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2016年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新華社合肥6月27日電(記者喻菲、徐海濤)「上帝是否擲骰子」,這個困擾過愛因斯坦的量子物理核心奧秘同樣讓潘建偉常常凝神思索,在他眉宇間刻出兩道深深的溝痕。

從潘建偉第一次認識到量子世界的詭譎離奇到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已過去20多年。為何會有量子疊加、量子糾纏這些奇異的現象尚無答案,他卻一直致力於利用奇異的量子特性來製造不可破譯的密碼,發展保密通信,研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從太空建立了迄今最遙遠的量子糾纏,證明在1200多公裡的尺度上,愛因斯坦都感到匪夷所思的「遙遠地點間的詭異互動」依然存在。作為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的潘建偉還有更大的目標——在地月間建立30萬公裡的量子糾纏,檢驗量子物理的理論基礎,並探索引力與時空的結構。

在很多人眼裡,潘建偉是傳奇:29歲,他參與的有關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院士;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無數的他,卻說獲獎是麻煩,易惹來非議。他是中國科學家中的明星,是媒體追逐的對象,但他不想當明星,只願科學受到國人關注。

緣起痴迷

潘建偉1970年3月生於浙江東陽,自小成績優秀。父母從不限制他,由他做感興趣的事。1987年,他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他對大學生活最深的印象是,同學間比著早起晚睡學習,拼命喝茶熬夜讀書。

2016年5月28日,在量子保密通信上海總控中心內,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演示實用化量子通信產品進行遠距離保密通話。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他的大學同學,如今是暗物質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的伍健回憶,潘建偉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給潘建偉剃過頭髮,有點像馬桶蓋,但是潘並不生氣。除了學習,潘建偉也很會享受生活,有次和同學跑到水庫摸了一臉盆螺螄回來,在宿舍煮著吃。

1990年潘建偉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那時他經典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都學得很好,卻完全搞不明白量子力學,有次期中考試量子力學差點沒及格。

「雙縫實驗中,人沒有『看』電子時,就不能說它是從哪條縫過去的,這實在太奇怪了,這不對啊。一個人要麼在上海要麼在北京,怎麼會同時既在上海又在北京呢?」量子世界的奇怪與陌生讓潘建偉陷入這樣的苦思。

現在回看,潘建偉認為這是最好的現象,「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玻爾說,如果學了量子力學後,你不覺得奇怪,不覺得不可思議,不犯糊塗的話,那你根本就沒學懂。」

量子世界越古怪,潘建偉越想搞明白。於是,他選擇與量子「糾纏」下去。

他認識到,物理學終究是門實驗科學,再奇妙的理論若得不到實驗檢驗,無異紙上談兵。然而,上世紀90年代中國缺乏開展量子實驗的條件。1996年碩士畢業後,潘建偉赴量子科研的重鎮——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

一個理論物理專業的碩士,想要很快進入實驗量子物理前沿,其中困難可想而知。為儘快掌握要領,潘建偉幾乎整天泡在實驗室裡。

塞林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潘建偉剛來讀博士時從未做過實驗,但很有實驗的天賦。「我派他和一個團隊去做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那是非常複雜的實驗。他立即就接受並投入其中,對實驗充滿熱情。過了一段時間,他就成為該項實驗的領軍人物。」

在老師眼裡,當實驗中出現問題,潘建偉從不退縮,把困難當做更上層樓的激勵,大家總是聽他說「情況很好」,這個非常樂觀的人,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都喜歡他。

量子衛星與阿里站建立鏈路。(中科院提供)

「毫無疑問,他現在是世界上這個領域最好的科學家,我非常為他驕傲。」塞林格說,「我也很鼓勵他回國發展,這裡有很好的機會。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這裡有很大一部分是潘建偉努力的結果。」

做盤「量子好菜」

潘建偉掌握了先進的量子技術後,迫切地希望中國在信息技術領域抓住這次趕超發達國家並掌握主動權的機會。

1997年起,他每年假期回到科大講學,為中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議,帶動研究人員進入該領域。2001年,他獲得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在科大組建了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實驗室。

量子信息研究集多學科於一體,要想突破,須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有一手好廚藝的潘建偉知道,做盤好菜,需要各種各樣的好原料。

潘建偉將不同學科背景的年輕人送出國門,到德國、英國、美國、瑞士、奧地利等國學習鍛鍊。就這樣,他的團隊掌握了國際上最好的冷原子技術,最好的精密測量技術,最好的多光子糾纏操縱技術……

近年,潘建偉團隊已在《自然》《科學》《物理評論快報》等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約200篇,被廣泛引用。

科學帶來內心安寧

實驗中難免有讓人灰心喪氣的時候。但潘建偉說,做自己喜歡的事需要耐心,欲速則不達。「我願意循序漸進地學習、工作。成功了,當然很高興;不成功,也不覺得失落,就再來一次。關鍵是享受這個過程帶來的樂趣。」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2016年8月15日攝,雙重曝光)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追求量子物理的奧妙,能讓人獲得內心的從容和安寧,如同陽光燦爛的春天,走在青草地上般心情愉快。」他說。

潘建偉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大學時就喜讀《愛因斯坦文集》,「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對於我,那就是天籟之音。」

「研究量子物理對我的性格、思想產生了影響。在牛頓力學裡面,0和1,黑或白,要麼絕對正確,要麼絕對錯誤。但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對錯、好壞是很難界定的,這時人就變得包容。」

潘建偉在繁忙工作中參加了很多科普活動,還創辦了以科普為目的的墨子沙龍。他說:「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培養公眾的科學興趣,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否則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創新的國家。」

摘取物理「皇冠上的明珠」

時光飛逝。量子世界一如既往地怪異、難以捉摸。神奇的量子糾纏能在時空中無限延展下去嗎?

「至少現在理論是這樣的,但也許量子糾纏會受到引力影響,它的品質會下降。而通過不斷地擴展量子糾纏分發的距離,在實驗上探尋量子物理和相對論的邊界,我們可能對時空結構和引力開展前瞻性研究。」潘建偉說。

下一步,潘建偉希望在地月拉格朗日點上放一個糾纏光源,向地球和月球分發量子糾纏。通過對30萬公裡或更遠距離的糾纏分發,來觀測其性質變化,對相關理論給出實驗檢測。

「我已經47歲了,希望在60歲左右退休前,把這個實驗做完。」他說。

如果這個夢想能實現,潘建偉將摘取這個領域「皇冠上的明珠」。

潘建偉認為,發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技術是國家重大需求,自己義不容辭,而把量子世界最奇怪的問題搞清楚,是自己內心的原動力。

「量子力學為什麼會這麼奇怪,這個基本問題根本沒有解決,我們可能還處於出發點上。對我來說,為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是最深層次的東西,我始終沒有忘記。我把實驗做下去,將來可能搞明白。」潘建偉說。

他也認為,科學理論與實用技術不應被割裂,自己願意竭盡全力推動量子技術發展。

「用量子手段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做原子鐘、精密測量,甚至可用來做癌症的早期診斷。操縱好量子,將為人類帶來巨大福祉。」潘建偉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量子科技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有多光子糾纏、光量子計算、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光晶格量子模擬、量子中繼器等諸多方向。這麼多學科方向,一個人不可能包打天下。從單槍匹馬到帶領一支近百人的團隊,潘建偉用了10多年時間。 本世紀初,量子科技在中國還頗為冷門。潘建偉也面臨著學科方向不被理解、申請經費四處碰壁的困境。
  • 潘建偉獲國際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蘭姆獎—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量子通信專家潘建偉又收穫了一項榮譽。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保持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的狀態密切相關,只要測定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獲知另一個粒子在此刻的狀態。
  • 潘建偉院士:被總理請上講臺的70後—新聞—科學網
    講座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總體態勢以及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和基因編輯等進行。 聽完後,總理感慨:「現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政策制定中靈活運用。要緊緊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腳步,千萬不能淪為新的『科盲』!」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裡,潘建偉「大新聞」不斷。
  • 潘建偉:量子科技幫我們理解人類智慧—新聞—科學網
    潘建偉:量子力學誕生於20世紀初。從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論的百餘年來,眾多物理學家通過對量子規律的觀測,已經成功構建起量子力學的理論大廈。通過量子力學,人們深入認識了微觀世界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半導體、雷射、核能等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催生了現代信息技術,這是人類的第一次量子革命。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製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於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後在兩個由 50 公裡長光纖連接的節點之間實現了糾纏。
  • 潘建偉:量子世界的領跑者
    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的研究小組,採用光子級聯編碼的方式,實現了對於任意噪聲都具有高容錯率的薛丁格貓態,朝著實現大尺度量子網絡乃至宏觀糾纏態邁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光量子操縱實驗室;2003年,他提出了量子衛星計劃,那時他才30歲出頭;2011年,41歲的潘建偉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
  • Nature:潘建偉團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量子通信,又獲裡程碑式突破。這一次,依然來自潘建偉教授團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1120公裡長距離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是全球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衛星被他方控制,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潘建偉教授表示:我的確認為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實驗實現,是一個裡程碑。這一研究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
  • 量子可糾纏,科研不糾纏
    在量子世界,最著名的原理就是「量子糾纏」——愛因斯坦於1935年最早提出了「量子糾纏」的概念。現在通俗地講就是:兩個不同量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處於糾纏狀態,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量子世界還真是「有你有我」。
  • 中國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據悉,這一成果也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據介紹,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實現了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該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由於量子信息技術的巨大潛在價值,歐美各國都在積極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資源,開展國家級的協同攻關。
  • 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的糾纏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星報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假設在地球表面製備了一對糾纏光子對,其中一個光子在光源附近的地表傳播;而另一個光子穿過地球引力場傳播到衛星。依據現有的量子力學理論,所有糾纏光子對將保持糾纏特性;而依據「事件形式」理論,糾纏光子對之間的關聯性則會概率性地受到損失。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據央視新聞,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墨子號」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產生量子密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利用空間信道的衰減比較少,把點對點現場密鑰分發的距離由百公裡量級提升到了一千公裡。
  • 潘建偉小組首次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楊濤、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休爾量子分解算法,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21日出版的美國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RL)上,標誌著我國光學量子計算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中青在線】潘建偉團隊打開量子世界大門
    「實現對多粒子糾纏的相干操縱是量子信息技術的關鍵科學任務,也是量子信息處理的核心物理資源。」潘建偉說,正如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大衛·維因蘭德所指出的,「糾纏粒子數越多,量子力學非定域性越強烈,對量子信息處理也越有用」。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領銜的團隊宣布,成功將量子糾纏的比特數提升到了 18 位。他們以 6 光子系統為基礎,利用光子的 3 個自由度,推出了 18 位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系統。該系統的詳細信息由潘建偉團隊整理並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當然潘建偉的研究並不是傳輸宏觀物體,而是用於量子通信。 理論基礎:量子糾纏 要想弄清楚「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就繞不開「量子糾纏」的概念。量子糾纏是指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得關聯性。科學家早就發現,處於特定系統中的兩個或多個量子,即使相距遙遠也總是呈現出相同的狀態,當其中一個量子狀態改變時,其他量子也會隨之改變。 愛因斯坦曾把量子糾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不過觀察者網曾經報導,科學家如今認為,量子糾纏其實也是需要信道的,潘建偉教授的項目組2013年也測出,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個數量級。
  • 潘建偉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同事楊濤、陸朝陽等,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Shor量子分解算法,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標誌著我國光學量子計算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答卷2020|潘建偉:身家超27億的中國「量子之父」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周琦2020年年底,一則科技大新聞登上全球熱搜。中國量子計算機「九章」後來居上,計算能力遠遠超過了美國谷歌的「懸鈴木」。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也將全球量子計算研究推向下一個裡程碑。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劉愛華攝  在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園裡,最近很少見到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身影。作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負責人,他更多的時間在上海浦東的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裡,與同事們一起為衛星2016年如期發射緊張工作。  從讀本科時與「量子」結緣,今年45歲的潘建偉已經與「量子」打了二十多年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