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量子技術創造出的溫度計,能準確測量微觀動物的溫度
據外媒報導,來自大阪城市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通過跟國際合作夥伴合作利用量子技術創造出了一種可靠且精準的、基於顯微鏡的溫度計。這個溫度計非常精確,它可以測量微觀動物的溫度。該技術可以檢測溫度依賴性的量子自旋和螢光納米金剛石。
-
納米鑽石量子溫度計感知發燒蠕蟲
研究人員通過追蹤嵌入秀麗隱杆線蟲的納米金剛石,測定了其體溫。《科學進展》雜誌當地時間9月11日報導,日本大阪城市大學(OCU)領導的國際團隊,展示了一種可靠、精確的「顯微鏡溫度計」。溫度計通過檢測螢光納米金剛石的量子自旋-溫度變化關係,測定了微觀動物的溫度。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領域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現代實驗室中,作為光學顯微鏡的增強版本,螢光顯微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
研究人員基於NVIDIA GPU創建了可預測的3D細胞模型
打開APP 研究人員基於NVIDIA GPU創建了可預測的3D細胞模型 胡薇 發表於 2018-07-10 11:21:24
-
最近,研究人員通過量子點的可視化,揭示了量子波函數的形狀
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光譜技術對雙層石墨烯中的量子點進行可視化顯示 在雙層石墨烯量子點中捕獲和控制電子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了一個很有前途的平臺。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目前首次實現了雙層石墨烯中量子點的直接可視化,揭示了被捕獲電子的量子波函數的形狀。 這些結果發表在11月23日的《納米快報》上,為開發基於雙層石墨烯量子點的量子信息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知識。
-
這是啥溫度計?連蠕蟲發燒燒到多少度都能測得出來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納米金剛石的螢光量子溫度計,並精確測定了微觀動物的溫度。《科學進展》雜誌當地時間9月11日報導,日本大阪城市大學(OCU)領導的國際團隊,展示了一種可靠、精確的「顯微鏡溫度計」。溫度計通過檢測螢光納米金剛石的量子自旋-溫度變化關係,測定了微觀動物的溫度。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領域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現代實驗室中,作為光學顯微鏡的增強版本,螢光顯微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
基於量子效應的溫度計 可測量宇宙中的最低溫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8月20日消息稱,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CD)的物理學家,日前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溫度計概念,這種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這類超冷溫度產生於原子云(費米氣體),它是科學家為了研究極端量子狀態下的物質行為而創造的。什麼是超冷氣體?項目負責人John Goold教授解釋道:「物理學家分析氣體的標準方法源於統計力學理論。這一理論是在19世紀由麥克斯韋和玻爾茲曼等物理學巨擘發明的。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達到量子「最佳點」:研究人員發現矽中原子量子位的最佳位置
來源:CQC2T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 2 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最佳地點」。通過將磷原子精確地放置在矽中來創建量子位或量子位,這是CQC 2 T主任Michelle Simmons教授率先提出的方法,是矽量子計算機開發中的世界領先方法。
-
找到量子「最佳位置」:研究人員找到了原子量子位在矽中的最佳位置
來自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2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的「最佳位置」,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規模。
-
一種用於測量宇宙中最冷溫度的量子溫度計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溫度計,該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層空間溫度低十億倍的溫度。這些超冷溫度出現在被稱為費米氣體的原子云中,科學家們創造了這種雲來研究物質在極端量子態下的行為。
-
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基於滷化鈣鈦礦的高效藍光發光二極體
由滷化鈣鈦礦製造的LED可能是一種更便宜、更環保的替代品,既可用於照明,也可用於基於LED的顯示器。鈣鈦礦是一種由其立方晶體結構定義的半導體材料家族。它們具有良好的發光特性,並且易於製造。利用滷素族的元素,即氟、氯、溴和碘,鈣鈦礦可以根據晶體的化學成分被賦予不同的特性。目前已經用鈣鈦礦製造出了綠光和紅光的LED,但至今還缺少一種顏色,即藍色,因此無法實現白光。
-
最新研究:微小的應變納米氣泡帶來巨大的量子跳躍
利用過去三年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先進的光學顯微鏡技術,該團隊首次能夠對這些狀態進行直接成像,揭示出即使在室溫下它們也是高度可調製的,並且可以作為密閉的半導體發光碎片的量子點。如圖所示雷射照明的納米光學探針的示意圖,該探針研究了二維半導體二硒化鎢(WSe2;綠色和黃色的球)的應變納米氣泡。單層WSe2位於氮化硼層上(藍色和灰色球)。
-
迄今最靈敏的室溫納米溫度計|NSR
現有的納米尺度溫度測量方法包括掃描熱顯微鏡、基於超導量子幹涉儀的納米溫度計、基於染料的螢光溫度計等。然而這些技術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總有不完美之處,例如靈敏度低、接觸誤差、螢光不穩定或要求極低的工作溫度。 金剛石溫度計是一個最近出現的替代方案。它利用金剛石中氮空位色心自旋共振頻率隨環境溫度的穩定變化來測量溫度。
-
這是啥溫度計?連蠕蟲發燒燒到多少度都能測得出來
研究人員通過追蹤嵌入秀麗隱杆線蟲的納米金剛石,測定了其體溫。《科學進展》雜誌當地時間9月11日報導,日本大阪城市大學(OCU)領導的國際團隊,展示了一種可靠、精確的「顯微鏡溫度計」。溫度計通過檢測螢光納米金剛石的量子自旋-溫度變化關係,測定了微觀動物的溫度。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領域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現代實驗室中,作為光學顯微鏡的增強版本,螢光顯微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
美國創建出迄今為止距離最長的單向量子網絡
美國創建出迄今為止距離最長的量子網絡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和紐約石溪大學最近的在兩個實驗室之間建立了一個單向量子網絡,從而在創建量子網際網路的道路上達到了一個裡程碑。雖然研究人員繼續讓量子計算機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普通計算機仍然擁有巨大的優勢。它們的數據,以0和1的序列表示,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駛。而量子計算機則運行在0和1的量子疊加上,無法使用網際網路進行相互通信。世界各地的多個項目正在努力創建一個量子網際網路,一個量子計算機可以共享和交換信息的網絡。
-
基於NV色心的超分辨量子磁學顯微鏡助力新型磁存儲研究
然而隨著電晶體尺寸的減小, 由量子效應所產生的漏電流及其所導致的熱效應使得傳統的存儲技術遇到了瓶頸。隨著自旋電子學的發展,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靜態功耗低、可無限次高速讀寫、非易失性存儲等優點, 被認為是突破當前瓶頸的關鍵技術, 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 MRAM(磁隨機存取存儲器)和磁性斯格明子等是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新型磁存儲技術。
-
萊布尼茲研究人員開發了可訪問的模塊化3D列印'CR2'顯微鏡
萊布尼茲光子技術學院(IPHT)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低成本的3D列印顯微鏡,可以對其進行定製以滿足每個用戶的需求。 「 U2」圍繞模塊化的可列印立方體構建,學者們可以在其上安裝透鏡,LED和照相機部件的組合,以適合其特定的研究領域。
-
科研人員基於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因此,利用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進行生物組織內溫度探測時,所獲得的溫敏參數會因為光在組織中的衰減而偏離真實值,導致產生溫度測量偏差。因此,如何實現生物組織內準確的溫度探測依然是一個嚴峻挑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
-
研究人員使用量子病毒提供基於量子的能量傳輸
令人驚訝的是,國外科學研究人員實現了這種太陽能的新方法,不是用高科技材料或微晶片,而是用基因工程病毒。使用自然材料這一耦合量子研究和基因操縱來達到一定的時間效果。圖:實驗中使用的病毒渲染圖。然後,研究人員能夠生產出多種病毒,這些合成發色團之間的間距略有不同,並選出表現最好的。最終,他們能夠將激子的速度提高一倍以上,從而增加了它們消散前的傳播距離——這大大提高了過程的效率。
-
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利用這臺設備,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對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圖2)。善事先利器此次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成功研製,是在時間分辨與空間分辨上雙雙取得突破的重大研究成果,而在此之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江穎教授與王恩哥院士等科研人員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