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發3篇Nature/Science,潘建偉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2020-08-27 中國科大新創基金會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

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計算和模擬被認為是後摩爾時代推動高速信息處理的顛覆性技術,有望解決諸如高溫超導機制模擬、密碼破解等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量子糾纏是量子計算的核心資源,量子計算的能力將隨糾纏比特數目的增長呈指數增長。因而,大規模糾纏態的製備、測量和相干操控是該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實現大規模糾纏態的通常途徑是,先同步製備大量糾纏粒子對,然後通過量子邏輯門操作將其連接形成多粒子糾纏。因此,高品質糾纏粒子對的同步製備是實現大規模糾纏態的首要條件。十幾年來,已有很多實驗在光子、囚禁離子、中性原子等系統中演示了操控多個量子比特進行信息處理的可行性。但是,以往的工作中,受限於糾纏對的品質和量子邏輯門的操控精度,目前人們所能製備的最大糾纏態距離實用化的量子計算和模擬所需的糾纏比特數和保真度還有很大差距。

2020年7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苑震生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34;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2020年6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Entanglement-based secure quantum cryptography over 1,120 kilomet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展示了兩個相距1,120 km的地面站之間基於糾纏的QKD。與先前的工作相比,該研究將雙光子分布的鏈路效率提高了約4倍,並獲得了0.12比特/秒的有限密鑰-秘密密鑰速率。因此,該研究工作為基於糾纏的全球量子網絡鋪平了道路。總體而言,結果使地面上實際QKD的安全距離從100 km增加到超過1000 km,而無需信任的中繼站,這代表了朝著任意長距離遠程用戶真正可靠且牢不可破的加密方法邁出的重要一步(點擊閱讀)。

2020年2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及張強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Entanglement of two quantum memories via fibres over dozens of kilomet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量子中繼與量子網絡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通過發展高亮度光與原子糾纏源、低噪高效單光子頻率轉換技術和遠程單光子精密幹涉技術,成功地將相距50公裡光纖的兩個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基於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

在實現量子比特的眾多物理體系中,光晶格超冷原子比特和超導比特具備良好的可升擴展性和高精度的量子操控性,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規模化量子糾纏的系統。自2010年開始,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與德國海德堡大學合作,對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可拓展量子信息處理展開聯合攻關。

在前期的研究中,該團隊使用Rb-87超冷原子製備了600多對保真度為79%的超冷原子糾纏態;並使用該體系調控特殊的環交換相互作用產生四體糾纏態,模擬了拓撲量子計算中的任意子激發模型。以上的實驗中,由於晶格中原子的溫度偏高(約10 nK),使得晶格中原子填充缺陷大於10%,這對於糾纏原子對連接形成更大的多原子糾纏態和提升糾纏保真度有很大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該團隊首次提出了使用交錯式晶格結構將處在絕緣態的冷原子浸泡到超流態中的新制冷機制,通過絕緣態和超流態之間高效率的原子和熵的交換,使系統中的熱量主要以超流態低能激發的形式存儲,再用精確的調控手段將超流態移除,從而獲得低熵的完美填充晶格。該實驗實現了這一製冷過程,製冷後使系統的熵降低了65倍,達到了創紀錄的低熵,使得晶格中原子填充率大幅提高到99.9%以上。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開發了兩原子比特高速糾纏門,獲得了糾纏保真度為99.3%的1250對糾纏原子。

在該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將通過連接多對糾纏原子的方法,製備幾十到上百個原子比特的糾纏態,用以開展單向量子計算和複雜強關聯多體系統量子模擬研究。同時,該工作中的新製冷技術將有助於對超冷費米子系統的深度冷卻,使得系統達到模擬高溫超導物理機制的苛刻溫區。該研究成果將極大推動量子計算和模擬領域的發展。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等的支持。

註:該解析部分參考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介紹。刊登於《iNature》微信公號。

解析連結:

http://news.ustc.edu.cn/2020/0617/c15884a428976/page.htm

參考消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6/17/science.aaz6801

—END—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轉載請註明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了解更多,請移步官方微信(ID:USTCIF)與網站(www.ustcif.org.cn)】

相關焦點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僅在清華十年,顏寧就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的科研論文達到20篇。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Nature論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來自中國。他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如今,正有無數學者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儘管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但由於嚴重的傳輸損失,此前兩個節點之間可實現的最大物理距離是 1.3 公裡,想要實現遠程糾纏依然存在巨大挑戰。
  • 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實現量子優越性:原型機九章登Science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2/02/science.abe8770量子優越性是指量子計算擁有的超越所有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即可以解決經典計算機不能解決的問題或比經典計算機有顯著的加速(一般是指數加速)。
  • 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實現量子優越性:原型機九章登Science
    中科大的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將 50 個全同單模壓縮態輸入 100 模式超低損耗幹涉線路,利用 100 個高效單光子探測器進行高斯玻色採樣,輸出態空間維度達到了 10 的 30 次方,採樣速率比當前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要快上 10 的 14 次方 (百萬億) 倍。
  • 這個院士團隊開掛了!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Sargent院士繼2月6日、3月6日《Science》 之後,今日再發《Nature》,以創紀錄的速度將CO2轉化為乙烯。  5.14《Nature》: 利用主動機器學習加速發現CO2電催化劑  利用二氧化碳和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化學原料,既能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又能有效減少大氣中中的二氧化碳,可謂一舉多得。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當地時間5月6日,因發現魔角石墨烯超導態而榮獲《Nature》「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成員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講述了團隊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Correlated insulator behaviour at half-filling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6154)   材料牛資訊詳戳:昨日Nature二連發說什麼——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
  •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科大潘建偉院士研究團隊通過多年努力,開發出了一系列獨特技術,既可同時產生規範場和物質場,又可對近百個原子級別的量子多體系統進行精確調控。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Resolution),報導了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剪接體激活和剪接反應催化過程中兩個重要狀態的剪接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闡明了剪接體的激活和催化機制,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前體信使RNA剪接反應(pre-mRNA splicing,以下簡稱RNA剪接)的分子機理。
  • 潘建偉團隊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量子優越性」比谷歌快百萬倍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2019年10月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我國有望向「量子霸權」發起衝擊。
  • 再登《Science》!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新突破,量子計算和模擬向前一步
    一周內兩次登上國際科學期刊,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太「忙」了!6 月 15 日,《Nature》雜誌刊登了潘建偉團隊主導的量子通信研究《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6 月 18 日,《Science》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登了潘建偉、苑震生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的最新進展,題為「Cooling and entangling ultracold atoms in optical lattices」《在光學晶格中冷卻和糾纏超低溫原子》。
  •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Nature:潘建偉團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
    這一次,依然來自潘建偉教授團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1120公裡長距離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是全球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衛星被他方控制,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別人家的教授:一個月內連發3篇Nature/Science
    Grzybowski狂發3篇Nature/Science,今年累計4篇,本年度最牛的科學家之一。時代拋棄你時,不會說再見,10月13日,Bartosz A. Grzybowski團隊在計算機輔助複雜天然產物合成路徑設計中又取得突破性進展,人工智慧規劃的合成路徑已經可以和化學家設計的合成路線相媲美,達到專家級!一起回顧他今年發表在NS上的工作。
  • Science連發3篇論文:記憶提取機製取得重大進展,關於海馬尖波漣漪
    海馬硬化或者萎縮也是在家門口迷路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一種重要臨床診斷指標。 近年來,諸多研究確認了海馬在記憶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關於海馬究竟如何幫助我們回憶看過的風景,見過的人和經歷的事仍存在很多不同的解釋。
  • 潘建偉團隊開發了專用量子計算機,被譽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上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
  • 潘建偉團隊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上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於11月30日在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ATP synthase tetramer bound with inhibitory protein IF1)的研究長文,通過高性能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分子量高達280萬道爾頓的哺乳動物ATP合酶四聚體6.2埃的結構,以及完整的(19種亞基)、兩種狀態的ATP合酶單體3.34埃和3.45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