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Science | 顏寧/閆創業合作解析固醇感受器分子機制

2021-01-21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小白薯

BioArt

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SREBP(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信號通路通過一系列負反饋機制調控著細胞內固醇類物質的穩態。SREBP是一類可以結合sterol調控元件序列的轉錄因子,屬於basic-helix-loop-helix leucine zipper (bHLH-zip)家族。哺乳動物中,SREBP有三種不同的形式,分別是SREBP-1a, SREBP-1c和SREBP-2。SREBP-1系列主要負責脂肪的從頭合成,a和c在不同的組織中的表達譜不一樣;SREBP-2主要負責膽固醇的代謝和穩態【1,2】。在未激活狀態下,SREBP的N-terminal轉錄因子結構域和C-terminal調節結構域由兩個跨膜結構域相連,像發卡一樣卡在ER膜上,並且兩端結構域此時都面對著胞質,而連接兩個跨膜結構域的loop大概有30個胺基酸在ER的內腔(圖1)。SREBP的C-terminal結構域組成型的結合Scap (SREBP cleavage-activating protein)蛋白的C端WD40結構域。在WD40結構域前,Scap蛋白還包含8個跨膜結構域,其中S2-S6是固醇感受器結構域(sterol-sensing domain, SSD)【1-3】(圖1)。

當sterol比較豐富時,Scap和另一個ER上的膜蛋白Insig-1/2 (insulin-induced gene)相互作用,此時Scap和SREBP-2也相互結合在ER的膜上。Scap和Insig的結合需要膽固醇或膽固醇的類似物參與,比如 25-hydroxycholesterol (25HC)。當sterol水平下降時,Insig和Scap不再相互作用,此時Scap會經歷一系列結構變化去暴露出它的膜泡轉運信號「MELADL」,於是Scap拽著SREBP-2一起,會在COPII介導的囊泡運輸作用下從ER轉運到高爾基體。一旦到了高爾基體,SREBP-2/Scap複合物就會遇到活化的蛋白酶,S1P (site-1 protease)和S2P。S1P首先會把SREBP兩個跨膜結構域的loop切斷,將SREBP分成兩個部分,此時每一部分仍然有一個跨膜結構域保留在膜上。隨後S2P會繼續在連接SREBP N端結構域的跨膜區切割,於是SREBP的N端轉錄因子結構域被釋放,然後進核啟動相關基因的表達【1-3】(圖1)。

圖1. SREBP信號通路簡化示意圖

儘管這條信號通路已經發現了幾十年,但是具體的結構信息和分子機制仍然尚未被完全闡述。2021年1月15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顏寧和閆創業合作發表,題為「A structure of human Scap bound to Insig-2 suggests how their interaction is regulated by sterols」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Scap和Insig-2包含25HC分子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固醇類分子調節SREBP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為了闡明該信號通路分子機制,在此前,一些低等物種的同源結構也有被陸續解析。比如,來自古細菌的S2P MjS2P的晶體結構【4】,分枝桿菌Insig同源結構 MvINS【5】,和來自酵母的SREBP和Scap C端結構域的同源蛋白,Sre1【6】和Scp1【7】。SSD結構域在很多蛋白中可見,並且有很多工作已經揭示了SSD的結構信息,比如Niemann-Pick type C (NPC1), Patched 1 (Ptch1), NPC1L1, 和Dispatched蛋白的冷凍電鏡結構【8-13】。儘管如此,在SREBP信號通路中,25HC(或其他類固醇分子)的結合位點和Scap與Insig的相互作用機制仍然未知。此外,此前報導顯示Insig結合25HC而不是膽固醇,然而Scap卻只能結合通過它的內腔結構域(Loop1)結合膽固醇。

為了更加清晰的闡述相關分子機制,作者結合生化和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Scap_Insig-2_25HC三者的複合物結構。結構中,跨膜結構域的平均解析度3.7 Å。Scap的SSD和Insig-2的所有跨膜區結構都被解析,其中25HC分子像三明治一樣夾在Scap的S4-S6部分和Insig-2的TM3/4之間 (圖2)。

圖2. Insig-2和Scap包含25HC的複合物結構

結構顯示,Scap的S4中間「解旋」狀態部分對於25HC的結合和Insig相互作用至關重要。Scap的跨膜結構域與NPC1和Ptch1類似,但是Scap在S4區域有一個特別之處—Scap的S4在中間「斷開」形成了一個類似解旋的扭結,使S4分成了兩個半個的helix,S4a和S4b (圖2)。但在NPC1和Ptch1的相應區域是完整的。正是由於這個扭結,使得S4a向SSD內傾斜,給配體的結合騰出了空間。結構和生化實驗證明,S4螺旋的不連續對於配體的結合和與Insig-2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Insig-2的結構與此前解析的MvINS結構類似。在MvINS的晶體結構中,一個內源的diacyl-glycerol (DAG)分子插入在TM1/2/3/5的中心口袋中。結構類比之後,發現在Insig-2的相應區域也有類似的口袋,此前的結構預測該口袋也是用來裝固醇類配體的【5,14】。但是,通過解析的結構發現,儘管在相應的區域確實存在一個相似的口袋,但是在口袋內沒有觀察到任何的電子密度。進一步發現,25HC實際上是結合在Scap和Insig-2的相互作用界面。而對於在口袋附近進行胺基酸突變也不會明顯影響25HC依賴的Scap-Insig-2相互作用(圖3),進一步證實了口袋並非結合配體的位置。

圖3. Insig-2上的口袋對25HC結合的影響

總的來說,結合整個結構和生化實驗結果,文章較完整的揭示了Scap和Insig-2之間以25HC依賴的方式的跨膜相互作用分子機制(圖4)。儘管如此,依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被解決。比如為什麼有了配體的結合後,Scap的構象就會阻止MELADL motif被囊泡的識別,不被轉運至高爾基體?在Scap上,以膽固醇依賴的方式進行構象改變的Loop1是否會耦連S2和S4的運動?單獨的Scap和Insig結構又長得怎麼樣?等等一些問題,不是這一個結構可以解釋的,不過該結構給這些未來更複雜的問題提供了一定的線索和啟示。

圖4. 簡化的分子機制模型

顏寧、閆創業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西湖大學博士後鄢仁鴻、清華大學博士生曹平平、宋聞麒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冷凍電鏡數據分別在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和西湖大學冷凍電鏡平臺收集,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和西湖大學超算中心分別為本研究的數據處理提供了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1/13/science.abb2224

參考文獻

1. Brown, M. S. et al. Cell 89, 331-340, (1997).

2. Goldstein, J. L. et al. Cell 124, 35-46, (2006).

3. Sakai, J. et al. Cell 85, 1037-1046, (1996).

4. Feng, L. et al. Science 318, 1608-1612, (2007).

5. Ren, R. et al. Science 349, 187-191, (2015).

6. Gong, X. et al. Cell research 25, 401-411, (2015).

7. Gong, X. et al. Cell research 26, 1197-1211, (2016).

8. Gong, X. et al. Cell 165, 1467-1478, (2016).

9. Gong, X. et al. Science 361, (2018).

10. Qi, X. et al. Nature 560, 128-132, (2018).

11. Zhang, Y. et al. Cell 175, 1352-1364. e1314, (2018).

12. Qian, H. et al. Cell 182, 98-111. e118, (2020).

13. Cannac, F. et al. Science Advances 6, eaay7928, (2020).

14. Radhakrishnan, A.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 6511-6518, (2007).

來源:BioArt

原標題:《【學術前沿】Science | 顏寧/閆創業合作解析固醇感受器分子機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Science|顏寧/閆創業合作解析固醇感受器分子機制
    2021年1月15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顏寧和閆創業合作發表,題為「A structure of human Scap bound to Insig-2 suggests how their interaction is regulated by sterols」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Scap和Insig-2包含25HC分子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固醇類分子調節SREBP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萬蕊雪圖源:網絡顏寧出國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2013級直博生,施一公的另一位女弟子萬蕊雪是繼顏寧之後,施一公弟子裡又一顆非常耀眼的學術新星。2014年,萬蕊雪開始接觸世界難題,主要專注於酵母剪接體的三維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並在2016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解析了細胞命運決定和黃斑形成的細胞和… 2020-05-10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江鵬組報導T細胞感知微環境天冬醯胺的分子機制和功能
    【學術前沿】江鵬組報導T細胞感知微環境天冬醯胺的分子機制和功能 2021-01-1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施一公團隊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分子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TALE蛋白特異性識別DNA分子機制
    2012年1月5日,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以及美國普渡大學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特異識別DNA的分子機理。TALE蛋白的特異DNA序列識別以及靈活的可組裝性為它們在分子生物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巨大的前景,科學家們可以設計組裝任意的TALE單元去識別目標DNA雙螺旋序列。這一特性已經被用來構造切割特異雙鏈DNA序列的DNA酶TALEN (TALE nuclease),成功用於在細胞基因組中引入定點突變、定點敲除等操作。理解TALE識別DNA的分子機制,會極大地促進其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顏寧這十年
    2017年,顏寧離開任教十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 · 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雪莉 · 蒂爾曼(Shirley M. Tilghman)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多年來的首位女校長,這樣的頭銜在美國教授序列裡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2020-08-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衛濤濤課題組合作揭示蛇床子素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傳統中藥蛇床子的主要活性成分蛇床子素(osthole)可以舒張氣道平滑肌、抑制哮喘疾病模型的氣道高反應性,繼而從動物模型、組織切片、培養細胞及酶學反應等不同水平確定了蛇床子素的作用靶點是蛋白磷酸二酯酶4(PDE4);進一步通過共結晶及X射線晶體衍射解析了蛇床子素與PDE4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闡明了蛇床子素抑制PDE4並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 【科技前沿】顏寧團隊連續發表5篇Cell/Nature,提出了通用的解析膜...
    另外,2020年6月15日,顏寧及楊洪遠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Low-pH-Dependent Lysosomal Cholesterol Egress by NPC1 and NPC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低pH依賴性膽固醇從NPC2傳遞到NPC1跨膜(TM)域的分子基礎。
  • 林聖彩團隊發現感知葡萄糖調控mTORC1的感受器和機制
    責編 | 酶美蛋白質激酶AMPK和mTOR是細胞內代謝調控的關鍵分子【1】。普遍的觀點認為,葡萄糖能通過AMPK調節mTORC1(如葡萄糖水平下降,則激活AMPK來抑制mTORC1)【11】,但後續的研究表明即使沒有AMPK,葡萄糖仍能調控mTORC1,說明了葡萄糖自身存在著調節mTORC1的獨立機制。
  • 2018年8月10日Science期刊精華
    我國顏寧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人Ptch1蛋白識別Shh機制doi:10.1126/science.aas8935經預測長1447個胺基酸殘基的人Ptch1蛋白含有12個跨膜區段(TM),並且與細菌RND家族轉運蛋白(resistance-nodulation-division family transporter, RND家族轉運蛋白)存在著結構類似性。
  • 顏寧團隊 2021 首秀+ 2020 年度文章賞析,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顏寧教授作為活躍在最前沿的結構生物學家,也是最高產的生物學家之一。2021 新年伊始,1 月 5 日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即合作在PNAS發表最新的學術論文,藉此機會,丁香學術梳理了近 1 年顏寧團隊主要研究成果,來看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的!
  • 「清華學術女神」顏寧在線打假@顏寧!
    9月6日凌晨,清華教授顏寧在個人微博@nyouyou 中打假:微博帳號@顏寧 與我無關。 她表示,目前的微博帳號@顏寧 不是她開設運營的,但這個帳號卻有冒充「清華教授顏寧」來誤導網友的嫌疑。
  • 【學術前沿】Science綜述 | 新的概念:系統回顧精確定時治療癌症
    【學術前沿】Science綜述 | 新的概念:系統回顧精確定時治療癌症 2021-01-0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