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茲研究人員開發了可訪問的模塊化3D列印'CR2'顯微鏡

2020-12-05 白令三維

萊布尼茲光子技術學院(IPHT)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低成本的3D列印顯微鏡,可以對其進行定製以滿足每個用戶的需求。

「 U2」圍繞模塊化的可列印立方體構建,學者們可以在其上安裝透鏡,LED和照相機部件的組合,以適合其特定的研究領域。該團隊將其設計發布在GitHub上後,現在希望採用者可以利用其工具包的功能,並繼續改善複雜科學研究的可訪問性。

萊布尼茲-IPHT的博士生本尼迪克特·迪德裡奇(Benedict Diederich)說:「我們希望使現代顯微鏡技術對廣大公眾開放。」 「這種自行構建的教學方法具有巨大的潛力,尤其是在大流行期間,當時在家中使用教材的機會受到嚴重限制。」

研究人員的模塊化設備已被證明能夠內置在正常工作的工作檯中。圖片來自《自然通訊》雜誌。

開源顯微鏡的好處

近年來,隨著現代生物學研究對顯微鏡所要求的功能列表不斷增長,其價格也在不斷增長。維護這種複雜的設備還需要大量的培訓,而這兩個問題都導致尖端的成像技術僅限於專業實驗室。

儘管市場上有更多定製的替代方案,但它們也可能成本高昂,並且難以修改或更改。此外,ISO和皇家顯微鏡協會(RMS)認證可能確保了這些設備的高標準,但科學家聲稱,他們也扼殺了任何潛在的設計創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團隊提出了「開放標準」的理由,該標準允許開發能夠簡單快速配置的設備。受到易用的μCube和火烈鳥顯微鏡套件的啟發,萊布尼茲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設計了自己的設備,其價格在100到400歐元之間。

CR2具有磁性底板,允許用戶添加各種附件以適合他們的研究領域。圖片來自《自然通訊》雜誌。

設計列印和應用CR2

該團隊的模塊化立方體作為其設備的中心,被3D列印到底座和蓋子上,以便儘可能輕鬆地添加插件。然後,將一個釹磁球磁鐵網格添加到顯微鏡的基板上,使其可以用作安裝點,並可以沿任何給定方向旋轉。

一旦設計了基礎,團隊便繼續為其開發一系列光學附件,並通過免費的MDK文件在線提供這些附件。通過初步測試,科學家們還發現可以通過各種行動裝置無線控制燈光設置和聚焦機制,從而證明了其兼容性。

基於在研究者柏林自由大學都因為採用了他們的病原體研究性學習,在那裡它被證明能夠在孵化器觀察活細胞內的UC2。據幫助製造顯微鏡的Diederich稱,該設備還顯示出優於其商業競爭對手的實際優勢。

萊布尼茲團隊現已在美國,英國,德國和挪威部署了他們的設備。圖片來自《自然通訊》雜誌。

Diederich說:「可用於在更長的時間內檢查病原體的商業顯微鏡的成本比我們的UC2裝置貴數百倍或數千倍。」 「您幾乎無法將它們帶入受汙染的實驗室,因為無法輕鬆清潔它們,因此您可能無法從中刪除它們。」

在其他地方,在耶拿大學醫院的一項研究中,UC2還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了免疫系統如何對抗某些病毒。因此,萊布尼茲(Leibniz)小組得出結論,他們的設備非常適合於輔助生物研究,但他們希望將來也將其用作教學工具。

為了使他們的顯微鏡更容易接近,科學家們現在開發了一個名為「 The Box」的工具箱,該工具箱已在美國,英國和挪威的學校中進行了研究。「這些組件可以組合在一起構成投影儀或望遠鏡;您可以建立光譜儀或智慧型手機顯微鏡,」 Box的設計師BarboraMaríková說。

「我們甚至將UC2與我們的智慧型手機結合在一起,」在她的學校測試套件的艾米莉亞·沃爾瑟(Emilia Walther)補充說。「這使我們能夠在沒有任何主要光學知識的情況下經濟高效地構建自己的螢光顯微鏡,並開發出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來檢測化妝品中的塑料顆粒。」

使用添加劑開發高級光學

儘管Leibniz團隊的模塊化設計與許多商用顯微鏡不同,但3D列印本身已被用於以各種方式優化光學設備。

巴斯大學的一個團隊已經為3D可列印「實驗室級」顯微鏡開發了開源設計,其成本低至18美元。「開放式彎曲」具有多種先進功能,例如電動樣品定位,聚焦控制和精確的機械平臺。

其他研究人員,例如康乃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創建了超高解析度顯微鏡。該團隊最終能夠製造出提供3D圖像的設備,其解析度是傳統數字全息顯微鏡(DHM)系統的兩倍。

在其他地方,RMIT大學的科學家試圖通過3D列印夾式智慧型手機顯微鏡來最大化顯微鏡的可及性。該過濾器使用戶能夠查看尺寸小於1/200毫米的物體的詳細信息,有可能使其成為即時診斷工具的理想之選。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研究人員開發新型3D列印可穿戴天線,手機進化指日可待
    國家跨學科科學與技術研究所(NIIST)位於印度的蒂芙那萬那普蘭,最近,這些科學家們使用3D列印來開發一種可以嵌入織物的新型可穿戴天線,例如軍裝。天線和無線設備長期以來被整合到軍服中進行通信和監控,但總是並不完美的。或多或少有著不少問題,例如由於附著在玻璃增強環氧樹脂基材上的薄銅膜製成的,這使得它們很堅硬的並且難以摻入織物中。
  • 讓3D列印不再單調:DOBOT 多功能模塊化3D混色印表機
    現在如火如荼地的3D列印,已經不再滿足單色列印的單調,轉而向多彩混合列印發展了。越疆科技研發的新一代DOBOT魔組多功能模塊化3D印表機,以模塊化和多功能為亮點,去年,在全球最大眾籌平臺Kickstarter取得了超過300萬元的好成績。
  • 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廈門的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技術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使用比傳統製造技術更精確的線圈結構來構建定製的RF探頭。據他們介紹,這項研究是首次探索這種用於MR系統的集成探頭製造方法。針對不同情況的集成式MR探頭的3D列印和製造過程。圖片來自廈門大學/自然。
  • ORNL研究人員開發出3D列印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
    中國3D列印網8月25日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3D列印設備,該設備能加從燃燒化石燃料中捕獲的二氧化碳量。利用3D列印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熱交換器和質量交換接觸器結合在一起,成為多功能的CO2吸收裝置。鋁製設備的原位冷卻能力使更多的二氧化碳從氣體轉移到液態,從而提高了碳的保留率。
  • LLNL研究人員首次通過3D列印活體動脈瘤開發個性化治療方案
    中國3D列印網10月28日訊,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杜克大學和德克薩斯州A&M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對第一個能夠在人體外生存的動脈瘤進行了生物列印。由LLNL領導的團隊通過3D列印人腦細胞中的血管來創建動脈瘤,並選擇對其進行醫療程序以觀察其如何治癒。研究人員稱,他們的發現可以與計算機建模方法相結合,以完全基於個人的血管幾何形狀來開發針對患者的腦急症治療方法。
  • 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技術開發更堅固的3D列印建築
    為了開發一種對3D列印的地質聚合物樣本進行分類的過程,研究團隊針對了特定變量,並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優化了3D列印的材料的組成。該研究不僅可以產生具有更高抗壓強度的建築複合材料,還可以為建築行業中使用的其他3D列印化合物的穩定性進行分類的路線圖。 該團隊解釋說:「目的是引入一種可行的方法來對通過增材製造技術製成的地聚合物樣品進行分類。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於3D列印新型生物油墨
    【PConline 資訊】來自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學,麻薩諸塞綜合醫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油墨用於3D列印,其中包含富含血小板的血漿。這可以讓生物3D列印的組織具有改善的癒合性能。
  • 奧地利開發3D列印超磁體用於清潔能源設備
    來自奧地利格拉茨工業大學,維也納大學和FAU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FAU)的研究人員將3D列印釹(NdFeB)超級磁鐵用於清潔能源設備。釹鐵硼是一種與鐵和硼一起使用的稀土金屬元素,可產生堅固的永磁體。據3D列印超級磁鐵的研究人員稱,釹鐵硼磁鐵用於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組件中,但尚未在其他應用中實現,包括電制動器,電磁開關和某些電動機系統。 3D列印超級磁體被設計為替代NdFeB磁體的替代品,後者是資源密集型的,並且不是可持續的。然後,開發了一種工藝,以純金屬製成的3D列印磁體,具有較高的相對密度,同時又能控制其微觀結構。
  • 研究人員開發的3D列印功能性人類卵巢生物墨水取得進展
    中國3D列印網1月9日訊,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安·羅伯特·H·盧裡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用於生物3D列印卵巢墨水的持續開發。這種墨水中充滿了源自豬卵巢的結構蛋白。這些蛋白質的位置已在研究中作圖和鑑定。
  • 工程師開發變形噴嘴,可改變3D列印纖維方向
    打開APP 工程師開發變形噴嘴,可改變3D列印纖維方向 cnBeta.COM 發表於 2021-01-07 14:13:46 在
  • 研究人員3D列印石墨烯電極,可以檢測食物中的毒素
    來自南洋理工大學、布拉格化學科技大學和沙特國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製作了3D列印的石墨烯電極,能夠檢測食物中的真菌毒素zearalenone(又名ZEA,有毒的次生代謝物)。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研究可以為食品安全保障的新方法鋪平道路。
  • 研究人員開發了3D列印牛奶產品的簡單方法 | 章魚通
    信貸: SUTD新加坡技術和設計大學(SUTD)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在室溫下對基於千年的產品進行直接墨水列印,同時保持對溫度敏感的養分。例如,牛奶富含鈣和蛋白質,但由於這些營養物對溫度敏感,使用上述需要高溫的印刷方法,牛奶不適合3D列印。冷外洩是一種可行的替代辦法,但往往需要風溼學改性劑或添加劑來穩定印刷結構。優化這些添加劑是一項複雜和明智的任務。
  • 研究人員實時看到3D列印鎢中的裂紋形成
    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的照片顯示,微裂紋網絡在表面的雷射熔體軌道上分支,並且可以深入到相鄰的基材材料中,最好沿著晶界滲透。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Acta Materialia》雜誌上,並在享有盛譽的《 MRS公報》 9月號上刊登,揭示了3D列印鎢破裂的基本機理,並為將來生產無裂縫零件的工作奠定了基礎從金屬。共同主要研究人員Manyalibo「 Ibo」 Matthews說:「由於其獨特的性能,鎢在能源部和國防部的特定任務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NIST開發納米級3D列印凝膠新方法
    科學家近年來也在尋求如何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納米級別,比如NIST開發的3D列印凝膠和軟質材料的新方法。該研究團隊沒有像大多數現代軟材料3D印表機那樣使用紫外雷射(UV)或可見光來引發其凝膠,而是利用電子和X射線束來固化一系列光敏樹脂。事實證明,這些短波長的雷射比常規光束更聚焦,並且能夠製造具有高水平結構細節的凝膠,尺寸小至100納米(nm)。
  • 卡內基梅隆大學開發在10秒內識別冠狀病毒的3D列印傳感器
    中國3D列印網9月29日訊,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3D列印了一個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大約10秒內識別Covid-19抗體。CMU機械工程副教授Rahul Panat領導了開發3D列印傳感器的團隊
  • 巴塞隆納研究人員開發出具有更高天線效率的3D列印RFID標籤
    巴塞隆納研究人員開發出具有更高天線效率的3D列印RFID標籤 在天線系統的開發中,增材製造的潛力已經逐漸開始實現,比如3D列印的5G網絡天線、太空任務列印金屬傳感器等等。
  • 哈佛大學開發形狀記憶3D列印材料
    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和醫療設備領域的公司都顯示出對可定製聚合物的需求增加,並且比現有聚合物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儘管最近在該領域進行了研究,但是開發一種既可定製又可生物相容的材料仍然是一個挑戰。近期,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3D列印材料,該材料可以預先編程為具有可逆的形狀記憶功能。
  •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創新儲熱技術,光熱發電儲熱系統模塊化
    據外媒報導,美國阿貢(Argonne)國家實驗室正在開發一種創新系統,可以快速儲存熱量,並在需要時將其釋放出來;其應用靈活性和效率有望較傳統儲能方式有進一步提升。阿貢實驗室材料科學家Dileep Singh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快速,高效的熱能存儲系統(TESS),該系統可快速存儲熱量並按需釋放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