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實現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2016年12月9日攝,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兩項結果的科學論文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今年6月,「墨子號」首次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雜誌(相關報導見本報6月17日一版)。至此,「墨子號」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這一成果將為我國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量子密鑰分發:無法破譯的安全通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解釋,所謂「量子密鑰分發」,是指將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安全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通常採用單光子作為物理載體,最為直接的方式是通過光纖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間信道傳輸。但是,這兩種信道的損耗都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呈指數倍增加。傳統的電磁波等通信方式是採用設立基站等方式來加強或放大信號,比如手機通信中每隔一段距離就要設立一個基站。但由於量子態不可克隆,因此不能採取這類方法。那麼,該如何實現安全、長距離、可實用化的量子通信?

  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的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

  如今,這一嘗試終於成功。

  據潘建偉介紹,這一重要成果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以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為基礎,將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可以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的密鑰共享,將量子密鑰分發範圍擴展到覆蓋全球。此外,將量子通信地面站與城際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如合肥量子通信網、濟南量子通信網、京滬幹線等互聯,可以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保密通信網絡」。

  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現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

  量子隱形傳態是量子通信要解決的另一個基礎問題。潘建偉介紹,量子隱形傳態是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的特點,將其攜帶的信息傳遞給對方,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他說:「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是實現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

  那麼,是否能夠在地面與衛星之間實現量子隱形傳態,就成了量子通信中需要驗證和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據潘建偉介紹,在「墨子號」實驗中,量子隱形傳態採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他說:「『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與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地面光源每秒產生8000個量子隱形傳態信號,地面向衛星發射糾纏光子,實驗通信距離從500公裡到1400公裡,所有6個待傳送態均以大於99.7%的置信度(被測量值的可信程度)超越經典極限。」

  這充分說明量子通信衛星具有實用性,是在全球尺度上實現超遠距離實用化量子密碼和量子隱形傳態最有希望的途徑。潘建偉說,假設在同樣長度的光纖中重複這一工作,需要3800億年才能觀測到1個量子隱形傳態事例。他認為,這一重要成果為未來開展空間尺度量子通信網絡研究,以及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等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四項研究將繼續領跑量子通信

  「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在軌交付使用。據潘建偉介紹,原本這一實驗的設計時間為兩年,但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預期目標。未來,科學家們將給自己「加碼」,進行更多的科學實驗。

  潘建偉介紹,團隊接下來將主要在四個方面開展進一步工作。

  第一,將與歐洲量子通信團隊合作進行洲際量子密鑰分發。潘建偉介紹,目前團隊已順利完成與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對接測試,正在開展量子密鑰分發實驗,接下來將驗證是否具備洲際量子保密通話的條件。而德國和義大利等國也在積極申請,希望能夠加入實驗,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合作也正在計劃中。

  第二,將嘗試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潘建偉介紹,從目前情況看,全部信息都用量子衛星傳輸不太現實。但可以將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結合——信息可以通過雷射通信方式加密傳輸,但閱讀信息的密碼通過量子通信傳輸。

  第三,將開展衛星組網實驗,實現高效的全球量子通信。潘建偉介紹,「墨子號」是低軌衛星,而且只有一顆,無法直接覆蓋全球,而且只能在地影區,即在夜晚工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量子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彭承志說:「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地面白天遠距離53公裡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這為未來突破地影區限制實現全球量子通信奠定了技術基礎,進一步開展全天時量子通信是未來我們工作的方向之一。」

  第四,將開展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實驗。潘建偉說,目前的量子密鑰分發有一個潛在的危險:如果衛星被敵方控制,那麼量子密鑰就不可信了。「但如果是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不管衛星被誰控制,就接收方來說,只要糾纏還在,就說明密鑰信息是安全的。」潘建偉表示,如果這一目標實現,就如同兩位量子密碼理論的奠基人吉爾斯·布拉薩爾和奧圖·厄科特所指出的那樣——「將最終實現所有密碼學者夢想數千年之久的聖杯。」

  白春禮表示,「墨子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杆,實現了「領跑者」的轉變。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10日 06版)

相關焦點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原標題:「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 量子技術突破天空限制中科院供圖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繼「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全部圓滿完成。,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果獲克利夫蘭獎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美國科學促進會31日宣布,將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以表彰他們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 「墨子號」完成三大實驗任務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8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宣布,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1200公裡的超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成果,1個月前曾登上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的封面。這次,星地間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又同時發表在另一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 「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圓滿完成全部...
    [video:20170810「墨子號」實現三大目標 量子通信領跑世界]這是繼先前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科學》雜誌後,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實現的空間量子物理研究另外兩項重大突破。至此,「墨子號」提前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
  • 圓滿完成三大任務「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2017年,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建成啟用,與「墨子號」相結合,我國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十三五」期間,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地球——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
    潘建偉團隊今年6月已發布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墨子號」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宣布: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  這些科學目標的實現有何意義?量子衛星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我國空間科學還將瞄準哪些前沿去發力?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央廣網合肥1月21日消息(記者劉軍)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與奧地利科學院塞林格研究組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2020年9月11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正式對外發布,本次新增內容中添加了「量子通信」「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詞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並圓滿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新聞—科學網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中國「墨子號」衛星成果獲美國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
    「墨子號」。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中新網北京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說,北京時間1月31日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宣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有望構建全球化量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與奧地利科學院塞林格研究組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衛星全部科學目標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還有6天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拋出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 人民日報頭條聚焦「墨子號」 送它上太空的是咱寧波人
    今天的《人民日報》,用頭版頭條以及第六版近半版的篇幅,報導了「墨子號」中國量子通訊衛星的最新動態,並稱中國量子通信已經領跑世界。這消息讓人振奮!而更讓寧波人驕傲的是,「墨子號」發射總指揮是咱寧波人王建宇。
  • 墨子號: 樹起量子通信中國標杆
    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