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2020-11-25 湖北新聞網

「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0日 15: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 吳蘭)中國科學院20日發布消息說,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北京時間當天凌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實驗場景,地面為提高信號光強度,採用三臺設備聯合工作,照片中有兩臺望遠鏡同時向衛星發射信標光。 中科大/供圖

  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潘建偉表示,「墨子號」的先進技術,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利用量子光學實驗方式完成量子理論和引力之間的基礎理論驗證。

延時攝影下的阿里地面站望遠鏡,用於與「墨子號」進行量子通信。 中科大/供圖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然而,任何試圖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進行融合的理論工作都遇到極大困難。在目前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電磁、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已量子化,而且已經統一。唯有關於引力作用的量子化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解決這一問題將有助於建立關於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目前關於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模型眾多,但都缺乏實驗檢驗。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這些理論模型的預言都需要目前難以達到的極端實驗條件下檢驗。

參與實驗的科研工作者在阿里地面站,照片背景就是與「墨子號」進行星地對接。 中科大/供圖

  近年來,理論物理學家探討了一些在目前實際條件下可能進行實驗驗證的新機制,澳大利亞物理學家拉夫(Ralph)提出一個「事件形式」理論模型,探討了引力可能導致的量子退相干效應,並提出一個現實可行的試驗方案。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是檢驗這一理論的理想平臺,得益於潘建偉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前期實驗工作和技術積累,這次中外科學家合作,於國際上率先在太空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對穿越地球引力場的量子糾纏光子退相干情況展開測試。

用於與「墨子號」進行量子通信的阿里地面站望遠鏡。 中科大/供圖

  最終,研究人員在本次實驗中利用衛星產生並測量了兩個糾纏粒子,並通過一系列精巧的實驗設計和理論分析,令人信服地排除了「事件形式」理論所預言的引力導致糾纏退相干現象;在實驗觀測結果基礎上,該工作對之前的理論模型進行了修正和完善。修正後的理論表明,在「墨子號」現有500公裡軌道高度下,糾纏退相干現象將表現得比較微弱。為進一步進行確定性的驗證,未來還需要在更高軌道的實驗平臺開展研究。(完)

(編輯:劉莉莉)

關鍵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檢測引力致糾纏退相干現象的實驗示意圖實驗場景,地面為了提高信號光強度,採用三臺設備聯合工作,照片中有兩臺望遠鏡同時向衛星發射信標光量子衛星正是檢驗這一理論的理想平臺。基於地星之間的量子態分發,潘建偉團隊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實驗研究。
  • 「墨子號」又立功!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19日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墨子號」衛星太空實驗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在目前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電磁、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已量子化,而且已經統一,唯有關於引力作用的量子化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目前關於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模型眾多,但都缺乏實驗檢驗。  近年來,有澳大利亞學者提出了一個「事件形式」理論模型,探討了引力可能導致的量子退相干效應,並提出一個現實可行的試驗方案。
  • 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 「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近日,多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開展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開展實驗檢驗,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 「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近日,多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開展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開展實驗檢驗,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就在人們即將迎來「史上最長」國慶中秋假期的時候,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完成了她的首次「太空求解」。9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合作者完成的一項成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9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合作者完成的一項成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新聞—科學網
    9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合作者完成的一項成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 06.16「墨子號」實現 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我捨不得讓這顆衛星...
    原標題:06.16「墨子號」實現 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我捨不得讓這顆衛星退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回憶說,早在2003年,他就萌生了把衛星送上天,利用天地之間的鏈路做量子科學實驗的想法,這在當時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對於衛星這樣的大工程,一定得靠集體的力量。」
  • 「墨子號」衛星量子糾纏分發距離超1200公裡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實際分發距離超過1200公裡,創造世界紀錄,為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奠定堅實基礎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墨子號」上天以來所取得的這一「最大成果」,此前世界量子糾纏分發距離一直停留在百公裡級。  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合作完成。
  •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一提到量子,大家都是一頭霧水,那麼到底什麼是量子呢?這是最早探討量子力學理論對於強關聯繫統所做的反直覺預測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裡,他們詳細表述EPR佯謬,試圖借著一個思想實驗來論述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質。他們並沒有更進一步研究量子糾纏的特性。
  • 「墨子號」——漫漫追星路
    而對於雙粒子的體系的相干疊加性,會形成一個更有趣的性質——量子糾纏。我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種,負責製造天上量子糾纏源的主任設計師,因為後面的介紹會涉及量子糾纏,所以在這裡先介紹一下處於量子糾纏態的兩個量子會有哪些特性。
  • 「墨子號」衛星完成量子糾纏傳輸實驗,壯哉我中國!
    那麼讓法國人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麼量子科技呢,就是「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這顆2016年發射升空的衛星,是目前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那麼它有什麼獨到之處呢,首先它可以解決最快傳輸,並且可以做到最安全快捷的通訊,尤其在通訊加密幾乎無限可擊。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圓滿完成全部...
    這是繼先前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科學》雜誌後,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實現的空間量子物理研究另外兩項重大突破。至此,「墨子號」提前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