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隧穿|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發出一種基於量子效應且允許熱電子精準控制的新型納米材料,有望應用於化學工業、光電子學和傳感領域

2021-01-20 大國重器高端電子元器件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基於量子效應,且允許熱電子精準控制的新型納米材料,有望應用於化學工業、光電子學和傳感領域。


研究團隊利用該材料開發了一種能夠控制高能電子的新設備,該設備允許發生不尋常的化學反應。電激勵的超材料可以用作高靈敏氣體傳感器,也可在微晶片上用作光通信的納米級光源。


       在適當的控制條件下,該器件可利用電子隧道效應產生微粒子流,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當對器件施加電壓時,將引起電子從一種材料(共晶鎵銦)到另一種材料(金納米棒)的流動,兩種材料中間由氣體隔開,因此通常條件下會阻止電子的流動,但是當空氣間隙小於1納米時,將適用於量子力學法則,即電子隧穿。


該電子隧穿效應將產生兩方面的影響。

首先,大多數隧道電子以「熱電子」的形式到達金納米棒尖端。熱電子對於化學工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她們的高能量使得分子之間發生化學反應,而這些分子在通常情況下不會相互作用。

其次,少部分隧道電子激發超材料中的其他粒子。該激發將發射光子,光子波長與施加電壓的大小相關。通常這種轉換效率非常低,但研究團隊的超材料使用陣列金納米棒提供了1000億個隧道結來改善電子到等離子體激元的轉換,使得發射的光可以被肉眼看到。


熱電子的產生對於那些在通常條件下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的工業領域具有實用價值。

國王學院的Anatoly Zayats教授說:「當我們開始這些研究時,我們預期實驗會產生一些弱光,我們認為這應該足以應用於晶片上的各種納米光子應用。但研究發現,該研究的應用範圍實際上更為廣泛。我們相信用熱電子激勵化學反應的設計方法在藥物監測、材料發現等領域的潛力是巨大的。


「Reactive tunnel junctions in electrically driven plasmonic nanorod metamaterials」 Pan Wang, Alexey V. Krasavin, Mazhar E. Nasir, Wayne Dickson & Anatoly V. Zayat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 doi:10.1038/s41565-017-0017-7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小編勤懇勞作,歡迎請喝咖啡☺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揭示鈣鈦礦材料中 電荷輸運獨特量子幹涉效應
    近日,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李躍龍副教授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團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林·蘭伯特院士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鈣鈦礦材料在納米尺度電荷輸運中的獨特量子幹涉效應,為製備基於量子效應的鈣鈦礦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二維材料中的新型量子點:為量子電子器件帶來新可能!
    導讀近日,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成功地開發出一種新型量子點,它由兩種二維材料: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以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組成。,當顆粒尺寸進入納米量級時,尺寸限域將引起尺寸效應、量子限域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和表面效應,從而派生出納米體系具有常觀體系和微觀體系不同的低維物性, 展現出許多不同於宏觀體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
  • 科學網—發現有機鐵電量子隧穿效應
    ,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量子隧穿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其本來無法通過的「牆壁」的現象。鐵電量子隧穿效應是將普通「牆壁」層(或者稱作「壘」層)換為鐵電材料,利用鐵電材料的極化翻轉特性改變「牆壁」的厚度和高度,進而實現對量子隧穿特性、狀態的操控。
  • 中科大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亞納秒超快原型存儲器
    憶阻具有電阻的量綱,但和電阻不同的是,憶阻的阻值是由流經它的電荷確定。因此,通過測定憶阻的阻值,便可知道流經它的電荷量,從而有記憶電荷的作用。1971年,蔡少棠從邏輯和公理的觀點指出,自然界應該還存在一個電路元件,它表示磁通與電荷的關係。2008年,惠普公司的研究人員首次做出納米憶阻器件,掀起憶阻研究熱潮。納米憶阻器件的出現,有望實現非易失性隨機存儲器。
  • 氫分子量子隧穿效應假說!
    水中這快速原子運動是通過量子隧穿機制實現的。隧穿只能用量子物理來描述,這是一種控制微觀世界的物理定律。雖然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它並不容易,但我們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沒有這個概念,無法弄清楚生物體中氫的各種獨特特性。 一、什麼是量子隧穿效應?
  • 科學家發明量子隧穿效應裝置,能把地球熱能轉化為電能
    最近,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獨特的裝置,它能夠通過量子隧穿效應,把地球的紅外輻射以及工業過程中的廢熱轉化為電能。地球每天24小時釋放出紅外熱,只要我們有辦法利用這種熱量,我們就能源源不斷地從地球那裡獲取有用的能量。科學家提出一種方法,把紅外線熱能以及工業廢熱調節成高頻電磁波。
  • 基於量子隧穿效應的直流摩擦發電新機制
    其中,摩擦納米發電技術(TENG)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基於介電材料之間的摩擦起電(contact electrification),往往能夠獲得高電壓(靜電荷積累)。然而由於常用聚合物材料的高阻抗,基於介電質位移電流(dielectric displacement current)原理產生的瞬時電流往往非常微弱。同時,其產生的交流電必須通過整流轉換為直流電加以利用。
  • 納米科技「以小搏大」
    納米科學以尺度在0.1—100納米之間的物質為研究對象,探索其特有的物理、化學、生物性質和功能;納米技術則是在這一空間尺度內操縱原子和分子,對材料進行加工,製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科技革命提供了新工具,深刻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納米科技通過納米尺度的精準操作,調控物質的屬性,賦予納米材料理想的機械、化學、電學、磁學、熱學或光學性能,使這些新型納米材料在傳統和新興工業製造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華中科大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
  • 量子點材料:現狀、機遇和挑戰
    溶液納米晶具有晶體和溶液的雙重性質,量子點是其中馬上具有突破性工業應用的材料。        與其他納米晶材料不同,量子點是以半導體晶體為基礎的。尺寸在1~100納米之間,每一個粒子都是單晶。量子點的名字,來源於半導體納米晶的量子限域效應,或者量子尺寸效應。
  • 基於螢光金剛石微粒,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量子傳感器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項目為可現場部署的量子計量學應用鋪平了道路。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由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牽頭的一個項目展示了摻雜螢光微粒的玻璃光纖如何充當磁場傳感器。發表在APL Materials雜誌上的這項突破性研究可能會使這類傳感器的製造和部署變得更加容易,以開拓量子計量學領域的新應用。
  • 量子的隧穿效應 ——再往下差不多就屬於物理學家的地盤了
    我們在逐漸逼近元素的原子的尺寸,3納米的電晶體也就意味著一個電晶體內部的矽原子數量會被控制在25個矽原子以內。我們現如今是在原子的層面上雕刻我們想要的東西,這也是半導體製造為什麼那麼高門檻的原因。        即便是我們擺脫了材料學上的問題,我們依然會被另外一個問題所難住,那就是存在於微觀世界的量子隧穿效應。即微觀世界裡邊的量子穿牆術。
  • 【快新聞】超彈性抗疲勞碳納米纖維氣凝膠研製成功
    超彈性抗疲勞碳納米纖維氣凝膠研製成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研究團隊與梁海偉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熱解化學控制,將結構生物材料熱轉化為石墨碳納米纖維氣凝膠,其完美地繼承了細菌纖維素從宏觀到微觀的層次結構
  • 納米科技 「以小搏大」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在納米尺度上,材料會呈現出與宏觀尺度上完全不同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特性。比如,低強度或脆性合金會獲得高強度、高延展性,化學活性低的化合物會變成強力催化劑,不能受激發光的半導體會變成高效光源……總之,尺度的縮小使納米物質呈現出既不同於宏觀物質也不同於單個孤立原子的奇異特性,仿佛具有了「特異功能」。 在這一科學發現基礎上,人類發展出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
  • 我首次實現納米級空間分辨電磁場量子傳感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10月2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的孫方穩小組實驗實現了50納米空間分辨力高精度多功能量子傳感。該系列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應用物理權威期刊《應用物理評論》上。
  • 最新研發:「怪異」而又強大的量子糾纏傳感器
    但是,利用量子力學的最違反直覺的糾纏效應,科學家們能夠將這種靈敏度水平變成現實。許多人知道,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奇異現象,它允許相聯的粒子在很長的距離內立即相互作用,所以被愛因斯坦稱為「遠距離的怪異作用」。科學家們是如何研發出這樣的傳感器的呢?
  • 碳納米管光電傳感存儲器件問世 將應用於人工視覺系統(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提出了一種基於鋁納米晶浮柵的碳納米管非易失性存儲器,為可穿戴電子器件及特殊環境檢測系統提供了新型器件的設計方法,有望應用於新一代集探測、存儲與處理於一體的人工視覺系統上
  • 量子點技術將徹底改變醫療保健和傳感技術
    奧盧大學光電與測量技術部門(OPEM)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生產超靈敏高光譜光電探測器的新方法。這一發現的核心是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的膠體量子點。量子點是半導體材料中15-150個原子的微小顆粒,由於量子力學現象而具有非凡的光學和電學性質。
  • 挑戰量子點技術!新型柔性半導體製備方法更簡單
    導讀一種新型半導體有望應用於我們身邊的高清顯示器。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半導體,稱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它能從單根納米線發出多種鮮豔的顏色,解析度小到500納米。
  • 科學家實現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設計合成—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