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上) 2017年2月第2期

2021-02-26 科研圈

審校:金莊維 鄧卓 譚坤 半夏 趙維傑

Lifetime of the solar nebula constrained by meteorite paleomagnetism

用隕石古磁學約束太陽星雲的壽命

Huapei Wang(王華沛,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地質大學), Benjamin P. Weiss, Xue-Ning Bai…Roger R. Fu, Maria E. Zucolotto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23


圖片來源:sciencedaily.com

(導讀 Takeko)  太陽星雲及其磁場的壽命難以確定。本研究報導了對鈦輝無球粒隕石的古磁學分析,證明其形成於在太陽系形成後約380萬年的接近零磁場(<0.6毫特斯拉)中,暗示太陽星雲場及星雲氣體可能同期消失,確定了氣體巨星與行星遷移的時間尺度,及隕石球粒的形成條件。

An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in the centre of the globular cluster 47 Tucanae

球狀星團杜鵑座47中心的中等質量黑洞

Bülent Kızıltan, Holger Baumgardt & Abraham Loeb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2/n7640/full/nature21361.html


圖片來源:sci-news.com

(導讀 Takeko)  中等質量黑洞能夠幫助理解恆星黑洞如何演化為超大質量黑洞,但這種黑洞是否存在仍不確定。本研究表明,證據顯示杜鵑座47(NGC104)中心存在中等質量黑洞,其質量約為1400至3700個太陽質量,或能生長為超大質量黑洞。

Solving the quantum many-body problem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利用人工神經網絡解決量子多體問題

Giuseppe Carleo, Matthias Troyer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02

(導讀 Takeko)  描述多體波函數的指數複雜性是多體量子物理中的一個困難。本研究證明了波函數的系統化機器學習能夠將該複雜性降低至易處理計算的形式。研究人員還提出了一種基於人工神經網絡引入量子態的變量表達,能夠較精確描繪一維與二維典型相互作用自旋模型。

Deterministic entanglement generation from driving through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通過量子相變產生確定性量子糾纏

Xin-Yu Luo(羅鑫宇,清華大學), Yi-Quan Zou(鄒奕權,清華大學), Ling-Na Wu(吳玲娜,清華大學),…, Meng Khoon Tey(鄭盟錕,清華大學&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Li You(尤力,清華大學&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20

(導讀 Takeko)  多體糾纏的實現方法通常具有很大不確定性。本研究報導了對糾纏雙數(Twin-Fock)相的近確定性實現方法,觀測結果能夠推斷超過標準量子極限的糾纏加強相的靈敏度。研究結果展示了利用量子相變分隔不同糾纏環境來產生大型糾纏態的能力。

Symmetry-protected collisions between strongly interacting photons

強相互作用光子間的對稱保護碰撞

Jeff D. Thompson, Travis L. Nicholson, Qi-Yu Liang…Mikhail D. Lukin & Vladan Vuletić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2/n7640/full/nature20823.html

(導讀 Takeko)  在強相互作用系統中實現穩健的量子現象是現代物理的主要挑戰之一。本研究利用超冷原子氣體中光與裡德伯激發態的相干耦合,展示了兩個光子間的相干交換碰撞,並伴隨π/2的相移。該效應穩健性良好,因為相移由相互作用對稱性保護,並且實驗在光子吸收極小的條件下進行。

Double-heterojunction nanorod light-responsive LEDs for display applications

基於雙異質結納米柱的光響應LED

Nuri Oh, Bong Hoon Kim, Seong-Yong Cho…John A. Rogers, Moonsub Shim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16

(導讀 鄧卓)  雙重功能顯示器件可以實現同時傳輸和接收光信息。本研究展示了一種基於膠狀半導體納米柱的雙異質結能在單個器件中同時產生光電流和電致發光。這種具雙重功能的光響應LED結構為包括非觸摸顯示屏、能量採集、光數據傳輸等一系列新型應用開闢了廣闊前景。

On the deep-mantle origin of the Deccan Traps

德幹高原玄武巖的地幔深部來源

Petar Glišović, Alessandro M. Forte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13

圖片來源:phys.org

(導讀 Takeko)  印度德幹高原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溢流玄武巖省,但追溯其深部地幔來源仍然困難。本研究將反覆迭代法應用至倒序時間對流模型,結合現今地幔的不均一性重建新生代初期地幔結構,發現了留尼旺與葛摩熱點下的地幔上湧。

Recent increase in oceanic carbon uptake driven by weaker upper-ocean overturning

海洋上層翻轉減弱導致近期海洋碳吸收增加

Tim DeVries, Mark Holzer & Francois Primeau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2/n7640/full/nature21068.html


圖片來源:ecowatch.com

(導讀 Takeko)  本研究顯示海洋環流變化是改變其CO2吸收的主要驅動力。研究通過量化年代際海洋環流平均變化及預測其對CO2吸收的影響,發現繼續減弱的上層海洋翻轉環流或能在不久將來增強海洋CO2匯,但最終可能限制海洋對人為排放CO2的吸收。

Vigorous lateral export of the meltwater outflow from beneath an Antarctic ice shelf

南極冰架下劇烈的融水橫向流出

Alberto C. Naveira Garabato, Alexander Forryan, Pierre Dutrieux…Yvonne L. Firing & Satoshi Kimura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2/n7640/full/nature20825.html 

圖片來源:phys.org

(導讀 Takeko)  南極冰架融水的縱向分布尚不明確,監測表明與現有模型假設不同, 冰架融水集中於深層。本研究監測南極快速融化的冰架下融水流出的湍流特性,確定了決定融水深度的機制,南極冰架融水在深層普遍產生,應被模擬納入考量。

Ecosystem restoration strengthens pollination network resilience and function

生態系統恢復增強授粉網絡的恢復力及功能

Christopher N. Kaiser-Bunbury, James Mougal, Andrew E. Whittington, Terence Valentin, Ronny Gabriel, Jens M. Olesen & Nico Blüthgen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2/n7640/full/nature21071.html

圖片來源:sciencedaily.com

(導讀 Takeko)  植被恢復是目前減小生態系統破壞的主要方式,而授粉功能的恢復是該過程的關鍵。本研究運用野外試驗調查植被恢復對授粉的影響,表明植被恢復能夠提高授粉,生態系統功能退化部分可逆,強調了環境管理中相互作用網絡的用處。

Decoupled ec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in Neogene-Quaternary horses

馬在新近紀-第四紀不耦合的生態形態學的進化與分化

J. L. Cantalapiedra, J. L. Prado, M. Hernández Fernández, M. T. Alberdi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27


圖片來源:sciencenews.org

(導讀 Takeko)  進化論認為性狀進化與分化速率之間具有一定關聯。本研究運用系統發育方法,對新近紀與第四紀的馬的譜系特異性的物種形成速率與身體大小及牙齒形態進化間的關係進行評估了,發現馬亞科的多樣性動態主要由生態邊界,而非形態分化控制。

Meiofaunal deuterostomes from the basal Cambrian of Shaanxi (China)

中國陝西寒武系底部發現的小型底棲後口動物

Jian Han(韓健,西北大學), Simon Conway Morris, Qiang Ou(歐強,中國地質大學&卡塞爾大學), Degan Shu(舒德幹,西北大學) & Hai Huang(黃海,西安石油大學)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2/n7640/full/nature21072.html

圖片來源:geol.umd.edu

(導讀 Takeko)  後口動物的進化歷程與起源特性仍不清楚。本研究報導了中國南部寒武紀初的類奧斯坦型化石庫的毫米級化石Saccorhytus coronarius,它是地層學上最早的後口動物之一 ,揭示了後口動物進化的關鍵環節 ,或能幫助解釋化石與分子鐘之間的不一致。

文章詳情:中國發現的醜萌生物化石,又讓我們對祖先又了新猜測  | Nature 論文推薦

A prominent glycyl radical enzyme in human gut microbiomes metabolizes trans-4-hydroxy-l-proline

人類腸道菌群中存在可代謝反式-4-羥基-1-脯氨酸的甘氨醯自由基酶

B. J. Levin, Y. Y. Huang, S. C. Peck…C. Huttenhower, E. P. Balskus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eaai8386

(導讀 卓思琪)  人體內微生物編碼許多不典型的酶。本文整合酶化學與定量宏基因組學信息,研究了健康人體內微生物甘氨酸自由基酶超家族各成員的豐度和分布。研究者鑑定了多個不典型家族成員,發現它們能幫助腸道共生菌與病原體對反式-4-羥基-1-脯氨酸脫水。故「化學功能導向分析」可用於生態環境下微生物群體中酶的發現。

Rare and low-frequency coding variants alter human adult height

稀有和低頻編碼突變改變成人身高

Eirini Marouli, Mariaelisa Graff, Carolina Medina-Gomez…Panos Deloukas & Guillaume Lettre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2/n7640/full/nature21039.html

(導讀 卓思琪)  身高是多基因決定的性狀。本文報導了83個影響身高的低頻率基因突變,其中部分突變對身高的影響可高達2釐米左右,是一般突變的十倍。後續研究證實克增高身高的STC2基因突變可以提高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生物利用率。本研究說明增大普查樣本量有助於發現對多基因形狀有較大決定性的低頻突變。

New CRISPR–Cas systems from uncultivated microbes

未培養微生物中的新型CRISPR-CAS系統

David Burstein, Lucas B. Harrington, Steven C. Strutt…Jennifer A. Doudna & Jillian F. Banfield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2/n7640/full/nature21059.html

圖片來源:nature.com

(導讀 郭思瑤)  CRISPR-Cas系統是微生物利用DNA短序列引導Cas蛋白剪切外源DNA的獲得性免疫系統。研究者利用宏基因組技術,直接從自然微生物群落中提取DNA,發現了一系列未培養微生物中的CRISPR-Cas系統,首次在古菌中發現Cas9 蛋白,並在細菌中發現了CRISPR-CasX與CRISPR-CasY兩個新系統。

閱讀更多

內容合作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這裡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服務科研人的微信號「科研圈」。我們:

· 關注科學進展與科研生態

· 推薦重要前沿研究

· 發布科研招聘

· 推送學術講座與會議預告。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2月第2期
    Schuman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34(導讀 柳寒石)  microRNA能夠通過阻止mRNA的翻譯從而調節基因的表達。研究人員利用新開發的誘導螢光探針技術指示miRNA成熟的過程。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第1期
    Weiner, Katrin Amunts, Karl Zilles, Kalanit Grill-Spector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0/68圖片來源:sciencemag.org(導讀 李駿)  從兒童期到成年期,隨著腦功能和行為能力的提高,相關的皮層組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Science一周論文導讀 | 2017年4月14日
    Bolton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6/6334/155(導讀 肖坤)  土衛二表面上存在被冰覆蓋的海洋,冰裂噴射出的羽狀物中有水-巖相互作用的化學特徵。本研究報導了從卡西尼號探測器上的離子與中性粒子質譜儀(INMS)發現羽狀物中含有海水與含礦巖石之間通過水熱反應產生的分子氫。
  • Scienc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1月13日
    未來5年的SARS-CoV-2免疫生活史、疫苗接種及動態變化 (導讀 王思菲)COVID-19因感染或疫苗引起的免疫應答特徵仍不明確。-2侵入細胞並提高感染力 (導讀 王思菲)本研究發現能與Furin蛋白酶剪切底物結合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能顯著增強SARS-CoV-2的感染力,NRP1單克隆封閉抗體可以阻斷此作用。
  • Science一周論文導讀
    王思菲)人類大部分γδ T細胞表達T細胞受體(TCRs)Vγ9Vδ2,對細胞性病原體及癌細胞產生的磷酸抗原(pAgs)產生應答,但具體的靶抗原分子仍未知。本研究發現位於γδ T細胞膜上的butyrophilin 2A1(BTN2A1)能和TCR上的Vγ9+結合,是其關鍵配體。BTN2A1和BTN3A1結合,共同作用以引發對pAg的應答。上述結果促進我們對pAg識別相關疾病的了解,也為日後以γδ T細胞為基礎的免疫療法創造機會。
  • Science一周論文導讀 | 2020年3月6日
    [論文詳細信息] Microenvironment mapping via Dexter energy transfer on immune cells 通過Dexter能量轉移在免疫細胞上的微環境作圖
  • Science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30日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歐洲和北美SARS-CoV-2的出現 Cryptic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Washington state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15日
    [論文詳細信息] eIF2α controls memory consolidation via excitatory and somatostatin neurons eIF2α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29日
    > (導讀 郭懌暄)家養寵物哺乳動物是否對SARS-CoV-2具有易感性尚不清楚。根據大氣二氧化碳數據估算的中國大型陸地碳匯 (導讀 紫蘇)本研究提出了2009年至2016年期間從中國各地6個站點測量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摩爾分數的最新數據,估計出中國陸地生物圈平均碳匯為-1.11±0.38 億噸/年,相當於這一時期中國年度估計人為排放估算的45%左右。
  • 2017年2月份日曆表 2017年2月日曆表查詢
    導讀:我們都知道日曆中一年有12個月,日曆是一種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於記載日期等相關信息。2017年2月是個特殊的月份,那麼,2017年2月份日曆表與其他月份有什麼不同?2月份有哪些節日呢?2月的來歷是什麼?快點隨萬年曆小編一起進行2017年2月日曆表查詢吧。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
    本研究對心臟肥大的大鼠模型中的氧化miRNAs進行測序,發現在特定miRNAs的種子區域(第2-8位鹼基位點)存在位置特異的o8G修飾,並可通過o8G A鹼基配對調節其他mRNA。其中,miR-1第7 位的o8G修飾可誘導小鼠產生心臟肥大,o8G-miR-1的mRNA靶點參與疾病表型,特異性抑制小鼠心肌細胞7o8G-miR-1可減輕心臟肥大。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 | 2020年8月20日
    The tuatara genome reveals ancient features of amniote evolution(導讀 郭懌暄)喙頭蜥是現生與滅絕爬行動物的關鍵連接。本研究分析了約5Gb的喙頭蜥基因組並與其他脊椎動物比較,發現喙頭蜥的獨特性。系統發育分析顯示喙頭蜥在2.5億年前與蛇和蜥蜴類分離。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8日
    >內皮中TLR3–SLIT2軸的激活促使腫瘤轉移 (導讀 王思菲)血管為腫瘤提供氧及養分並充當散播癌症的管道。因此,下調CTCF阻滯物活性可促進長達2.7Mb的Igh基因座上黏附素驅動的RAG掃描。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1月26日
    郭懌暄)最近一項遺傳相關研究發現3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簇是感染重症SARS-CoV-2後出現呼吸衰竭的風險位點。SARS-CoV-2病毒傳播及固有免疫 (導讀 王思菲)本研究從生化、結構、功能等角度對新冠病毒木瓜樣蛋白酶(SCoV2-PLpro)進行表徵,並對比了它與SARS病毒SCoV-PLpro對宿主幹擾素及NF-κB通路的調節作用。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第一隻恐龍蛋是軟殼蛋
    Ellison / AMNH (導讀 阿金)由於化石記錄不足且缺乏中間類型,目前尚無法了解所有恐龍的蛋殼結構。本研究通過礦物學、有機化學和超微結構證據,揭示保存下來的鳥臀目原角龍和基幹蜥腳類鼠龍屬恐龍蛋的軟殼屬性。通過祖先狀態重建揭示第一隻恐龍蛋是軟殼蛋,而鈣化的硬殼恐龍蛋在整個中生代至少獨立演化了三次,解釋了恐龍化石記錄中的偏向性。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 | 2017年3月16日
    Wilman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3/n7645/full/nature21685.html(導讀 陸妍婷)  研究報導了六個大質量恆星形成星系的旋轉曲線,發現星系盤外部區域的旋轉速度並非恆定,而是隨著半徑增大而減小。
  • 2017年8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8月9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8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他們證實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組分是一種保守的被稱作UBE2O的泛素偶聯酶,它識別底物,對這些底物進行標記以便被蛋白酶體降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8月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UBE2O is a quality control factor for orphans of multiprotein complexes」。
  • 2017年6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7年6月11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6月9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reveals off-target proteins of the FAAH inhibitor BIA 10-2474」。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 | 2020年4月16日
    本研究表明小鼠表達強啡肽原基因的臂旁核中神經元(PBPdyn神經元)通過上消化道的機械力感受信號監測固液食物的攝入。PBPdyn神經元通過顱骨和脊髓通路連接到消化系統周圍,抑制PBPdyn神經元群體導致小鼠過度消耗,該發現揭示了攝食的機械力感應監測和攝入行為負反饋控制的神經機制。
  • 2017年12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7年12月30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2月2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重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月12月22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current infection progressively disables host protection against intestinal inflammation」。論文通信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Jamey Marth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