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量子點技術!新型柔性半導體製備方法更簡單

2020-12-04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一種新型半導體有望應用於我們身邊的高清顯示器。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半導體,稱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它能從單根納米線發出多種鮮豔的顏色,解析度小到500納米。

關鍵字

量子點、柔性半導體、納米、光電

背景

前不久,筆者在《基於石墨烯和量子點的圖像傳感器:應用前景廣闊!》一文中為大家介紹過量子點技術,或許許多朋友還有印象。

量子點是指一系列極小的半導體粒子,三個維度的尺寸都在100納米以下。由於尺寸極小,其內部電子在不同方向上的運動都會受限,所以其光學和電子屬性不同於大型粒子,能具有量子限域效應、表面效應、量子隧道效應、介電限域效應等特殊物理效應。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半導體粒子處於納米級的尺寸,不同尺寸的量子點會發射出不同頻率的光,在可見光頻譜範圍內,最明顯的就是顏色的變化。

(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因為量子點只用一種材料,就可發出各種波長的光,所以有科學家甚至認為,「量子點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料」。此外,量子點發光材料的色彩純度非常高。現在,各大廠商例如三星、TCL等等,都紛紛將自己的量子點顯示器產品推向市場。

雖然量子點顯示技術是一種新興技術,但是它仍主要依賴於傳統的半導體納米晶體發出光線。然而是否會出現更新的技術,對於現有的量子點顯示技術構成挑戰呢?

創新

上述問題的答案很明顯是肯定的。現在一種新型半導體有望應用於我們周圍的高清顯示器。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半導體,稱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halide perovskites),它能從單根納米線發出多種鮮豔的色彩,解析度小到500納米。

圖片上半部分顯示出在紫外光的激發下CsPbBr3、CsPbCl3異質結分別同時發出綠色和藍色的光線。下半部分顯示CsPbI3、CsPbBr3、CsPbCl3分別放出紅色、綠色、藍色光線。

(Credit: Letian Dou/Berkeley Lab 和 Connor G. Bischak/UC Berkeley)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這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技術

研究人員使用電子束蝕刻技術製備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納米線異質結,它是兩種不同的半導體相接觸所形成的界面區域。在器件應用中,異質結決定了能級和能帶隙特性,因此被認為是現代電子和太陽能光伏器件的關鍵組成部分。

研究人員指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中的晶格,通過離子鍵而不是共價鍵,聚集在一起。對於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區別,高中化學教科書中有過相關介紹,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離子鍵是由原子之間的電子轉移而形成的,即正離子和負離子之間由於靜電引力所形成的化學鍵。相反,共價鍵是原子間共同使用它們的外層電子所形成的化學鍵。

Berkeley Lab 資深科學家、這項研究的首席調查員 Peidong Yang 稱:

「通過無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我們能在離子鍵中輕易地交換陰離子,同時保持材料的單晶體特性。因此我們能輕易地重新配置材料的結構和組成。這也是金屬滷化物鈣鈦礦被稱為柔性晶格半導體的原因。相反,共價鍵則相對強健,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改變。我們的研究基本上證明,我們幾乎能改變這種柔性半導體任何部分的組成。」

在這個案例中,研究人員測試了銫鉛滷鈣鈦礦。然後,他們使用一種普通的納米製備技術結合陰離子交換化學,交換出滷化物離子,產生出CsPbI3、CsPbBr3、CsPbCl3。

每種類型的化合物都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線。此外,研究人員展示多個異質結可以設計在單根納米線上。它們能夠完成像素尺寸為500納米,且他們判定材料的顏色在整個可見光範圍內可調。

CsPbCl3 (藍色) 和 CsPbBr3 (綠色) 交替組成的平面。

(Credit: Letian Dou/Berkeley Lab 和 Connor G. Bischak/UC Berkeley)

研究人員稱針對這種柔性離子鍵半導體的化學溶液處理技術,比用於製備傳統的膠體半導體的方法更加簡單。Yang的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論文合著者 Letian Dou 稱:

「對於傳統的半導體來說,製備這種結是相當複雜和昂貴的。通常,要在高溫和真空條件下,進行控制材料的生長和摻雜。精確控制材料的組成和特性也是一項挑戰,由於強共價鍵的緣故,傳統的半導體比較『硬』。」

為了在柔性半導體材料中交換陰離子,在室溫條件下,該材料浸泡於一種特殊的化學溶液中。

價值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教授 Yang 稱:

「這是一項簡單的工藝,且非常易於擴展。你無需乾淨的房間,無需花費很多時間,也無需高溫條件。」

同時,這項技術也促進了光電器件、太陽能光伏、納米雷射和超靈敏光電探測器等新型應用的開發。

研究人員正在持續提升這種柔性半導體的解析度,也正努力將它們集成到電路中。

參考資料

【1】http://newscenter.lbl.gov/2017/06/26/halide-perovskites-soft-semiconductors-hd-displays/

【2】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06/20/1703860114.abstract

相關焦點

  • 突破性的量子點電晶體創造了無毒的柔性集成電路
    突破性的量子點電晶體創造了無毒的柔性集成電路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利用稱為量子點的微小結構創建了基本的電子構建塊,並將其用於組裝功能邏輯電路。這項創新有望為複雜的電子設備提供一種更便宜,更易於製造的方法,該方法可以通過基於解決方案的簡單技術在化學實驗室中進行製造,並且可以為許多創新設備提供長期尋找的組件。
  • 量子點顯示新技術讓色彩更鮮豔
    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半導體膠體量子點發光峰窄、發光顏色可調的特點使其非常適於顯示器領域。它具有溶液法製備、顏色可調、量子產率高等突出特點,在光源、顯示等光電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量子點在顯示技術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基於量子點電致發光特性的QLED顯示技術和基於量子點光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背光源技術。
  • 碳量子點的簡單介紹
    碳量子點(Carbon Quantum Dots)是繼碳納米管、納米金剛石和石墨烯之後又一種新型碳納米功能材料,其粒徑一般小於10nm,且表面經過有機物鈍化處理後具有與傳統半導體量子點相媲美的螢光性能
  • 量子點材料:現狀、機遇和挑戰
    目前的第一代量子點顯示設備,是氮化鎵LED與量子點結合的背光源產品,納晶公司和美國兩家高科技公司都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這種新型的背光源,讓顯示顏色的純度、色飽和度很高,是其它顯示技術難以企及的。據我所知,國內一家大型電視機廠家將會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推出這種新型的彩色電視。
  • 量子點雷射器: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發展的希望
    納米尺度的零維量子點結構由於對位錯不敏感,其特別適合製備高效Si基III-V 族半導體雷射光源,因此Si基量子點雷射器已成為當前半導體雷射器領域的又一研究熱點。為了獲得低閾值、高溫度穩定和高調製速率的量子點雷射器,生長高質量、高增益的量子點材料是非常關鍵的工作。半導體量子點材料通常可通過三種方法獲得:利用化學的方法製備水溶性的半導體量子點材料,該材料常用於量子點螢光顯示及生物標示等方面。
  • 怎樣製備碳量子點_碳量子點的製備
    碳量子點(carbon quantum dots,C-dots),又稱碳點或者碳納米點,是一類尺寸在10nm以下的碳納米材料。更廣泛的定義為在水中或者其他懸浮液中的小碳納米顆粒。 碳量子點的製備方法 過去的十幾年,各種製備碳量子點的方法被提出來,這些方法大致分為「自上而下(Top-down)」和
  • 科學家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今日材料》上,為量子點顯示技術的發展開闢了高效環保的全新材料方向。  量子點顯示(QLED)被認為是繼有機發光顯示(OLED)之後的下一代顯示技術,具有色純度高、色域寬、成本低等優點,易於實現大屏幕、全彩色、柔性顯示,是虛擬增強現實技術和智能可穿戴顯示設備的理想之選。
  • 準零維量子點雷射器的發展歷程及瓶頸
    隨著生長技術的不斷改進,二維量子阱材料的質量和器件的性能都有很大的提高,現在很多量子阱光電器件都實現了商業化。而更低維度的量子線、量子點,由於其特殊的結構,表現出比傳統半導體器件更優越的性能,成為最近研究的熱點。1982年日本東京大學的Arakawa等通過理論計算指出量子點雷射器的熱穩定性要比傳統的半導體雷射器有很大的提升。
  • 發光學報 | 鈣鈦礦量子點:機遇與挑戰
    此外,其合成原材料成本低廉,製備簡單,無需包裹構築核-殼結構,對操作的要求相對低,且發光峰較其他量子點更窄。這些優點使得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迅速活躍於眾多領域的應用中,一時間可謂「登上神壇」。基於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出色的發光特性,將其應用於照明領域,可實現較傳統螢光粉更廣的色域和更高的色純度,以及更高的顯色指數。
  • 高質量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我校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綜合性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Full-color fluorescent carbon quantum dots」的論文,報導了一種高亮度、高穩定的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全新製備方法——酸試劑調控材料表面給電子基團/吸電子基團策略,並成功地研製了全色發光膜以及多種類型的高顯色指數白光
  • 詳細的量子點技術分析
    報告提供的內容 本報告提供詳細的量子點技術分析,考慮了各種量子點成分,如鎘(Cd)基、銦(In)基以及新興的有機和無機鈣鈦礦、PbS、CuInS2、InGaN、量子棒等。此外,報告還提供了量子點與現有磷光體技術的詳細基準測試。我們的分析基於數據驅動,反映了最新的商業和學術成果。對於每種材料,我們酌情評估其性能、主要挑戰、生產工藝及改進方向/策略。
  • Science Advances上海大學高質量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
    近日,上海大學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綜合性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Full-color fluorescent carbon quantum dots」的論文,報導了一種高亮度、高穩定的全色螢光碳量子點的全新製備方法
  • 一文縱覽:QLED量子點顯示
    根據生長機理的不同,該方法又可以細分成化學氣相沉積法和分子束外延法。這種方法生長出的量子點長在另一種半導體上,很容易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結合。另外由於沒有有機配體,外延量子點的電荷傳輸效率比膠體量子點高,並且能級也比膠體量子點更容易調控。同時,也具有表面的缺陷少等優點。然而,由於化學氣相沉積和分子束外延都需要高真空或超高真空,因此相比於膠體量子點,外延量子點的成本較高。
  • 高效量子點上轉換探測器製備成功—新聞—科學網
    該校物質學院寧志軍課題組以膠體量子點材料為基礎,製備出一種新型、低成本、高探測率的紅外上轉換器件,展示了紅外上轉換器件在生物成像和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良好的應用前景。3月31日,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於《自然—電子學 》。 近紅外光電探測與成像器件在生物檢測、信息通訊、軍事、氣象等領域中有重要作用。傳統的成像器件需要紅外光電探測器與讀出電路集成,複雜的集成工藝限制了紅外成像系統的發展。紅外上轉換器件作為一種替代的解決方案,具有工藝簡單、無需與讀出電路集成的優點,可以將紅外光直接轉化為可見光成像。
  • 技術課堂 高阻隔膜如何助力量子點技術?
    :其光學原理具有數個納米到數十納米大小的化合物半導體,氧化物半導體的微粒子稱之為量子點。越是小的量子點就能生成越短的波長,越是大的量子點就能生成越長的波長。單個的量子點通過吸收短波長的光,放射出比較長波長的窄光譜光。通過製備併集齊大小一樣的量子點,可獲得色純度高,光譜銳利的發光粉紅色,可實現並提高顏色的再現性,降低電力消耗。
  • 浙大研製成功量子點電致發光二極體
    近日,浙江大學高新材料化學中心彭笑剛課題組和金一政課題組設計出一種新型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其製備方法基於低成本、有潛力應用於大規模生產的溶液工藝,其綜合性能則超越了已知的所有溶液工藝的紅光器件,尤其是將使用亮度條件下的壽命推進到10萬小時的實用水平。這種新型QLED器件有望成為下一代顯示和照明技術的有力競爭者。
  • 吉林大學JPCL:簡單方法!製備高性能全葉片塗層量子點LED
    編輯推薦:本文基於溶劑工程技術製備了高效、高亮度的全葉片塗層QLEDs。製備出峰值亮度為66281cd/m2,峰值電流效率為16.03cd/A,峰值功率效率為11.03lm/W,峰值能量效率為12.48%的全葉片型QLED。
  • 吉林大學《JPCL》:簡單方法!製備高性能全葉片塗層量子點LED
    編輯推薦:本文基於溶劑工程技術製備了高效、高亮度的全葉片塗層QLEDs。製備出峰值亮度為66281cd/m2,峰值電流效率為16.03cd/A,峰值功率效率為11.03lm/W,峰值能量效率為12.48%的全葉片型QLED。此外,全葉片塗層QLED的有效面積為 25×25mm2,發射均勻明亮。
  • 生物技術首次應用於量子點生產: 一種簡潔環保的新方法
    使用生物技術合成結構材料,利用自然的方法製備功能無機材料,可為人類提供更環保的經濟發展空間。   過去的幾年,多家屏幕製造商為一種叫做量子點的微小晶體而著迷,他們相信量子點電視或手機能提供色彩更清晰明亮的圖像。有傳言稱蘋果公司(Apple)原本打算在去年發布量子點屏幕的iMac。但隨後該公司改稱,因量子點的現有生產過程導致的環境毒性太大而放棄製造。
  • 合肥工業大學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
    原標題:合工大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記者8月30日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首次成功將石墨相氮化碳(g-C3N4)應用於下一代量子點顯示技術。團隊合成石墨相氮化碳(g-C3N4)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並以其作為發光層,製備出全新的量子點顯示(QLED)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