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2020-12-03 任哥論道

墨子號量子衛星,讓量子糾纏走出實驗室

一提到量子,大家都是一頭霧水,那麼到底什麼是量子呢?

雖然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這些粒子與量子一樣都是量子力學的研究範疇,但是這些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粒子與量子並不屬於同一個範疇,首先來說,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這些粒子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物質,而量子本身並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粒子,而是物理學家們人為定義的一種物理概念。

敲黑板:量子是物理學家們人為定義的一種物理概念。

如果你還不懂的話,再給你打個比方,汽車,火車,飛機這些是交通工具,那麼速度就是個衡量的量。汽車,火車,飛機是實體的東西而速度是變化的,看不到莫不著的。

一、量子是量化的

注意:某些物理量不能連續而只能以某一最小單位的整數倍發生變化,這個最小單位叫做各該量的量子。有時又將與某種場聯繫在一起的粒子叫做這個場的量子,如電磁場的量子就是光子。

就好像我們將地球自轉一圈視為一天,那麼一天就是一個人為定義的物理量,而地球自轉這種運動則是真實存在的。

量子指的是:如果某物理量存在最小的、不能再被分割的基本單位,那麼這個物理量就是量子化的,這個最小的基本單位就是量子,量子來自拉丁語,本意是「有多少」的意思,表示:相當數量的某物質,量子這一概念的提出是量子力學區別於經典力學的首次突破。

如果還不懂,就刪耳光了哦。刪了你幾耳光,這個數值就叫量化!

有人拿它和玄理論放在一起,什麼五維,六維乃至11個維度,我認為那是數學遊戲,任何人不可能走入所謂的「11維度」,拿維度說事哪是玄學。

可能你會說,這有什麼用啊,弄了個量化的抽象名詞,能有什麼意義呢?

這不是抽象名詞,而是實實在在實驗。

二、量子糾纏

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裡,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這段歷史的從1935年,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愛因斯坦、博士後羅森、研究員波多爾斯基合作完成論文《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被認為是完備的?》,並且將這篇論文發表於5月份的《物理評論》。這是最早探討量子力學理論對於強關聯繫統所做的反直覺預測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裡,他們詳細表述EPR佯謬,試圖借著一個思想實驗來論述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質。他們並沒有更進一步研究量子糾纏的特性。

2.1愛恩斯坦的糾纏思想實驗

在糾纏思想實驗中,愛因斯坦本來是想要基於局域性思想之上,表明量子力學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在相隔很遠的兩個不同地方的兩個粒子,不可能有瞬時的超距作用。因為假設超距作用存在,人們心中便無法消除這樣的疑問:當粒子A和粒子B之間的距離很遠時,比如10萬光年,A和B之間的信息如何建立聯繫?直觀看來,這樣的聯繫是不可能的。

除非二者之間有超距瞬時的信號存在。由此,愛因斯坦得出結論:玻爾等人對量子論的概率解釋是站不住腳的。雖然這一思想實驗在玻爾隨後的反擊下,沒有達到愛因斯坦的目的,但它卻引領著人們在這一領域開展更多的研究,為後來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天才的思路和啟迪。在糾纏思想實驗中,兩個或多個處於分離狀態的粒子由於曾經的相互作用而緊密關聯。

這在愛因斯坦看來是相當荒謬的。不過,後來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驗證,證實了這種「糾纏」現象的存在。惠勒是提出驗證光子糾纏態實驗的第一人。1948年他指出,由正負電子對湮滅後所生成的一對光子應該具有兩個不同的偏振方向。不久後,吳健雄和薩科諾夫成功地實現了這個實驗,證實了惠勒的思想,生成了科學史上第一對互相「糾纏」的光子。

目前,世界上有關「糾纏」實驗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是,201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貝爾格勒大學的物理學家開發出了一種新技術,使單個光子成功實現了與3000個原子的糾纏。這就是思想實驗在當代科學前沿中展現出的力量,即使它與愛因斯坦的初衷有所出入。

後來,愛恩斯坦表述到,「我把一枚硬幣從中間分成兩半,讓一個人走出10萬光年,把另一枚硬幣給另一個人,他們都不知道誰拿的是正面還是反面;當另一個人拿出硬幣的時候,同時他就會知道那邊的那個人拿的是哪一面,這就是糾纏。」

愛因斯坦不愧為一位思想實驗大師,他對思想實驗的運用達到了一個時代的巔峰。不斷閃現的思想實驗的光芒,將與相對論一起,長存於人類的記憶之中。

2.2薛丁格的思想實驗

薛丁格的貓的思維實驗,是一個極為怪異的思維認知。這個認知過程就是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什麼意思呢?貓到底是死還是活,是取決於貓還是裝有氰化物的瓶子呢?原來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隻既死又活的貓就是所謂的「薛丁格貓」。但是,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貓,則必須在打開箱子後才知道結果 。該實驗試圖從宏觀尺度闡述微觀尺度的量子疊加原理的問題,巧妙地把微觀物質在觀測後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觀的貓聯繫起來,以此求證觀測介入時量子的存在形式。隨著量子物理學的發展,薛丁格的貓還延伸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問題和哲學爭議。

我們先不說薛丁格的貓能不能延伸平行宇宙,在哲學上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甚至有人直接說,「薛丁格的貓就是邪惡的貓!」

三、量子糾纏的應用

墨子號量子衛星,為中國人爭氣!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的主要科研任務有三個:

1. 通過量子衛星實現衛星和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從而實現廣域的量子保密通信。

2. 「墨子號」還承擔著對量子力學本身的基本原理進行檢驗的實驗任務。

3. 「墨子號」將連接中國和奧地利之間的量子通信網,以證明全球規模的量子通信網絡設想是可行的。

小結:量子力學是目前物理學的前沿,中國的墨子號打破僵局,帥先應用,這說明中國在量子領域已經領先世界了。

但我們還要記住愛恩斯坦的一句話: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愛因斯坦堅信量子領域中詭異現象的背後一定有一種理論、規律可以將它解釋得通,於是愛因斯坦晚年一直在專注於解決這一難題。

相關焦點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糾纏」 為衛星安全加碼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衛星量子糾纏分發距離超1200公裡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實際分發距離超過1200公裡,創造世界紀錄,為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奠定堅實基礎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墨子號」上天以來所取得的這一「最大成果」,此前世界量子糾纏分發距離一直停留在百公裡級。  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合作完成。
  • 「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0日 15: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墨子號」衛星完成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理論檢驗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 吳蘭)中國科學院20日發布消息說,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一支聯合科研團隊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15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墨子號」衛星完成量子糾纏傳輸實驗,壯哉我中國!
    那麼讓法國人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麼量子科技呢,就是「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這顆2016年發射升空的衛星,是目前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那麼它有什麼獨到之處呢,首先它可以解決最快傳輸,並且可以做到最安全快捷的通訊,尤其在通訊加密幾乎無限可擊。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
    實驗示意圖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琳):最近,中外科學家研究團隊等共同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種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但要從實驗室走向廣泛應用,需要解決兩大挑戰,分別是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和遠距離傳輸問題。通過國際學術界30餘年的努力,目前現場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距離達到了百公裡量級。
  • 「墨子號」量子衛星取得新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以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院提供本報北京6月15日電(記者齊芳)量子密碼目前被認為是不可破譯的密碼。但是如果分發密碼的衛星被別人控制了怎麼辦?這個安全漏洞或將被堵上。中國科學院15日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衛星上天!「量子糾纏」證明佛法空性(圖)
    8月16日凌晨,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顆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墨子命名的「墨子號」衛星,帶著探索星地量子通信的使命升空,將繼續為中國和世界的前沿科技「探路」。
  • 「墨子號」又立功!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實驗場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再獲重要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19日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研究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實驗室內500公裡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安全分發、依託可信中繼站點建成約2000公裡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以量子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實現約7600公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之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獲得新的科研突破——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墨子號」量子衛星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 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衛星的發展歷程.量子晶片.量子加密通話手機量子SIM卡
    2016年8月,「墨子號」中國研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就在人們即將迎來「史上最長」國慶中秋假期的時候,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完成了她的首次「太空求解」。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 不辱使命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四歲了!
    圖1 量子衛星正在實驗中(網絡圖片)2020年8月16日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入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回望「墨子號」衛星的經歷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2011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正式啟動。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總體,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以及載荷溫控儀等單機研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量子糾纏源、量子科學實驗控制與處理機等有效載荷研製,同時負責地面科學應用系統開發與運行。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底有什麼先進之處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墨子號」是中國於2016年8月16日發射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時肩負著三大科學任務:星地間量子密鑰傳輸;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分發檢驗貝爾不等式;星地間量子隱形傳態。墨子號升空大約1年後這三大任務就已圓滿完成。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實驗衛星之一,主要科學目標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在此基礎上實驗廣域量子密鑰網絡,以期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它將在太空中分發糾纏光子,實驗量子隱形傳態,並檢驗空間尺度的量子力學完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