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2021-01-13 騰訊網

2019年11月25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s of apo and antagonist-bound human Cav3.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單獨的人類Cav3.1的冷凍電鏡結構以及與高度Cav3選擇性阻滯劑Z944結合的冷凍EM結構,其解析度分別為3.3Å和3.1Å。弓形的Z944分子在孔結構域的中心腔中傾斜,寬端插入重複序列II和III之間的界面的窗孔中,窄端像塞子一樣懸在細胞內門上方。這些結構為比較研究不同Cav亞家族之間不同的通道特性提供了框架。

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2019年3月13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LAT1-4F2hc heteromeric amino acid transporter complex 」的研究論文,論文首次解析了人源異源多聚體胺基酸轉運家族代表成員LAT1-4F2hc複合物在無底物結合狀態和抑制劑BCH(2-amino-2-norbornanecarboxylic acid)結合狀態下解析度分別為3.3和3.5埃的電鏡結構,為進一步理解該家族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抑制劑的作用機制以及今後的藥物研發提供了結構基礎。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隋森芳/顏寧弟子)為此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博士生鄢仁鴻、趙馨為共同第一作者。這是西湖大學首次以獨立通訊單位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在生命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幾乎無人不知的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可以說桃李遍天下。在一眾弟子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顏寧教授。其實,除顏寧外,柴繼傑教授,萬蕊雪等每一位都取得了世界級的科研成果,以下為幾位的簡介。

顏寧

顏寧今年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再一次佐證施一公教授「慧眼識珠」。顏寧在2007年回歸母校清華大學,2011年,獲得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最高獎項——貝時璋獎,因為科研成績顯著,30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正教授。

圖源:網絡

2014年,顏寧率領的團隊取得重大生物科研突破: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關鍵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項成果,為人類探知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葡萄糖,如何進入細胞掀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顏寧被認為是戰勝了過去50年從事其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2016年被《自然》評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

顏寧的性格直爽,個性獨立,不擅於掩飾自己的感受。回國10年間,顏寧在國際頂級期刊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回國10年後,2017年,顏寧重新回到普林斯頓大學任終身講席教授。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2月14日,顏寧教授團隊在Science雜誌同期發表了兩篇研究長文(Article)。據了解,這也是顏寧團隊的第10篇Science 論文。

圖源:顏寧教授的微博

今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是「世界級」人才,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拿獎能夠拿到手軟的人物。令人佩服不已的是,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前一天,顏寧還在慶祝自己剛剛獲得「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毫無疑問,顏寧的學術成就已經達到頂級水平,成為目前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柴繼傑

圖源:網絡

在施一公教授的男徒弟中,除了我們介紹過的徐彥輝,名氣最大的當屬柴繼傑。柴繼傑現在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

說起柴繼傑,他的故事特別勵志。很多不知道他的人,不知道他並非生物專業科班出身,更是感嘆他當年還是一名造紙工人。1983年,17歲的柴繼傑參加高考,考入了大連輕工業學院(現大連工業大學)製漿造紙專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丹東鴨綠江造紙廠,成了一名造紙工人。但他不滿足於只當一名造紙工人,工作四年以後,他利用空閒時間,自己複習,準備考研,順利考取了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他選擇繼續深造,這次他是到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攻讀博士。從這時候開始,他才真正接觸生物學。博士畢業後,他開始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了2年博士後。1999年,柴繼傑選擇出國深造,經過推薦,他來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找到了施一公教授,選擇跟隨施一公教授繼續做博士後。

柴繼傑進了施一公實驗室後,前兩年,幾乎等於從頭再來,施一公稱呼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因為專業基礎實在是太差。而且英語水平也很差,每天還要堅持學英語看報紙。但柴繼傑沒有放棄自己,在施一公教授手把手的教導下,從第三年開始,才慢慢開竅,第四年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一直到了第4年,施一公才算是鬆了一口氣,他覺得基礎這麼差的學生他也能帶出來。

這些年,柴繼傑教授的科研成果無數,已經成為了世界一流,國際知名的生物專家,先後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計劃),發表SCI高水平論文80多篇,CNS文章10篇,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萬蕊雪

圖源:網絡

顏寧出國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2013級直博生,施一公的另一位女弟子萬蕊雪是繼顏寧之後,施一公弟子裡又一顆非常耀眼的學術新星。2014年,萬蕊雪開始接觸世界難題,主要專注於酵母剪接體的三維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並在2016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1

在施一公實驗室高效率、嚴標準的科研環境裡,萬蕊連續在世界頂尖學術雜誌Science上發了7篇論文,Cell上發了2篇論文。2018年,因為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她獲得了本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成為首位中國本土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獲獎者。

在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始終保持著你追我趕、前浪推後浪的態勢。萬蕊雪認為,所有的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 ,喜歡做這件事情,然後堅持把它做成。萬蕊雪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著,正如她的個性籤名:「不忘初心」。

世人伯樂,然後有千裡馬。2019 年 3 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Cell上再次發表「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重大科研成果,此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施一公的兩個女弟子白蕊及其師姐萬蕊雪。

閆創業

圖源:網絡

閆創業貴為「學神」級人物,自小便展現出其過人的聰明才智與勤奮好學。高中階段初露鋒芒,其於2004年摘下全國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全國一等獎的桂冠併入圍全國生物冬令營;同年又榮獲河北省物理競賽一等獎及化學競賽二等獎。

2005年被保送至清華大學化學系,攻讀化學生物基礎科學。本科期間,閆創業依然銳不可當,曾取得第二屆「諾維信」科學文化節團體決賽冠軍並多次獲得學校獎學金。之後被保送至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師從施一公教授。

在博士期間閆創業博士曾多次獲得生命學院研究生獎學金及國家獎學金,學術造詣也開始登峰造極。令人驚嘆的是,閆創業在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38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三篇且兩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及Science上。

1

值得一提的是,閆創業博士與鄧東博士、潘孝敬博士合作,解析了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蛋白單體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這項對TALE蛋白結構以及其對DNA的特異性識別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併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在博士後期間,閆創業的科研水平更上層樓,陸續發表論文14篇,其中8篇是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包括Nature 1篇,Science 6篇。2015年8月剪接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解析入選「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據悉,剪接體是真核細胞中催化前體信使RNA(pre-mRNA)剪接過程的執行者,是真核生物內最基本的分子機器之一,在真核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這位清華「土著」居民,雖然成果斐然、光環燦爛,卻依然不驕不躁,卓爾獨立,清雅如蘭。

白蕊

圖源:網絡

2015級直博生白蕊絕對算得上是清華大學傳奇的學生,讀博 4 年,她在世界頂級期刊上共發表 8 篇論文。白蕊生性要強,科研態度嚴謹,四年中暑假只回過一次家,寒假也常常是回家過個年,有時大年初一就要匆匆趕回來。為了更快的完成實驗,她曾經連續熬過三天三夜。

頂級實驗室之間永遠存在競爭,白蕊一開始研究的課題,在工作已快收尾,研究成果卻被英國同行以較低的解析度搶先發表。但是,白蕊很快克服沮喪,調整好心態,以更全面的角度審視課題,深入研究,從複合物的提純、樣品的製備到結構的解析,研究成果每一步都具有挑戰性。

2019 年白蕊將提前一年半從清華大學畢業,雖然白蕊的科研成就可以輕鬆地獲得海外名校的深造機會,在國內 985 雙一流高校中獲得教授的職位,但經過考慮,白蕊仍申請到西湖大學從事博士後崗位工作未來將與師姐萬蕊雪再次並肩活躍在西湖大學的實驗室裡。

施一公教授門下的弟子,每一位都在生物科研領域奮力攀登。相信在未來,他們會給世界帶來更多更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論文連結:

本文綜合自iNature、科研大匠、青塔、新浪、募格課堂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再發頂刊,第四篇了
    在國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半後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顏寧及其團隊繼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1篇PNAS後,其學術成果再次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上。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連發2篇,顏寧團隊在頂刊《Nature》上同日發表2篇研究文章
    2020年5月13日,國際著名刊物《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布了16篇最新的研究文章,從第一作者單位來看,國內高校復旦大學有一篇文章,此外,其餘的文章第一作者分別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克薩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其中有3篇文章第一通訊單位為哈佛大學(醫學院),實力強勁。
  • 清華大學美女博士顏寧再發重量級論文,開掛的人生為何引網友熱議
    據最新消息,5月13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再一次讓我們眼前一亮,也再一次讓我們提高了對她的關注度。
  • 西湖大學90後博士後發Science封面文章,他的經歷堪稱「傳奇」
    你看清華教授顏寧出走美國了,劉亦婷等傑出的科研工作者也在國外,這樣的人才好像國內再沒有了。說這話的人可能是和筆者一樣的「井底之蛙」,恐怕不了解國內情況,缺乏對我們我國科研人才的了解。中國科學家歷來都是長江前浪推後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不乏其人,比如鄢仁鴻就是當代中國本土青年科學家中傑出的一個。
  • 他是顏寧徒弟文章登上science封面,如今追隨施一公入職西湖大學
    而提到顏寧,很多人了解其實她除了如今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外,其實還曾是施一公的得意門生,和自己的師傅一起在清華工作了多年時間,不僅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同時顏寧還成為了博導和教授,在清華期間還培養出來不少的優秀學生。
  • 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5月13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同期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及四聚體結構,及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本文第一作者為普林斯頓大學錢洪武博士,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Xin Zhao、西湖大學Renhong Yan為共同一作;顏寧教授為通訊作者,錢洪武博士為共同通訊。
  • 施一公首次以西湖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論文:解析核孔複合物及腔環...
    2020年5月4日,施一公團隊(西湖大學為第一單位)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luminal ring of the Xenopus laevis nuclear
  • 師從顏寧!90後"超牛"博士後:新冠病毒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4屆畢業生鄢仁鴻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山大本科畢業後便直博清華大學,師從顏寧教授,如今正在西湖大學從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鄢仁鴻所在團隊的研究成果還作為《Science》封面文章發表,揭開了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的神秘面紗,為更好地針對性抑制新冠病毒提供了重要方向。本期推送,帶你認識這位"年少有為"的山大校友。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同期連發兩篇Nature
    這兩篇文章,Nature的收稿日期均為2019年5月24日,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在線發表日期為2020年1月6日,被Nature錄用的日期為2020年3月17日。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自2004年以來,她以平均每年約2篇CNS的速度產出。
  •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校長施一公卻再次陷入爭議?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登上了Science封面。據了解,該論文主要是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而ACE2全長結構的解析,對於後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將會提供重要的結構生物學數據支撐。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肖敏課題組與胡小鵬、祝世寧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吳東教授合作,利用飛秒雷射電疇擦除技術首次成功製備出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並演示了三維準相位匹配的雷射倍頻相關成果近期以「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lithium niobate nonlinear photonic crystal」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doi: 10.1038/s41566-018-0240-2)上。
  • 顏寧課題組再發Cell!3個多月內第6篇頂刊
    Cell 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的重要研究成果。
  • 清華教授顏寧再發重磅論文,施一公女弟子做了別人嫁衣你怎麼看?
    據最新消息,5月13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再一次讓我們眼前一亮,也再一次讓我們提高了對她的關注度。
  •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2020-04-2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我們評教授不看論文
    在最近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他表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你的貢獻在你的領域裡有多重要,他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國內科技界評價標準的改善。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近年來這所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的高校,在成果產出、科研創新等方面屢創佳績。 在2020年軟科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中,上海科技大學居全國高校第62名,非雙一流高校第2名;在2020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更是首次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
  • 西湖大學等多單位合作!首次世界上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北京時間8月26日23時,Nature雜誌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華盛頓大學徐純福博士和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盧培龍長期致力於蛋白質設計方向的研究,早在2018年,他就實現了多次跨膜蛋白三維結構的精確設計,證明了計算機設計的蛋白質序列可以在膜環境中自發摺疊形成與設計模型一致的穩定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於
  • 顏寧再發Cell 重磅: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
    2020年8月28日,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合作在 Cell 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
  • 西湖大學32歲科學家一作發Nature
    8月26日23時,Nature 雜誌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ransmembrane pores《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