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2020-12-03 手機鳳凰網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 (新華社發)

當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近日,多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開展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開展實驗檢驗,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聯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首次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開展了實驗檢驗。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

「『墨子號』的先進技術,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利用量子光學實驗方式完成了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基礎理論驗證,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潘建偉表示。

物理學家的「終極夢想」

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和闡釋引力場的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它們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這兩大理論似乎天生是對「冤家」,無論科學家們如何努力使其融會貫通,始終不能「友好和平共處」:很多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適用的物理規則,在量子領域就不再適用。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能否合二為一?一些試圖將其融合的理論模型陸續誕生,但都缺乏實驗檢驗,無法驗證,進而阻礙了科學的發展。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理論模型的預言都只能在極端實驗條件下檢驗。

條件苛刻到何種程度?論文聯合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舉了兩個例子:極小空間尺度10-35米,這比電子半徑還小了20個數量級;或者是極高能標1019GeV(GeV為十億電子伏特),而當前能標最高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如LHC也只能將質子的能量提升至104GeV量級。

「這些都遠遠超出目前可以達到的實驗條件,即便是在未來幾十年,科學家們也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可以達到或接近這些條件。」陳宇翱稱。

困難阻擋不住科學家們探索宇宙的決心。人們已經認識到,物質世界千變萬化的現象,歸根結底是通過目前已知的4種基本相互作用產生的: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其中,前3種力都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下得到解釋,唯獨引力運用量子力學無法解釋。

「解決或對於這一問題的正確理解,將有助於建立關於4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潘建偉說。而這也是物理學界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眾多科學家的「終極夢想」:建立一個「萬有理論」,試圖統一所有尺度的物理理論。

「墨子號」大展拳腳

向著科學的高峰努力奔跑,近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嘗試提出新的理論,在某個層面上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放入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中,並探討了一些在目前實際條件下可能進行實驗驗證的新機制。其中,澳大利亞物理學家拉夫提出的「事件形式」理論模型備受關注。

根據「事件形式」理論模型,量子態在奇異時空和平直時空中的演化是不同的,並預言地星(地球、衛星)之間分發的糾纏光子對會發生退相干現象,即引力可能導致量子退相干效應。

「換句話說,假設在地球表面製備了一對糾纏光子對,其中一個光子穿過局域平直時空,在光源附近的地表傳播;而另一個光子穿過地球引力場形成的彎曲時空,傳播到衛星。」陳宇翱說,依據現有的量子力學理論,所有糾纏光子對將保持糾纏特性;而依據事件形式理論,糾纏光子對之間的關聯性則會概率性受到損失(量子退相干效應)。

什麼是量子?它是能表現出某個物質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單元,例如「光的量子」,也被稱為光子,指的是一定頻率的光的基本能量單位。而量子糾纏指的是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科學家們認為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他粒子,這種像「心靈感應」的神奇現象就是量子力學理論中的「量子糾纏現象」。

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科學的探索亦是如此。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此後又成功完成千公裡級地星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是檢驗「事件形式」理論的理想平臺。

就這樣,以潘建偉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和拉夫一起,利用我國已經在軌的「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共同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並於最近完成了實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太空中利用衛星開展的關於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關係的實驗研究,具有指標性、引領性意義,將極大推動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活動。」潘建偉稱。

「事件形式」理論模型被排除

實驗結果如何?潘建偉說:「如果我們確實觀察到了這種偏差,即量子退相干效應,那就意味著『事件形式』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必須對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實質性修正。」

不過,科學研究的一個美妙之處在於「意想不到」。「我們的實驗結果排除了這一理論模型,結果令人信服。」陳宇翱告訴記者,本次實驗排除了「事件形式」理論所預言的引力導致糾纏退相干現象,將極大推動相關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不僅如此,在實驗觀測結果的基礎上,科學家們還對之前的理論模型進行了修正和完善。修正後的理論表明,在「墨子號」現有500公裡軌道高度下,量子糾纏退相干現象將表現得比較微弱。「實驗結果排除了『事件形式』較強的模型,結果令人信服,但修正後的理論模型是否正確仍有待檢驗。」潘建偉表示。

求索永無止境。為了進一步驗證修正版的理論模型,需要在更高軌道的實驗平臺開展研究。未來,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將發射一顆新的衛星,預計它的軌道將比「墨子號」高20到60倍,其中一項科學實驗任務就是能夠在理論預言更強的糾纏退相干範圍內進行檢驗。(記者 沈 慧)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 「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近日,多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開展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開展實驗檢驗,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 專業解讀: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星上...
    愛因斯坦和玻爾留給後人的世紀謎題   量子力學建立初期,「糾纏」這個現象就引起了所有物理學家的好奇,愛因斯坦將其稱之為「遙遠地點之間的詭異互動」。過去的大半個世紀裡,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一直深深困惑著科學家們。   上世紀,關於糾纏現象的看法將物理學家劃分成了兩派: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對於微觀的量子世界,所謂的「實在」只有和觀測手段連起來講才有意義;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測量結果一定受到了某種「隱變量」的預先決定,只是我們沒能探測到它。
  • 量子糾纏等一系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墨子號為量子研究做出大貢獻
    量子理論出現的一刻起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因為人們從量子世界中不僅僅沒有解開宇宙之謎,反而導致量子理論出現了更多的謎題,這讓科學家十分困惑,就連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可以說量子理論的出現,讓我們對於微觀宇宙,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多的變化。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就在人們即將迎來「史上最長」國慶中秋假期的時候,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完成了她的首次「太空求解」。圓滿實現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新聞—科學網
    就在人們即將迎來「史上最長」國慶中秋假期的時候,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完成了她的首次「太空求解」。
  • 「墨子號」是怎樣煉成的
    新華社發右上圖 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墨子號」發射升空。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 攝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幾何裁切謎題簡介
    什麼是幾何裁切謎題幾何裁切謎題,也叫幾何分割謎題,是將一個幾何圖形裁切成有限的小塊,這些小塊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拼成另一個幾何圖形,如將一個正方形裁切成若干塊,重新拼接成一個三角形。幾何裁切謎題也可以是提供若干事先已經裁切好的小碎塊,解題者需要尋找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它們組成不同的幾何圖形(一般為兩種或兩種以上)。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一個世紀的謎題,神秘火焰使輪船沉沒!難道是外星人擊毀?
    一個世紀的謎題,神秘火焰使輪船沉沒!難道是外星人擊毀?《鐵達尼號》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但是大家對於「鐵達尼號」的沉沒感到詫異。傳聞「鐵達尼號」是被冰山撞沉的,這是人們給出的普遍說法,然而事實是真的是這樣嗎?
  • 「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與高校學子互動
    原標題:重大科技事件(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第三期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新量子革命」為主題的本期講座,主講嘉賓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盧徵天。   墨子號通信衛星、京廣幹線、量子計算機等科技成就的取得,標誌著當今中國的量子通信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的重大成就之一。
  • 「墨子號」——漫漫追星路
    墨子號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十二五期間立項的四顆先導衛星中的一個。它在2011年由中科院牽頭研製,於2016年8月16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從此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算一下研製周期,墨子號的研製總共大概花費了五年的時間。
  • 困擾科學界半個世紀之久的鎂二聚體謎題解開
    最近,它作為一種潛在的探索方法出現,用於理解化學和物理交叉領域的基本現象,但它的使用卻被一個半世紀前的謎團——五種高振動態所阻礙,這五種高振動態是理解鎂原子如何相互作用的關鍵,但50年來一直未被發現。最低的14個Mg2振動態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但是早期和近期的實驗都證明應該觀察到總共19個態,但尋找最後五個的實驗失敗了,從那以後,Mg2就成了一個量子力學懸案,幾乎被遺忘了。
  • 140年前的「15謎題」啟發解答物理謎團
    當時這種「疾病」困擾著人們:即一款名為「15謎題」(15-puzzle)的簡單得令人沮喪的機械遊戲。我們今天對它依然不陌生。這個謎題由一個4x4格子組成,滑動其中有15個編號的數字塊並將數字按順序排列。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個遊戲似乎有些古怪,但在1880年,它可是風靡一時。
  • 數學星空下的「千年謎題」
    ■謎題二:楊-米爾斯理論和質量缺口假設1954年,物理學家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了一個方程,旨在使用非阿貝爾李群描述基本粒子的行為。楊-米爾斯理論被譽為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理論物理成就,是現代規範場理論的基礎。經過對稱性自發破缺與漸進自由的觀念,該理論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標準模型。
  • 一個跨世紀謎題
    二是膜性腎病被發現的前半個世紀,一直不溫不火,患病人數不多(佔原發性腎病不足1/5)。最近十幾年,數量迅猛增加,與排名第一的IgA腎病齊頭並進。在部分空氣汙染嚴重的地區,已經超過了IgA腎病榮登榜首(新發的超過50%)。
  • 我們都是追夢人——記「墨子號」團隊的故事
    這就是「墨子號」,引導它出現的,正是這五個區域的觀測站發出的紅色信標光。在天氣晴朗的夜裡,科研人員在這幾個觀測站,利用衛星過境的時間抓緊完成「墨子號」發射時既定的三個任務,又額外完成了一些其他的任務————這些工作發表在了《自然》、《科學》等頂尖學術期刊上,並被放上封面、專題報導等。
  • 「墨子號」實現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2016年12月9日攝,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兩項結果的科學論文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今年6月,「墨子號」首次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雜誌(相關報導見本報6月17日一版)。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興隆站進行的通信試驗原標題:「墨子號」量子衛星與地面站通信試驗照片公布今天下午,微博認證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的網友@曹俊IHEP 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興隆站進行的通信試驗,紅光為地面發射,綠光為墨子號發射 (感謝韓越陽提供照片)。
  • 墨子號: 樹起量子通信中國標杆
    而幾個月前,2018年12月17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完成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究成果,還被列入美國物理學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建立了光鏈路,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
  •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原標題:「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摘要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8月10日,隨著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