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顏寧相同技術,副教授一月內連發Science與Nature

2020-10-04 學術圈

別人家的副教授



cGAS-STING信號通路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研究方向,在這個領域湧現出了很多知名的科學家,包括cGAS的發現者,美國科學院院士陳志堅教授。筆者作為這個領域一名平凡的博士生,對這些領域中的知名科學家固然欽佩不已,但是作者最敬佩的學者當屬Andrea Ablasser副教授。



Andrea Ablasser出生於1983年,2014年,年僅31歲的她就被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聘為助理教授,現為該校副教授。Andrea Ablasser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固有免疫,專注於DNA感受器cGAS-STING信號通路。圍繞著這個方向,她已經發表了40篇研究論文,其中四分之一的論文發表在主刊上,論文的質量可謂相當高。



值得一提的是,Andrea Ablasser副教授最近一個月連發NatureScience,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一下她的傑作。


第一篇文章於2020年8月14日發表在Science 期刊上,論文的題目是「BAF restricts cGAS on nuclear DNA to prevent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在該論文中,作者發現BAF能夠與cGAS競爭性結合DNA,從而抑制cGAS-STING信號通路的活化,避免cGAS識別自體DNA啟動固有免疫反應。



研究背景:cGAS是細胞中的重要DNA感受器,它能夠識別DNA從而啟動cGAS-STING信號通路,介導機體的固有免疫應答和炎症反應。但是除了外界病原微生物中存在DNA外,機體細胞中也存在大量的DNA,cGAS如何區分自體DNA以及外源DNA是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


先前的研究指出細胞核膜能夠阻斷DNA與cGAS接觸,因而是cGAS活化的重要調控策略。但是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核膜周期性消失,cGAS為何依舊不能識別細胞核中的DNA目前還不清楚。


研究結果:為了探究這個科學問題,作者使用siRNA幹擾的方法敲低了與核膜組裝相關的蛋白。結果顯示,當敲低BAF蛋白後,幹擾素誘導基因ISG15, cGAMP的產生和TBK1的磷酸化明顯上調,這表明BAF能夠抑制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



接下來作者探究其中的機制,BAF是一個染色質結合蛋白,在有絲分裂末期對於核膜的重新形成至關重要。因此,作者猜想BAF通過促進核膜形成阻斷cGAS入核,從而抑制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通過免疫螢光實驗,作者發現siRNA敲低BAF後,核膜破裂的細胞顯著增加,細胞核中的cGAS數量也明顯上升。



但是當使用siRNA敲低另外一個核膜形成密切相關的蛋白LMNA時,核膜破裂的細胞數量也明顯增加,但是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卻無明顯變化,這表明BAF抑制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並不依賴於對核膜形成的調控作用。



BAF究竟如何抑制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呢?先前的研究指出BAF能夠與DNA結合,因此作者猜想BAF可能與cGAS競爭性結合DNA,從而抑制cGAS活化。作者在Hela細胞中敲低BAF蛋白後回補WT BAF和G47E突變的BAF質粒(不能與DNA結合),發現回補WT BAF質粒時,ISG15的產生顯著降低,但是回補G47E突變的BAF質粒時,ISG15的產生無明顯變化。


這表明BAF抑制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依賴於其結合DNA的能力。此外,作者純化了WT BAF和G47E突變的BAF蛋白,通過體外結合實驗發現WT BAF蛋白能夠劑量依賴的抑制cGAS與 DNA結合以及cGAS的活化,但是G47E突變的BAF蛋白卻沒有這個現象,這說明BAF能夠與cGAS競爭性結合DNA,從而抑制cGAS活化。



結果總結: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siRNA篩選的方法發現核膜形成相關蛋白BAF能夠抑制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機制上,BAF能夠與cGAS競爭性結合DNA,從而抑制cGAS識別自體DNA啟動固有免疫反應。該論文不僅闡述了cGAS為何不識別自體基因組DNA啟動固有免疫反應的機制,而且還為自身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靶點。


第二篇文章於2020年9月10日發表在Nature 期刊上,論文的題目是「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GAS inhibition by the nucleosome」。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解析了人源cGAS與核小體複合物3.1埃的結構,發現了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基礎,為cGAS識別「自我」基因組DNA和「非我」DNA提供新的機制和證據。



可以看到,在短短一個月內,Andrea Ablasser副教授連發NatureScience文章,的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青年科研人才。而且她所關注的cGAS-STING信號通路也是近期研究的熱點,值得關注。


本文轉載自解螺旋

相關焦點

  • 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80後美女副教授一月之內連發Science與Nature
    筆者作為這個領域一名平凡的博士生,對這些領域中的知名科學家固然欽佩不已,但是作者最敬佩的學者當屬Andrea Ablasser副教授。Andrea Ablasser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固有免疫,專注於DNA感受器cGAS-STING信號通路。圍繞著這個方向,她已經發表了40篇研究論文,其中四分之一的論文發表在主刊上,論文的質量可謂相當高。
  • 連發Science與Nature,美女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
    最近一個月連發Nature結果顯示,當敲低BAF蛋白後,幹擾素誘導基因ISG15, cGAMP的產生和TBK1的磷酸化明顯上調,這表明BAF能夠抑制cGAS-STING信號通路活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解析了人源cGAS與核小體複合物3.1埃的結構,發現了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基礎,為cGAS識別「自我」基因組DNA和「非我」DNA提供新的機制和證據。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Correlated insulator behaviour at half-filling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6154)   材料牛資訊詳戳:昨日Nature二連發說什麼——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但是,她的成果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冷凍電鏡的基礎上,並沒有對蛋白質結構進行系統和創造性的研究和說明。蛋白質結構多種多樣,任何一種蛋白質的結構分析出來都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 成就,但是這個成就,還沒有達到系統性的深度,創造性的深度我認為也沒有達到。
  • 葉軍院士三天內連發Nature、Science!!!
    葉軍院士主要從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測量、多體量子物理、雷射技術等領域研究。近日,Nature、Science接連刊發葉軍院士研究成果,接下來本文對葉軍院士這兩篇文章進行介紹。3、與接觸相互作用相比,長距離相互作用為相同的超冷費米子分子提供了較大的彈性碰撞截面。
  • 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本文第一作者為普林斯頓大學錢洪武博士,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Xin Zhao、西湖大學Renhong Yan為共同一作;顏寧教授為通訊作者,錢洪武博士為共同通訊。二、論文題目: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iacylglycerol-O-acyltransferase 1 該研究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3.1人源DGAT1的同源二聚體結構
  • 一月之內,水凝膠連發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
    對於生物材料支架,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策略是平衡材料降解和組織再生。臨床和患者因素導致原位化學和物理參數的廣泛變化,這使得達成降解再生平衡尤其困難。可流動的顆粒狀生物材料,即微孔退火顆粒(MAP)凝膠,提供了一種使平衡更加可行的新方法。
  • 連發Science、Nature Physics:谷歌展示量子霸權實現藍圖
    在硬體之外,谷歌在量子計算理論方面的研究最近也在持續推進,本文將簡要介紹其在四月份分別發表於 Nature Physics 和 Science 的兩篇論文,其中詳細描述了實現量子霸權的計劃藍圖。量子計算結合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兩個最大的技術變革:信息技術和量子力學。如果我們使用量子力學的規則替換二進位邏輯來計算,某些難以攻克的計算任務將得到解決。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作為學術界備受矚目的「學術女神」,顏寧一直以學術成果豐碩著稱。僅在清華十年,顏寧就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的科研論文達到20篇。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 顏寧:
    因「美猴王」迷戀生物: 科學的世界對性別沒有偏見  2018年6月底到9月初,短短70天內,顏寧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連發3篇論文,人們對這個年輕的團隊刮目相看。顏寧說:「我們每個人都想讓自己與眾不同,而當我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第一個做出來,那種感覺就會讓你覺得挺踏實的,挺有成就感。」
  • 關於顏寧的事件的一些拼圖
    首先第一點,到目前為止,顏寧老師的嶄露頭角在美國普林斯頓,但是她在這次在《Nature》上連發兩片論文之前,她的高光時刻卻是在清華大學,在《Nature》《Cell》《Science》三本學科聖典上連續發表的21篇論文,簡直就是一部無情的論文機器。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同期連發兩篇Nature
    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自2004年以來,她以平均每年約2篇CNS的速度產出。到美國開始科研工作後,去年她更是以2篇Science、2篇Nature、1篇Cell打破了自己的年發表記錄。什麼,你不知道啥是CNS?
  • The science to look for in 2019 | Nature Briefing
    Nature | Read this article at nature.com/nature/articles?Nature Podcast | Listen to nature.com/nature/articles?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聽名字,是中國科學和技術的最高學府,中科大學也對得起名字,作為隸屬於中科院的全國重點大學。曾經比肩清華北大。很多人知道中科大,就是因為中科大出了很多的天才,比如著名的天才寧鉑,寧鉑(1965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成員,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不過2003年,中科大第一神通出家為僧。
  • Science|顏寧/閆創業合作解析固醇感受器分子機制
    2021年1月15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顏寧和閆創業合作發表,題為「A structure of human Scap bound to Insig-2 suggests how their interaction is regulated by sterols」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Scap和Insig-2包含25HC分子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固醇類分子調節SREBP
  • 【學術前沿】Science | 顏寧/閆創業合作解析固醇感受器分子機制
    2021年1月15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顏寧和閆創業合作發表,題為「A structure of human Scap bound to Insig-2 suggests how their interaction is regulated by sterols」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Scap和Insig-2包含25HC分子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固醇類分子調節SREBP
  • 顏寧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4個月時間內第6篇頂刊
    據悉,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為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尹航,共同第一作者為現已畢業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蔣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袁亞飛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3月份的PRL4月份的三個月內連續發表頂刊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