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獲國際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蘭姆獎—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量子通信專家潘建偉又收穫了一項榮譽。當地時間1月10日,在美國猶他州舉行的量子電子物理學大會上,潘建偉被授予國際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領域的大獎:蘭姆獎(Willis E. Lamb Award),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前沿領域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另外兩位得主分別是德國漢諾瓦大學的Ernst Rasel,獲獎理由是首次在微重力中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Peter Zoller,獲獎理由是對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多體物理的開創性貢獻。

蘭姆獎為紀念美國物理學家、量子光學和量子電動力學領域的奠基人威利斯·蘭姆而設立。他因發現氫光譜精細結構而獲得195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1998年設立以來,蘭姆獎每年授予三名獲獎者。去年的獲獎者中有麻省理工學院的雷納·韋斯,他是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並以此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外,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因「對CARS顯微鏡的開創性貢獻」獲得2007年的蘭姆獎;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朱詩堯院士則因「自發輻射抑制和無反轉雷射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獲得2014年的蘭姆獎。

35歲獲得歐洲物理學會獎勵量子光學領域傑出青年科學家的菲涅爾獎,41歲當選最年輕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早已是量子信息領域的明星科學家,而剛剛過去的2017年對他來說無疑是個豐收年。

2017年8月,世界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三大科學實驗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

2017年9月,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利用「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北京和維也納之間成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此外,在量子計算領域,潘建偉團隊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研製出世界第一臺多光子可編程量子計算原型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首次實現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的量子計算晶片。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2017年最後一期公布了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潘建偉名列其中。為其撰寫的新聞特寫題為《量子之父》,文中寫到:「擁有他是中國之大幸。」

儘管「量子之父」的提法引發了一些語義上的質疑,但毋庸置疑,國際學界普遍肯定潘建偉團隊的貢獻,他帶領「中國隊」迅速走到了量子通信領域的最前沿。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潘建偉獲國際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蘭姆大獎:表彰其開創性實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量子通信專家潘建偉又收穫了一項榮譽。當地時間1月10日,在美國猶他州舉行的量子電子物理學大會上,潘建偉被授予國際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領域的大獎:蘭姆獎(Willis E. Lamb Award),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前沿領域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 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真是假,到底該相信誰?
    潘建偉是中國量子科技的領軍人物,在量子計算及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量子通信,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的量子通信在全世界處在領跑的位置。也許是跪久了不習慣處在領先位置;也許是人們更樂意相信陰謀論;也許是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幾年前國內刮有一股妖風,說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騙局。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咬定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騙局。你可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量子力學》學習,但這不妨礙你判斷潘建偉的量子通信是不是騙局。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隨著一項項科學實驗的成功,衛星量子通信的應用前景日益清晰。 戰略布局佔先機 7月23日,美國能源部公布報告,規劃了美國「量子網際網路」戰略藍圖。歐盟早在2016年也提出過「歐洲量子技術旗艦計劃」,打算用10年建成量子網際網路。 可喜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相關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水平都處於國際引領地位。
  •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新聞—科學網
    2016年5月28日,在量子保密通信上海總控中心內,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演示實用化量子通信產品進行遠距離保密通話。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他的大學同學,如今是暗物質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的伍健回憶,潘建偉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給潘建偉剃過頭髮,有點像馬桶蓋,但是潘並不生氣。
  • 「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獲2017 年度十大人物
    今天上午(12月19日),記者從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官網了解到,「2017年度十大人物」新鮮出爐。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科學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上榜。圖:「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獲《Nature》2017年度人物據悉,「2017年度十大人物」是指在2017一年裡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人。
  • 量子通信傳來捷報,比殲20服役更加激動人心,潘院士立下不世之功
    本月1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刊登了一篇封面論文,論文介紹道,中國與奧地利已經在去年9月成功實施了跨洲際的量子保密視頻通話,此次的通信距離達到了15000裡的距離,墨子號衛星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而此次的量子保密通信在距離上更是刷新了此前的記錄,達到了驚人的15000裡,中國和奧地利科學院之間進行了一段長達1個多小時的視頻會議,傳輸的數據量達到2GB。
  • 中科大80後教授、潘建偉高徒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曾獲...
    當地時間 10 月 7 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 2021 年度羅夫 · 蘭道爾和查爾斯 · 本內特量子計算獎(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以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
  • 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新聞...
    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 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的推出就是為了追尋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時刻,那些讓我們感動、自豪、永遠銘記的時刻。 Light10評選活動自2019年推出以來,已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在學術界和期刊出版界引發了熱烈的反響。
  • 中國量子技術新成果,將顛覆全球規則,美國:為何不分享給我?
    在美國的量子物理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被授予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領域的國際獎項:在光學量子信息的前沿,為其突破性的實驗研究進行的表彰授予的蘭姆獎。要知道從1998年設立的「蘭姆獎」,全世界每年只有在其領域上有著突出貢獻的3位科學家可以獲得。
  • 中科大80後教授獲量子計算國際獎項
    由於該領域的重要性,美國物理學會在2015年專門新設立了「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用於表彰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特別是在利用量子效應實現經典方法無法完成的任務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以量子信息理論的兩位先驅科學家命名,即首次提出擦除一個比特所需最小能量的蘭道爾和首次提出可逆計算思想、和合作者一起提出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方案的本內特。
  • 中科大80後教授、潘建偉高徒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以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陸朝陽於 2000 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後,他被保送至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師從潘建偉院士從事光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自此開啟了他的量子研究生涯。
  • 潘建偉入選《自然》2017十大科學人物 獲稱「量子之父」
    《自然》雜誌新聞特寫代理主編Brendan Maher表示,《自然》雜誌選出的十大科學人物,是過去一年裡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個人,從量子通信到基因組編輯,這些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2017年的科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他們將繼續影響科學。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再獲重要突破。
  • 捷報:80後「量子鬼才」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量子計算獎
    當地時間10月7日,據美國物理學會(APS)公布,授予中國科技大學陸朝陽教授「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表彰其「對光量子信息科學,尤其是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的突出貢獻」。國際評審委員會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評選出一名博士畢業12年之內的青年科學家。
  • 鄉賢風採丨潘建偉:從香鸞山腳走向科學之巔 讓中國量子研究領跑世界
    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  2003年,潘建偉提出衛星量子通信這一在國際上沒有先例的設想。中科院力排眾議,支持潘建偉團隊先期開展地面驗證試驗。經過數年的努力,當各項關鍵技術的積累已比較充分時,中科院迅速決策,於2011年在國際上率先啟動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在國際上首創雙色脈衝相干激發理論,為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問題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思路,解決了共振螢光長期存在的雷射本底噪聲問題。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
  • 中科大80後教授獲量子計算國際獎項
    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公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2021年度「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
  • 前瞻丨頂尖學者雲集,潘建偉主持:這場論壇帶你入門量子世界
    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等熱門技術,都從中演化而來。澎湃新聞獲悉,5位國際頂尖的量子力學與量子信息學專家,將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演「糾纏」對話。利用光學微腔囚禁單個原子、捕獲大量超冷原子、用離子阱進行量子計算、闡明微觀系統的不變之變、把光子編成防竊聽的密碼……他們,無疑都是微觀世界的傑出魔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