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首次應用於量子點生產: 一種簡潔環保的新方法

2021-01-09 搜狐網

  

  編譯李輝、李娟

  校對李娟

  不同於當前利用有毒溶劑、高溫高壓等條件的製備方式,生物合成量子點技術將使該行業朝著環保的方向發展,並能在保證產量的基礎上大大減少生產成本。使用生物技術合成結構材料,利用自然的方法製備功能無機材料,可為人類提供更環保的經濟發展空間。

  過去的幾年,多家屏幕製造商為一種叫做量子點的微小晶體而著迷,他們相信量子點電視或手機能提供色彩更清晰明亮的圖像。有傳言稱蘋果公司(Apple)原本打算在去年發布量子點屏幕的iMac。但隨後該公司改稱,因量子點的現有生產過程導致的環境毒性太大而放棄製造。三星(Samsung)公司的SUHD電視宣稱使用更加環保的量子點技術,但售價非常昂貴。要讓量子點屏幕像LED屏幕一樣流行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現有的量子點製備技術耗費高且太複雜,它需要高達攝氏300度的溫度、有毒油性有機溶劑以及昂貴的設備。

  近期,來自美國利哈伊大學的研究者首次成功使用一種精確且可控的生物方法來生產量子點。它們的技術方法僅需要一個步驟, 利用溶液環境下的細菌直接合成帶有不同功能特性的半導體納米顆粒。這種全新的綠色環保的量子點生產技術,將會在電晶體、太陽能電池、LED發光二極體、雷射器以及醫療成像等領域發揮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裝有量子點的小管在LED燈下可發出多種明快生動的色彩,使得量子點技術在平板屏幕顯示和醫用成像設備應用領域大有可為。(圖片來源:Christa Neu/Lehigh University)

  早在2012年,該校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的副教授BryanBerger就試圖藉助一種具有重金屬抗性的菌株——嗜麥芽寡養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來生產量子點。2011年,賓夕法尼亞州的醫護人員發現了這種可以在金屬表面生長的超級病菌。這種細菌會感染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很少抗生素可殺死它。醫護人員請醫院附近的化學工程師Berger幫助找出該細菌嗜金屬的原因。Berger的發現讓他倍感驚奇,這種微生物似乎是能吃進金屬表面的電荷,並吐出一些微小的金屬顆粒。Berger不知道如何阻止這種超級細菌,但他所觀察到的現象帶給他啟發和思考:這類能吐出金屬的細菌,是否可被改造為生產小晶體的機器呢?

  為此,Berger組建了一個研究團隊,包括同系副教授Steve McIntosh、材料科學和工程系資深教授Chris Keily、生物系教授Robert Skibbens,還有雪城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Ivan Korendovych。在利哈伊大學教師創新基金(FIG)和聯合研究基金(CORE)兩個項目的資助下,團隊成員積累了前期的研究基礎。2013年,他們又從美國國家基金會的研究創新新型前沿領域(EFRI)申請到了一項2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研究如何通過基因改造的寡養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來製造硫化鎘量子點。

  Berger提到:「使用生物學方法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大大削減了製造量子點的需求成本,減少了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縮短了量子點的生產時間。」 傳統的工業生產方法需要花很多時間用於生長晶體,還要進行處理和純化。 而生物合成方式,僅需要幾分鐘,最多幾個小時就能夠在水溶液環境中生產出尺寸完整的量子點晶體顆粒(粒徑約2到3納米),這些量子點是可溶的,也就省略了量子點的修飾處理和收集過程。由於細菌細胞比量子點納米晶體在尺寸上大很多倍,研究人員僅通過離心的方法便可去除細菌,只留下溶液中的量子點。

  最近,研究人員將量子點生物合成技術應用於生產鉛硫量子點和氧化物材料上,擴展了生物合成量子點的應用範圍。這種技術的基理使得研究人員可將量子點的粒徑控制在納米級,並且由於量子點的粒徑決定了它的光電特性,進而也可控制量子點的功能。而這樣的細胞合成技術僅需要生化實驗室的一些基礎設備便可實現。 研究人員通過一種叫做定向演化( directed evolution)的生物技術來改造細菌,讓它能夠選擇性地生產量子點。簡單來講,即把細菌放置在一個盛有水、鎘和硫元素作為合成前體以及微量的碳和氮的燒杯內。細菌在這種環境中會終止它的大部分生物功能,它們將螯合燒杯中的金屬粒子,生成有活性的硫源,並控制生成物的結構以形成晶體,從而製造出量子點。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圖片來源:Manasee Wagh /Lehigh University)

  為使該方法更加完善,當量子點合成出來後,需要通過高精度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單個納米顆粒的結構。研究人員藉助利哈伊大學電子顯微鏡和納米加工部門一臺價值450萬美元的最先進儀器,檢查了每個量子點的結構和成分,它們發現每個量子點僅由幾十到幾百個原子構成。

  Kiely說:「儘管有了如此先進的顯微鏡,我們依然在向前推進技術的極限。」該儀器使用十分精細的電子束掃描視野中的量子點,當某個位置的原子阻擋了電子束,相應的就會在螢光屏上出現一種陰影圖像,就像是物體擋住光線後在牆上出現的陰影。數位相機用於記錄納米晶體經過高度放大後的原子解析度圖像,以用於後續分析。

  早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面臨的一項挑戰是如何去除圍繞量子點的生物物質。「我們曾試著去除量子點上面的有機殘餘物,一旦去掉這些幹擾,就能看到材料的真實結構。」Keily說,「我們花了數月時間來解決這一問題。隨著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新材料的發現進度也得以加快了。」

  這項工作刊登在綠色化學期刊(Green Chemistry)上,並被選為2015年7月刊的當期封面。這項發現對工程師來說的確令人振奮,但對於醫學科學家來說卻有點可怕。因為他們使用的是有潛在感染風險的菌株。2016年5月,該團隊的最新研究發表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他們發現其實並不需要整株細菌,只需要細菌裡的某個酶即可以生產出量子點。 這種酶主導了細菌合成量子點的生化反應,因此當前以細菌為基礎的量子點合成方法可被替代——只需使用酵母或其他簡單易操縱的細菌生產出這類酶,就能合成量子點。Berger說:「我們已有證據表明脫離細胞來合成量子點是可行的,這種方法僅使用純化的酶,降低了生產成本。」該研究團隊正在探索量子點的胞外生物合成方法,並有望將其實驗室成功擴展為未來的量子點生產企業。

  Mclntosh提到:「研究人員希望建立一家低成本且環保的量子點生產公司。傳統的生產成本在每克1000到10000美元,而生物合成的生產方式可以將成本削減至少10倍。並且,估計每個燒杯內的反應可以達到每升幾克的產量。」

  

  紫外線照射下的玻璃器皿裡面,量子點可發出彩虹光譜中的所有色光。用生物方法生產量子點或能用更便宜的成本製造出更好的電視和手機。(圖片來源:Christa Neu/ Lehigh University)

  量子點已經用於醫學成像,用來示蹤腫瘤和確診疾病。長遠來看,利哈伊大學的三位同事希望他們的技術可以拓寬量子點未來的應用領域,比如用於更加環保的生產甲醇,或者可在汽車、取暖及發電中使用的綠色環保燃料。因為該技術是通過生物酶從水中分離重金屬來生產量子點,其或還可用於水淨化和金屬回收。

  「我們還想創建不同類型的功能材料,製造大尺寸功能性材料以及單個量子點。」Mclntosh希望能夠發明一種量子點自組裝成宏觀結構的方法,就像自然界中由單個無機納米粒子生長成軟體動物外殼的方式。「如果我們有一天能夠將技術延伸到宏觀,如果我們能夠製造出更多的材料,並且在維持其核心功能的基礎上控制它的結構,我們或能得到由量子點自裝配成的太陽能電池,毫無疑問這將是一項驚人之舉。」

  參考文獻

  1. Quantum dots by nature. March 16 2016

  http://www.lehigh.edu/news/quantum-dots-nature

  2. How a Mysterious Bacteria Almost Gave You a Better TV

  http://www.nytimes.com/2016/05/06/science/quantum-dots.html

  3. Single-enzyme biomineralization of cadmium sulfide nanocrystals with controlled opticalproperties

  http://www.pnas.org/content/113/19/5275.abstract

  賽先生系今日頭條籤約作者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iscientists@126.com

  您可回復"年份+月份"(如201510),獲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頁點擊子菜單獲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賽先生由百人傳媒投資和創辦,文小剛、劉克峰、顏寧三位國際著名科學家擔任主編,告訴你正在發生的科學。上帝忘了給我們翅膀,於是,科學家帶領我們飛翔。

  微信號:iscientists

  ▲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合工大首次成功將石墨相氮化碳應用於下一代量子點顯示技術
    合工大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記者日前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首次成功將石墨相氮化碳應用於下一代量子點顯示技術。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今日材料》上,為量子點顯示技術的發展開闢了高效環保的全新材料方向。
  • JACS:「量子點」助力RNA幹擾技術
    不過到目前為止,RNA幹擾技術很難在活體細胞中取得應用。 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埃默裡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成功利用「量子點」(quantum dots)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研究證實,新技術向細胞內導入小分子幹擾RNA(siRNA)的效率是現有方法的10至20倍。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ACS)。
  • 推進綠色發展,各國競相開發新材料與能源環保技術
    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設備,通過一種蛋白納米薄膜,利用空氣中的水分產生電能,這一技術可能對可再生能源、氣候變化等產生重大影響;他們研製的全新儲能磚,可以像電池一樣儲存電能,成為一種多用途增值建築材料,有助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他們開創的使用溶劑回收多層塑料中聚合物的新方法,有望大幅減少塑料廢物對地球環境的汙染,而將聚乙烯聚合物轉化成高價值烷基芳族分子的低溫催化方法的開發,則為塑料廢物的循環再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 展示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微型光譜儀的新方法
    >),報導了一種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微型光譜儀的新方法。(最上面是目前最廣泛採用的光柵光譜儀的原理;最下面是量子點光譜儀的原理;中間為現有多數其他光譜儀技術原理。)光譜儀是一種能夠分辨不同顏色(波長)光波強度的分析儀器,已被非常廣泛地應用在諸如天文、生物、化學、醫學、環境學等多領域。這類設備通常體積過大以致於難以移動。科學家長期致力於讓光譜儀小型化、成本低廉且易於使用,以便增加它們的使用範圍。
  • 一步合成發光碳量子點方法建立
    中科院理化技術所分散體系化學與材料研究組建立了在高溫溶劑中一步合成發光碳量子點方法,通過選擇性使用溶劑和表面包覆劑,獲得尺寸
  • 什麼是量子點?科學家開發量子點合成新方法!
    在最近的幾十年裡,量子點(QDs)即半導體納米晶體(NCs)由於具有獨特的電子和發光性質以及量子點在生物標記,發光二極體,雷射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的應用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量子點的製造方法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化學溶液生長法,外延生長法,電場約束法。這三類製造方法也分別對應了三種不同種類的量子點。
  • 科學家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
    小】 語音播報   記者日前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首次成功將石墨相氮化碳應用於下一代量子點顯示技術
  • Express:首次利用量子點控制腦細胞
    神經細胞能夠被量子點控制,圖片來自CNRI/Science Photo Library。在量子物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史無前例的結合中,稱作量子點(quantum dot)的微小顆粒首次被用來控制腦細胞。對大腦的這種控制可能有朝一日提供一種治療諸如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和癲癇症之類的疾病的非侵入式方法。在近期,量子點可能通過重新激活視網膜細胞而被用來治療眼睛失明。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Lih Lin說,「很多腦部疾病是由於不平衡的神經活性而導致的。操縱特異性神經元可能允許它們恢復到正常的活性水平。」人工刺激大腦的一些方法已經存在,不過每種方法都有它的缺點。
  • 顯示技術之量子點顯示解決方案
    該技術從未投入量產,因為量子點距離LED晶片太近,會暴露在超過200 C的高溫下,這直接影響QD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雖然晶片內方法是最經濟高效的,但高溫會損害量子點的性能。一些公司在研發耐高溫的QD技術,可承受高達260 C的溫度,目標是徵服照明業。這種方案的另一個挑戰是容易被水和溼氣損壞的量子點與樹脂之間的相容性,相容性不好會導致所謂的中毒效應和QD聚集。
  • OLED電視VS量子點電視,誰更勝一籌?
    新三板上的納晶科技,成立於2009年8月,是一家以量子點半導體新材料(又稱納米晶)為技術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業務是量子點新材料的研究、製造及應用技術與產品的開發。量子點材料,是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發展的一種新型材料,具備在多領域得到應用的潛力,在過去的 30 年,引起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
  • 全面突破國際壁壘 TCL「量子點顯示專利布局」獲「灣高賽」金獎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麥教猛為TCL頒發獎盃  「量子點」技術又稱為「納米晶體」技術,在新型顯示、新型照明、太陽能電池和生物-醫學標記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量子點技術領域,中國面臨專利、價格與環保的三重國際壁壘。2014年以來,以TCL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加大了量子點顯示技術的投入,急速趕超國際水平。
  • 量子點顯示新技術讓色彩更鮮豔
    量子點顯示新技術讓色彩更鮮豔 2015-11-06 科技日報 張曄 宋繼中 【字體:  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半導體膠體量子點發光峰窄、發光顏色可調的特點使其非常適於顯示器領域。它具有溶液法製備、顏色可調、量子產率高等突出特點,在光源、顯示等光電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量子點在顯示技術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基於量子點電致發光特性的QLED顯示技術和基於量子點光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背光源技術。
  • 新突破!首次將二維光譜應用於分離分子系統
    博科園-科學科普|求贊 求關注由弗萊堡大學物理研究所的Frank Stienkemeier教授和Lukas Bruder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首次將二維光譜應用於分離分子系統博科園-科學科普:相干二維光譜學涉及對一種材料發射的超短雷射脈衝,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跟蹤這些過程的動態。二維光譜提供的信息比其他方法多得多,加上飛秒範圍內的高時間解析度,即十億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然而由於技術原因,這種方法以前僅限於研究散裝液體或固體材料。在之前的實驗中,樣品非常複雜,這使得分離單個量子力學效應並精確研究它們變得極其困難。
  • QLED面板技術再突破!三星取得藍色量子點技術新進展
    最新消息,據韓國網站BusinessKorea報導,三星旗下研究院三星先進技術研究所(SAIT)於2020年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三星成功開發出更先進的藍色QLED技術,發光效率、亮度、壽命等關鍵指標大幅提升。
  • 天生我材| 後起之秀-量子點
    2.具有很好的光穩定性:可以對標記的物體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可用於研究細胞中生物分子之間長期相互作用。3.具有寬的激發譜和窄的發射譜。4.生物相容性好:經過各種化學修飾之後,可以進行特異性連接,可進行生物活體標記和檢測。5.量子點的螢光壽命長。
  • 量子點作為生物螢光標記物的研究進展
    量子點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並大有希望成為新一代生物螢光標記物。 量子點(Quantum dots,QDs)又稱半導體納米晶體(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是一種由Ⅱ-Ⅵ族(如CdSe、CdTe、CdS、ZnSe等)或Ⅲ-Ⅴ族(如InP、InAs等)元素組成的納米顆粒,目前研究較多的是CdSe、CdTe等。
  • 歐司朗創新量子點光轉換技術讓LED更高效
    Osconiq S 3030 QD在高顯色指數下呈現卓越效能 近日,歐司朗推出了新型中功率LED Osconiq S 3030 QD,此產品是歐司朗旗下首款使用量子點光轉換技術的LED,專為區域照明和筒燈應用所研發,能夠賦予燈具更高效、更卓越的顯色性能。
  • 詳細的量子點技術分析
    量子點概念 量子點(Quantum Dot,QD)是半徑小於或接近於激子波爾半徑的半導體納米晶體,由有限數目的原子組成,是一種大部由Ⅱ-Ⅵ族或Ⅲ-Ⅴ族元素組成的準零維納米材料,其三個維度的尺寸都在1~10nm。
  • 理化所在量子點螢光檢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開發新型、快速、高效檢測乳酸脫氫酶(LDH)活性水平的方法可實現對常見的心肌炎、心肌梗塞、腎病、肝癌等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實時調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此,將具有激發範圍寬,發射光譜窄,螢光量子產率高,可通過調節尺寸、組成或結構來調節發射峰位,實現多色發光等優異光學特性的量子點用於開發信息容量大、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便於攜帶的生物傳感器,成為光學生物傳感器研究的新熱點。
  • 挑戰量子點技術!新型柔性半導體製備方法更簡單
    導讀一種新型半導體有望應用於我們身邊的高清顯示器。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半導體,稱為「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它能從單根納米線發出多種鮮豔的顏色,解析度小到500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