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螢光金剛石微粒,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量子傳感器

2020-09-03 麥姆斯諮詢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項目為可現場部署的量子計量學應用鋪平了道路。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由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牽頭的一個項目展示了摻雜螢光微粒的玻璃光纖如何充當磁場傳感器。
發表在APL Materials雜誌上的這項突破性研究可能會使這類傳感器的製造和部署變得更加容易,以開拓量子計量學領域的新應用。
他們的研究基於金剛石特定的晶格缺陷——氮空位(NV)中心產生有用的光致發光,並使用外部電磁場或其它輻照來操縱這種發光,從而將氮空位中心變為光尋址傳感器。
氮空位中心作為磁場傳感器內置到量子信息系統中的潛能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研究。2018年,一個由弗勞恩霍夫應用固體物理研究所(Fraunhofer IAF)協調的歐洲項目研究出將摻雜氮空位的金剛石用作雷射介質的技術,該技術被稱為雷射閾值測磁法,當時被Optics.org描述為「一種新的傳感方法」。
迄今為止的問題是,大多數氮空位傳感器都需要用顯微鏡來收集螢光信號,因此需要相對複雜的實驗平臺,因而將其應用限制在實驗室環境中。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曾使用體積摻雜技術,在塊體原料階段將螢光金剛石納米顆粒整合到玻璃基質中去,從而製造出一種在整個纖維體積內分散納米金剛石的光纖。這項新突破涉及一種改進的摻雜方法,該方法將微米級金剛石顆粒限制在纖維橫截面內的角界面,將氮空位螢光限制在纖維的中心區域,有助於沿光纖採集信號。
其中一個靈感來源於一位玻璃藝術家的納米金剛石裝飾作品,阿德萊德(Adelaide)的玻璃吹制藝術家Karen Cunningham與團隊一起測試了一些更大的50微米金剛石。該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指出,金剛石顆粒不受吹制玻璃操作的影響,並成功地為人造玻璃製品提供了裝飾效果。

藝術家Karen Cunningham用玻璃和金剛石製造的光學容器,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項目的靈感之一


量子傳感新問題的解答
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的項目合作者Heike Ebendorff-Heidepriem表示,「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靈感乍現的時刻,我們意識到我們可以用更傳統的玻璃光纖製造金剛石傳感器。」
該團隊最終的摻雜纖維製造過程是一個分為兩個階段的操作。首先將玻璃擠壓成甘蔗形狀,在其外部塗上金剛石顆粒。然後,將塗覆的甘蔗形狀玻璃插入一個單獨的中空玻璃管中,並將雙組件下拉到摻雜金剛石的光纖中。

摻雜纖維製造過程

根據該項目的實驗,發光光譜和電子自旋共振表徵表明,整個光纖拉伸過程中,金剛石微晶中氮空位中心的光學性能保持良好。研究團隊展示了通過50釐米光纖的有效氮空位自旋磁共振讀數。
研究團隊表示,「混合光纖在氮空位發射光譜窗口中的傳輸損耗低至約4.0 dB/m,從而可以對光學檢測到的磁共振信號進行遠程監測。」
現在,這種光纖使得基於光纖金剛石傳感器的擴大生產成為可能,並用於許多現場可部署的量子計量應用。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Dongbi Bai補充道,「這項研究將幫助我們製造出便宜且能夠監測磁場變化的量子傳感器網絡,開拓出許多有用的應用,並為我們尚未來得及思考的問題答疑解惑。」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63/5.0013473

更多國內外新聞資訊,請關注公眾號:MEMS

相關焦點

  • 納米金剛石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如果納米金剛石內部的電子連貫性能夠保持足夠的長時間,我們不僅可以實現金剛石成為量子計算機的自旋載體材料之一,而旦金剛石也會成為揭示神經細胞秘密信息的完美裝置。由於氮空位中心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發出螢光,使得納米療法或極小(大約二千分之一開氏度)溫度變化的測量,甚至在極小的空間(200nm範圍)和時間範圍內的測量都成為可能。
  • 元素六:CVD金剛石在量子技術中的新應用
    這種特殊形式的碳現在具有許多實際的量子應用,正在與即將出現的鑽石量子新應用將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科學家們稱之為金剛石量子技術(Diamond Quantum Technologies)。 量子金剛石 (Quantum Diamond) 對金剛石的許多量子應用研究集中在識別可以在碳晶格中發現的數百種不同缺陷。一種這樣的缺陷是帶負電荷的氮空位缺陷,稱為NV缺陷。
  • 中科大首次實現高靈敏的金剛石量子傳感器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等提出並通過實驗實現了一種以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單自旋為量子傳感器(簡稱「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電探測方法,並首次實現了金剛石近表面電噪聲信息的提取,為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在電探測方向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研究成果日前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在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科學家研發出抗菌抗生物粘附的仿生金剛石薄膜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唐永炳團隊聯合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中心研究員趙穎團隊,研發出一種兼具自清潔、抗菌、抗生物粘附、抗磨損以及抗腐蝕特性的新型仿生多級次金剛石功能膜,為醫療防護和海洋儀器防汙提供解決方案,研究成果「Robust
  • 玻璃吹制激發了新型量子傳感器
    當阿德萊德玻璃鼓風機Karen Cunningham用鑽石和玻璃製作藝術品時,她不知道這會啟發一種新型的混合材料。現在,包括RMIT大學和阿德萊德大學在內的科學家聯盟正在使用該技術製造新型的量子傳感器。在APL Materials上發表的研究揭示了如何使用常規玻璃纖維製造高性能的金剛石傳感器。
  • 科學家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
    科學家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 2018-09-26 人民日報 孫振 【字體:大目前的量子點材料研究容易有重金屬汙染問題,制約了量子點顯示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亟須開發新型環保的高效量子點材料。  科研人員採用熱聚法合成了具有類石墨烯二維片層結構的氮化碳粉末,然後通過超聲剝離技術製備出量子點,並以該量子點作為發光層,採用溶液旋塗法製作了藍色發光的QLED顯示原型器件。  實驗結果表明,這一新型量子點的螢光量子產率達到49.8%。
  • 懸浮納米金剛石的電子旋轉控制可以帶來傳感器的進步
    研究人員已經演示了如何控制納米金剛石的「電子自旋」,同時它在真空中被雷射懸浮,這一進步可以在量子信息處理,傳感器和量子力學基礎物理學研究中找到應用。顯示電子自旋共振在氦氣和氧氣存在下不同,這意味著該技術可用於新型傳感器以檢測和測量氣體。氧氣傳感器廣泛用於監測汽車尾氣和醫療器械(如麻醉監護儀和呼吸器)中的氧氣濃度。基於納米金剛石的傳感器代表了對傳統傳感器的潛在改進。「雖然需要更詳細的研究來充分了解這一現象,但我們的觀察結果顯示了氧氣傳感的潛在應用,」李說。
  • 最新研發:「怪異」而又強大的量子糾纏傳感器
    傳感器的功能強大與否取決於其靈敏度。例如,一個體溫水銀溫度計,每當溫度上升1°C時,水銀柱上升1毫米,則這個水銀溫度計的靈敏度為1mm/°C。現在,東京大學先進科學技術研究中心(RCAST)的科學家們研發了一種嶄新的、極度敏感、「怪異」而又強大的傳感器。這一傳感器無論從工作原理還是使用技術,都是前所未有的。
  • 這個「金剛石」不簡單!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更早檢測疾病
    圖片來源:Ella Maru Studio/ UCL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的量子傳感能力可以用於提高基於紙張的診斷測試的靈敏度,有可能使諸如試紙橫向流動測試和妊娠測試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將一張紙浸泡在液體樣本中,顏色的變化——或螢光信號——表明陽性結果和檢測到的病毒蛋白質或DNA。
  • 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更早檢測疾病
    用於體外診斷的納米金剛石藝術圖 圖片來源:Ella Maru Studio/ UCL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的量子傳感能力可以用於提高基於紙張的診斷測試的靈敏度試紙橫向流動測試和妊娠測試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將一張紙浸泡在液體樣本中,顏色的變化——或螢光信號——表明陽性結果和檢測到的病毒蛋白質或DNA。它們被廣泛用於檢測從愛滋病毒到新冠病毒的各種病毒,可以提供快速診斷,因為結果不需要在實驗室中處理。
  • 研究人員利用量子技術創建出基於顯微鏡的精準溫度計
    據外媒報導,來自大阪城市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通過跟國際合作夥伴合作利用量子技術創造出了一種可靠且精準的、基於顯微鏡的溫度計。該技術可以檢測溫度依賴性的量子自旋和螢光納米金剛石。量子傳感技術利用了極其脆弱的量子系統對周圍環境的敏感性。七年前,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類似的技術來量化培養細胞內的溫度。這項新技術可以感知積極參與生物過程的熱量和溫度。
  • 碳量子點的簡單介紹
    碳量子點(Carbon Quantum Dots)是繼碳納米管、納米金剛石和石墨烯之後又一種新型碳納米功能材料,其粒徑一般小於10nm,且表面經過有機物鈍化處理後具有與傳統半導體量子點相媲美的螢光性能
  • 利用納米金剛石的量子特性進行試紙橫向...
    2020年11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nanodiamond)的量子傳感能力可用於提高基於試紙的診斷測試的靈敏度,從而有可能允許更早地檢測HIV感染等疾病。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糖螢光分子探針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出靶向標記肝細胞硫化氫的糖螢光分子探針 基於螢光化學探針領域的前期工作基礎(Chem. Commun. 2014, 50:11735;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 6:19600;Analyst 2013, 138:7087),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人員進一步拓展構建了可通過螢光「關開」機制靶向特異性探測肝細胞硫化氫小分子的「反應型」糖分子探針(下圖)。
  • 一文讀懂量子傳感器技術與應用
    、微小壓力測量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已經研製出一種壓力傳感器,可以有效地對盒子裡的顆粒進行計數。該裝置通過測量雷射束穿過氦氣腔和真空腔時產生的拍頻來比較真空腔和氦氣腔的壓力。氣體中雷射頻率的微小變化,以保持共振駐波反映了壓力的微小變化(因為壓力改變折射率)。
  • 《自然》雜誌: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於更早發現某些危害極大的疾病
    納米金剛石的量子感測能力可用於提高診斷紙質測試的靈敏度,從而有可能更早地檢測出諸如愛滋病之類的疾病。紙質側向流動測試,英語:Paper-based lateral flow tests,與妊娠測試的工作方式相同,將一條紙浸入液體樣本中,顏色(或螢光信號)的變化表示陽性結果,並檢測出病毒蛋白或DNA。
  • 浙大科學家實現室溫下光子「單行」 量子通信要靠它
    浙江大學光電學院方偉與化學系金一政、彭笑剛合作,首次實現了室溫下基於膠體量子點的電驅動高純度單光子源,為研發實用化、集成化的單光子源開闢出一條新路。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林星、戴興良、濮超丹。單光子源與我們日常所見的傳統光源大為不同。
  • 艾輝旺團隊發明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新技術
    責編 | 兮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但是,現有的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通常動態範圍小,在細胞內易聚集,以及存在光轉化等問題。
  • 電子自旋控制:懸浮納米金剛石是基礎研究的瑰寶
    研究人員展示了當電子和雷射懸浮在真空管中,如何控制納米金剛石的「電子自旋」,這將會有助於發現在量子信息處理、傳感器等方面的應用,且有助於對量子力學的物理基礎研究。  電子可以被認為有兩個不同的自旋態,「向上」或「向下」,研究人員能夠檢測和控制電子自旋共振,或者實現其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變化。
  • 行業要聞|麻省理工又出黑科技!新型量子探測技術可幫助癌症檢測治療
    麻省理工學院發現新型量子探測技術 可用於檢測人體器官病變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工程系主任Angela Belcher和博士後Ching-Wei Lin,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其中描述了一種基於碳納米管的單光子發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