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海森堡、玻爾都曾為此爭論,是什麼原理引爆物理學界?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作為一部科學史著作,《科學之魂》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在量子理論和不確定性原理產生的過程中,數學和物理學互為激勵,攜手共進,一個又一個世界頂尖的科學家粉墨登場,在相互的思想碰撞和彼此的駁難和問詰中,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更為豐富,而科學的發展也大步向前。

作者:張弘

《科學之魂》(美)戴維·林德利

《科學之魂》通過物理學的進步和發展告訴讀者,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永無窮盡。即便是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人,也不能壟斷對世界的「解釋權」。充其量,他們只能在某一個階段提出一些令當時人們信服的解釋與創建。一旦物理學、數學等學科進一步向前發展,新的認知便會出現,進而修正之前的觀點。

現代科學將邏輯推理運用於可證實的推理與數據,人們認為,用嚴格數學語言表述的理論在邏輯上是必然的、準確的,這一體系和框架將用理性和因果律取代神秘性和偶然性。在科學世界,不存在自發性,沒有不可解的離奇現象。自然現象極其複雜,但科學必須解釋其秩序和可預測性。事實和定律堅如磐石,無一例外。人們會將該事物分析得細緻完善。儘管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沒有實現這一理想,但他們確信,後輩科學家將完成這一任務。理性讓人們認定,科學的進步必將發生,科學潮流將波瀾壯闊,席捲一切,並越來越精細複雜。並且,人們必然能夠認識自然。發源於物理學界的這種觀點,在19世紀成為各種科學的主流模式。地質學家、生物學家及第一代心理學家都將整個自然世界勾畫為一個錯綜複雜但又正確無誤的機器。要實現這一理想,就必須「依據具有精確性描述(簡化為數字)的觀察結果和現象定義自己的學科領域,然後找到將這些數字併入一個無法逃脫的系統中的數學定律」。

1820年代,蘇格蘭人羅伯特·布朗在一臺改進過的顯微鏡下看到花粉顆粒的運動,他進而發現,死去的植物樣品中也有類似現象。但他害怕犯錯,沒有對此作出解釋。此後幾十年,人們一直難以解釋布朗運動。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杜撰了「熵」(物理意義指體系混亂程度)這一新詞,12年後,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發現了一種方法,可將熵定義為描述運動原子的統計測度,並證明原子碰撞將把熵推向最大值。之後沒多久,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證明了一個定理,與玻爾茲曼的定理產生衝突。

1905年,玻爾茲曼的崇拜者、26歲的愛因斯坦意識到,沉浸在某種液體中的一個尺寸恰當的小粒子會發生不規則運動,原因是分子發生碰撞。愛因斯坦找到一種計算方法,計算粒子的四下運動會讓它移動多遠。1908年,法國物理學家讓·佩蘭通過精心的實驗測量布朗運動,並將發現與愛因斯坦的理論加以對照,兩者完全符合。佩蘭的實驗經常被人當做原子存在的決定性證據。

1911年,26歲的丹麥青年尼爾斯·玻爾來到劍橋大學,師從湯姆遜學習電子物理。博士畢業後,他回到哥本哈根,在一所大學為醫科學生講授物理。一個同事問他,他提出的原子鐘的電子的奇異圖像是否有助於解釋氫原子光譜的巴耳末線系。玻爾畫出了原子模型,它與實際數據非常符合,但他不敢貿然猜測其中原因。盧瑟福對玻爾的觀點提出了批評,而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了一篇極具啟發性的分析文章。

同樣是在1916年,玻爾成立研究所的計劃得到丹麥政府批准。兩年之後,慕尼黑大學的物理學家阿諾德·索未菲招到了新學生,來自維也納的沃爾夫岡·泡利,又過了兩年,他招收了本地男孩維爾納·海森堡。

師從索未菲期間,海森堡設計出了一套公式,只要在公式中加入第四量子數的半整數值即1/2、3/2等,它就能輕易解釋各種現象。但是,索未菲和泡利對此都不以為然。他們爭論期間,年輕的德國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朗德發表了與此本質相同的想法,這讓海森堡鬱悶不已。他試圖通過解決半整數的理論問題重新奪回領先地位,但他的天才創想並未得到索未菲和泡利的支持。1922年6月,海森堡在哥廷根聆聽了玻爾的一次演講,玻爾還邀請海森堡一起散步,探討量子理論。最後,玻爾暗示,海森堡應該想辦法到哥本哈根待一陣子。1924年9月,海森堡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工作。

1925年6月,在黑爾戈蘭島經歷一番苦思的海森堡有了一些想法和結論,這將發展成為量子理論力學的基礎。7月初,他寫成了一篇論文,玻爾對此很讚賞,並把它寄給了《物理學雜誌》,在第七期發表。但是,愛因斯坦寫信給一位同事,對海森堡的觀點「不相信」。

在柏林,海森堡發表演講後,在前往愛因斯坦住處的路上,他與玻爾反覆爭論。愛因斯坦1905年以相對論推翻了牛頓有關絕對速度和絕對時間的舊有理念,一個觀察者認為是同時發生的事件,另一個觀察者可能認為是依次發生,而第三個觀察者可能認為發生的次序相反。據此,海森堡對愛因斯坦說,你只能用不同方法觀察原子行為,比如,它是如何吸收和發射光,據此儘可能推斷原子內部情況。但是,愛因斯坦不肯接受這一點。

1926年,經過與泡利、玻爾充滿爭吵的痛苦方式,海森堡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問世了。但是,激烈的爭吵讓他和玻爾的關係出現了無法彌補的裂痕。這年6月,26歲的海森堡成為了萊比錫大學教授。在其後的學術論戰中,薛丁格支持愛因斯坦,在第五次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與支持海森堡的玻爾也產生了激烈爭論,兩人都感覺不太愉快。1932年,海森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愛因斯坦去世的前一年,他對前來拜訪的海森堡說,「我不喜歡你的那種物理學。」

但是,「不確定性」從理論物理的專業概念演變成了一個流行語,其影響超越了科學的領域,涉及從文藝理論到電視節目等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之魂》講述的故事引人入勝,但它遠遠不是終點。

(原標題:「不確定性」怎樣引爆物理學界?)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上
    2019年6月13日,耶魯大學科學家發表了一篇物理學文章,這一篇文章出來之後,很多科普的媒體都喊出了一個令人非常震驚的口號,叫做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今天我們來具體討論一下,這個物理實驗到底做了一件什麼事?它到底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以及量子力學是不是真的被推翻了?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世紀之爭
    在愛因斯坦和玻爾的工作基礎上,沃納海森堡引入了矩陣方程,從當時日益流行的量子力學物理模型中去掉了空間和時間的基本元素。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馬克斯·伯恩在第二年提出,力學最有效的理解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由概率引起的行為,而不是明顯的因果關係。次年,隨著海森堡對散射問題薛丁格方程的解,現在著名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被引入,導致伯恩和海森堡宣稱量子力學現在是「完整和不可撤銷的」。
  • 玻爾舌戰薛丁格 「疲勞戰術」有效果
    德國的波恩,瑞士的薛丁格,英國的狄拉克,都相繼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哥本哈根的師兄弟們也快速反應地行動起來,泡利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一舉從海森堡的方程推導出了巴耳末公式。這就證明了海森堡矩陣方程的正確性。正當哥本哈根為海森堡的量子力學歡欣鼓舞的時候,從瑞士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蘇黎世大學的薛丁格教授提出了量子力學的波動方程。
  • 為什麼費曼、玻爾、潘建偉等物理學家都說自己不懂量子力學?
    費曼是上個世紀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幾位物理學家之一,他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就是開創了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方法,這是和海森堡的矩陣力學以及薛丁格的波動力學等價的量子力學的第三種形式。中國量子通信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在接受記者採訪談論墨子號衛星時也曾表示過自己不懂量子力學。無人能懂量子力學,這幾乎是物理學界的一個共識。不過需要認識到,費曼、玻爾、潘建偉等物理學家說的不懂量子力學,並不是不知道氯化鈉是什麼那樣的不懂,也並不是指他們不會寫薛丁格方程、不會解薛丁格方程。
  • 風雲再起:玻爾與愛因斯坦的量子力學世紀大戰
    遙想當年物理學界眾星璀璨的盛景,在此截取舊作片段,以饗讀者。玻爾和他的門徒們四處宣揚自己發現的這個新的理論,雖然有人對此提出質疑,但是他們總是化險為夷,給對方迎頭痛擊,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和玻爾在索爾維會議上的爭論一直是物理學界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玻爾,上帝不擲骰子!」「愛因斯坦,別去指揮上帝應該怎麼做!」
  • 愛因斯坦和玻爾在量子力學的解釋方面的爭論
    接著玻爾也再次闡述了他的「互補原理」。由於愛因斯坦一直對量子力學的統計解釋感到不滿,他曾在1926年12月給玻恩寫信時說:「上帝不是在擲骰子」。在會議上,當玻恩問到愛因斯坦的意見時,愛因斯坦表示贊同量子力學的系綜機率解釋,但不贊成把量子力學看成是單個過程的完備理論的觀點。
  • 愛因斯坦與玻爾:孤膽英雄與社團大哥的相愛相殺
    因為玻爾這位帶頭大哥的魅力,社團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天才少年,到哥本哈根去,向玻爾教授學習,整個歐洲物理學界的年經人湧向哥本哈根,有點進步青年「到延安去,到延安去」的架勢,社團基地「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迅速聚集大批青年精英,包括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這幫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都是時代的頂兒尖兒人物,任何一個人上去打,都能與愛因斯坦交戰幾個回合。
  • 玻爾與愛因斯坦的四次大論戰,影響了物理學近100年的發展!
    在20世紀初,物理學界誕生了影響至今的兩大學說,這兩個門派,一個是愛因斯坦以一人之力獨撐起來的相對論,另一個則是多位大師合力塑成的量子力學。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22年玻爾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彼此祝賀,都為對方的獲獎感到「莫大的幸福」。但是,我們都知道,玻爾在1913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玻爾模型,完美解釋了氫原子的結構和特性。後來經過不斷的完善,一個全新的物理體系——量子力學誕生了。
  • 海森堡之謎—20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海森堡真的計算錯誤了嗎
    成為繼愛因斯坦和波爾之後的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如果說玻爾-愛因斯坦之爭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有名的辯論,那麼海森堡在二戰中的角色恐怕就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海森堡也已經逝世40多年,學術界至今仍在為「海森堡之謎」爭辯不休:海森堡究竟是真的計算錯誤,還是故意犯錯誇大困難,才導致德國沒能造出原子彈?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本文基於佛教哲學來重新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簡要介紹了他們爭論的過程和本質以及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用佛教哲學來重新解釋量子力學的現象,並比較了它與愛因斯坦和玻爾的觀點的差別。 同時,對當代多名頂級物理學家有關解釋量子現象的哲學觀點進行了剖析。
  • 史上最牛的物理學論戰,玻爾靠什麼贏了愛因斯坦3次?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公布,把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的神預言送上了熱搜。在網友們紛紛送上「愛神」稱號,發出「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的感嘆時,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國內媒體隻言片語的報導下,還隱藏著一個曾3次在量子力學論戰中碾壓愛因斯坦的奇人。
  • 玻爾巧遇海森堡,量子迷霧一掃光,普朗克常數再發威
    ,量子力學的大門究竟是什麼?一、在通往量子力學的路上,玻爾巧遇驅霧人話說,玻爾成功利用自己的氫原子模型解釋了氫原子譜線之後,立刻成為了那個階段物理學界中的明星。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出名了之後一樣,四處講學。一天,玻爾在某個禮堂裡面向下面的聽眾描述他的原子結構。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下
    所以,就此看來愛因斯坦這一派是正確的。這也是為什麼主流媒體上,包括很多科普的自媒體都會說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但是,這個論斷其實是不準確的,不能說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你只能說海森堡跟波爾他們這種對量子力學,原來現有大部分人承認的這一套量子力學,有可能是不夠完備的。
  • 他所創學派9奪諾獎,辯倒物理群雄無數,連愛因斯坦都未曾贏過
    玻爾參加的辯論無數,一個理論就能跟別人辯上個好幾年,甚至是一生。就是與自己的徒弟海森堡在「互補原理」上就爭論了兩年,即使到最後答案都無法完全統一。海森堡就曾這樣形容玻爾:「他在爭論的對手面前不肯退後一步,而且有絲毫的含糊不清,他都不能容忍。」不過說起辯論,玻爾的一生之敵非愛因斯坦莫屬。
  • 世紀之戰:愛因斯坦和玻爾就「量子力學」大戰3回合,誰贏了?
    然後,愛因斯坦用自己研究過的一個關於α射線粒子的例子表示了對之前玻爾等學者發言的質疑,不過他的發言相當溫和,甚至沒有提及後來雙方論戰的重點———海森堡的測不準關係和玻爾的互補原理。在愛因斯坦的發言之後,正式會議結束。但在之後幾天的時間裡,討論在繼續。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最後誰贏了
    不僅是愛因斯坦,相信大多數人都難以認同玻爾的回答,但卻無法判定對錯。這個問題本來是科學問題,科學卻對它無能為力,爭論似乎只能停留在哲學層面。為量子力學理論立下汗馬功勞的泡利抱怨說:「與愛因斯坦爭論,往往會歸結到針尖上能站多少個天使這類問題上去」。此後的二十年,誰都無法說服誰。
  • 【物理大神】他所創學派9奪諾獎,辯倒物理群雄無數,連愛因斯坦都未曾贏過
    玻爾參加的辯論無數,一個理論就能跟別人辯上個好幾年,甚至是一生。就是與自己的徒弟海森堡在「互補原理」上就爭論了兩年,即使到最後答案都無法完全統一。海森堡就曾這樣形容玻爾:「他在爭論的對手面前不肯退後一步,而且有絲毫的含糊不清,他都不能容忍。」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爭論:人能否認識事物的本質?
    和愛因斯坦同時代的一位物理學家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丹麥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曾經認為,物理理論只是自然界的現象描述;而愛因斯坦說,物理理論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質。俗話說,立場決定態度,觀察角度決定你看到了什麼。那麼,讓我們看一看,玻爾和愛因斯坦各自的立場在什麼地方。首先,談談什麼是本質。
  • 和愛因斯坦辯論,在國家隊當門將,玻爾的人生開了掛
    如果世界由無數的原子組成,而每一個原子都在坍縮,那我們的世界不也應該很快就垮掉嗎?那問題出在哪兒?玻爾為此冥思苦想了很久,寫了幾沓草稿紙。量子力學誕生後,以玻爾、海森堡和泡利為主的哥本哈根學派一直認為,量子力學本身已經是完備的理論,而愛因斯坦則一直批評它並不完備。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雙方的爭論達到了頂峰。
  • 玻爾模型拯救電子 年輕人齊聚哥本哈根
    大多數燈塔上只有一盞燈,燈光忽明忽暗,有明有暗,我們看見:普朗克是第一盞,愛因斯坦第二盞...... 唯有玻爾為主燈的那個燈塔上,聚集了好多盞!其中包括了海森堡、狄拉克、泡利、等諾貝爾獎得主,甚至還有朗道這樣的巨擘級的物理學家,也曾經在那兒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