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內連發Science、Nature!這個課題迎來重磅突破

2020-10-17 研之成理

10.9號,Science上線麻省理工關於超導的研究論文,我們對此進行了報導()。不到一周,超導又登上Nature封面,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可謂超導領域裡程碑。裡程碑式的工作待遇就是不一樣,這篇工作從投稿到接收只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昨天,眾多公眾號都對此進行了報導,然而大多注重背景介紹以及同行評價,本文將主要基於文獻本身來進行解讀,希望能夠有助於大家進一步了解這個課題:


▲第一作者:Elliot Snider, Nathan Dasenbrock-Gammon, Raymond McBride

通訊作者:Ranga P. Dias

第一單位: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機械工程系

DOI: 10.1038/s41586-020-2801-z

背景介紹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尋找具有室溫超導性的材料一直是研究熱點。而極端壓強已成為研究室溫超導的一項重要參數, 因為它能促進生產出具有特殊化學計量和壓力誘導出金屬化的新型量子材料。這對於非金屬材料尤為關鍵。所有在高壓下,具有200K以上的高超導臨界溫度的體系都為富氫材料。富氫材料中的超導性是由強電聲子耦合至高頻氫聲子模中產生的。而能導致材料出現室溫超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壓力驅動的H2S→H3S的歧化反應。H2S和CH4與氫混合,在低壓下都能形成主-客體結構,並在4GPa下具有相近的大小。通過將低壓甲烷引入用於製備H3S的H2S+H2前驅體中,可以在一大批富氫並內含氫的範德華固體內進行分子交換。在極端條件下,這些主-客體結構就變成超導化合物的基礎組塊。

本文亮點

1. 作者發現碳質硫氫系統(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system)中的超導性,能實現在267±10GPa壓力下,超導轉變溫度為287.7±1.2K。

2. 在金剛石壓砧的寬壓力範圍內(140-275GPa)都可以觀測到超導態,但在220GPa以上壓力範圍,轉變溫度出現急劇上升。

3. 作者利用拉曼光譜探測氫在金屬化之前的化學和結構轉變。

4. 在作者團隊開發的三元系統中引入化學調節可使在低壓強下保持室溫超導性成為可能。

圖文解析

▲圖1 高壓下C-S-H中的超導性
a. C–S–H系統在高壓(P)下與溫度有關的電阻,在267±10 GPa時,在高達287.7±1.2 K的溫度下顯示出超導轉變。數據在加溫周期內獲得,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電子和冷卻噪聲。左右縱軸分別代表兩個不同實驗運行的結果。b. 顯微照片顯示超導C–S–H樣品的光化學過程,該樣品具有四探針電導線,用於電阻測量。 c. 臨界溫度(Tc)與壓力的關係。由電阻(ρ)和交流磁化率(「χ」)的急劇下降確定,如圖1a, 2a所示。Tc隨壓力從〜140 GPa開始增加,然後在220 GPa附近逐漸趨於〜194 K,然後急劇增加,在225 GPa附近顯示出不連續性。在267 GPa下,觀察到的最高Tc為287.7K。 在271 GPa下進行的低溫準四點電阻測量(測得的最高壓力)顯示,在〜280 K處出現超導轉變。圖中實線為引導線,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實驗中得到的測量結果。紅色和黑色箭頭分別代表室溫(15°C)和水的凝固點。誤差線反映了測量值的不確定性。

▲圖2 在外部磁場下的磁化率和超導轉變
a. 在納伏範圍的交流磁化率的實部與實驗2中在選定壓力下的C-S-H體系的溫度的關係圖。該圖表表明,在160–190 GPa的壓力下,超導轉變具有明顯的反磁性屏蔽。 超導轉變在壓力下迅速轉變為更高的溫度。Tc由轉變中點的溫度確定。 從非超導C–S–H樣品中在108 GPa下確定的背景信號已從數據中去除。b. 在267 GPa下,H = 0 T,1 T,3 T,6 T和9 T(從右向左遞增)的磁場下的低溫電阻。插圖: 上臨界場與溫度在210 GPa和267 GPa時的關係。利用GL和WHH模型擬合。 在210 GPa時,研究的最大磁場為7T。

▲圖3 壓力誘導下的C+S+H2混合物中光化學產物的拉曼變化
a. C + S + H2混合物的光化學產物在壓力誘導下的拉曼變化。在4.0 GPa時,光化學過程發生之前的硫,碳和液態氫(黑色)的光譜信息,以及光化學轉變後的H2S + CH4 + H2晶體的光譜信息(藍色)。在光化學過程之後,樣品中不存在硫或碳的拉曼模式,表明已合成新的分子化合物。插圖顯示了在4.0 GPa下合成的透明晶體的顯微照片(I)。在約15 GPa(II;紅色)時,固體經歷了相變,其特徵是出現了新的晶格模態,H2S模態的分裂以及分子H2振動子(νH–H)進一步分裂。在37 GPa(III;紫色)以上出現了幾種新的晶格模式,表明存在另一個相變。由於光產物經歷了絕緣體到金屬的轉變,所有模式都在60 GPa以上消失。b. 壓力高達60GPa的壓力與拉曼頻譜間的關係圖。顯示與C + S +H2混合物在4 GPa時的光化學相關的光譜變化,在15 GPa時光產物的相變,和在37 GPa時的其他轉變。圖中符號對應實驗數據點,圖表中的線表示多項式擬合結果。去卷積的拉曼峰在擴展數據圖2中給出。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01-z

相關焦點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Correlated insulator behaviour at half-filling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6154)   材料牛資訊詳戳:昨日Nature二連發說什麼——石墨烯中的新電子態
  • 葉軍院士三天內連發Nature、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be7370控制化學反應和碰撞一直是冷和超冷分子研究的重點。在超低溫下,對遠距離分子間電勢的微小擾動儘管相對於化學鍵合能級而言可以忽略不計,但可以大大超過碰撞分子的動能,從而在近距離內強烈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
  • Science Nature大爆發,催化領域迎來哪些新突破?
    無論各種催化「聖杯」還是熱點、難點催化反應,相關催化研究一直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其中主要集中於相關催化新材料、新方法的發展以及催化反應機理的認識等。近日來,無論是均相催化還是異相催化,催化相關研究報導在Science/Nature中迎來「大爆發」,下文對相關文章逐一解讀,以饗讀者。1.
  • 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80後美女副教授一月之內連發Science與Nature
    cGAS-STING信號通路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研究方向,在這個領域湧現出了很多知名的科學家,包括cGAS的發現者,美國科學院院士陳志堅教授。筆者作為這個領域一名平凡的博士生,對這些領域中的知名科學家固然欽佩不已,但是作者最敬佩的學者當屬Andrea Ablasser副教授。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重磅文章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曹原。曹原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博士生今年年僅21歲。   跳轉閱讀   重磅!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5月6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上連發2篇論文。不是第一次兩年前也曾連發兩篇Nature這已經不是曹原第一次這麼「牛」了。2018年3月5日,《自然》背靠背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
  • 這個院士團隊開掛了!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3月6日《Science》高效串聯太陽能電池,效率突破25.7%!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8/66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2/113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42-8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 和顏寧相同技術,副教授一月內連發Science與Nature
    筆者作為這個領域一名平凡的博士生,對這些領域中的知名科學家固然欽佩不已,但是作者最敬佩的學者當屬Andrea Ablasser副教授。圍繞著這個方向,她已經發表了40篇研究論文,其中四分之一的論文發表在主刊上,論文的質量可謂相當高。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一周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連發Science和Nat Nano
    ▲第一作者:Mingyu Jeong通訊作者:Changduk Yang,Sang Kyu Kwak,Dong Suk Kim第一單位: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ST)DOI:10.1126/science.abb7167
  • 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我非常驚訝,這個隕石坑比我們在地球上模擬時的隕石坑大 7 倍左右。實際上,SCI 從釋放到爆炸需要 40 分鐘,隼鳥 2 號為「保命」會在這段時間內遠離「龍宮」,並掐好時間準時扔下一個分離相機 DCAM3,拍攝下撞擊爆炸的全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噴射物。
  • The science to look for in 2019 | Nature Briefing
    Nature | Read this article at nature.com/nature/articles?Nature Podcast | Listen to nature.com/nature/articles?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這個少年天才的履歷著實讓人豔羨。別人的24歲:少年天才,石墨烯駕馭者你的24歲在幹啥?打dota?思考人生?             2018年3月5日,《Nature》連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論文,曹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
  • 又取得什麼突破?為什麼這個課題總能發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34331.引言:製備高性能穩定、寬帶隙鈣鈦礦的意義商業化鈣鈦礦光伏(PV)器件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是將鈣鈦礦頂部電池與矽底電池串聯使用,以達到超出單結器件的Shockley-Queisser極限的超高效率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位於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x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39-y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78-6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46-07、https://www.nature.com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第1期
    Weiner, Katrin Amunts, Karl Zilles, Kalanit Grill-Spector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0/68圖片來源:sciencemag.org(導讀 李駿)  從兒童期到成年期,隨著腦功能和行為能力的提高,相關的皮層組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不過中科大除了這些偽天才外,真正的天才也很多,比如這個張亞勤,1978年,年僅12歲的張亞勤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先後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中國董事長、和微軟移動全球副總裁。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2月第2期
    Schuman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34(導讀 柳寒石)  microRNA能夠通過阻止mRNA的翻譯從而調節基因的表達。研究人員利用新開發的誘導螢光探針技術指示miRNA成熟的過程。
  • 連發Science與Nature,美女用了和顏寧相同的技術
    別人家的副教授cGAS-STING信號通路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研究方向,在這個領域湧現出了很多知名的科學家筆者作為這個領域一名平凡的博士生,對這些領域中的知名科學家固然欽佩不已,但是作者最敬佩的學者當屬Andrea Ablasser副教授。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上) 2017年2月第2期
    Zucolotto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23圖片來源:sciencedaily.com(導讀 Takeko)  太陽星雲及其磁場的壽命難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