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2020-12-03 專注工業潤滑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2019年9月1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重要研究成果。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然而,任何試圖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進行融合的理論工作都遇到極大困難。在目前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電磁、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已量子化,而且已經統一。唯有關於引力作用的量子化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解決這一問題將有助於建立關於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目前關於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模型眾多,但都缺乏實驗檢驗。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這些理論模型的預言都需要目前難以達到的極端實驗條件,比如在極小空間尺度10-35米(比電子半徑10-15米還小了20個數量級),或者是極高能標 1019GeV(而當前能標最高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如LHC也只能將質子的能量提升至10 4GeV量級)。

近年來,理論物理學家探討了一些在目前實際條件下可能進行實驗驗證的新機制,比如,澳大利亞物理學家Ralph等提出一個「事件形式」理論模型,探討了引力可能導致的量子退相干效應,並提出一個現實可行的試驗方案。該方案預言,糾纏光子對在地球引力場中的傳播, 其關聯性會概率性地損失。假設在地球表面製備了一對糾纏光子對,其中一個光子在光源附近的地表傳播;而另一個光子穿過地球引力場傳播到衛星。依據現有的量子力學理論,所有糾纏光子對將保持糾纏特性;而依據「事件形式」理論,糾纏光子對之間的關聯性則會概率性地受到損失。

檢測引力致糾纏退相干現象的實驗示意圖

實驗場景,地面為了提高信號光強度,採用三臺設備聯合工作,照片中有兩臺望遠鏡同時向衛星發射信標光

量子衛星正是檢驗這一理論的理想平臺。基於地星之間的量子態分發,潘建偉團隊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實驗研究。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至2017年8月,「墨子號」圓滿完成三大既定的科學目標:千公裡級地星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地星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三項工作成果分別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 356, 1140 (2017)]和《自然》雜誌[Nature 549, 43 (2017);Nature 549, 70 (2017)]。

得益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前期實驗工作和技術積累,本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在太空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對穿越地球引力場的量子糾纏光子退相干情況展開測試。最終,通過一系列精巧的實驗設計和理論分析,本次實驗令人信服地排除了「事件形式」理論所預言的引力導致糾纏退相干現象;在實驗觀測結果的基礎上,該工作對之前的理論模型進行了修正和完善。修正後的理論表明,在「墨子號」現有500公裡軌道高度下,糾纏退相干現象將表現得比較微弱。為了進一步進行確定性的驗證,未來需要在更高軌道的實驗平臺開展研究。

用於與墨子號進行量子通信的阿里地面站望遠鏡

延時攝影下的阿里地面站望遠鏡,用於與墨子號進行量子通信

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融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安徽省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lookup/doi/10.1126/science.aay5820

實驗工作者以及阿里地面站與墨子號的星地對接場景,從左至右 韓玄、雍海林、任繼剛和徐憑

延伸閱讀

登《自然》正刊:中國科大隨機數研究取得新突破

2018年9月20日,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相關成果於北京時間9月20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這項突破性成果將在數值模擬和密碼學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有望形成新的隨機數國際標準。

相關焦點

  • 「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0日 15: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 吳蘭)中國科學院20日發布消息說,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19日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墨子號」衛星太空實驗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
    10:25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徐海濤、董瑞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 「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近日,多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開展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開展實驗檢驗,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 【中青在線】潘建偉團隊打開量子世界大門
    以該團隊成員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長期從事量子力學基礎問題實驗檢驗,對光量子操縱方法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系統地發展了多光子糾纏操縱技術,並創新性地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多個研究方向,引領和推動了多光子糾纏幹涉量度學的發展,取得了廣域量子通信和光學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的系統性關鍵突破,並將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真正帶入實際應用。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領銜的團隊宣布,成功將量子糾纏的比特數提升到了 18 位。他們以 6 光子系統為基礎,利用光子的 3 個自由度,推出了 18 位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系統。該系統的詳細信息由潘建偉團隊整理並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新聞—科學網
    作為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的潘建偉還有更大的目標——在地月間建立30萬公裡的量子糾纏,檢驗量子物理的理論基礎,並探索引力與時空的結構。量子世界的奇怪與陌生讓潘建偉陷入這樣的苦思。 現在回看,潘建偉認為這是最好的現象,「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玻爾說,如果學了量子力學後,你不覺得奇怪,不覺得不可思議,不犯糊塗的話,那你根本就沒學懂。」 量子世界越古怪,潘建偉越想搞明白。於是,他選擇與量子「糾纏」下去。 他認識到,物理學終究是門實驗科學,再奇妙的理論若得不到實驗檢驗,無異紙上談兵。
  • 鄉賢風採丨潘建偉:從香鸞山腳走向科學之巔 讓中國量子研究領跑世界
    1997年,項目團隊成功把一個粒子的狀態從一個地方傳到另外一個地方。還是博士研究生的潘建偉以第二作者身份發表了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的論文,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  2003年,潘建偉提出衛星量子通信這一在國際上沒有先例的設想。中科院力排眾議,支持潘建偉團隊先期開展地面驗證試驗。經過數年的努力,當各項關鍵技術的積累已比較充分時,中科院迅速決策,於2011年在國際上率先啟動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 中國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據悉,這一成果也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據介紹,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實現了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該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由於量子信息技術的巨大潛在價值,歐美各國都在積極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資源,開展國家級的協同攻關。
  • 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清華大學天機晶片、潘建偉量子衛星實驗...
    5.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 6.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 7.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 8.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
  • 中國建成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
    魚羊 楊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九章之後,潘建偉團隊又一研究成果登上Nature。這一次,是量子通信網絡在工程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我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已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這也是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
  • 「墨子號」衛星量子糾纏分發距離超1200公裡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實際分發距離超過1200公裡,創造世界紀錄,為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奠定堅實基礎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墨子號」上天以來所取得的這一「最大成果」,此前世界量子糾纏分發距離一直停留在百公裡級。  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合作完成。
  • 06.16「墨子號」實現 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我捨不得讓這顆衛星...
    原標題:06.16「墨子號」實現 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我捨不得讓這顆衛星退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回憶說,早在2003年,他就萌生了把衛星送上天,利用天地之間的鏈路做量子科學實驗的想法,這在當時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對於衛星這樣的大工程,一定得靠集體的力量。」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讓由50千米光纖相連的兩個量子存儲器實現糾纏,不僅大幅刷新了此前的紀錄,也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際網路奠定了重要基礎。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保持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兩個粒子的狀態密切相關,只要測定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獲知另一個粒子在此刻的狀態。
  • 連發3篇Nature/Science,潘建偉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計算和模擬被認為是後摩爾時代推動高速信息處理的顛覆性技術,有望解決諸如高溫超導機制模擬、密碼破解等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量子糾纏是量子計算的核心資源,量子計算的能力將隨糾纏比特數目的增長呈指數增長。
  • 潘建偉團隊成果再登《科學》,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獲突破
    因此,大規模糾纏態的製備、測量和相干操控是該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潘建偉說,實現大規模糾纏態的通常途徑是,先同步製備大量糾纏粒子對,然後通過量子邏輯門操作將其連接形成多粒子糾纏。因此,高品質糾纏粒子對的同步製備是實現大規模糾纏態的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