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教授:一個月內連發3篇Nature/Science

2020-10-21 木木西裡科技

關於Bartosz A. Grzybowski為什麼從美國西北大學跳槽到了IBS軟物質中心,其中原因也是眾說紛紜,雖然知乎上有一些說法,但無從考證。面對這些負面新聞,作為一位科學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實力說話。

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裡,Bartosz A. Grzybowski狂發3篇Nature/Science,今年累計4篇,本年度最牛的科學家之一。

時代拋棄你時,不會說再見,10月13日,Bartosz A. Grzybowski團隊在計算機輔助複雜天然產物合成路徑設計中又取得突破性進展,人工智慧規劃的合成路徑已經可以和化學家設計的合成路線相媲美,達到專家級!一起回顧他今年發表在NS上的工作。

10.13日:《Nature》:計算輔助複雜天然產物合成路徑規劃,達專家級別!

50多年來,教計算機規劃多步有機合成路徑是一大挑戰。自1969年提出計算輔助設計複雜有機合成以來,該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在已經有多個軟體平臺能夠自主的規劃有機合成路徑。

儘管如此,這些程序只能「思考」一次,每次只有一步,而且迄今為止僅限於相對簡單的目標,可以說,對於這些目標的合成,化學家完全可以在幾分鐘設計出來,無需計算機的幫助。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算法能夠為複雜的天然產物設計合成路線,對於這些產品,亟需富有遠見的多步合成方法預測。

強化機器的有機化學知識與基於數據的人工智慧程序之間的因果關係,波蘭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IBS軟物質中心Bartosz A. Grzybowski團隊證明了人工智慧設計天然產物合成路線的可行性,並且達到了「專家級」的可靠性。

三個由計算機設計的天然產物合成方法,包括蝙蝠葛鹼、(R,R,S)-他卡莫尼定和f Lamellodysidine A的全對映選擇性合成路徑設計,成功在實驗室驗證。

綜上所述,進一步完善反應知識庫、優化代碼,專家級的自動天然產物合成路徑設計,最終將變得完全可行。相關論文以"Computational planning of the synthesis of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為題,發表在《Nature》上。

9月30日:把簡單的「萃取」玩到爐火純青,鑄就一篇《Nature》封面!

近年來,人們對能夠支持多步化學過程而無需手動處理中間體的系統越來越感興趣。這些系統要麼基於間歇式反應器的集合,要麼基於流體化學設計,這兩者都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來進行設置和控制。

2020年9月30日,Bartosz Grzybowski團隊開發了一種旋轉化學反應器,採用簡單的離心設備,利用不溶或成對不混溶的液體在離心過程中形成同心層,每層都數百微米到幾毫米厚。

這樣反應過程取決於層的順序,並且通過反應器轉速的周期性變化進行混合運輸。該團隊實現了液體反應器在多步化學合成、酸鹼萃取和複雜反應產物的分離。

研究成果以「Concentric liquid reactors for chemical synthesis and separation」為題於近日發表在《Nature》上,並選為封面文章。

9月25日:裡程碑!算法揭示六個簡單分子如何演變成生命的構建基元

2020年9月25日,Bartoszybowski團隊開發了一款名為Allchemy的化學合成算法軟體,通過算法繪製出數千個反應途徑,這些反應可能在35億年前將非生物化合物轉化為生命的組成基元。

從六種簡單的分子開始(H2O,N2,HCN,NH3,CH4和H2S),該項目發現了許多已知的,比如DNA成分腺嘌呤的10條合途徑,以及24種全新的生命起源分子合成途徑,並用實驗驗證了其中的20種。

此外,本文揭示了這些生命起源分子如何實現催化和自我複製,相關成果以「Synthetic connectivity, emergence, and self-regeneration in the network of prebiotic chemistry」為題,於2020年9月25日發表在《Science》上。

這項是探究生命起源研究領域的裡程碑,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同時也將啟迪合成生物學和生物製藥研究。

今年累計4篇,3月4日《Nature》:顛覆認知!攪拌竟能加速晶體生長,提速171倍!

在有機合成以及製藥行業,製備粒徑合適、高質量的晶體至關重要。目前,製備出這樣的晶體往往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製備過程中不能有任何的攪拌,傳統結晶理論認為機械攪拌帶來的擾動會導致二次成核效應,這會造成晶體尺寸的下降。

2020年3月4日,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Grzybowski教授課題組的研究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晶體生長機理的認知,他們發現在聚電解質的存在下,攪拌會讓晶體生長的更大、更快。

只需要10分鐘,均苯三酸(TA)晶體就可以生長到440微米,生長速度提高了171倍。而且,這種方法可以用於製備有機分子、無機鹽、金屬-有機配合物,甚至某些蛋白質分子,表現出廣泛的適用性。

研究者將這種晶體生長的促進歸因於兩種協同效應:剪切作用下聚電解質及其聚集體發生了解纏結,會「竊取」更多的溶劑分子,使得結晶分子缺乏溶劑而「析出」結晶;晶體尺寸越大,聚電解質對溶劑分子的「竊取」效應越強,生長速率越快。第一作者為北理工孫建科教授。

Grzybowski教授簡介

Grzybowski教授,h因子74,他引:26485,師從George M. Whitesides,現任韓國UNIST傑出教授、波蘭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教授。Grzybowski教授長期從事納米技術、動態組裝網絡以及計算機輔助合成化學方向的研究並作出傑出貢獻。

迄今為止,他已在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JACS、PRL、Angew. Chem.、Nano Lett、Adv. Mater.等雜誌上發表文章230餘篇。2016年榮獲費曼納米技術獎,表彰他在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領取百萬豪禮!

相關焦點

  • 和顏寧相同技術,副教授一月內連發Science與Nature
    別人家的副教授值得一提的是,Andrea Ablasser副教授最近一個月連發第一篇文章於2020年8月14日發表在Science 期刊上,論文的題目是「BAF restricts cGAS on nuclear DNA to prevent innate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剪接體是一個由大量蛋白因子介導、核酸(RNA)催化的金屬核酶(protein-directed metalloribozyme)。2015年8月,施一公研究組率先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裂殖酵母剪接體處於ILS狀態的3.6埃高解析度結構。
  • 連發Science與Nature,美女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
    別人家的副教授值得一提的是,Andrea Ablasser副教授最近一個月連發第二篇文章於2020年9月10日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的題目是「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GAS inhibition by the nucleosome」。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加盟微軟之前,百度公司總裁,目前加盟清華大學,成為2020年7月加入清華大學擔任智能科學講席教授,牽頭籌建「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另外的莊小威都是頂級的天才。不過進介紹的是另一位天才-曹源。曹源在這個頂級雜誌發論文那是易如反掌。
  • 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Sargent院士繼2月6日、3月6日《Science》 之後,今日再發《Nature》,以創紀錄的速度將CO2轉化為乙烯。  5.14《Nature》: 利用主動機器學習加速發現CO2電催化劑  利用二氧化碳和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化學原料,既能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又能有效減少大氣中中的二氧化碳,可謂一舉多得。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當地時間5月6日,因發現魔角石墨烯超導態而榮獲《Nature》「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成員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講述了團隊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
  • 葉軍院士三天內連發Nature、Science!!!
    近日,Nature、Science接連刊發葉軍院士研究成果,接下來本文對葉軍院士這兩篇文章進行介紹。DOI:10.1126/science.abe7370控制化學反應和碰撞一直是冷和超冷分子研究的重點。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參考信息: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04/03/science.aav3932第三篇 2019《Cell》:皮質 - 小腦通信的關鍵功能在整個哺乳動物新皮層中,第5層椎體細胞(L5)通過腦橋投射到大量小腦顆粒細胞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再次連發2篇Nature那麼,這次曹原的這兩篇最新Nature論文,究竟是怎樣的進展?這兩項研究都是對魔角石墨烯的進一步拓展。在2018年3月,曹原就以連發兩篇一作Nature文章的壯舉,譽滿全球。其魔角石墨烯研究,在當時可謂是轟動物理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方向。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Correlated insulator behaviour at half-filling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6154)   材料牛資訊詳戳:昨日Nature二連發說什麼——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第3篇Nature論文!33歲中科大林毅恆教授實現量子糾纏新突破!
    5月,《後浪》刷屏朋友圈;5月,「後浪」也刷屏頂級學術期刊。5月7日,24歲的曹原繼2年前一天連發2篇Nature後再次Nature兩連發;5月1日,27歲的王武翟關於邊緣超電流的文章發表於Science;5月14日,22歲的季珠潤關於光的軌道角動量的文章發表於Science;5月14日,「90後」劉駿秋、何吉駿參與的雷射雷達工作成為Nature封面,兩項後續工作也相繼被Nature接收……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來源 | 募格課堂、中科院金屬所、新華社、材料學網、百度百科 編輯 | 學術君 一個月內連投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於2020年3月完成兩篇論文並投稿至Science,隨後皆被錄用。第一篇於8月7日刊發,第二篇於10月30日刊發。
  • 發表武大首篇Nature,讀博3篇Science,這個85後教授又拿「傑青」
    為什麼優秀的孩子總是別人家的?這大概是很多家長都會有的疑惑,但事實上,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除了家長和老師的奮力託舉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自身要足夠努力。這個年輕的85後教授到底多優秀?1985年,鄧鶴翔出生於武漢,高中就在化學競賽中獲一等獎保送復旦,隨後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成為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的弟子,並繼續攻讀博士後。2013年,28歲的鄧鶴翔讀成回國,直接被聘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成為當時最年輕的85後正教授,轟動一時。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來源 | 中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青塔      編輯 | 化學加   導讀   2018年3月5日,國際頂尖期刊Nature連刊兩文,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 她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論文,公司大獲成功
    隨後,連發三篇Science論文,入選福布斯2014年30歲以下30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入選2017年度「全球青年領袖」榜單……並且在2017年,楊璐菡和George Church教授共同創立了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生產出可用於人體移植的安全有效的細胞、組織和器官,解決中國和世界器官移植供體嚴重短缺的問題。
  • 太殘暴,「石墨烯+橡皮泥」,玩出了篇Science
    Coleman教授,估計在他實驗室讀博一定充滿了樂趣(有沒有聞到一股「別人家的課題組」的酸意~~~)。機緣巧合下,小希有幸聆聽過Coleman的報告,還跑去找大神求過合照,一個帥帥的愛爾蘭人(星星眼@@)。
  • 連發3篇Nature/Science,潘建偉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6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共同通訊在Nature 2020年2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及張強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Entanglement of two quantum memories via fibres over dozens of kilomet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量子中繼與量子網絡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來源 |納米人、材料科學與工程、Pubmed等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 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80後美女副教授一月之內連發Science與Nature
    值得一提的是,Andrea Ablasser副教授最近一個月連發Nature和Science,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一下她的傑作。第一篇文章於2020年8月14日發表在Science 期刊上,論文的題目是「BAF restricts cGAS on nuclear DNA to prevent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