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院士:被總理請上講臺的70後—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47歲的潘建偉最近很忙。

剛剛過去的22日,這位70後中科院院士成為了總理的「座上賓」,和另外三位院士一起,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為總理以及國務院有關領導作了一場科學講座。

講座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總體態勢以及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和基因編輯等進行。

聽完後,總理感慨:「現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政策制定中靈活運用。要緊緊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腳步,千萬不能淪為新的『科盲』!」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裡,潘建偉「大新聞」不斷。他的團隊近期剛剛宣布,已成功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直接把此前的百公裡級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這一成果已於6月16日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從字面上看,這個新成果有點費解,到底有多震撼呢?

長安街知事APP曾經介紹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去年8月16日凌晨在酒泉發射成功,實現了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被譽為信息安全「終極武器」,在金融、軍事、政務等方面都有應用。美國、日本都瞄準了這一前沿領域,並啟動了相關計劃。

此次新發現中涉及到的量子糾纏,意思是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改變。

量子糾纏分發,就是將一對有「感應」的量子分置於兩地,這尤其適用於保密通信。以往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只停留在百公裡的距離。

這早已不是潘建偉第一次創造奇蹟。他27歲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斬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出生於1970年的潘建偉,從小在家人眼中就是個「搗蛋鬼」,「男孩愛幹的事兒一件不落,喜歡挖野菜、釣魚、遊泳」。不過,父母從小就很重視對他能力的培養,從不限制他做什麼,讓他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1987年至1995年,在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學士和碩士學位後,潘建偉於1996年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量子力學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

他曾多次提到,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第一次見到這位導師時,塞林格教授問道:「你的夢想是什麼?」他的答案脫口而出:「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潘建偉沒有食言。1999年博士畢業後,潘建偉回國工作。此後,中國在量子物理領域出現的多個「世界首次」,都與潘建偉和他團隊的付出密不可分。

2016年8月16日凌晨,我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標誌著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領跑全球。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潘建偉研究團隊不僅成功構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速度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多光子量子計算機,而且實現了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由此打破了此前谷歌、美國航空航天局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曾宣布實現的9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的記錄。

不過,面對取得的這些成就,這位「70」後院士內心仍然充滿危機感。想到眾多國際同行們試圖趕超的決心,潘建偉絲毫不敢懈怠。

「站在世界的最前排與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這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委會給潘建偉的頒獎詞,正是對他艱辛付出的最好註解。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金華70後院士潘建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日,金華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獲得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獲獎者。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也是目前金華最年輕的一位兩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才41歲。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在距離地球500公裡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 隨著一項項科學實驗的成功,衛星量子通信的應用前景日益清晰。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當沉寂與幽暗還瀰漫在夜幕的籠罩下,當大地依然還在夢鄉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卻已早早登上了3點的航班,從福州趕回北京,目的僅僅是為了能在早晨7點30分之前回到位於玉泉路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給這裡本科一年級的新生繼續講授《數學分析》課程。 5月11日,正午。在給本科生講授完當日的教學內容後,袁亞湘院士又匆匆趕往機場,前往上海參加中歐運籌學雙邊會議,準備次日在大會上的發言。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潘建偉:與量子糾纏的人生—新聞—科學網
    在很多人眼裡,潘建偉是傳奇:29歲,他參與的有關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院士;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無數的他,卻說獲獎是麻煩,易惹來非議。
  • 潘建偉獲國際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蘭姆獎—新聞—科學網
    當地時間1月10日,在美國猶他州舉行的量子電子物理學大會上,潘建偉被授予國際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領域的大獎:蘭姆獎(Willis E. Lamb Award),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前沿領域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0-11-24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0後付巧妹,和姚期智、施一公院士坐一排,從小學講臺走向世界
    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備受關注,在7位發言的科學家中,有一位女性、非兩院院士,還是一位80後,格外引人注目。大家不僅要問,這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付巧妹是誰?她何以能和徐匡迪、姚期智、施一公等知名院士坐在一排?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利用量子光學手段,潘建偉在量子調控領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關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多光子糾纏操縱的系統性創新工作使得量子信息實驗研究成為近年來物理學發展最迅速的方向之一。研究成果曾多次入選《自然》雜誌「年度重大科學事件」、《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技進展」、英國物理學會「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以及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朱美芳院士:把碳纖維穿在身上—新聞—科學網
    保暖早已不再是人們對服裝的唯一要求。石墨烯等碳材料,由於其高導電率、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將會在這類智能服裝上大放異彩」。 如何將硬質的碳變成柔軟的纖維,如何設計出儲電性能優異的碳基雜化纖維,成為技術上面臨的挑戰。 這些年,針對這樣的挑戰,朱美芳帶領著科研團隊不斷探索。2015年,他們首先開發了非液晶溼法紡絲法用於連續化製備石墨烯纖維。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
    光明訪名家【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與經典力學相比,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粒子具有量子疊加的特性。至於市場上出現的量子鞋墊、量子水杯、量子波動閱讀法等,都跟量子科技毫無關係,量子科技目前也沒有在糖尿病、癌症等疑難雜症的治療方面有所應用。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來源: 光明日報
  • 我校潘建偉院士榮獲「最美奮鬥者」稱號
    這次受表彰的個人和集體,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個時期的先進分子、各行各業的傑出代表。他們忠誠於黨、報效祖國,紮根基層、奉獻人民,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非凡業績,贏得了人民廣泛讚譽。 本次評選中,我校潘建偉院士榮獲
  • 45歲潘建偉摘得自然科學一等獎 揭秘院士科學之路
    央廣網北京1月8日消息(記者張聞)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上午,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頒獎,在最高獎空缺的情況下,分量最足的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這一獎項最終花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年僅45歲的潘院士也刷新了該獎項最年輕第一完成人的記錄。
  • 「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記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率領的...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這已不是潘建偉院士團隊今年以來首次獲獎。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進行專題講座——歡迎來到...
    與會科學家認真聽取潘建偉院士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沈慧 攝它有哪些神奇絕技,又有何用   在近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帶來了一場有關量子的精彩介紹。
  • 16位「70後」入圍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年齡最小42歲
    8月1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紅星新聞梳理發現,在181名初步候選人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其中,年齡最小的42歲。
  • 科大潘建偉院士入選2017年《自然》十大科學人物
    中安在線訊 據新安晚報報導,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大獲悉,英國《自然》雜誌於倫敦時間18日發布了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單,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名列其中本期《自然》雜誌為每一位入選者刊發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導了潘建偉。文章開頭這樣寫道:「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 四位院士加盟,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李椿萱、王華明,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林劍華,北航黨委副書記程波以及來自海澱區有關部門,各兄弟院校,大賽合作政府、知名企業家、校友投資、孵化合作機構、優秀創業項目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儀式。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和盱眙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召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又恰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下簡稱IAU)成立100周年,圍繞「同一片星空」這一主題,本次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環節進行。在主論壇環節,四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