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圓滿完成全部...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video:20170810「墨子號」實現三大目標 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中國科學院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兩項成果於8月10日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這是繼先前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科學》雜誌後,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實現的空間量子物理研究另外兩項重大突破。至此,「墨子號」提前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兩項重大成果由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完成。

  量子通信的研究內容之一是量子密鑰分發。通信安全是國家信息安全和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通信安全的追求從未停止。然而,基於計算複雜性的傳統加密技術,在原理上存在著被破譯的可能性。隨著數學和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經典密碼被破譯的可能性與日俱增。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量子隱形傳態,它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是實現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

  量子通信通常採用單光子作為物理載體,最為直接的方式是通過光纖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間信道傳輸。但是,這兩種信道的損耗都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指數增加。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紀錄僅為百公裡量級。因此,如何實現安全、長距離、可實用化的量子通信是該領域的最大挑戰和國際學術界幾十年來奮鬥的共同目標。

  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的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同時,由於衛星具有方便覆蓋整個地球的獨特優勢,是在全球尺度上實現超遠距離實用化量子密碼和量子隱形傳態最有希望的途徑。從本世紀初以來,該方向已成為了國際學術界激烈角逐的焦點。潘建偉團隊為實現星地量子通信開展了一系列先驅性的實驗研究。2003年,潘建偉團隊提出了利用衛星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構建覆蓋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的方案,隨後於2004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平距離13公裡(大於大氣層垂直厚度)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驗證了穿過大氣層進行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1年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式立項。2012年,潘建偉領銜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首個百公裡的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充分驗證了利用衛星實現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3年,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模擬星地相對運動和星地鏈路大損耗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全方位驗證了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隨後,該團隊經過艱苦攻關,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成功研製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過四個月的在軌測試,2017年1月18日正式交付開展科學實驗。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的科學目標之一。量子密鑰分發實驗採用衛星發射量子信號,地面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過境時,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光鏈路,通信距離從645公裡到1200公裡。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衛星上量子誘騙態光源平均每秒發送4000萬個信號光子,一次過軌對接實驗可生成300 kbit的安全密鑰,平均成碼率可達1.1 kbps。這一重要成果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以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為基礎,將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可以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的密鑰共享,將量子密鑰分發範圍擴展到覆蓋全球。此外,將量子通信地面站與合肥量子通信網、濟南量子通信網、京滬幹線等城際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互聯,可以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保密通信網絡。

  《自然》雜誌的審稿人稱讚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成果是「令人欽佩的成就」和「本領域的一個裡程碑」,並斷言「毫無疑問將引起量子信息、空間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和普通大眾的高度興趣,以及公眾媒體極為廣泛的報導」。

  地星量子隱形傳態也是「墨子號」的科學目標之一。量子隱形傳態採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墨子號」過境時,與海拔5100m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地面光源每秒產生8000個量子隱形傳態事例,地面向衛星發射糾纏光子,實驗通信距離從500公裡到1400公裡,所有6個待傳送態均以大於99.7%的置信度超越經典極限。倘若在同樣長度的光纖中重複這一工作,則需要3800億年(宇宙年齡的20倍)才能觀測到1個事例。這一重要成果為未來開展空間尺度量子通信網絡研究,以及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等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自然》雜誌審稿人稱讚「這些結果代表了遠距離量子通信持續探索中的重大突破」,「這個目標非常新穎並極具挑戰性,它代表了量子通信方案現實實現中的重大進步」。

  白春禮在講話中,向「墨子號」全體參研參試人員表示熱烈祝賀。他說,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併入選了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新年賀詞。「墨子號」今年1月18日完成在軌測試,正式交付並開展科學實驗。半年以來,科研團隊秉承中科院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一貫作風,精誠合作、刻苦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全球領先的科學成果,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白春禮表示,「墨子號」全部既定科學目標提前完成,為項目本身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與此同時,「墨子號」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了國際同行的標杆,實現了「領跑者」的轉變。目前,奧地利已經與中科院科研團隊展開合作,德國、義大利等國家的科研團隊也申請加入,領跑的量子衛星所產生的聚合效應已經顯現。在完成既定科學任務後,「墨子號」也制定了後續拓展實驗計劃,包括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全天時量子通信等,已經在緊張順利地進行中。預計在衛星設計壽命期內,還將有更多的科學成果陸續發布。

  白春禮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到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鼓勵創新的各項政策落到了實處。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機遇,中科院主動擔當,2013年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營造適合創新、鼓勵創新的更好氛圍。實際上,「墨子號」就是「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科院集中組合多個相關研究單元,形成了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空間科學研究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依託這幾個創新研究院完成了工程研製和科學成果產出。

  白春禮強調,創新永無止境,也容不得半點懈怠,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目前,我們在量子通信研究領域保持著領跑優勢,但競爭日趨激烈。美國已經發布了新的量子科研計劃,歐盟、日本也在加緊研究,在新一輪科研比拼中,我們面臨的形勢之嚴峻和壓力之大,都將超過以往。他希望「墨子號」實驗團隊以及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把握機遇,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艱苦奮鬥、勇攀高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

  「墨子號」量子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在「十二五」期間支持的4顆科學衛星之一,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突破,從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的產出,均由中科院主導完成。

  相關連結:

  《自然》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論文

  《自然》地星量子隱形傳態論文

  「墨子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分發

  專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發布會現場

白春禮講話

潘建偉介紹「墨子號」最新成果

實現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

完成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

相關焦點

  • 墨子號衛星在做啥: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
    它的實驗任務有許多,但主要的兩個實驗就是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這兩個實驗都是為了實現將來量子通信網絡的基礎實驗。關於量子密鑰分發,我們需要簡單學一點密碼學和量子糾纏的知識。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很多網站開始使用手機發送驗證碼的方式登錄,而不是讓用戶輸入用戶名密碼。我們會感覺這種手機驗證碼要比固定的密碼安全些,因為手機驗證碼是一次性使用,而且有效期很短。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於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建成啟用,與「墨子號」相結合,我國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十三五」期間,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新聞—科學網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繼「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全部圓滿完成。」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 「墨子號」完成三大實驗任務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8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宣布,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1200公裡的超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成果,1個月前曾登上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的封面。這次,星地間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又同時發表在另一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 全球首創,中國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北京時間1月7日,中國科技大學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中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有關成果同日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
  • 潘建偉獲未來科學大獎,地星間量子態「瞬間傳輸」是什麼?
    潘建偉團隊還實現了地星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量子密鑰分發是一種理論上絕對安全、不可被竊聽的加密方法。新聞中提到的量子衛星「墨子號」,並不是指衛星處於量子狀態,而是指這顆科學衛星的主要任務是與地面協同完成量子領域裡的科學研究。除此之外,「墨子號」衛星與其他衛星在結構上並無區別。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是未來建立大規模全球化量子網絡的關鍵環節。
  • 墨子號: 樹起量子通信中國標杆
    ,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為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一個多月前,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將成果發表在6月16日的《科學》雜誌上,完成了「墨子號」一項科學任務即「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如今則將另外兩項任務一併完成:高速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雜誌上。  至此,屬於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已提前完成預先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
  • 我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
    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全方位地面驗證,為未來我國通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基於星地量子通信的全球化量子網絡,對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以及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相關成果5月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衛星全部科學目標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還有6天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拋出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 「墨子號」實現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兩項結果的科學論文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今年6月,「墨子號」首次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雜誌(相關報導見本報6月17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