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2020-12-02 新浪科技

來源:環球科學

研究團隊通過中科大校園與合肥軟體園之間的光纖,實現了遠距離的量子糾纏。

近些年來,量子通信因其無與倫比的安全性備受關注,但在技術層面,遠距離的傳輸卻面臨大量挑戰。其中之一,便是減少光纖中的信號損耗,以提升傳輸距離。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保持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的狀態密切相關,只要測定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獲知另一個粒子在此刻的狀態。這樣的性質在通信領域有著誘人的應用場景——作為最安全的通信手段,一旦有黑客試圖對粒子進行測量,量子態就會不可避免地改變。

儘管量子糾纏理論上不存在距離限制,但在實際技術層面,實現遠距離的傳輸卻面臨眾多挑戰。

量子中繼器

2017年,潘建偉團隊曾利用「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在相距1200千米的青海德令哈基站和雲南麗江高美古基站之間,實現糾纏態光子的傳輸,創下量子糾纏傳輸距離的紀錄。不過,通過衛星進行的糾纏態光子傳輸損耗很大:墨子號每秒發射的600萬對糾纏態光子中,只有一對可以被地面基站接收到。而且,衛星傳輸更適用於大尺度的覆蓋,而城市間的量子通信,則需要基於地面的量子通信網絡。

在此之前,包括潘建偉團隊在內的研究團隊已經通過光纖構建出城域量子通信網絡,但由於光纖中的損耗不可避免,這樣直接點對點的量子通信方式,距離受到限制。因此,科學家逐漸意識到,要實現更遠距離的量子通信,就必須在途中建立「驛站」。

這樣的「驛站」,就是量子中繼器。量子中繼器的核心思想,是將遠距離點對點傳輸轉換為分段傳輸。在兩個節點分別產生原子與光子的糾纏後,光子通過光纖分別傳輸至中間節點,也就是量子中繼器中。這時,在量子中繼器中對兩端的光子進行幹涉,再進行分發,就實現了兩個相距甚遠的節點的量子糾纏。因此,這種思路有望大幅拓展安全通信距離。

「衛星傳輸更適用於廣域大尺度覆蓋,以及無法鋪設光纖的場合,」最新論文的第一作者包小輝教授在接受《環球科學》採訪時介紹道,「而基於量子存儲的量子中繼主要適用於光纖地面網絡,用來實現城域及城際覆蓋。」

然而,實現這一想法的難度頗高。此前,最遠的光纖量子中繼僅有1.3千米。這是2015年時,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他們在校園內相距1.3千米的地方,首次驗證了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的可行性。

對於這項研究,1.3千米的光纖傳輸已是極限;但對於量子通信來說,還遠遠不夠。

降低光子損耗

限制糾纏光子傳輸距離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光子在光纖中的嚴重損耗。如果經過50千米的光纖傳輸,信號將衰減至最初的十億億分之一。這樣的損耗程度,顯然是量子通信無法接受的。

為了減少光子在光纖中的損耗,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團隊採用了一系列巧妙的手段。例如,存儲器的光波原本在795納米的近紅外光,而研究團隊將光波長轉換成1342納米的通信波段,大幅降低了光纖中的光子損耗程度。這時,在50千米的光纖中,相較于波長轉換之前,衰減程度減少了足足16個數量級

此外,研究者使用了一種環形腔增強技術來製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從而將量子光源的亮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大幅提升傳輸效率。

在中科大的實驗室中,研究團隊開始了這項實驗。他們在實驗室內設置了兩個量子存儲器,每個存儲器中含有銣原子團。利用這項裝置,分別在兩個存儲器中建立起光子與原子團的糾纏。用雷射照向銣原子團後,產生的光子與原子團形成糾纏。隨後,光子分別沿著兩條光纖傳輸,並在11千米外的合肥軟體園中的中繼器裡匯合,進行幹涉測量。這時,藉助這個中間環節,就實現了兩個存儲器中銣原子團的量子糾纏

實驗裝置圖

50千米的糾纏

研究團隊首先利用雙光子幹涉,實現了22千米的糾纏光子傳輸。這一結果已經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更近一步,利用難度更高的單光子幹涉進行量子糾纏傳輸。相較於雙光子方案,「單光子方案的實驗難度更高一些,因為它要求光子相位同步,」包小輝表示,「但由於只需要探測單個光子,因此單光子幹涉的糾纏速率更高,理論上允許的通信距離更遠。」

為實現遠程單光子幹涉,團隊設計了雙重相位鎖定方案,並成功實現50千米的量子傳輸。相較於2015年的研究,除了傳輸距離的提升,糾纏概率、量子鏈路效率、糾纏時間等指標也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包小輝指出,糾纏概率的變化尤為關鍵:相較於2015年的研究,這項最新研究的糾纏概率高了近5個數量級,大幅提升了量子糾纏分發的能力。

這項研究通過一系列全新的設計,有效解決了光纖傳輸中信號衰減的難題,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不過,這項實驗距離最終的目標仍有相當的距離。2015年研究的領導者Ronald Hanson在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表示,這項實驗是發展量子中繼器的重要一步,但距離真正的中繼器,仍有大量提升空間。例如目前的銣原子團還無法維持長時間的量子態,以滿足多鏈路的需求。此外,這項實驗中兩個量子存儲器的實際距離只有不到1米,只是通過長距離的光纖連接。將兩個節點的距離拉遠後,實驗難度將進一步增加。接下來,研究團隊將實現真正遠距離分開的雙節點實驗。

包小輝表示:「量子網際網路按發展程度可分為量子密鑰網絡、量子存儲網絡、量子計算網絡三個階段。將這一工作拓展至真正遠距離的雙節點實驗後,將有望以此為基礎開展量子中繼等研究,並構建量子存儲網絡的原型系統。」

相關焦點

  • 我國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保持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的狀態密切相關,只要測定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獲知另一個粒子在此刻的狀態。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製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於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後在兩個由 50 公裡長光纖連接的節點之間實現了糾纏。
  • 中國物理學家成功實現相距50公裡光纖的存儲器間的量子糾纏
    由於糾纏的量子位並未以任何形狀或形式物理連接在一起,因此無法攔截它們之間的通信。潘和他的團隊已經證明了光子在空曠空間中的長距離糾纏。2017年,他的團隊使用名為「墨子」的繞地球軌道的衛星中繼器糾纏了兩個相隔1200公裡的光子。
  • 《柳葉刀》發表新冠病毒最新進展、實現50千米的量子糾纏
    近日在《柳葉刀》雜誌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研究團隊發表了對9名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 pneumonia)的孕婦的研究。研究數據顯示,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懷孕後期婦女沒有在子宮內感染胎兒。藥明康德內容團隊並對這項研究的內容做了解讀。
  • Nature:潘建偉團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量子通信,又獲裡程碑式突破。這一次,依然來自潘建偉教授團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1120公裡長距離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是全球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衛星被他方控制,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潘建偉教授表示:我的確認為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實驗實現,是一個裡程碑。這一研究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
  • 量子通信重大突破,存儲器光波長轉通信波段,經50km光纖僅衰減3%
    近日,我國在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通信網絡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相距50公裡光纖的存儲器間的量子糾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的科學家合作,通過高亮度光與原子糾纏源、低噪高效單光子頻率轉換和遠程單光子精密幹涉等技術,成功地將相距50公裡光纖的兩個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
  • 清華量子糾纏實現突破意味著什麼?
    近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研究團隊宣布其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該成果的研究論文已在4月20日出刊的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刊載。這項成果的發布意味著什麼呢?
  • 如何讓相距50千米的兩團原子,產生量子糾纏
    現有的量子糾纏方案,應用場景有限科學家不是說對量子糾纏的原理不滿意,而是覺得現有的遠距離量子糾纏方案,可應用的範圍不夠大。現有的遠距離量子糾纏都是用光子實現的。光子這玩意兒大家都知道,只能以光速運動,永遠也不可能停下來。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領銜的團隊宣布,成功將量子糾纏的比特數提升到了 18 位。他們以 6 光子系統為基礎,利用光子的 3 個自由度,推出了 18 位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系統。該系統的詳細信息由潘建偉團隊整理並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新聞—科學網
    從潘建偉第一次認識到量子世界的詭譎離奇到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已過去20多年。為何會有量子疊加、量子糾纏這些奇異的現象尚無答案,他卻一直致力於利用奇異的量子特性來製造不可破譯的密碼,發展保密通信,研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從太空建立了迄今最遙遠的量子糾纏,證明在1200多公裡的尺度上,愛因斯坦都感到匪夷所思的「遙遠地點間的詭異互動」依然存在。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新突破,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通信安全...
    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主導的量子通信研究實現了重要突破,主要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首次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衛星傳輸密鑰的安全問題;二是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實現了 1120 公裡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同時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
  • 實現「量子霸權」,糾纏態製備是關鍵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不斷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用於創建和驗證由6個光子和3個d.o.f組成的18量子比特GHZ態的方案和實驗裝置。
  • 潘建偉揭示量子計算發展三階段
    例如,2000年,用於屏幕的導電聚合物獲諾貝爾化學獎,用於晶片的集成電路獲諾貝爾物理學獎;2007年,用於存儲器的巨磁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2009年,用於相機的半導體成像器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二次量子革命:主動調控和操縱 潘建偉指出,科學家在對量子糾纏這一詭異的互動展開大量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發展出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而結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人類迎來了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從對量子規律被動的觀測和應用變成了對量子狀態的主動調控和操縱。這一飛躍,正如人類對生物學的認識從孟德爾遺傳定律跨越到DNA基因工程。
  • 中科大潘建偉宣布已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優越性
    中科大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近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就在上個星期,我們剛剛完成了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大概可以快100萬倍。」
  • 潘建偉團隊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原型機「九章」誕生
    剛剛,潘建偉團隊實現 「量子計算優越性」 裡程碑。北京時間 12 月 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 Science 刊發研究成果《使用光子的量子計算優勢》(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using photons
  • 中科大潘建偉宣布已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優越性
    中科大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近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就在上個星期,我們剛剛完成了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大概可以快100萬倍。」
  • 【中青在線】潘建偉團隊打開量子世界大門
    「實現對多粒子糾纏的相干操縱是量子信息技術的關鍵科學任務,也是量子信息處理的核心物理資源。」潘建偉說,正如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大衛·維因蘭德所指出的,「糾纏粒子數越多,量子力學非定域性越強烈,對量子信息處理也越有用」。
  • 潘建偉團隊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量子優越性」比谷歌快百萬倍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2019年10月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我國有望向「量子霸權」發起衝擊。
  • 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實現量子優越性:原型機九章登Science
    潘建偉還介紹稱,他們將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這臺量子原型機命名為「九章」,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九章」初步展示了量子計算的強大算力,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為未來實現規模化量子模擬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 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實現量子優越性:原型機九章登Science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說,量子優越性的實現是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性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在高斯波色採樣實驗當中構建了一個量子計算的原型機,比目前最快的超算快 10 的 14 次方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