來哪些革新?近日召開的第Y3次香山科學會議(第3次青年學術討論會)以「納米光子學材料」為主題,主要關注的就是這些話題。
  • 我國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原標題: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研究首次證明可在二維垂直異質結中實現彈道雪崩
    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肖沐/施毅課題組與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繆峰課題組密切合作,讓兩者「邂逅」,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一種新型PN結擊穿機制:彈道雪崩。  基於傳統雪崩反向擊穿機制的光電探測器是實現單光子探測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為通信網絡、光譜技術以及量子通訊等應用中的核心部件。
  • 下一代納米晶片的秘密可能是空氣?有望帶來電子行業革命性變革
    有望帶來電子行業革命性變革  Winnie Lee • 2018-11-23 16:20:06 來源:前瞻網 E該設備在材料科學雜誌《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發表,它完全不使用任何半導體,使其更快、更不易發熱。RMIT功能材料與微系統研究小組的首席作者、博士生施魯蒂•尼蘭塔爾(Shruti Nirantar)表示,這種結合了金屬與氣隙的納米晶片的概念驗證設計,有望給電子行業帶來革命性變革。
  • 二維材料讓自旋電子學和納米光子學結合得更緊密!
    這一發現讓自旋電子學與納米光子學結合得更加緊密,有望為數據中心的數據處理開闢一條更加節能的途徑。例如,筆者曾經介紹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科學家設計出一種新型計算機器件:全碳自旋邏輯器件。它完全由碳構成,採用了自旋電子學原理。尺寸比矽電晶體更小,性能卻更佳,未來有望取代矽電晶體。
  • 科學家實現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設計合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愛德華·薩金特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中科大俞書宏院士等人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點開上方小程序,進一步點「推廣」即可充值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珍珠母納米複合結構使珍珠母特別耐久珍珠母一些貝殼的內部是用珍珠母製成的-為什麼這種材料這麼硬?血小板被夾住這意味著,由文石製成的「磚」實際上是尺寸僅為幾百納米的多面片狀血小板結構。正如研究人員所報告的那樣,這些血小板通常保持分層。一薄層有機砂漿充當墊子。顯示然而,當貽貝殼被裝載時,正如實驗所揭示的,該墊被擠到一邊。
  • 「彈道雪崩」讓紅外探測器件穿越無邊黑暗
    近日,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和物理學院的繆峰課題組,組成了一支跨學院合作團隊,研製出一種基於全新工作機制的紅外探測器件,並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Nan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成果。  該團隊緊密合作,基礎探索結合應用研究,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了一種全新的探測機制:彈道雪崩。
  • 新型納米材料有哪些
    一個科學家小組最新研製一種新型材料,它比紙張薄一千倍,卻足夠堅韌,即使被彎曲也不會出現結構改變。這種微型薄片材料是由氧化鋁製成,能夠手動操控,儘管它是納米等級材料。 這種超薄材料可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甚至促進昆蟲飛行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科學家進行了多年研究,最終設計出這種最薄、最輕的材料。該材料的設計者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量子隧穿|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發出一種基於量子效應且允許熱電子精準控制的新型納米材料,有望應用於化學工業、光電子學和傳感領域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基於量子效應,且允許熱電子精準控制的新型納米材料,有望應用於化學工業、光電子學和傳感領域。
  • 中國科大發現納米材料的新用途,新型雄性避孕方法有望實現
    中國科大發現納米材料的新用途,新型雄性避孕方法有望實現   生命科學學院和醫學中心孫斐教授課題組與王均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發現通過納米材料的光熱效應,可以對雄性哺乳動物進行高效安全的避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