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去國赴美」擔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事情,由於她沉寂3年後,終於又有論文在《Nature》發表2篇論文被帶起了熱度,或被某些人作為「中國人才流失」的論據,或被另一些人作為「叛國典型」的箭靶。
基於這樣的現象,我凌晨的文章曾建議網友們從六個方向去探尋下這個事件本身的真實情況,見截圖一:
這些內容有些比較生僻不大容易找到相關資料,而有些卻是非常容易獲得,不過從我這篇500+的評論看來,至少來評論的人大多沒有去找過這方面的資料,所以為了這一部分沒有找資料,但是又想表達想法的人,我覺得,我還是幸苦一下,把我以前就這個事情做的一些調研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第一點,到目前為止,顏寧老師的嶄露頭角在美國普林斯頓,但是她在這次在《Nature》上連發兩片論文之前,她的高光時刻卻是在清華大學,在《Nature》《Cell》《Science》三本學科聖典上連續發表的21篇論文,簡直就是一部無情的論文機器。
而據2011年3月8日,《科學時報》對顏寧的採訪,顏寧也表示過對清華大學以及老院長趙南明的感激之情,感謝學校和學院友好又出色的同事們,感謝清華生命科學學院良好的研究氛圍。在3年多的時間裡,她獲得了穩定支持。「趙老師給我爭取了非常好的起步條件,保證我前兩年不用在外面申請經費,專注於實驗室建設。而施一公接任院長之後,給所有新引進的年輕人都創造了一種安心的環境,他會盡最大努力支持每個人順利起步。」
而實際上,清華大學從顏寧回國執教半年從副教授升到教授,建設實驗室買進冷動鏡等實驗關鍵設備,幫助顏寧建立課題組,這個支持力度對顏寧來說,絕對是優厚有佳,而顏寧對清華也從未有過一點點微詞,雙方不僅沒有矛盾,而且可以說是高校和科學家合作的典範。
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沒有矛盾,又合作愉快,那麼為什麼沒有繼續合作下去呢?這裡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繼續看我對後面幾個問題研究。
第二個問題是,顏寧老師的研究方向問題。顏寧的研究方向與其恩師施一公先生高度重合,而兩人的貢獻其實部分彼此,但又有個尷尬的問題是,顏寧目前所在的結構生物學領域,在我們國家屬於生命科學這個大課題之下,而在這個大課題裡面,結構生物學目前屬於式微的門類,很多研究人員對這個研究方向的看法是,對生命科學這個大課題的研究很難起到推動作用,只能作為完善整體理論的補充,加上這項研究,對設備的依賴大於對研究人員的學術能力的依賴,因此,顏寧雖然論文很多,但是在大領域裡面並沒有突破性的建樹。
緊接著第三個問題出現了,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157人,當期入選的院士有77名院士,其中有16名外籍院士。換句話說,大致的入選率為49%,而顏寧所在的生命科學分組是所有分組裡候選人數最多的,為32人,後實際入選人數為13人,入選率40%,基本上是落選最多的分組,這恰恰不是因為我們不重視這個學科,而是因為我們國家很重視,所以在這個領域人才很多,而顏寧落選也學有年齡因素(時年39歲,為最年輕候選人),但看看入選的科學家,其實可以發現,更大的可能是,顏寧是吃了專業生僻的虧。因為入選的13人,要麼是大門類如:細胞生物學、植物遺傳學等,要麼是實用類如:病毒學,腫瘤學等。但是要說顏寧這是受到學界的歧視,這也不見得,因為當年她還獲得了年度科學人物的獎勵,同時,中國科學院增補院士,候選人採用的是推薦制度,換句話說顏寧能被推舉為候選人本身,也是一種榮譽。
其實在2017年以前,顏寧在中國的研究,其實已經到了一個瓶頸,她那個時候需要一個突破,如果能當選院士,她也許能獲得超過清華能提供的研究資源,讓自己的研究更上一層樓,但是既然落選,那也只能另覓它途,因為對於現在的科學家來說,既然已經選擇一個門類,那麼基本上都只能一條路走到黑,而「她在清華大學待了十年,無論是科研環境,還是生活環境都非常熟悉,她在清華大學實在是太舒適了!但是這種舒適的環境很難讓她再找到新的方向。所以她才會逼自己離開舒適的環境,尋找新的方向!她原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求學7年,所以那裡就成了她的首選。」
這種選擇合情合理,你若是非要說顏寧是負氣出走,我不敢說一定不是,但她需要重新找研究方向,這一點,我卻敢確定一定是。
然後再來說說第四五六個問題,其實這三個問題是一個問題,就是院士、外籍院士到底是什麼?其實中國的科學院是仿照前蘇聯和美國的科學院設立的,我給大家開一句玩笑話,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某個地方能體現科學無國界的話,那麼這個地方一定是中國或者美國的科學院了,科學院裡有沒有醉心權術的人,肯定有,但是更多的是醉心研究的人,他們擠在一起,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突破科技,這幫人真不懂國家大事。
來源於中科院官網
打勾的是生命科學方面
目前在美國的外籍院士中,中國有20人,而在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中,美籍院士多達54人,如果非要把入選別國的外籍院士當做叛國的話,哎,這話真不能這麼說,不然,袁隆平爺爺鐵定覺得自己真是讓某些人吃的太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