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解讀: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星上...

2021-01-11 科學網

 

愛因斯坦和玻爾留給後人的世紀謎題

 

量子力學建立初期,「糾纏」這個現象就引起了所有物理學家的好奇,愛因斯坦將其稱之為「遙遠地點之間的詭異互動」。量子力學中的所謂糾纏是這樣一種現象: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可以保持一種特殊的關聯狀態,兩個粒子的狀態原本都未知,但只要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就能立即知道另外一個粒子的狀態,哪怕它們之間相隔遙遠的距離。過去的大半個世紀裡,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一直深深困惑著科學家們。

 

上世紀,關於糾纏現象的看法將物理學家劃分成了兩派: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對於微觀的量子世界,所謂的「實在」只有和觀測手段連起來講才有意義;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無法接受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測量結果一定受到了某種「隱變量」的預先決定,只是我們沒能探測到它。1935年,愛因斯坦和Podolsky及Rosen一起發表了一篇題為 Can quantum mechanics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complete 的文章,論證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通常人們將他們的論證稱為EPR佯謬或者Einstein定域實在論。

 

玻爾和愛因斯坦為此爭論了50年,直到他們最後去世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一直吸引著後人想要去驗證。

 

如何驗證呢?

 

說到定域實在論,其實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第一,物理實在論:任何一可觀測的物理量必定客觀上以確定方式存在,如果沒有外界擾動,可觀測的物理量應具有確定的數值;第二,定域因果性:如果兩個事件之間的四維時空是類空間隔的,則兩個事件不存在因果關係。基於這個理解,196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貝爾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該定理對於兩個分隔的粒子同時被測量時其結果的可能關聯程度建立了一個嚴格的限制[1]。如果實驗上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則意味著從定域實在論出發的預期不符合量子力學理論,也就是說,量子世界本身就是概率性的。

 

一直以來,人們設計了各種實驗方案驗證貝爾不等式正確與否,陸陸續續地,一些實驗小組的結果傾向於支持貝爾不等式的破壞——即證明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第一個真正確定性的實驗是由法國物理學家阿斯派克特做出的,他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做出的三個實驗給出了量子力學非定域性的明確結論,但是最初的這些實驗驗證仍然存在漏洞。近年來不同國家的實驗小組都嘗試在實驗中逐步關閉了局域漏洞、自由選擇漏洞和探測效率漏洞,所有的實驗結果都支持量子力學的結論,證明定域實在論是錯誤的。

 

Bell不等式走出實驗室,飛向更遠處

 

Bell不等式的破壞在實驗室被驗證,那麼在更大的尺度上情況又如何呢?如果人們能在更遠的距離驗證量子糾纏的存在,也就意味著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驗證量子力學的正確性。於是,人們想要帶Bell不等式往更遠的地方飛去。但是在更大尺度上進行實驗,存在一個攔路虎——衰減。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實際實驗中,人們常常用一種叫做「量子糾纏分發」的實驗驗證Bell不等式,它是把製備好的兩個糾纏粒子(通常為光子)分別發送到相距很遠的兩個點,通過觀察兩個點的測量結果是否符合貝爾不等式來驗證量子力學和定域實在論孰對孰非。由於製備和發送的是一對對單光子,量子的不可複製性又決定了單光子的信號是不可放大的,光纖固有的光子損耗導致光量子傳輸很難向更遠距離拓展。在地球表面,百公裡級別的量子糾纏分發幾乎已經是極限。

 

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利用量子中繼,一個個中繼站就有點像古時候的驛站,一段段地傳遞光子,但是目前來說量子中繼的研究還是受到了量子存儲的時間和效率限制;另一個方案就是利用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分發,外太空的真空環境對光的傳輸幾乎不存在衰減和退相干效應。星地間的自由空間信道損耗小,甚至理論上,利用衛星,科學家們可以在地球上的任意兩點之間建立起量子信道,有可能在全球尺度上實現超遠距離的量子糾纏分發。

 

可喜的是,這方面,中國人走在了世界前列。

 

早在2003年,中國的潘建偉團隊就提出了利用衛星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的方案,並開始了初步驗證。團隊的研究人員認為,要想證明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分發這事可行,就必須要證明光子能在穿透大氣層後仍保持相干性,於是,他們開始在合肥大蜀山做實驗。這個實驗裡,發送方在大蜀山,兩個接收點分別在幾公裡之外的肥西農戶家和中科大西校區。實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平距離13公裡(大氣層垂直厚度約為5-10公裡)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分發,證明了在經過遠距離大氣信道傳輸之後糾纏態仍能「存活」,另一方面,這個傳輸距離超過了大氣層的等效厚度,證實了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圖1 2005年水平距離13公裡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分發

 

2010年,該團隊又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量子糾纏分發的16公裡量子態隱形傳輸。基於前期關鍵技術準備,2011年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式立項。2012年,潘建偉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首個超過102km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實驗中衰減最高達80dB,一方面在更大尺度上驗證了經過大氣信道傳輸糾纏特性仍然存活,另一方面驗證了在衰減非常大的情況下糾纏特性能夠保持,進一步驗證了衛星-地面糾纏分發的可行性。

 

隨後的幾年,該團隊經過艱苦攻關,克服種種困難,最終研製成功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億萬人的目光中,於2016年8月16日成功將「墨子號」送入軌道。經過四個月的在軌測試,2017年1月18日正式交付開展科學實驗。

圖2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星地量子糾纏分發作為「墨子號」衛星的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之一,是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尺度上開展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上有三臺光學有效載荷,量子糾纏光源製備成對的糾纏光子,並由兩臺光學天線發送。當衛星過境時,兩臺望遠鏡分別指向德令哈和麗江地面站,兩個地面站的接收系統按照衛星飛行角速度,隨著衛星轉動,使得衛星同時與兩個地面站建立量子信道,將糾纏光子發送到地面站。緊接著地面站對光子進行糾纏測量,符合統計數足夠多的情況下,即可驗證貝爾不等式成立與否。

 

此次實驗中,兩個地面站相距1200公裡,衛星到兩個地面站的總距離平均為2000公裡,地面站跟瞄精度達到0.4 urad,地面站系統接收效率大於20%。衛星上的糾纏源每秒可產生800萬個糾纏光子對,建立光鏈路可以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20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使得大量的統計數據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到。如果在這麼長的距離上用光纖傳輸光子,即使選用超低損耗光纖,分發一對光子需3萬年。

 

實驗中,兩個光子被拉開足夠大的距離,同時高精度的實驗技術保證兩地的獨立測量時間間隔足夠小,滿足了Bell不等式測量中「類空間隔」[2]的測量要求,關閉了局域性漏洞和測量選擇漏洞。實驗結果表明,以4倍標準偏差違背了貝爾不等式,也就是說,以超過99.9%的置信度在千公裡距離上驗證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實現了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這一重要成果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除了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外,「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其它重要科學實驗任務,包括高速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也在緊張順利地進行中,預計今年會有更多的科學成果陸續對公眾發布。

 

註:

 

[1]Bell不等式有多種著名的推廣,考慮到實驗的現實因素,Bell不等式提出的五年後, John Clauser、Michael Horne、Abner Shimony、Richard A. Holt提出了一個CHSH不等式,後來的實驗中對Bell不等式的實驗主要就是驗證CHSH不等式。

 

[2]類空間隔是指兩事件的時空間隔滿足「兩事件之間不可能用低於光速的信息進行聯繫。

 

感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實驗室張文卓副研究員、鄒密及李東東對本文成文的幫助。

 

作者:林梅

 

編輯:白澤

 

來源:墨子沙龍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最後誰贏了
    不僅是愛因斯坦,相信大多數人都難以認同玻爾的回答,但卻無法判定對錯。這個問題本來是科學問題,科學卻對它無能為力,爭論似乎只能停留在哲學層面。為量子力學理論立下汗馬功勞的泡利抱怨說:「與愛因斯坦爭論,往往會歸結到針尖上能站多少個天使這類問題上去」。此後的二十年,誰都無法說服誰。
  • 風雲再起:玻爾與愛因斯坦的量子力學世紀大戰
    ——玻爾和愛因斯坦在物理學史上的巔峰對決。玻爾和愛因斯坦是於1920年相識的。那一年,年輕的玻爾第一次到柏林講學,但也就是在他們初次見面之後,兩人即在認識上發生分歧,隨之展開了終身論戰。只要見面,兩人就會唇槍舌劍,辯論不已。1927年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群星璀璨,幾乎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所有的物理學界領軍人物。
  • 愛因斯坦和玻爾在量子力學的解釋方面的爭論
    會議主題是「電子和光子」。玻恩和海森伯在作關於矩陣力學的報告時指出:「我們主張量子力學是一種完備的理論它的基本物理假說和數學假說是不能進一步被修改的。」這番話無疑是向不同意見提出了挑戰。接著玻爾也再次闡述了他的「互補原理」。由於愛因斯坦一直對量子力學的統計解釋感到不滿,他曾在1926年12月給玻恩寫信時說:「上帝不是在擲骰子」。
  • 愛因斯坦、海森堡、玻爾都曾為此爭論,是什麼原理引爆物理學界?
    即便是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人,也不能壟斷對世界的「解釋權」。充其量,他們只能在某一個階段提出一些令當時人們信服的解釋與創建。一旦物理學、數學等學科進一步向前發展,新的認知便會出現,進而修正之前的觀點。現代科學將邏輯推理運用於可證實的推理與數據,人們認為,用嚴格數學語言表述的理論在邏輯上是必然的、準確的,這一體系和框架將用理性和因果律取代神秘性和偶然性。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本文基於佛教哲學來重新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簡要介紹了他們爭論的過程和本質以及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用佛教哲學來重新解釋量子力學的現象,並比較了它與愛因斯坦和玻爾的觀點的差別。 同時,對當代多名頂級物理學家有關解釋量子現象的哲學觀點進行了剖析。
  • 中國「墨子號」又傳捷報,比美國先進,愛因斯坦理論無法解釋
    在1月19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中國科技大學量子通信研究團隊成功利用「墨子號」量子試驗衛星與奧地利奧地利科學院量子研究組進行了長達75分鐘的量子保密視頻會議。這也標誌著「墨子號」已經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可謂是又傳來一個捷報。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爭論:人能否認識事物的本質?
    和愛因斯坦同時代的一位物理學家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丹麥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曾經認為,物理理論只是自然界的現象描述;而愛因斯坦說,物理理論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質。俗話說,立場決定態度,觀察角度決定你看到了什麼。那麼,讓我們看一看,玻爾和愛因斯坦各自的立場在什麼地方。首先,談談什麼是本質。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世紀之爭
    在愛因斯坦和玻爾的工作基礎上,沃納海森堡引入了矩陣方程,從當時日益流行的量子力學物理模型中去掉了空間和時間的基本元素。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馬克斯·伯恩在第二年提出,力學最有效的理解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由概率引起的行為,而不是明顯的因果關係。次年,隨著海森堡對散射問題薛丁格方程的解,現在著名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被引入,導致伯恩和海森堡宣稱量子力學現在是「完整和不可撤銷的」。
  • 世紀之戰:愛因斯坦和玻爾就「量子力學」大戰3回合,誰贏了?
    愛因斯坦與玻爾這場論戰的源頭要從牛頓說起。 第1回合 愛因斯坦發動攻勢 在20世紀之前,整個物理學盡在牛頓經典物理學的掌控之下,在牛頓的宇宙裡,世界就是一個精密的鐘表,上帝造好表,上好發條,以後的一切就是確定無疑的。然而進入了20世紀後,牛頓的這座巍峨神殿在新發現的撞擊下轟然倒塌了。
  • 為什麼費曼、玻爾、潘建偉等物理學家都說自己不懂量子力學?
    費曼是上個世紀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幾位物理學家之一,他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就是開創了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方法,這是和海森堡的矩陣力學以及薛丁格的波動力學等價的量子力學的第三種形式。中國量子通信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在接受記者採訪談論墨子號衛星時也曾表示過自己不懂量子力學。無人能懂量子力學,這幾乎是物理學界的一個共識。不過需要認識到,費曼、玻爾、潘建偉等物理學家說的不懂量子力學,並不是不知道氯化鈉是什麼那樣的不懂,也並不是指他們不會寫薛丁格方程、不會解薛丁格方程。
  • 玻爾與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影響了物理學近100年的發展!
    如果要說對20世紀物理研究影響最大的,那麼就是玻爾和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這四次大論戰可以說影響了物理界這一百年來的發展,直到現在!在20世紀之前,整個物理學盡在牛頓經典物理學的掌控之下,牛頓崇信機械宇宙觀,世界就是一個精密的鐘表,上帝造好表,上好發條,以後的一切就是確定無疑的。
  • 史上最牛的物理學論戰,玻爾靠什麼贏了愛因斯坦3次?
    連他的學生海森堡都說:「玻爾在爭論的對手面前不肯退後一步,而且有絲毫的含糊不清,他都不能容忍。」玻爾和愛因斯坦這句經典的對話,便是這場論戰的開端與往後爭論的核心。Round1:當時,在量子力學誕生後,以玻爾、海森堡和泡利為主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量子力學本身已經是完備的理論,而愛因斯坦則一直批評它並不完備。在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兩人的火藥味就濃得嗆到了當場的幾十位世紀最強大腦。
  • 和愛因斯坦辯論,在國家隊當門將,玻爾的人生開了掛
    量子力學誕生後,以玻爾、海森堡和泡利為主的哥本哈根學派一直認為,量子力學本身已經是完備的理論,而愛因斯坦則一直批評它並不完備。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雙方的爭論達到了頂峰。愛因斯坦描述自己的思想實驗,玻爾通常沉默地傾聽;海森堡和泡利走在後面,跟著玻爾和愛因斯坦。在他們眼中,這兩個神話般的物理學巨人,哲學態度卻如此迥異,簡直就是一種鮮明對比。常常到了傍晚,玻爾就會想到駁斥愛因斯坦的方法。
  • 世紀辯論—玻爾與愛因斯坦,一場關於量子力學的爭論
    波爾和愛因斯坦在歷史上因為量子力學上的一個知識點,進行了一場世紀辯論,這就是量子糾纏。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 在研究光的幹涉現象時,提出了概率波這個概念。光子最後出現的位置是隨機的。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5年以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電磁波本身就是由一份一份的量子組成的,叫做光量子。20年後被簡稱為光子。這是愛因斯坦本人唯一自稱具有革命性的工作。這與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不一樣,就好比,普朗克說,從水缸裡舀水時,一勺一勺地舀;而愛因斯坦說,水本來就是由一勺一勺組成的,不存在半勺水的概念。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激烈對決——EPR悖論!
    玻爾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放下手頭的所有工作,專心來解決這個問題。從愛因斯坦等人給出的第二個條件的要素要求:「假設在對於系統不造成任何攪擾的狀況下,可以準確地預測(即以等於100%的概率)一個物理量的數值,則對應於這物理量存在了一個物理實在的要素。」開始了他的反駁。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上
    量子力學但是,歷史上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就是當科學家去探測量子系統的時候,一模一樣的量子系統用同樣的方法測量,科學家們會發現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海森堡所以物理學陣營就分成了兩大流派,一派是以愛因斯坦和薛丁格為代表,另外一派是以玻爾和海森堡為代表。
  • 王孟源:宣傳中國的量子衛星,別把「哥本哈根解釋」混進來
    近日,觀察者網就一些熱點的基礎科研問題,再次請教了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王孟源先生,這些問答已經刊登在王先生的博客上,我們也刊載如下: 觀察者網: 1 今年中國大陸發射了量子衛星,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再次得到無漏洞驗證,具體報導見《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上得到檢驗》。
  • 踢好足球不耽誤獲諾獎:玻爾趣聞
    1944年玻爾在美國參加了和原子彈有關的理論研究。1947年丹麥政府為了表彰玻爾的功績,封他為「騎象勳爵」。他對量子力學的貢獻使他成為20世紀上半葉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量子力學真的很難懂,只好外行看熱鬧,聽聽他的趣聞(真假自辨)。
  • 「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墨子號』的先進技術,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利用量子光學實驗方式完成了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基礎理論驗證,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潘建偉表示。物理學家的「終極夢想」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和闡釋引力場的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它們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