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葉軍院士三天內連發Nature、Science!!!

2021-01-14 研之成理


葉軍,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現任美國國家標準局高級研究員,科羅拉多大學教授。葉軍院士主要從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測量、多體量子物理、雷射技術等領域研究。近日,Nature、Science接連刊發葉軍院士研究成果,接下來本文對葉軍院士這兩篇文章進行介紹。

通訊作者:Giacomo Valtolina & Jun Ye通訊單位:JIL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Boulder, CO, USA &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CO, USA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980-7
複雜的分子內部結構是把雙刃劍:它是開發可調諧和可編程量子設備的關鍵資源,但它也造成了碰撞過程中強烈的非彈性損失分子的控制是研究量子相的關鍵,在量子相中,可以使用其豐富的自由度來編碼信息,並且可以精確地調節其強相互作用。然而,分子碰撞中的非彈性損失極大地阻礙了低熵分子系統的工程設計。到目前為止,僅通過兩個高度簡併的原子氣的結合創建了唯一的分子量子簡併氣。但目前還尚未實現對分子間彈性碰撞的完全控制這使得創造低熵的分子氣聚集體十分艱難,而這些氣體是探索多體物理學和新興量子現象所必需的
1、作者設計並實驗證明使用外電場及光學晶格限域可以用來創建自旋極化的鉀-銣(KRb)反應性極性分子二維費米氣,並實現了精確可調的彈性偶極相互作用在所有非彈性過程中佔主導地位。 
2、作者開發的這種使得極性分子的超冷氣體達到量子簡併性的魯棒通用策略使我們能夠對分子進行蒸發冷卻,直至費米簡併。3使用強2D域和偶極相互作用,該方法還可使玻色-愛因斯坦在玻色子分子氣中發生凝結4、本文為探索人們長期以來一直預測的二維中極性分子的量子氣將允許進入強相關的多體相等這些奇異物理現象奠定了基礎1、基於前期研究,作者發現可以通過特定的幾何形狀來實現對偶極電勢的各向異性特性進行操縱,通過沿一維光學晶格生成的二維(2D)層的堆棧施加外部電場,實現了極性分子量子氣中高度可調的彈性相互作用2在實驗室框架中感應出的電偶極矩引起排斥性偶極相互作用,從而使分子氣保持穩定,以防止反應性碰撞和碰撞複合物的形成。3、與接觸相互作用相比,長距離相互作用為相同的超冷費米子分子提供了較大的彈性碰撞截面4、作者結合前期在生產簡併極性分子費米氣方面的最新進展,利用真空電極的精確電場控制,能夠對極性分子2D費米氣的特性進行系統的表徵1、KRb 2D費米氣是由費米子40K和玻色子87Rb原子的超冷原子混合物產生,該混合物被轉移到間距為540 nm的垂直晶格(VL)中限制為準2D幾何形狀2作者創建了包含N≈20,000個被困分子2D氣,其中典型溫度T≈250 nK,T/TF取決於VL層τ=1.5~3。3、在電場作用下的化學反應性KRb分子實現了無彈性的體損失,這導致平均分子密度n根據雙體速率方程隨時間t衰減。4、在感應偶極矩d = 0.2 D的平場配置中,KRb分子可以存活長達幾秒鐘1、當比值T/TF減小到小於1時,量子簡併性的開始可以通過偏離經典膨脹能信號來表示。2在量子簡併開始時,作者觀察到了費米統計對分子氣熱力學的影響3、由於準2D對損耗的抑制,d4依賴性的熱化速率Γth會大幅增加,用d = 0.1 D和0.21 D的熱化動力學進行比較發現Γth的增加係數為 104、證明了偶極相互作用增強了幾個數量級,並且實現了超過100的彈性與非彈性碰撞比率。1、研究發現蒸發冷卻效率取決於從捕集阱中選擇性去除最熱分子,並使剩餘分子重新加熱至較低溫度的能力。2捕集阱中分子之間的直接熱化產生有效的偶極蒸發冷卻,導致相空間密度快速增加,這種有利的相互作用機制使分子直接熱化,並實現了有效的蒸發冷卻,使得分子溫度T降低到了費米溫度TF以下3、當分子冷卻至T <TF時,觀察到了費米簡併的發生,這是由於泡利排斥原理的作用不斷增強,偏離了經典的熱力學4、結果證明了在偶極分子氣中實現量子簡併的通用策略,其中強的、長距離的和各向異性的偶極相互作用可以驅動產生如層間配對和p波超流體奇異的物理多體相。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80-7

▲第一作者:Kyle Matsuda

通訊作者:Kyle Matsuda & Jun Ye

通訊單位:JIL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and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USA.

DOI:10.1126/science.abe7370

控制化學反應和碰撞一直是冷和超冷分子研究的重點。冷卻和俘獲分子的進展導致了該領域包括散射共振的精確表徵、原子-分子和分子-分子冷碰撞的觀察以及新化學物種的合成等激動人心的進展。特別地,對其內部和外部自由度均受控制超冷極性分子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完全控制分子相互作用包括反應性損失,將為量子科學開闢新的領域。
在超低溫下,對遠距離分子間電勢的微小擾動儘管相對於化學鍵合能級而言可以忽略不計,但可以大大超過碰撞分子的動能,從而在近距離內強烈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這種敏感性與極性分子的豐富結構及其在外部電磁場作用下的可調諧性相結合,誘導了精確控制反應的令人興奮的可能性。除了提供有關基本化學過程的見解之外,這種控制還有助於產生量子簡併的分子氣,並可以促進這些系統中的精確測量多體物理學的研究。由於反應性碰撞限制了超冷分子團簇的壽命,在超低溫下控制化學反應性一直是人們追求的長期目標。1作者提出了一種使用外電場控制反應無功損耗的方法,通過外部電場誘導共振偶極相互作用,證明了超冷化學反應速率極端可調性
2利用大電場觸發準2D幾何結構中捕獲的K-Rb分子之間的共振偶極相互作用,實現了偶極介導的共振附近的反應性損失率的抑制比背景值低了一個數量級,在大電場中實現了長壽命的極性分子3屏蔽層可用於提高蒸發冷卻產生彈性碰撞反應碰撞的有利比率,這將簡化未來除K-Rb以外的化合物產生量子簡併分子氣的工作4本文提出的屏蔽機制具有通用性,且有望在3D幾何結構中適用,為探索多種美妙的多體物理現象和量子信息相關應用開啟了新的大門1作者合成了處於| N, mN> = | 1,0>狀態的超冷費米子40K87Rb分子,其中N是旋轉角動量,mN是其在E軸上的投影。2作者通過實驗證明了電場對分子碰撞的顯著影響屏蔽機制:超冷分子氣中的化學反應速率場強特定值| E |附近急劇變化三個數量級3這些值出現在較高的旋轉激發態隨初始碰撞通道退化的地方,引起共振偶極相互作用,從而深刻改變了遠距離電勢最終改變了化學反應速率4雖然反應損失也可導致共振增強,但最重要的影響是選擇適當的| E |可實現反應損失的實質性抑制1在準2D幾何中,作者從三個主要角動量投影中準確地確定了分子碰撞的貢獻。利用這種共振特徵,可以保護分子免受損失2作者合成的受激旋轉態K-Rb分子在整個共振過程中將電場強度調整了幾個百分點,觀察到對化學反應速率實現了三個數量級幅度的調製3研究發現通過調整| E | 偶極-耦合態對之間產生簡併性,從而導致共振能量轉移。 3.屏蔽效果的3D表徵1作者在控制了參與碰撞的角動量通道後,繼續探索了|1,0>反應速率對E的依賴性2對mL = 0和mL =±1碰撞通道的研究強烈表明,該屏蔽機制在3D幾何形狀中仍然有效,而無需使用光學晶格來保護分子。這些結果在強電場中提供了極性分子的長壽命量子氣3實驗分析發現,排斥性側面碰撞(mL =±1)或有吸引力的頭尾碰撞(mL = 0)的半經典效應改變了損失率。4當共振偶極效應不重要時除了共振,這種半經典效應的普遍性質取決於碰撞距離| d |,而不是分子的旋轉狀態。1在| E1 |和| E2 |附近的區域,| 0, 0> | 2, ±1>和| 0, 0> | 2, 0>的共振非對角偶極-耦合成為主要貢獻,而不是對角偶極相互作用。2為了突出在小變化| E |下雙體化學反應速率係數β的巨大變化,作者在| E2 |附近顯示了兩條分子損失曲線3當| E | = 12.50 kV / cm時,損耗率大大提高,分子在100毫秒內丟失相反在| E | = 12.67 kV / cm處,分子保持不受損失,且在保持20 s後仍能檢測到約20%的初始密度,從而在大電場中實現了長壽命的極性分子氣。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2/1324葉軍(Jun Ye)

葉軍,物理學家,198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97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國家標準局高級研究員,科羅拉多大學教授,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葉軍院士主要從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測量、多體量子物理、雷射技術等領域研究。主要成就如下:1.基於在超冷原子、相位穩定雷射等領域的突破,發展了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做出了許多世界首創的研究工作。2. 實現極性分子量子氣體,開拓了超冷化學和量子化學基本問題的研究。3. 發展了光學頻率梳及其在光譜學中的應用,拓展了在遠紫外和中紅外光譜區域的頻率梳及其應用。


葉軍為中國物理學科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2004年以來他堅持參加雷射科學研討會,並自2010年起與張杰成為該研討會共同主席,努力提升中國雷射科學的研究水平。他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年輕學者,還對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西大學、中科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等的物理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課題組主頁:

https://jila.colorado.edu/yelabs


更多關於葉軍院士詳細介紹,請參見中科院官網介紹:

http://www.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wjysmd/201711/t20171130_4625333.html


相關焦點

  • 這個院士團隊開掛了!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Sargent院士繼2月6日、3月6日《Science》 之後,今日再發《Nature》,以創紀錄的速度將CO2轉化為乙烯。  5.14《Nature》: 利用主動機器學習加速發現CO2電催化劑  利用二氧化碳和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化學原料,既能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又能有效減少大氣中中的二氧化碳,可謂一舉多得。
  • 和顏寧相同技術,副教授一月內連發Science與Nature
    >cGAS-STING信號通路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研究方向,在這個領域湧現出了很多知名的科學家,包括cGAS的發現者,美國科學院院士陳志堅教授值得一提的是,Andrea Ablasser副教授最近一個月連發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Correlated insulator behaviour at half-filling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6154)   材料牛資訊詳戳:昨日Nature二連發說什麼——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
  • 一天內,海事局連發警告,接連三天,黃海南、長江口密集發射火箭
    其中,火箭發射計劃也在逐漸增多,9月15日,中國再次進行火箭發射,中國海事局一天內連發警告,接連三天近海動作頻頻,將在黃海南部、長江口密集發射火箭,此次發射釋放強烈信號,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常態化將到來。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今年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又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要知道這個nature,science發一篇文章就難度極大,很多院士一輩子都沒在這頂級期刊上發一篇。
  • 發表眾多Nature及Science等頂級期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由於性騷擾...
    他發表了150項研究成果,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頂級期刊;是Neuron和其他期刊的編輯委員;並且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近期由於性騷擾,而受到大學的紀律處罰,不得已從大學辭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mo Trujillo由於性騷擾行為,主動辭職本月早些時候,墨西哥的領先大學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UNAM)宣布,著名的神經科學家Ranulfo Romo Trujillo將因未定罪受到紀律處分。根據UNAM 3月4日的新聞稿,Romo Trujillo自願要求在UNAM辭職。
  • 連發Science與Nature,美女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
    別人家的副教授cGAS-STING信號通路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研究方向,在這個領域湧現出了很多知名的科學家,包括cGAS的發現者,美國科學院院士陳志堅教授值得一提的是,Andrea Ablasser副教授最近一個月連發
  • The science to look for in 2019 | Nature Briefing
    Nature | Read this article at nature.com/nature/articles?Nature Podcast | Listen to nature.com/nature/articles?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當時很多領域內頂尖科學家也認為這是過去二三十年中,中國科學家在基礎生物學領域做出的最傑出成就,這項成就將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真考慮。因此,很多媒體都以「中國取得諾獎級研究成果」為題進行了報導。  近年學術成果豐碩,屢獲大獎  近年來,施一公先生學術成果豐碩。
  • 華人物理學家葉軍:做出世界上最準的原子鐘(圖)
    「2005年,葉軍的博士生導師約翰•霍爾和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特奧多爾•漢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會將最高貴的科學桂冠授予以雷射為基礎的精確光譜學測量方法的發明。」卡爾•蔡司網站介紹說:「如今,在諾獎獲得者工作的基礎上,葉軍發展出頻率更穩定的雷射和基於此的測量方法,一躍千裡,登上世界物理學之巔。」
  • 葉軍等三學者因量子精密測量獲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圖源:CMCaves,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凱夫斯首先感謝了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授予他這一獎項,「墨子量子獎得名於中國古代哲學家墨子,他的哲學強調內省香取秀俊和葉軍則憑藉他們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獲獎,特別是在開發極其穩定和精確的光學原子鐘方面的成就。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馮海濤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是第一通訊單位,寶雞文理學院AIE中心名譽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
  • 連發《自然》、《科學》!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新聞...
    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 在製作鍶原子鐘時,研究團隊將鍶原子冷卻到略高於絕對零度(約-273攝氏度),使得原子變成量子氣體,把原子能量推到最低狀態,稱為量子簡併,從而避免原子間碰撞作用的影響。 那麼,把同樣的思路套到分子上,可以製作出奇異的超冷分子量子氣體嗎? 根據《自然》論文的描述,研究團隊將氣體鉀原子和氣體銣原子裝入薄餅狀的光學晶格中,在垂直反向上將它們緊緊束縛在一起。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
  • 一周內連發Science、Nature!這個課題迎來重磅突破
    通過將低壓甲烷引入用於製備H3S的H2S+H2前驅體中,可以在一大批富氫並內含氫的範德華固體內進行分子交換。在極端條件下,這些主-客體結構就變成超導化合物的基礎組塊。本文亮點1.在金剛石壓砧的寬壓力範圍內(140-275GPa)都可以觀測到超導態,但在220GPa以上壓力範圍,轉變溫度出現急劇上升。3. 作者利用拉曼光譜探測氫在金屬化之前的化學和結構轉變。4. 在作者團隊開發的三元系統中引入化學調節可使在低壓強下保持室溫超導性成為可能。
  • 連發Science、Nature Physics:谷歌展示量子霸權實現藍圖
    Nature Physics 論文:Characterizing quantum supremacy in near-term devices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18-0124-xarXiv 連結:https://arxiv.org/abs/1608.00263摘要:在近期內關於量子計算的一個關鍵問題是
  • 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實際上,SCI 從釋放到爆炸需要 40 分鐘,隼鳥 2 號為「保命」會在這段時間內遠離「龍宮」,並掐好時間準時扔下一個分離相機 DCAM3,拍攝下撞擊爆炸的全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噴射物。而研究團隊刊登在 Science 上的研究成果表明,DCAM3 在碰撞後約 8 分鐘內成功拍攝到的碰撞區域照片, 有利於闡明「龍宮」的發展史。研究人員發現,噴射物簾幕(雷鋒網註:即噴射物的外邊緣)是不對稱的、異質的,並且從未完全從表面分離過。同時,這一隕石坑所處的區域受重力(約為地球的八萬分之一)影響,這意味著隕石坑的生長受重力而非表面強度的限制。
  • 膜拜大牛!今年第四篇Nature/Science正刊
    今天將為大家介紹MacMillan教授最新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一起來膜拜下大牛!
  • 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80後美女副教授一月之內連發Science與Nature
    cGAS-STING信號通路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研究方向,在這個領域湧現出了很多知名的科學家,包括cGAS的發現者,美國科學院院士陳志堅教授。筆者作為這個領域一名平凡的博士生,對這些領域中的知名科學家固然欽佩不已,但是作者最敬佩的學者當屬Andrea Ablasser副教授。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