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大鬧「龍宮」!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2021-01-08 雷鋒網

未來 20 年,其他國家應該無法做到。

近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測器、吉尼斯紀錄認定的「世界首架從小行星帶回物質的探測器」「隼鳥號」(Hayabusa)的後繼探測器「隼鳥 2 號」(Hayabusa 2)傳回照片,再次助力人類對地球起源、演化進程的認知。

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16 日、19 日,隼鳥 2 號對「龍宮」(Ryugu)的探測活動相關研究成果先後登上 Nature、Science,JAXA 官網也對其進行了大篇幅報導。

「龍宮」具有非常蓬鬆的多孔結構

雷鋒網了解到,隼鳥 2 號探測器搭載的遙感儀器主要有光學導航相機(ONC,含 1 個遠望相機 ONC-T 和兩個寬角相機 ONC-W1、ONC-W2)、熱紅外成像儀(TIR)、近紅外光譜儀(NIRS3)、光探測和測距(LIDAR)和 SPICE 內核(用於存檔軌道、形態等輔助數據)。

而上述登上 Nature 的論文主要依據於隼鳥 2 號熱紅外成像儀(TIR)傳回的「龍宮」單轉熱像圖。

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分析推測,結果發現,「龍宮」表層的巖塊和周邊土壤的溫度差不多,且其溫度日變化很小,其導出的熱慣量較低,約為 300J m-2 s-0.5K-1(300 tiu)。

由此可見,「龍宮」表面的巖塊和周邊土壤都是多孔物質,正如研究人員表示:

「龍宮」看起來像是由速溶咖啡粉匯集成的塊狀。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曾預測「龍宮」表面由風化層和緻密的巨礫組成,而這一發現與其預測恰好相反。一方面,低熱慣性表明,「龍宮」表面的巨礫比典型的碳質球粒隕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s)更多孔,且周圍覆蓋有直徑大於 10 釐米的多孔碎片。另一方面,較為平均的日溫度分布還表明其表面粗糙度效應較強。

下圖中,左側為「龍宮」一天中最高溫度的分布,右側為「龍宮」各地點一天的溫度變化(實線)及其基於理論計算的預測值(虛線)的比較。

此外,研究人員認為,像地球這樣的巖石天體於太陽系初期由軟綿綿的塵埃聚集生長形成。基於此,「龍宮」也可能正處於由軟綿綿的塵埃形成稠密天體的過程中——「龍宮」是由其母體的衝擊碎片形成的碎石堆,其微孔率約為 30%-50%,固結程度很低。

如下圖,研究團隊推測龍宮的形成過程如下:

軟綿綿的灰塵聚集生長;微行星形成,密度很低; 微行星進一步生長,形成母天體,中心密度增大;天體撞擊破壞母天體,外側物質飛散,中央部分的物質露出;飛散的巖塊再次聚集,巖塊間孔隙較大,但也包括一部分密度較大的巖塊,自轉較快,其「赤道」附近膨脹;由於某種原因,自轉變慢,軌道也發生變化,形成如今的「龍宮」。

「龍宮」約有 890 萬年歷史

2019 年 4 月,隼鳥 2 號向小行星「龍宮」表面投下一枚撞擊器,在龍宮上製造了一個人造撞擊坑,旨在保證小型攜帶式探測器(Small Carry-on Impactor,SCI)能夠在這一人造撞擊坑中順利著陸,從而採集「龍宮」地下深處的樣本。

雷鋒網了解到,所謂 SCI 實際上就是一顆 4.4 磅(2 公斤)重的銅質炮彈,它在行星上的速度為每小時約 4475 英裡(7200 km/h)。SCI 炸出的坑約 47.5 英尺(14.5 米),邊緣凸起,中間為一個約 10 英尺(3 米)寬、2 英尺(0.6 米)深的圓錐形坑。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

我非常驚訝,這個隕石坑比我們在地球上模擬時的隕石坑大 7 倍左右。

實際上,SCI 從釋放到爆炸需要 40 分鐘,隼鳥 2 號為「保命」會在這段時間內遠離「龍宮」,並掐好時間準時扔下一個分離相機 DCAM3,拍攝下撞擊爆炸的全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噴射物。

據悉,分離相機 DCAM3 共有兩個鏡頭:

DCAM3-A:用於拍攝低解析度照片,配套的 A 天線實時將照片無線傳回給隼鳥 2 號;DCAM3-D:用於拍攝高辨率數碼照片,配套的 D 天線非實時將照片無線傳回給隼鳥 2 號。而研究團隊刊登在 Science 上的研究成果表明,DCAM3 在碰撞後約 8 分鐘內成功拍攝到的碰撞區域照片, 有利於闡明「龍宮」的發展史。

研究人員發現,噴射物簾幕(雷鋒網註:即噴射物的外邊緣)是不對稱的、異質的,並且從未完全從表面分離過。

同時,這一隕石坑所處的區域受重力(約為地球的八萬分之一)影響,這意味著隕石坑的生長受重力而非表面強度的限制。

基於上述信息,研究人員對「龍宮」在小行星帶逗留的時間有了新的認知。在此前使用隕石坑尺寸頻率分布的估算中,由於不同估算方法得出的差距相當大,研究人員認為這一逗留時間在約 600 萬年約 2 億年不等。而基於此次的研究發現,研究團隊認為,「龍宮」的小行星帶停留時間為 640~1140 萬年,並預測它大約有 890 萬年的歷史。

【碰撞前後的對比圖】

利用非載人宇宙飛船研究小行星

所謂小行星,是指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截至 2018 年,人類已在太陽系內發現了約 127 萬顆小行星。

不過,小行星個頭較小(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只有 1000 公裡左右,微型小行星則只有鵝卵石一般大小),自身不發光,絕大多數小行星都無法用肉眼看見,在天文望遠鏡裡也頂多是一個小亮點。因此,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從 1997 年開始,人類開始利用非載人宇宙飛船對小行星進行研究。

在非載人宇宙飛船對小行星的研究史中,日本隼鳥小行星探測器可謂是一次壯舉。

隼鳥號於 2003 年 5 月 9 日發射,於 2010 年 6 月 13 日返回地球。在 7 年的宇宙旅行中,隼鳥號穿越了近 60 億公裡路程。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有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物質搜集的研究,也是首個把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的任務,因此被吉尼斯紀錄認定為「世界上首架從小行星上帶回物質的探測器」。

不過,在隼鳥號 2005 年抵達距離地球約 1.8 億英裡(約 2.9 億公裡)的小行星「系川」後,未能成功釋放著陸器,歷經波折最終取到了少量樣品,並安全帶回地球。

而作為隼鳥號的後繼探測器,隼鳥 2 號的使命是——在掃清技術上的問題點和課題後進行真正的探索,目標便是「大鬧龍宮」。

實際上,小行星「龍宮」(1999 JU3)是一顆 C 型(碳質)巖石小行星,直徑大約只有一公裡。許多科學家認為,這類巖石小行星可能在很久以前與地球的碰撞中,將生命的基本構成元素送到了地球上,因此被認為見證了太陽系最初的形成。

國際上,小行星的命名權屬於發現者,「龍宮」是由日本科研人員發現的。在一個名為《浦島太郎》的日本民間故事中,浦島太郎去往海底龍宮,並帶回了一個寶盒回到人間,「龍宮」這個名字正是來源於此,寓意著隼鳥 2 號探測器能從小行星帶回珍貴的信息順利返回地球。

截止目前,隼鳥 2 號探測器對「龍宮」探索之旅的大致時間線如下:

2014 年 12 月 3 日,隼鳥 2 號由一枚 H-2A 火箭從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發射;2018 年 6 月底,抵達「龍宮」;2019 年 2 月,在「龍宮」著陸,收集「龍宮」表面樣本並發現了水合礦物質;2019 年 4 月,向「龍宮」表面發射金屬彈(即上文 SCI),造成了撞擊坑,探測器收集了被金屬彈激起的有關物質,計劃將其帶回地球進行分析。;2019 年 11 月 13 日,啟動用於控制姿勢和軌道的化學噴射引擎,正式由「龍宮」出發踏上歸程;2019 年 12 月初,逐漸擺脫「龍宮」引力,使用推進器,為返回地球加速;2020 年 11 至 12 月,若返航順利,屆時將到達地球附近,並將「龍宮」地下物質樣本扔到南澳大利亞沙漠某處。2019 年,名古屋大學教授渡邊誠一郎曾在記者會上表示:

就算只是帶回表面物質,也將是豐碩的成果,但隼鳥 2 號還要將地下的物質一起帶回,這對於深入了解小行星十分重要。未來 20 年,其他國家應該無法做到。

隨著研究團隊得到的數據、信息越來越多,探測器返回地球的時間也逐漸臨近,雷鋒網祝願這一任務圓滿成功,為人類對小行星的探索再次邁出關鍵一步。

參考資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3/18/science.aaz170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02-6

http://www.jaxa.jp/press/2020/03/20200320-1_j.html

http://www.jaxa.jp/press/2020/03/20200317-1_j.html

https://www.darts.isas.jaxa.jp/planet/project/hayabusa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A%BC%E9%B8%9F2%E5%8F%B7%E5%B0%8F%E8%A1%8C%E6%98%9F%E6%8E%A2%E6%B5%8B%E5%99%A8/19102500?fromtitle=%E9%9A%BC%E9%B8%9F2%E5%8F%B7&fromid=15873504&fr=aladdin

相關焦點

  • 小小的一隻「隼鳥」也想「大鬧」龍宮?| 邁向太空
    隼鳥2號(日文:はやぶさ2)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測計劃,原隼鳥號的後續計劃。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通過轟炸的方式測定小行星「龍宮」的年齡
    日本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圍繞小行星「龍宮」(1999JU3)進行科學探測已經有一年多了。期間它使用一種「衝擊裝置」,通過爆炸將速度達每秒2公裡的高速彈丸衝入小行星表層,以便從未受日照、射線等影響的小行星內部採集原始樣本。
  • 日本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日本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來源:新華社時間:2020-12-21 08:47:59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 日本隼鳥2號發回最新消息:「龍宮」缺水!
    近日,有媒體曝光稱,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向地球發回了關於近地小行星「龍宮」的最新數據,日本科學家研究表示,這一巖石天體所含有的水分遠少於科學家的預期
  • 隼鳥2號的小行星龍宮之旅·彩色「龍宮」是什麼鬼?
    一點簡單的前情提要:2014年12月3日,日本JAXA隼鳥2號探測器發射,2018年6月27日抵達小行星「龍宮」,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伴飛探測,其間順利完成了兩次著陸採樣[1]。兩次著陸採樣點TD1和TD2的位置。
  • 「隼鳥2號」:首獲來自「龍宮」氣體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5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從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返回艙內的樣本容器中收集的氣體是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氣體樣本,這是科學家首次獲得來自深空的氣體樣本,有助進一步揭示生命的起源
  • 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預計將於27日前後抵達「龍宮」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6月7日宣布,探測器「隼鳥2號」預計將於27日前後抵達目的地小行星「龍宮」。­  據日本共同社6月8日報導,JAXA介紹,截至7日,「隼鳥2號」已抵達距「龍宮」2100公裡處。據稱,抵達前最終階段的離子引擎連續運轉已於3日結束,探測器狀態良好。
  • 日本「隼鳥2號」著陸「龍宮」,這項技術中美都不及
    日本宇宙航空研發機構JAXA科學家演示太空探測器「隼鳥2號」實時登陸小行星「龍宮」照片。探測器從小行星表面發回清晰的照片。「隼鳥1號」實現了世界上首例從太空小行星取樣返回地球的壯舉,「隼鳥2號」是升級版,本次採樣的小行星大約跟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差不多遠。日本在中美兩大國之間的太空科技發展之外,獨闢蹊徑,對小行星的研究非常深入。據悉,「隼鳥2號」利用炮彈擊開「龍宮」表面,取得小行星地下物質,「隼鳥2號」擬於2019年底或2020年返回地球。
  • 「隼鳥2號」投遞「龍宮」樣本
    「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經過地球附近的模擬圖。圖片來源:Akihiro Ikeshita/JAXA據《新科學家》報導,12月6日,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釋放的返回艙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著陸,在歷經了6年的太空旅行後,它攜帶著小行星表面巖石和灰塵的兩個樣本回歸地球懷抱。
  • 日本研究機構透露 隼鳥2號探測到的氣體確實來自龍宮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開啟了最近返回的隼鳥2號樣本艙,發現裡面確實有來自深空的寶藏在等待。周一,該機構披露了從近地小行星 ...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開啟了最近返回的「隼鳥2號」樣本艙,發現裡面確實有來自深空的寶藏在等待。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向龍宮小行星部署一對目標標記物
    日本隼鳥2號成功向龍宮小行星部署一對目標標記物  Connor Feng • 2019-09-20 14:00:54
  • 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入「龍宮」
    新華社發(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供圖)在經歷1542天的漫漫太空之旅後,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於在22日首次短暫登陸距離地球約3.4億公裡的小行星「龍宮」,完成預定任務。人們期待它能在2020年年底將小行星樣本帶回地球,幫助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等謎題。
  • 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即將登陸小行星:創造歷史
    近日,據新華社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1日宣布,隼鳥2號探測器將於22日登陸小行星「龍宮」並採集樣本。隼鳥2號發射於2014年,為世界首枚採集小行星樣本並返回地球的「隼鳥號」後續機型,發射目標是抵達小行星「1999JU3」外號「龍宮」,該小行星上可能有含有機物質和水的巖石。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撞出坑,採樣後將返回
    日本隼鳥2號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撞出坑,採樣後將返回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9-04-05 20:39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4年飛32億公裡,將登陸「龍宮」小行星取樣
    據6月27 日的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在2014年發射了由宇航研究開發機構開發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在經過了大約4年的時間,這個探測器已經靠近了距離地球2億8000萬公裡的名叫「龍宮」的小行星,目前這個探測器距離「龍宮」的表面大約20公裡。
  •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登陸「龍宮」:開始探測任務
    近日,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發生2枚著陸器到小行星「龍宮」的表面,並順利傳回了照片。隼鳥2號發射於2014年,為世界首枚採集小行星樣本並返回地球的「隼鳥號」後續機型,發射目標是抵達小行星「1999JU3」外號「龍宮」,該小行星上可能有含有機物質和水的巖石。
  • 被隼鳥二號砸出直徑17米大坑的「龍宮」,表面只有900萬歲
    撞擊實驗顯示龍宮表面物質幾乎沒有聚合性,結合撞擊坑定年推斷龍宮表面非常年輕,年齡僅有900萬年左右。熟悉前情的老讀者們應該知道,日本JAXA的隼鳥2號探測器對近地小行星龍宮共成功展開過兩次著陸採樣(詳見:https://mp.weixin.qq.com/s/uLDaEp5W2K4mxwSEm7_DtA 和 https://mp.weixin.qq.com/s/hj27jce9rcAKOLqtf7g3Gg)。
  • 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入「龍宮」
    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入「龍宮」新華社東京2月23日電 綜述:1542天!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入「龍宮」新華社記者華義在經歷1542天的漫漫太空之旅後,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終於在22日首次短暫登陸距離地球約3.4億公裡的小行星「龍宮」,完成預定任務。
  • 「隼鳥2號」在小行星「龍宮」上的著陸揭示了地表的秘密
    日本的「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在與約1.8億英裡外的小行星龍宮會合後,正 在順利返回地球,但它繞著巖石宇宙流浪者繞行時所做的工作揭示了龍宮的更多秘密。揭秘了它神秘的面紗,讓我們知道它為什麼是紅色和藍色。 日本航空研究所於2014年12月發射了「隼鳥2號」任務,並為旋轉形的小行星龍宮做了一條直線,該行星繞太陽在地球與火星之間飛行。
  • 日本「隼鳥 2 號」飛船採集巖石發現:龍宮小行星聚集形成之前失去...
    北京時間 1 月 11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研究表明,日本 「隼鳥 2 號」飛船最近勘測 「龍宮(Ryugu)」小行星上的巖石時,發現其表面的巖石在聚集形成小行星之前,似乎已失去大部分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