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量子通信專家潘建偉又收穫了一項榮譽。當地時間1月10日,在美國猶他州舉行的量子電子物理學大會上,潘建偉被授予國際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領域的大獎:蘭姆獎(Willis E. Lamb Award),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前沿領域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另外兩位得主分別是德國漢諾瓦大學的Ernst Rasel,獲獎理由是首次在微重力中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Peter Zoller,獲獎理由是對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多體物理的開創性貢獻。
蘭姆獎為紀念美國物理學家、量子光學和量子電動力學領域的奠基人威利斯·蘭姆而設立。他因發現氫光譜精細結構而獲得195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1998年設立以來,蘭姆獎每年授予三名獲獎者。去年的獲獎者中有麻省理工學院的雷納·韋斯,他是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並以此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外,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因「對CARS顯微鏡的開創性貢獻」獲得2007年的蘭姆獎;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朱詩堯院士則因「自發輻射抑制和無反轉雷射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獲得2014年的蘭姆獎。
35歲獲得歐洲物理學會獎勵量子光學領域傑出青年科學家的菲涅爾獎,41歲當選最年輕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早已是量子信息領域的明星科學家,而剛剛過去的2017年對他來說無疑是個豐收年。
2017年8月,世界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三大科學實驗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
2017年9月,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利用「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北京和維也納之間成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此外,在量子計算領域,潘建偉團隊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研製出世界第一臺多光子可編程量子計算原型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首次實現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的量子計算晶片。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2017年最後一期公布了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潘建偉名列其中。為其撰寫的新聞特寫題為《量子之父》,文中寫到:「擁有他是中國之大幸。」
儘管「量子之父」的提法引發了一些語義上的質疑,但毋庸置疑,國際學界普遍肯定潘建偉團隊的貢獻,他帶領「中國隊」迅速走到了量子通信領域的最前沿。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