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道和雪崩成功「邂逅」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彈道是量子物理的概念,雪崩是半導體物理中的基本現象,兩者貌似無關。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肖沐/施毅課題組與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繆峰課題組合作,讓二者「邂逅」,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了一種新型PN結擊穿機制——彈道雪崩。

  基於傳統雪崩反向擊穿機制的光電探測器,是實現單光子探測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為通信網絡、光譜技術以及量子通訊等應用的核心部件。

  但是,傳統的雪崩擊穿過程功耗高、噪聲大,且不可控。「彈道雪崩有望解決上述問題。」繆峰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此基礎上,合作團隊進一步製作出性能優異的中紅外彈道雪崩光電探測器和彈道雪崩電晶體。相關研究成果1月2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

  雪崩過程:基本又實用

  生活在三維世界的我們,鮮有二維的概念。繆峰將二維材料形象比喻成一本書中的一頁紙,只是這頁紙只有一個原子那麼薄。二維材料的層與層之間有微弱的範德華作用力,這是存在於分子間的一種吸引力。

  一頁紙很容易從書本中撕下來,但單層二維材料一度被理論學家預言是無法剝離出來的。直到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研人員成功製備出單層石墨烯,這一預言才被打破。正是15年前石墨烯的成功製備,才讓更多的二維材料走進人們的視野,比如黑磷和過渡金屬硫屬化物。

  單一的二維材料有其優缺點,為了「揚長避短」,兩種及兩種以上的二維材料需要「搭樂高」,這樣就形成了範德華異質結,可以用來實現一些特殊的PN結。

  PN結具有單向導電性,它是構成二極體、三極體等半導體器件的基礎。王肖沐介紹,在半導體器件中,雪崩過程是指載流子通過電場加速獲得高能量,從而離化晶格實現載流子倍增和電流放大的一種物理現象,「這是一類基本又實用的物理過程」。

  光通信和單光子探測等許多應用,都利用雪崩擊穿的雪崩光電二極體來實現。「但對目前半導體技術來說,雪崩過程通常需要在大尺寸的器件中加很高的電壓才能實現,而且有噪聲高等缺點。」王肖沐說。

  未經驗證的猜想成真

  研究人員嘗試構建的是一個電流縱向傳輸的PN結器件。利用黑磷具有垂直方向遷移率高的優點,他們製作了一個溝道只有10納米長、小於電子平均自由程的PN結,並通過這一高質量硒化銦/黑磷垂直異質結器件,觀測到5個量級電流跳變的彈道雪崩現象。

  所謂彈道,是指載流子的彈道運輸行為。「彈道輸運,指電子傳輸過程中幾乎不受到散射。」繆峰說,就像子彈打過去,中間沒有任何阻礙,「這是一種量子現象,我們也稱之為相位相干輸運」。

  早在2007年,還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繆峰就首次發現,在石墨烯的平面內,電子存在像子彈一樣的彈道輸運行為,該成果曾被《科學》報導。

  不過,王肖沐強調,彈道雪崩擊穿理論並不是由該團隊首次提出的,「領域內早有人在理論上設想過,不過缺乏可行的實驗設計,長期以來僅作為未經驗證的猜想存在,我們是第一次成功驗證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可以實現彈道雪崩」。

  在功能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看來,彈道雪崩擊穿革新了人們對PN結雪崩擊穿的認識和理解,一舉解決了傳統器件電壓高、散射嚴重等缺點。

  「這種雪崩擊穿獨特之處在於,電子和空穴兩種載流子可以在溝道中往復地進行晶格離化和載流子倍增。」祝世寧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樣變傳統鏈式倍增為「共振」式倍增,可實現很高的電流放大。

  中紅外單光子探測展現潛力

  基於上述的研究,合作團隊進一步製作出了性能優異的中紅外彈道雪崩光電探測器和彈道雪崩電晶體。

  據繆峰介紹,合作團隊在實驗中發現,基於該彈道雪崩現象的中紅外探測器展現了極高(大於1萬)的放大倍數,以及低於傳統雪崩光電探測器理論極限的噪聲性能。

  光子也稱光量子,是光能量的基本單位,光子數可分辨的探測能力是光子信息處理的核心。如果按照單個光子的能量計算,在可見光和近紅波段內,其能量僅在10~19焦耳量級。

  王肖沐表示,要想探測這樣微弱的信號,需要特殊的光電探測器件,即雪崩光子探測器。

  然而,隨著量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自由空間中的許多重要應用如三維雷射雷達成像、天文物理以及大氣觀測等,需要拓展探測器的波長範圍至3~5微米或8~12微米的大氣透明窗口中,傳統的雪崩光子探測器無法滿足其需求。

  合作團隊製備的中紅外彈道雪崩光電探測器正是工作在這一重要的波段,已經展現出了實現中紅外單光子探測的巨大潛力。「該器件將在星地通訊、高解析度遙感等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王肖沐說。

  據悉,目前合作團隊已經開展了中紅外單光子探測系統以及雪崩探測器焦平面陣列成像的研究工作。「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研製出實用化的探測晶片。」繆峰說。

相關焦點

  • 研究首次證明可在二維垂直異質結中實現彈道雪崩
    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肖沐/施毅課題組與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繆峰課題組密切合作,讓兩者「邂逅」,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一種新型PN結擊穿機制:彈道雪崩。  基於傳統雪崩反向擊穿機制的光電探測器是實現單光子探測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為通信網絡、光譜技術以及量子通訊等應用中的核心部件。
  • 「彈道雪崩」讓紅外探測器件穿越無邊黑暗
    近日,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和物理學院的繆峰課題組,組成了一支跨學院合作團隊,研製出一種基於全新工作機制的紅外探測器件,並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Nan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成果。  該團隊緊密合作,基礎探索結合應用研究,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了一種全新的探測機制:彈道雪崩。
  • 《使命召喚16》獨頭彈彈道怎麼使用 獨頭彈彈道使用方法
    16》獨頭彈彈道與用法詳解,一起來看看吧。 《使命召喚16》中的獨頭彈作為霰彈槍的特殊彈藥,威力巨大但是彈道也有著不確定性,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用好獨頭彈呢,下面帶來由「艾雲尼1804」分享的《使命召喚16》獨頭彈彈道與用法詳解,一起來看看吧。
  • 熱導率的尺寸效應的根源:彈道和擴散輸運
    熱導率的尺寸效應理解這樣的效應,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彈道輸運(ballistic transport)和擴散輸運(diffusive transport)。大家知道,宏觀的傅立葉導熱定律q=-k▽T 並沒有更深的物理根源,而是一個簡單的經驗定律。
  • 嫦娥5號上升器順利入軌,比東風17更難的無依託發射和水漂彈道
    2020年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而以我國東風41、東風26和東風17為代表的第三代飛彈就不需要固定發射陣位了,可以在機動中尋找合適的發射地點隨時展開發射,隱蔽性、機動性和突然性大增,這就是「無依託發射」,大大提高了二次核反擊力量。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編者的話:《紐約時報》去年12月的多媒體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大獲成功:發表六天收穫了290萬次訪問和350萬瀏覽量,為沉悶已久的傳統新聞媒體圈帶來新鮮空氣。《雪崩》完美融合了新聞報導與多媒體交互技術,生動描述了發生在華盛頓州喀斯喀特山脈一次驚心動魄的大災難,全面記敘滑雪者的罹難過程、講解雪崩的科學原理。它發表之後在六天之內就收穫了290萬次訪問和350萬次頁面瀏覽,沒有枉費長達半年的前期籌劃。
  • 車用雪崩整流二極體的現狀和發展
    臺灣光寶旗下的Actron(朋程),1998 年11月才新成立,但他們看準美國MOTOROLA 想甩掉車用整流二極體的時機,果斷地買斷其技術,又集中公司技術力量,並在國際上聘請技術和管理精英,抓住機遇大上快上,使自己很快將成為超過德國BOSCH 的世界最大的車用雪崩整流二極體的生產基地。
  • 雪崩二極體的介紹
    在交變電壓正半周內,雪崩區中的電場大到足以發生碰撞電離而產生大量的電子一空穴對。其中電子很快被電場掃入N+區,而空穴則以一定速度進入漂移區。進入漂移區的雪崩電流變化情況。隨著交變電壓的增大,進入漂移區的雪崩電流將迅速增大。當交變電壓從最大值逐步減小時,雪崩電流不但沒有減小反而繼續增大。而且可以看出,當交變電壓減小到零時,雪崩電流達到最大值。
  • HgCdTe雪崩光電二極體的研究進展
    本文重點闡述了雪崩光電二極體的基本原理、以及HgCdTe雪崩光電二極體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結合應用方向對其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性介紹。另外,與其他紅外光電半導體材料相比,HgCdTe材料的空穴與電子離化率差別很大,工作溫度範圍寬,因此增益帶寬積比較寬和信噪比比較高,這些優點使得HgCdTe APD在紅外雪崩光子探測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 雪崩光電探測器的基本原理雪崩光電二極體(APD)是一種具有較高頻率響應特性和較高內增益的器件。
  • HgCdTe雪崩光電二極體的研究進展
    本文重點闡述了雪崩光電二極體的基本原理、以及HgCdTe雪崩光電二極體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結合應用方向對其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性介紹。紅外短波波段,InGaAs/InP雪崩二極體具有優勢,其光譜相應在1100 ~ 1700 nm,吸收層材料為InGaAs,倍增層材料為InP。在紅外波段,HgCdTe雪崩光子探測器(APD)成為很有潛力的雪崩光子探測器。Hg1 - xCdxTe是由HgTe和CdTe混合的三元化合物,其晶格常數隨組分變化小,與CdZnTe襯底可以實現完美晶格匹配。
  • 業內人士:《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難複製
    往下滑動,則能見到記者的文字穿插於視頻和圖像之間,交互圖片、採訪視頻及知名滑雪者的傳記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合進去,可謂是把故事講「活」了。「雪崩」系列報導發布6天後,《紐約時報》就獲得了350萬頁面的瀏覽量。   許多業內人士似乎從中看到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資深科技記者歐姆·馬利克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時下的編輯,總是努力在報紙上做文章,不過贏得一兩天關注,卻希望以此獲取幾十萬瀏覽量。
  • CF-11周年:9A91烈火速度和彈道相關評測,縱向後座恢復細節值
    彈道相關9A91烈火的普通模式,瞄準鏡模式,大容量彈夾模式均沿用原版彈道數據(僅節點有區別,其中大彈夾為25,其它模式為22),圖為普通模式彈道:9A91烈火只有消音器模式與原版彈道不同,區別數據如下:一.極限縱向後座
  • 雪崩光電二極體電路圖 雪崩二極體的工作曲線分析
    本文主要是關於雪崩光電二極體的應用介紹,淺談了它在電路中的作用,並詳細介紹分析了雪崩二極體的工作曲線。 雪崩二極體 雪崩光電二極體 (semiconductor avalanche photodiode )是具有內部光電流增益的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又稱固態光電倍增管。它應用光生載流子在二極體耗盡層內的碰撞電離效應而獲得光電流的雪崩倍增。這種器件具有小型、靈敏、快速等優點,適用於以微弱光信號的探測和接收,在光纖通信、雷射測距和其他光電轉換數據處理等系統中應用較廣。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鈦媒體註:《紐約時報》的數位化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賺足了眼球,通過創新式的多媒體報導方式大獲成功:創造了350萬瀏覽量,為沉寂已久的傳統媒體圈掀起了一輪高潮;而這一數字專題的作者——《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John Branch也因此獲得不少讚譽,而他本人也因出色的報導在近期剛剛獲得普立茲獎。
  • 死亡之舞——雪崩
    這個不錯還是假設與你一起出發的夥伴都攜帶著雪崩收發器,這時你大概有30分鐘左右的生存時間。而使用雪崩收發器、探頭和鏟子是令你在雪崩當中活下來的絕佳利器,而最終導致死亡的都是由於窒息。然而,最好的辦法是知道如何觀察雪況和地形來避免雪崩。
  • 鬥羅:唐三以為雪崩王子是弱雞,實際上,雪崩已在唐三面前耍心機
    毒鬥羅和唐三之間的關係非常要好,兩人互相以小怪物和老怪物互稱,雖然年齡差擺在那裡,但是兩人相處得很融洽,並且唐三還邀請毒鬥羅擔任史萊克學院的顧問。這一次唐三在看到雪崩王子後,他決定給雪崩王子一點顏色瞧瞧,因為在唐三的眼中,雪崩王子就是一個弱雞,而且是一個紈絝子弟。一直以來,唐三都沒有將雪崩王子放在眼裡,甚至覺得雪崩王子有辱天鬥帝國的形象。
  • 為什麼雪崩會突然發生,沒有絲毫預兆?究竟是什麼導致雪崩發生?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雪崩,探索它隱藏的奧秘吧。雪崩是人類在攀爬一些高山時經常會遇到,並且是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長期以來,雪崩都被人們稱作是「白色死神」,但憑這個稱號,也足以看出雪崩對人類的危害有多大,在技術不太發達的過去,可能面對雪崩,沒有人能逃脫它的魔掌。不僅因為它威力巨大,而且發生之前很難被察覺。
  • 為什麼雪崩會突然發生,沒有絲毫徵兆?導致雪崩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長期以來,雪崩都被人們稱作是「白色死神」,但憑這個稱號,也足以看出雪崩對人類的危害有多大,在技術不太發達的過去,可能面對雪崩,沒有人能逃脫它的魔掌。不僅因為它威力巨大,而且發生之前很難被察覺。那麼導致雪崩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雪山,表面看上去全都是厚厚的積雪,安靜又祥和,理論上那些積雪應該分布得很均勻。但為什麼當人類的腳步踏上去時,就會引發威力巨大的雪崩呢?
  • 科幻小說必備知識拓展「彈道共振」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晶體材質,其中僅由系統內部的熱能就可激發機械振蕩,被稱為一種新的物理現象——「彈道共振」。安東·克裡夫佐夫(Anton Krivtsov)負責的科學小組推導出了描述了有關「彈道熱導率」的方程式,並在微觀層面對熱過程的整體認知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 《使命召喚16》獨頭彈彈道與用法詳解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用好獨頭彈呢,下面帶來由「艾雲尼1804」分享的《使命召喚16》獨頭彈彈道與用法詳解,一起來看看吧。其實並不可以,因為裝備了獨頭彈的霰彈槍和精確射手步槍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子彈速度和子彈精確度。在cod16中子彈速度代表這一把武器下墜。一把子彈速度快的武器比如HDR,基本上在一定的距離內無需考慮彈道下墜,但是一把子彈速度慢的武器,比如十字弩則需要玩家的預判能力了。而子彈精度,這在一般的情況下是無需考慮的,但是至於獨頭噴,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霰彈槍中除了725之外都沒有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