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 樹起量子通信中國標杆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為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這是該獎設立九十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而幾個月前,2018年12月17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完成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究成果,還被列入美國物理學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於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潘建偉團隊為實現星地量子通信開展了一系列先驅性的實驗研究。「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了光鏈路,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

  實現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又一科學目標。量子隱形傳態可利用量子糾纏將粒子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粒子本身。「墨子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採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衛星過境時與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地面光源每秒產生8000個量子隱形傳態事例,向「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糾纏光子,實驗通信距離從500公裡到1400公裡,所有6個待傳送態均以大於99.7%的置信度超越經典極限。

  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也是量子力學最神奇的現象之一。由於量子糾纏非常脆弱,以往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只停留在百公裡的距離。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在更遠的距離上是否仍然存在?會不會受到引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為衛星的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尺度上開展了量子糾纏分發實驗。

  「墨子號」衛星上的糾纏源載荷每秒產生800萬個糾纏光子對,可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20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量子糾纏的傳輸衰減僅是地面光纖的一萬億分之一。

  開啟全球量子通信時代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得的一系列科學實驗成果,在獲得國際上盛大讚譽與好評的同時,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時代之門。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實現,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以此為基礎,將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可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的密鑰共享,將量子密鑰分發範圍擴展到覆蓋全球。此外,將量子通信地面站與城際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互聯,可以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保密通信網絡。

  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使人們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所建立起的量子信道,構建起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同時也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而在「墨子號」三大預定科學實驗任務完成之後,2018年初,通過與奧地利科學院的國際合作,「墨子號」量子衛星首次實現了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相距約7600公裡的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一成果也被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為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2018年,素有著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物理學獎」在獲獎者介紹中專門提到:「量子密鑰分發已經成功實現商業化,在光纖中已經能做到幾百公裡,用衛星可以做到上千公裡」。而這兩個紀錄正是潘建偉團隊創造的,一個是光纖量子密鑰分發最遠安全距離做到404公裡,另一個就是「墨子號」做到的星地1200公裡,這是中國科學家的貢獻,也是中國量子通信領先世界的標誌。

  「量子通信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對量子態進行操控,可以完成經典通信所不能完成的任務。」潘建偉說,量子密鑰分發可以實現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分發,就算竊聽者有全宇宙最強的計算機,哪怕是量子計算機,也不能破解加密後的信息。使用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可以幫助實現通信安全中機密性、真實性和不可否認性的無條件安全,也就是說,保證通信加密無法破譯,保證對方身份真實可靠,保證信息無法被篡改。

  標準化是產業成熟發展基石

  2013年,我國啟動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工程建設,目前除了按計劃接入的金融用戶外,電力系統、大數據網際網路企業也正在接入,央行已經在制定金融領域接入使用的相關標準。

  幾乎同時,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都已經或正在加緊實施遠距離量子通信幹線工程。義大利量子通信骨幹網用戶囊括了義大利國家計量研究院、歐洲非線性光譜實驗室等多家研究機構和公司;英國正在建設英國國家量子通信測試網絡;俄羅斯量子中心建成了專用於傳遞真實金融數據的實用量子通信線路;韓國第一階段環首爾地區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除為公共行政事務、警察和郵政等領域服務外,正在向國防和金融領域拓展……

  「京滬幹線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特別是在核心元器件國產化和相關標準制定方面。」潘建偉說,當前率先實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或稱量子密鑰分發,QKD)正在蓬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要進一步實現QKD從實用化到產業化規模應用,還面臨著不少挑戰。其中,標準化是關鍵一步,是未來產業成熟發展的基石。

  目前,我國正全力推進QKD標準化相關工作。2017年6月,工信部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成立量子通信與信息技術特設組,已有44家會員單位,正在圍繞量子保密通信標準體系的術語、應用場景、網絡架構、技術要求、測試方法、應用接口等內容編制有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另外,我國專家在ISO/IEC國際標準化組織啟動了QKD的全球首個國際標準項目,正式開啟了QKD的國際標準化進程。

  「與任何一項新技術的發展一樣,量子通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也需要實驗和應用示範。」對於工程化和實用化,潘建偉一直秉持這樣的觀點,一方面要謹慎論證,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部署,因為有應用才有進步、才有未來。(記者 吳長鋒)

  

相關焦點

  • 「墨子號」完成三大實驗任務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8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宣布,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1200公裡的超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成果,1個月前曾登上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的封面。這次,星地間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又同時發表在另一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 「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原標題:「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 量子技術突破天空限制中科院供圖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 中國獨佔鰲頭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麼?墨子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文/濤聲依舊中國獨佔鰲頭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麼?墨子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都知道量子科學也有可能成為未來引發第4次工業革命的事物,而量子科學分為很多的領域,其中中國獨佔鰲頭的就是量子通訊,雖然我們知道中國已經發射了墨子號通訊衛星,也知道這件事情美國無法做到,有很多人無法了解量子通訊,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解釋一下.
  • 「京滬幹線」與「墨子號」成功對接 中國領先世界量子通信應用
    目前,量子通信應用方式包括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發是原理上絕對安全的通信手段,在量子密鑰傳輸過程中,竊聽者無法做到既偷聽又不留下痕跡。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10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湧現出一批高新技術重大成果。
  • 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信,中國的「墨子號」牛在哪?
    量子通信量子通信它允許通信雙方共享粒子(或量子位)傳輸的加密數據。量子位元的量子特性是成對連接的,而且這些成對是隨機產生的。也就是說雙方共享數據時會產生一個秘密短語,然後用來加密後續的數據傳輸。量子通信系統以量子疊加狀態編碼,這些編碼的光子被發送到遙遠的地方。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曹俊IHEP 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興隆站進行的通信試驗,紅光為地面發射,綠光為墨子號發射 (感謝韓越陽提供照片)。工程還建設了包括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和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在內的地面科學應用系統,與量子衛星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8月17日11時56分24秒,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在第23圈次成功跟蹤、接收到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軌數據。
  •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原標題:「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摘要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8月10日,隨著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
  • 「墨子號」發射兩周年 中國正研製多顆低軌量子通信衛星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8月27日電 (鄭瑩瑩)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兩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7日在上海受訪時透露,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研製中高軌量子通信衛星,同時正在研製3到5顆低軌量子通信衛星,「這個是真正要拿來用的,用來保證將密鑰送到用戶地面站,用戶所收到的密鑰要滿足他們在一些場合應用的需求。」
  • 「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再獲突破!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6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量子通信成為現實,「墨子號」是最大功臣,首次實現千裡級通信
    審核-小文近些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墨子號」作為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裡的主要系列,一直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光明網6月28日的報導,近日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次取得新成就,由我國主導的科研團隊利用該衛星在兩個相距甚遠的地方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跨越上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該成就有望為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鋪墊道路。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繼「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全部圓滿完成。》》》推薦閱讀:合肥科學島小太陽再出好消息 中國造ITER首個部件研製成功8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彭承志等組成的科學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 「墨子號」衛星實現成功對接 量子通信板塊異動拉升
    和訊股票(微信號:istocknews)消息 午後開盤,量子通信板塊出現異動,三力士(002224,股吧)、浙江東方(600120,股吧)、神州信息(000555,股吧)、華工科技(000988,股吧)等均有拉升表現。
  • 墨子號發射成功帶動量子晶片.量子加密SIM卡.量子通信與量子手機
    2016年8月,「墨子號」中國研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王建宇院士:「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CFIC導讀  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21期海上院士講壇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受邀開講,向現場和線上聽眾分享量子通信的奧秘,並就「『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作主題演講
  • 從一小塊晶片到墨子號衛星:讓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大眾網即日起推出「黨旗在我心中」系列報導,以普通黨員的視角,講述愛黨愛崗、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奮鬥故事,展現優秀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黨旗在我心中」系列報導④  從一小塊晶片到墨子號衛星:讓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大眾網記者 樊思思 亓翔  周期極化鈮酸鋰波導、上轉換單光子探測器、量子都卜勒雷射雷達……普通人聽到這些名詞,恐怕連念都念不順溜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以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上天4年,墨子號有「意外收穫」:衛星量子通信規模化可期
    眾所周知,「墨子號」是中國第一顆,也是世界第一顆上天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次驗證了基於衛星的 QKD 可以在距離 + 安全性上較此前方案有更好表現之後,展望未來,衛星量子通信的規模化應用將值得期待。
  • 上天4年,墨子號有"意外收穫":衛星量子通信規模化可期
    眾所周知,「墨子號」是中國第一顆,也是世界第一顆上天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次驗證了基於衛星的 QKD 可以在距離 + 安全性上較此前方案有更好表現之後,展望未來,衛星量子通信的規模化應用將值得期待。,潘建偉曾指出這將分三步走:一是通過光纖實現城域量子通信網絡;二是通過量子中繼器實現城際量子通信網絡;三是通過衛星中轉實現可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超越1000公裡距離,量子通信大門是如何被「墨子號」打開的?
    量子通信是當前科學界最熱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同時也是急需被攻克的難題之一。雖然全世界科研人員都在深入研究量子通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量子通信的大門卻一直未能打開,究其原因是因為量子通信目前還無法實現遠距離傳輸。但是,現在,"墨子號」突破一千公裡的技術突破將打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